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4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4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含解析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4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4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含解析第1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4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4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含解析第2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4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4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含解析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4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4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4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第4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14.42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 由材料“恢复帝政”“难保‘不为多数赞成’”等,说明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选C。【答案】 C2.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处于受治的地位。近代某一时期平民主义思潮兴起,“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十分普遍。这一思潮兴起于(   )A.维新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新文化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解析】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不可能有材料中“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故A错误;同样,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能充分发动民众,故B错误;五四运动期间,平民主义蓬勃兴起,故C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全民族抗日才是社会上最为广泛流行的口号,不可能有“劳工神圣”“平民神圣”之类的口号,故D错误。【答案】 C3.“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解析】 材料信息“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反映出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故A正确。【答案】 A4.(2020·武汉模拟)20世纪初的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名词,如社会、政党、政府、民族、阶级、主义、思想、观念、真理、知识、唯物、唯心、主体、客体、具体、抽象等。这一历史现象(   )A.是西学大量引入中国的产物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高潮的到来C.是知识分子群体壮大的结果D.彻底瓦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解析】 20世纪初期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学习西方,西方文化大量引入以及各种文化观点此起彼伏,激烈交锋,故选A;1917年,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材料中20世纪初新名词的出现与新文化运动高潮无关,排除B;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是近代史上的常态,是教育发展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排除C;“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答案】 A5.(2019·青岛模拟)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解析】 材料未涉及思想混乱,故A错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不能体现“大力发扬儒学”,故B错误;“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是对传统的扬弃,故C正确;“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不属于托古改制的内容,故D错误。【答案】 C6.(2021·武汉模拟)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为了反对当时被视为封建统治支柱的儒家思想,除了从国外引入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外,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理论力量,学术界“尊劳主义”“劳工神圣”等思潮纷纷出现,以至于“尊墨抑儒”成为潮流。这反映出部分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   )A.墨家思想在当时更具有先进性 B.“墨学救国”成为时代呼声C.利用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思想D.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解析】 材料阐述了部分知识分子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墨家思想来宣传西方思想,批判传统儒家思想,故选C项;墨家思想属于中国传统思想的范畴,带有时代局限性,并不能说明其更具有先进性,排除A项;成为“时代呼声”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答案】 C7.(2021·蚌埠一模)1921年1月14日,北洋政府内务部指出,“查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而印刷物实为其媒介。本部为维护治安,预防隐患起见……随时搜集研究,以期洞见症结,因事补救,不致蹈凭空过当之弊。”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B.北洋政府已无力抵制新思想C.中共诞生利于新思想的传播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解析】 根据材料“近来新思潮之传播,几有日盛一日之势”,根据时间“1921”年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北洋政府为维护治安,预防起见,搜集研究新思潮,不能说明政府无力抵制新思想,排除B项;中共诞生于1921年7月,与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D项。【答案】 A8.(2020·济南模拟)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C.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 梁启超本来是主张学习西方的,但到20世纪初却对西方“失望”,是因为他看到了西方不好的一面,联系时间,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答案】 A9.(2021·衡水中学联考)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这实质上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B.阻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C.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D.倡导彻底推翻军阀统治【解析】 胡适主张的“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实质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而其所说的“主义”,则是指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因而胡适是反对所谓的“主义”的,故选C项;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才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反映,题干没有提到李大钊的主张,排除A项;胡适是反对高谈主义,而不是反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胡适主张“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是指改良,而不是革命,与D中的“彻底推翻”不符,排除D项。【答案】 C10.(2020·黄冈模拟)1918年11月11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他说:“此次世界大战争,协约国竞得最后胜利,可以消灭种种黑暗的主义,发展种种光明的主义……我们四万万同胞,直接加入的,除了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还有什么人!这不算怪事!”他充满激情和向往地宣告:“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这一现象表明(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遍共识C.社会运动的发展出现新趋向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解析】 通读蔡元培的演讲,他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劳工阶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将会在全世界都发挥主要作用,这会大大推动中国社会走向新的道路、新的方向,故C项正确。中国社会进程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带来的,而是劳工带来的,故D项错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时期,1918年的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故A、B两项错误。【答案】 C11.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解析】 《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只是一篇文章,只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故A错误;根据“工人的社会”“工人的中国”“工人的世界”可知当时的工人运动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B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故C错误;宣言单纯强调工人阶级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的作用,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错误。【答案】 B12.(2020·德州模拟)“规律”一词原指“规章律令”,20世纪初,“规律”有了“客观性”“必然性”的转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规律”逐渐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表示“客观性”“必然性”含义的正式术语。形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人对该词理解存在偏差  B.近代西方法治思想传入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民众科学素养得到提高【解析】 “规律”一词由“客观性”“必然性”的释义逐渐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表示“客观性”“必然性”含义的正式术语,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C项;国人对该词理解不存在偏差,排除A项;“规律”释义的变化与西方法治思想传入无关,排除B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不是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排除D项。【答案】 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与了它,但它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救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的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摘编自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材料二 在西方历史上,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竟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因为解决一个比西方社会问题更严重,而国人又目光短浅,更具思想惰性的国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场运动充其量只是对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及那些与城市联系紧密的国人施行了精神洗礼,而对远离城市的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在广大的农民中引发思想地震了——甚至连思想的痉挛也没有。——摘编自冰云《陈独秀先生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功过得失》(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指出这场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在思想谱系上的根本区别及两者在斗争目标和影响上的相同之处。【解析】 第(1)题第一小问,由“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以救亡为己任”可知背景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由“在西方历史上……更别说在广大的农民中引发思想地震了——甚至连思想的痉挛也没有”可知新文化运动持续的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欧洲启蒙运动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第(2)题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前者是救亡图存,后者是理性主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标都是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影响是都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不同:新文化运动持续的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欧洲启蒙运动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2)区别:前者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民族主义)后者是理性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发展)。相同目标:都是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相同影响:都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 示例一:根据材料中“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阐述: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根据材料中“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更适合当时中国的需要;阐述: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一: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阐述: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批判尊孔复古,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主张;杜亚泉针对此文化倾向,提出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外来文化进行一定融合;杜亚泉的观点尽管不利于彻底地摧毁封建传统文化,但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也有利于促进中国文明的新发展。示例二: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更适合当时中国的需要。阐述: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中西方文明都有各自的优点,因而西方近代文明也不可能照搬于中国而替代中国文化;杜亚泉正是针对新文化运动者极力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照搬西方文明的现象,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观;此观点将中国文化的优点与西方文明的长处相结合,不仅能弥补中西文化的不足,也能促进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因而更适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相关试卷

    2023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word版含解析),共35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