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真题试卷+答案
展开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音乐》答案
1.【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对于高中音乐模块的了解。题干中明确表示聆听之后“器乐合奏”,《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中指出演奏模块的教学内容包括器乐相关知识以及合奏、重奏、独奏等多种形式和内容。学生通过鉴赏和演奏优秀器乐作品,激发演奏兴趣,学习演奏方法,积累演奏经验,增强合作意识,体验器乐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B项正确。
A、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D
本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在音乐学科中的运用。题干中提及了“作曲家生平以及作品风格”,属于音乐历史资料。
A项:问卷调查研究又称问题表格法,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实验研究是根据研究者的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行动研究又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历史研究指的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C
本题考查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了解。题干中的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推理出花音和苦音,属于抽象逻辑思维。
A项:前运算阶段(2—7岁)指开始运用语言或者抽象的符号。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指借助具体经验来进行抽象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成人)指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D项:感知运动阶段(0-2岁)指以感知觉和运动之间关系来获得经验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C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中维果斯基的成就理论。题干中“张老师从引导学无基础的学生创作简单的旋律歌词开始,之后渐渐的加大难度进行旋律短曲的创作”完全符合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最近发展区将个体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基于一定的己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C项正确。
A、B、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B
本题考查教学评价。题干中“王老师在开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音乐知识与学习背景的问卷调查”的做法完全符合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常用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从而可以了解学习的准备情况,进而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B项正确。
A项:形成性评价指得是过程中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阶段性评价指的是一个时间段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终结性评价指的是总结性的评价,比如期末考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答案】A
本题考查对于蒙古地区音乐作品的了解。题干中的音乐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赛马》、《牧歌》、《嘎达梅林》都是与蒙古族有关的作品,属于同类人文题材,但是其体裁、表现形式、音乐要素都各不相同。A项正确。
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7.【答案】A
本题考查近现代音乐作品的认识。①《送别》:是20世纪20年代李叔同先生创作的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②《毕业歌》是有聂耳创作于1934年,电影《桃李劫》的插曲;③《让我们荡起双桨》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选自1955年的电影《祖国的花朵》;④《同一首歌》由陈哲作词、孟卫东作曲,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主题曲。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①③④②。A项正确。
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8.【答案】A
本题考查女高音声部的音域。在四部合唱中常规的音域划分为:高音部、中音部、次中音部、低音部。A项正确。
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9.【答案】D
本题考查我国民族乐器。题干中强调“广泛运用于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民族乐器”。所以是堂鼓,堂鼓又称同鼓,属于民族打击乐器。以木为框,两面蒙牛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同时广泛应用于西洋管弦乐中。D项正确。
A、B、C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0.【答案】C
本题考查对于高中音乐课堂活动的了解。题干中“陈老师让学生在分析归纳出《春江花月夜》的加花变奏手法之后,再让学生同样运用这一旋律发展手进行创作”,属于模仿创作。D项正确。
A、B、C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1.【答案】C
本题考查八音分类法。题干中的关键乐器是“竽”,属于匏类的乐器。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周代出现的一种根据乐器制作材料划分的乐器分类法,将其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大类,其中匏类的乐器有笙、簧、竽。C项正确。
A、B、D三项:都属于竹类乐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A
本题考查旋律的积累。题干中的旋律出自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A项正确。
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C
本题考查合唱指挥图示以及音乐作品的积累。题干中所提及的歌曲《我和你》是四四拍的歌曲。C项正确。
A项:二拍子指挥图示。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三拍子指挥图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五拍子指挥图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B
本题考查对于我国传统器乐曲目的了解。
A项:《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二胡曲。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粤曲,源于北方小调《闺舞》,又名《醉太平》,后经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改编为民族乐曲。后又经陈培勋改编为钢琴曲《平湖秋月》。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C项:《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古曲,之后被改编为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B
本题考查民歌的积累。题干中的旋律选自赫哲族民歌《我的家乡多美好》。B项正确。
A、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6.【答案】D
本题考查乐队的演奏形式。通过题干可以发现有琵琶、扬琴、二胡、阮等丝类乐器,以及竹笛一类的竹类乐器,属于丝竹乐合奏。D项正确。
A、B、C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7.【答案】A
本题考查对于昆曲作品的了解,通过题干图片可以看出唱词为“原来姓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选自昆曲《牡丹亭》中的唱段《皂罗袍•原来姓紫嫣红开遍》。A项正确。
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8.【答案】B
本题考查对于我国现代京剧的了解。
A项:《白毛女》是我国的第一部新歌剧,由马可、贺敬之等人创作于1945年。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红灯记》是70年代现代京剧的代表作品,“八大样板戏”之一。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C、D两项:《打严嵩》、《群英会》都是传统京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9.【答案】B
本题考查西方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
A项:经文歌是三声部音乐织体。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奥尔加农是两声部,中世纪时期出现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其形态是在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上一条与之形成四度的旋律。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C项:意大利牧歌多为四声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格里高利圣咏是单音音乐。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0.【答案】B
本题考查室内体裁形式。通过图片可知这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把乐器合奏的形式,属于弦乐四重奏。由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最先确立,因此海顿也被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B项正确。
A、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A
本题考查对于西方音乐作品旋律的积累。题干中旋律片段为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A项正确。
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B
本题考查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作品。普罗科菲耶夫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以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舞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共》歌剧《战争与和平取》等作品最为著名。
A项:《彼得与狼》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舞剧。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C、D两项:《胡桃夹子》和《天鹅湖》都是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3.【答案】B
本题考查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从题干中的改变了原有的节拍规律以及谱例中强烈的和弦可以确定是《春之祭》。《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代表性的舞剧作品,整部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冲突的节奏”,突破了强弱交替的限制和小节线的限制,因而节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B项正确。
A、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C
本题考查东南亚的代表性乐器。题干中安格隆又名竹筒琴,是流行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乐器,分为摇奏和击奏两种。安格隆最初为节奏乐器,后经改良按十二平均律定音并组合成套,可演奏旋律。C项正确。
A、B、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本题考查外国民歌的积累。题干中旋律为古老的爱尔兰民歌《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这首抒情的委婉的爱尔兰歌曲是根据《布莱尼的丛林》的旋律改编而来。C项正确。
A、B、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本题考查基本乐理当中的三和弦。四六和弦为三和弦的第二转位,谱例中只有唯一的“D-G-B”符合四六和弦的结构。A项正确。
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B
本题考查民族调式当中的同宫系统调。四个降号的同宫系统调为bA宫调式、bB商调式、C角调式、bE徵调式、F羽调式。C项正确。
A、B、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本题考查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奏鸣曲式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而最常见的变体之一是省略展开部,后面在主调上进入再现部,或者经过短小的连接段落之后进入再现部。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可应用于快速音乐中,尤其是歌剧序曲等体裁,不需要对主题进行戏剧化展开和渲染,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序曲。其次常见于奏鸣曲的慢板乐章,因慢板乐章大部分是歌唱性,为避免展开后过于过于冗长,省略了展开部。
A项:(....缺字)必须有尾声。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可以省略再现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缺字)必须有引子。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可以省略展开部。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本题考查对旋律发展手法的认识。题干中的旋律釆用的是“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后一个乐句的结尾和前一个乐句的开头是同一个音。B项正确。
A、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A
本题考查复调音乐的发展手法。题干中的旋律为《八月桂花遍地开》,两个声部之间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对比。A项正确。
B、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论述题
本题针对创编乐段提出两个要求:(1)将谱例中的乐句作为第一个乐句,写作一个乐段;(2)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其中,起承转合是民族曲式结构一种。⑴起(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⑵承(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⑶转(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⑷合(即再现),一般变化再现启或承的旋律并结束全段音乐。
分析题
缺答案。
分析题
(1)教学目标与重点: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唱歌曲《南屏晚钟》,感受南屏晚钟的清脆悠扬,体会合唱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视听结合以及合作演唱的过程中体会多声部合唱的音响效果。
③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成三声部作品的合唱,并表达歌曲传递的轻快悠扬,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优美的声音完成三声部作品的合唱。
(2)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杭州西湖边南屏山下美丽的景色,引导学生思考美丽的风景配以什么样的旋律和歌词才能更好的表达,引出歌曲《南屏晚钟》,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2)初步感知:
①初听歌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演唱形式。(三声部合唱)
②复听歌曲,请学生思考歌曲的情绪情感以及歌词内容展现的画面。(歌曲轻快悠扬,展现了美丽的西湖南屏山脚下,在夕阳西下时听到远远传来净慈寺的钟声,悠远而怡然自得)
3)探究音乐:
①发声练习,二声部轮唱发声练习。
②请学生跟随老师琴声视唱旋律声部谱例,把握音准并感受旋律的起伏。
③请学生观察第二、第三声部与旋律声部之间的异同,为之后的分声部合唱做准备。(第二声部与旋律声部节奏基本一致,音高上形成五度左右的对比;第三声部更是呈现出了与旋律声部节奏上的互补,使整体音响效果更加饱满。)
④学生集体演唱第二声部、第三声部,熟悉旋律。
⑤老师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别,合作演唱音乐作品,感受多声部音响效果的和谐统一,教师指挥。
⑥教师启发学生完整演唱作品的同时体会歌曲的结构以及音乐风格。(带再现的三段式,民族风格)
⑦学生最后完整合唱,重点表达一、二声部演唱时候的抒情性;三声部低沉厚重而富有弹性,更好的感受对于西湖边南屏山景色的赞美。
4)拓展延伸:教师播放同为王福玲作曲的音乐作品《我的中国心》,请学生思考:王福玲作品的风格特点。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讨论并分享。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5)小结作业:
①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
②课下搜集根据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感受独唱与合唱之间的差异和魅力,下节课一起分享。
(3)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包含课堂导入、初步感知、探究音乐、拓展延伸以及小结作业五个部分,以下谈一谈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
首先,初步感知环节中引领同学们先后两次聆听歌曲,按照演唱形式以及歌曲的情绪情感,表达画面的顺序来感知歌曲为之后的演唱做好充分准备,符合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课程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其次,探究音乐环节中按照“发声练习—主旋律学习——不同声部练习——合唱练习”的顺序来探究音乐。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合唱的魅力。该设计符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课程基本理念。
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王福玲创作的其他歌曲作品并思考问题,然后以学生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展评,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束。该环节符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
分析题
此案例为优秀案例,应当学习。楚老师教学中践行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
首先,案例中楚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案例中,楚老师在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音乐素质总体较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不甚理想,有的甚至连简谱都不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楚老师没有放弃任何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掌握的具体情况,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基础。
其次,案例中楚老师的做法践行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案例中楚老师将期中、期末考核定为小组表演的形式,更好地促进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合作。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实施课程的基本理念,像楚老师学习。
分析题
这是一个问题案例,应该予以改正。
首先,案例中的音乐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课程基本理念。案例中,该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阅读相关资料来了解浪漫主义乐派以及舒伯特的相关内容,只聆听了一遍《魔王》。完全忽视了音乐鉴赏课的核心聆听体验。
其次,案例中的音乐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课程基本理念。该教师在授课中很机械的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歌词的作者、表达的内容、伴奏的乐器等,完全以知识为核心,忽略了审美。
教学建议:
①可以引导学生多次聆听音乐作品,建立初步的音乐形象之后再启发学生在音乐中发现解歌词的作者、表达的内容、伴奏的乐器等,同时总结艺术歌曲特点,尝试模仿创作。这样做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以及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课程基本理念。
②在总结完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特点之后给学生播放中国的艺术歌曲比如《我住长江头》、《玫瑰三愿》,让学生对比聆听。这样做符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课程基本理念。
2019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真题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2019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真题试卷+答案,文件包含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答案docx、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真题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2020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真题试卷+答案,文件包含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音乐》答案docx、2020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音乐》试卷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17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真题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2017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真题试卷+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