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二学期12.5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案
展开一、教学目标分析
(1)进一步理解双曲线的定义,熟练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3)类比椭圆的方法,解决双曲线的相似问题,从而体会类比思想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第1课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双曲线的概念,学习了如何建立坐标系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并学习了简单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例如已知a,b,c中的两者,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已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求a,b,c的值,双曲线方程的代数特征(如下面的检测练习(1)),双曲线的定义在双曲线方程中的应用(如下面的检测练习(2)).
另外一方面,双曲线的学习是在椭圆的学习之后,很多做法与椭圆类似,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已经学习了待定系数法、定义法(用椭圆的定义)、轨迹法(轨迹方程的求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些方法在本节课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中也适用,但是双曲线与椭圆也有明显的区别就是单支双曲线的表示.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存在的不足主要有:(1)对椭圆的定义理解不够,表现在应用椭圆的定义求标准方程时,未能通过转化距离得到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2)求过两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中,运算能力教弱.(3)不容易选择较好的方法(运算量教少的方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双曲线的定义,能熟练应用待定系数法、定义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双曲像线的定义,选择恰当的方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求轨迹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双曲线的定义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 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把定常数记为2a,
(1)当2a<|F1F2|时,其轨迹 ;
(2)当2a=|F1F2|时,其轨迹 ;
(3)当2a>|F1F2|时,其轨迹 .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突出双曲线的定义的关键,一是距离之差、二是绝对值、三是附加条件.接着让学生思考与椭圆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复习双曲线的定义,加深对双曲线概念的认识,同时体会与椭圆知识之间的联系.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突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特点:如何根据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判断双曲线的焦点位置,a,b,c三者之间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特点,与椭圆类比双曲线的焦点位置情况、以及a,b,c者的关系.
3.检测练习
(1)方程ax2+by2=b(ab<0)表示的曲线是( )
A.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B.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
C.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D.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
(2)双曲线 上一点P到其一个焦点的距离为10,则到另一焦点的距离为________.
【师生活动】学生做检测练习,教师点评,突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特点:如何根据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判断双曲线的焦点位置. 另外就是根据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解决与双曲线的概念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检测,了解学生对上一节课的掌握程度,是否具备学习新课的条件.
(二)新课学习
题型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例1]求以椭圆 的短轴的两个端点为焦点,且过点A(4, -5)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板演典型的做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
法1:待定系数法
【教学情景预设】
师: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生:待定系数法.
师:为什么可以使用待定系数法?
生:因为是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而我们已知知道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可以使用待定系数法.
师:用待定系数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该怎么设方程?
生:设 EQ \f(y2,a2)- EQ \f(x2,b2)=1.
师:不错,注意加上(a>0,b>0).
师:但是,有几个问题:
问题1:怎么看出焦点位置在y轴?
问题2:如果设为 EQ \f(x2,a2)- EQ \f(y2,b2)=1(a>0,b>0),可以吗?
问题3: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因为知道了双曲线的焦点以及双曲线上的一点,所以可以用双曲线的定义,求出2a再求出b.
师:很好!
师:那类比椭圆方程的求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设mx2+ny2=1(mn<0),或者设 EQ \f(x2,m)+ EQ \f(y2,n)=1(mn<0).
师:很好,还有其他设法吗?
生:……
师:椭圆与双曲线在定义上就很相似,所以双曲线的很多做法都会和椭圆类似,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类比迁移,让自己学得更加轻松高效.
【设计意图】通过与椭圆方程求法的类比,让学生先了解解题的方向,先做一个初步判断,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类比迁移”、“先定性后定量”、“多想少算”,在会做的前提下,尽量寻求最优或者较优的方法.
[变式训练1]已知双曲线通过M(1, 1),N(-2, 5)两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师生活动】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提示学生:一、用最优或教优的方法解决问题,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并践行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不同方法的异同点.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师:求双曲线的方程有哪些方法?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最好?生:尝试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题型2:求轨迹方程
[例2]如图,点A, B的坐标分别是(-5, 0),(5, 0),直线AM, 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 ,试求点M的轨迹方程.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解决例2:求双曲线的方程有哪些方法?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最好?生:尝试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变式训练2]如图,已知动圆M与圆C1:(x+4)2+y2=2外切,与圆C2:(x-4)2+y2=2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解决变式训练2,教师视学生情况给以适当的提示,特别注意与圆外切、内切的转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法的异同点与适用范围,同时复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变式训练3]已知圆C:(x+5)2+y2=16,圆C外有一点A(5, 0),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直线C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求点Q的轨迹方程.
【师生活动】学生尝试解决变式训练2,教师视学生情况给以适当的提示,注意垂直平分线的转化,特别是点P的不同位置,对于垂直平分线的转化是否有差异.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不同方法的异同点与适用范围,同时注意动点问题中的多种可能性.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师:求轨迹的方程有哪些方法?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最好?生:尝试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求轨迹方程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三)总结提升
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求轨迹方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主要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求轨迹方程、求双曲线方程、求椭圆方程等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求曲线的方程,最后进行归纳时,让学生尝试思考他们之间的统一性.
(四)检测作业
1. 学案P38/变式训练3
2. P39/A级第9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焦点位置
焦点在x轴上
焦点在y轴上
标准方程
_________________
(a>0,b>0)
_________________
(a>0,b>0)
焦点坐标
F1(-c,0),F2(c,0)
F1(0,-c),F2(0,c)
a,b,c关系
c2 =________________
数学3.2 双曲线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3.2 双曲线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典例解析,达标检测,小结,课时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二学期12.5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二年级 第二学期12.5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3页。
高中沪教版12.3椭圆的标准方程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沪教版12.3椭圆的标准方程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