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5课 辛亥革命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它是史学的灵魂。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差异,甚至对立。
新史观种类介绍(一)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二)生态史观(三)社会史观(四)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五)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六)文明史观等等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或阶级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以中国近代史为例)
(一)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举例: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
举例: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认为人类历史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大众化、生活化)。
举例: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辛亥革命中---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当今中国-----关注民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四)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举例: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欧美国家对亚非拉落后地区的殖民扩张与侵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深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世界联系更为密切,
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它包括:
(五)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政治----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文明化、大众化、城市化、多元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联系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变革顺序。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鸦片战争,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起,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化,中国近代化向前深入发展。④伴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在“欧风美雨”的滋润下,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日趋西化。
变革层次:器物→制度→思想。结果:中国长期挣扎于“两半社会”。
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人类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
1、按生产力(纵向):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2.按社会结构(横向):物质文明(物质生产、物质交流、物质生活) 、政治文明(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为主、政治组织) 、精神文明(思想、文学、宗教、哲学、艺术等)。 3、按地理环境: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等。 4、按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儒家文明等。5、按社会形态: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
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的相关史实
(1)古代:(2)近代:(3)现代:
中国儒家思想对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西方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等传入中国。
中国的“西学东渐”,日本的“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等(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结论: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 文明史观——
史观运用:从历史结论逆推史观 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
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乙说……
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
④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所以丁说……
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4分)
2013年四川高考14题:
史观:前者主要是革命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
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大众化、生活化)。
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
高中第15课 辛亥革命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第15课 辛亥革命图片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辛丑条约,预备立宪,天赋人权,创立合众政府,驱除鞑虏,民主革命团体,革命政党,花岗起义,楚望台军械库,湖北军政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5课 辛亥革命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5课 辛亥革命课文配套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温故而知新,辛亥革命,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背景,惊天动地写春秋,铁血共和终成空,探究革命之果,感悟历史的价值,各抒己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5课 辛亥革命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5课 辛亥革命备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亥革命的背景,檀香山,酝酿革命,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辛亥革命的过程,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孙中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