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素养测评含解析专题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3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5课宋明理学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6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7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8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素养测评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4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素养测评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4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素养测评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3.12.34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2021·湖北龙泉中学、荆州中学、宜昌一中联考)刘邦曾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陆贾著《新语》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这一思想( )A.满足了统治者追求长生的愿望 B.反映了新政权励精图治的风貌C.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D.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解析】 陆贾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属于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故选C项;这一思想是为了满足汉初经济恢复的需要,排除A项;这一思想主张休养生息,而非要求新政权励精图治,排除B项;这一思想属于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排除D项。【答案】 C2.(2021·承德调研)董仲舒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他把一些自然现象加以神秘化和宗教化,使其成为一种社会规律来加以宣扬,从而提出“灾异谴告”说。由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 )A.意在维护儒学独尊地位B.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C.有利于限制皇权的滥用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解析】 由材料“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灾异谴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理学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排除B项;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局面,排除D项。【答案】 C3.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 通过材料“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承天而立,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故A正确;材料中突出解释“王”的来源,没有直接解释“天人感应”,故B错误;材料从源头对君主进行神化,没有涉及劝君主行仁政,故C错误;材料通过对君主来源的神化来愚弄民众,神化君权,而不是教化民众,故D错误。【答案】 A4.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汉文帝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 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排除A;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排除B;自然现象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政事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D。【答案】 C5.(2021·厦门模拟)“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 )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人事混乱,故儒学把“王天下”的解释从“天命”转移到了“人事”上,而到了西汉时期,国家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国家亟需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意识形态建设,由此儒家又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将“王天下”的解释从“人事”转移回了“天命”上,因此“王天下”的解释历程很好地诠释了儒家因时而变的创新意识,故选D;儒家取得正统地位是从西汉开始的,因此不断加强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A;儒家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关系问题,其并未形成过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排除B;C项无法解释儒家对“王天下”的解释从“天命”到“人事”的转变过程,属于片面解读,排除。【答案】 D6.(2021·蚌埠一模)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 )A.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 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解析】 椐材料“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可知,吕思勉认为汉武帝尊儒是当时历史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汉武帝时尊儒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并不是道家的顺其自然,排除A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尊儒也是如此,并没有超越时代,排除C项;材料“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可知吕思勉认为尊儒并非为了强化君权,排除D项。【答案】 B7.(2021·咸阳模拟)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B.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解析】 从材料“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白虎观会议统一经文经义,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思想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 B8.(2021·长春一模)西汉画像砖《养老图》(下图)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这反映了( )A.无为而治的政策 B.民本思想的影响C.保障制度的成熟 D.等级秩序的弱化【解析】 从材料“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可知汉代统治者用救助下层百姓的方法维护统治,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顺势施政,不要使用权谋,与材料中统治者主动采取措施维护统治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西汉统治者救助百姓的原因,没有涉及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等内容,不能表明汉代保障制度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对下层民众的救助,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D项。【答案】 B9.(2021·运城检测)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令天下郡国仿效文翁兴学,以“五经”为主要教科书。郡国学教授经学的目的在于( )A.为实行考试选官奠定人才基础B.继承西汉传统的治国策略C.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D.禁绝儒学外其他各家学说【解析】 由材料“汉武帝即位后,令天下郡国仿效文翁兴学,以五经为主要教科书”可知汉代郡国学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授经目的在于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故选C项;汉代尚未形成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并未继承西汉传统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排除B项;“禁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答案】 C10.(2021·重庆南开中学质检)据《史记》载,汉初“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后来“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材料表明( )A.统治者对儒学的压制渐趋严格 B.儒学已取代黄老思想的地位C.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在逐渐提升D.社会变迁推动儒学的新发展【解析】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后来“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以刘邦为例子说明儒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了,故选C项;高祖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可见统治者对儒学已经很尊重了,排除A项;“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后来“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到汉高祖晚年,“过鲁,以大(通‘太’)牢祠焉”这里只是提到刘邦自己对儒学的态度,无法判断当时的治国思想,事实上当时崇尚黄老无为思想,排除B项;整个汉高祖时期,均属于西汉初期,没有社会变迁史实,排除D项。【答案】 C11.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17586次46.53%法观念法、刑4648次12.30%财富观念利、财、富4765次12.61%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427次11.71%道观念道6367次16.85%A.主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解析】 根据表格,社会伦理观念的关键词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不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利、财、富”出现的频率远低于“仁、礼、信”,故C项错误;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主流思想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答案】 A12.(2020·黄山模拟)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 )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解析】 “士”由春秋时期的两层含义到汉武帝后专指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说明汉武帝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儒学正统思想地位得以确立,故选B;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与史实不符,排除A;宋代“重文轻武”,从材料无法得出汉武帝“轻武或重武”,排除C;秦朝时国家已经统一,“士”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材料二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即回答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从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儒学自身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表现,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和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中“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并结合所学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的思想作答;第二小问成因,可以结合时代的需要以及新儒学的形成来回答。【答案】 (1)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吸收阴阳、黄老、法家思想而进行自我调整。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用儒者参政;设五经博士,宣扬儒家思想;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为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地位。14.(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 本题为典型的论证探讨型非选择题。首先要根据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等级的历史人物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可肯定《汉书》作者班固的划分标准,也可反对其划分标准。然后运用唯物史观,联系一些重大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见解。论证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答案】 看法:班固按当时的观念将老子列为第四等,不合理。说明: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开创了道家学派,提出了顺应自然、万事万物相互依存、无为而治等思想,影响很大,也可以列入圣人行列。看法:主流思想影响史书的记录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说明:东汉时,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儒家倡导的仁政等思想理念影响班固对历史人物的记录和评价;《汉书》将尧、舜、周文王、孔子列为上上等的圣人,这些人均是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贤明之人,体现儒家“法先王”的理念;奉行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李斯被列为中下等,昏庸无道、腐败亡国的夏桀和商纣王被列为下中、下下等的愚人,这些人的理念与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相违背,通过历史批判弘扬儒家施仁义、行王道的政治主张;陈胜起义推翻暴政的秦王朝,被列为中下,这与儒家提倡的“仁义忠孝”观念冲突,通过史书批判,弘扬忠君思想,鞭挞“乱臣贼子”。综上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学深刻地影响着史书的修撰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12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巩固练(含详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检测十三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含解析人民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2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第38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素养测评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