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海水“制碱“复习练习题
展开
8.3海水”制碱“同步练习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 下列各组常见的固体物质中,用水不能区分的是 ( )
A. NaOH和NH4NO3 B. CuSO4和Na2SO4
C. Na2CO3和CaCO3 D. NaCl和KCl
2. 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将CO2和NH3通过饱和的NaCl溶液中充分反应,其中的一步反应是 NH4HCO3+NaCl=NaHCO3↓+NH4Cl,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B. 该反应中四种物质都是盐
C. 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
D. 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
3.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H2SO4+Ca(OH)2=CaSO4+2H2O
B. H2SO4+BaCl2=BaSO4↓+2HCl
C. Fe+2HCl=FeCl2+H2↑
D. 2HCl+CaCO3=CaCl2+H2O+CO2↑
4. 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归纳总结正确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中可能同时生成两种沉淀
B.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 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一定是碱的溶液
D. 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5. 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且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显红色的是( )
A. NaCl、Ca(NO3)2、HCl
B. Ba(OH)2、Mg(NO3)2、Na2SO4
C. K2SO4、Na2CO3、NaNO3
D. AgNO3、NaCl、KNO3
6. 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有机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物质都是有机物
B. 酸和碱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两种化合物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 碱溶液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定是碱溶液
7. 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减少的是( )
A. 碳酸钠粉末与稀硫酸 B.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
C. 硝酸钠溶液与稀盐酸 D. 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
8. 学习化学,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探究与创新:在理论上,硝酸(HNO3)分解可产生少量氧气
B. 变化与守恒:1.2g木炭在1.6g氧气点燃后,反应可生成2.8g二氧化碳
C. 宏观与微观: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可自由移动的水分子
D. 模型与推理:复分解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变,则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9. 下列物质间能够发生反应,但没有出现明显现象的是( )
A. 将稀硫酸滴入NaCl溶液中 B. 将稀盐酸滴入盛石灰石的试管中
C. 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 D. 将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
10. 已知某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物质有KNO3、NaOH、X、BaCl2,其中X可能是( )
A. CuSO4 B. K2CO3 C. NaNO3 D. MgCl2
11.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NaOH和CuSO4 B. HCl和NaOH
C. Na2CO3和H2SO4 D. KNO3和NaCl
12. 分析、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原子中都有质子和中子
B.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则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 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是碱溶液
D. 复分解反应只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则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13. 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
(1)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则该白色沉淀是 ______(填化学式);
(2)图形“”所代表的离子是 ______(填离子符号);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14.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进了西方的纯碱生产工艺,其生产流程简要表示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副产品NH4Cl属于______(填“氮肥”、“钾肥”、“磷肥”或“复合肥”)。
(2)操作I的名称是______
(3)试写出饱和的食盐水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流程③发生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
15. 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OH−
NO3−
SO42−
H+
溶
溶
Na+
溶
溶
溶
Ba2+
溶
溶
不
如表是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20℃)。
(1)NaNO3溶液和Ba(OH)2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的理由是 ______。
(2)根据表中的离子构成,写出一个有硫酸钡生成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16. 叠氮酸(HN3)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其水溶液具有酸性,可与NaOH溶液反应得到叠氮化钠(NaN3)。某些汽车安全气囊中装有叠氮化钠。
(1)叠氮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和______(填化学符号)。
(2)叠氮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属于______(填反应类型)。
(3)叠氮化钠受热分解时产生两种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7. 有A、B、C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盐酸、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表示有沉淀产生,“↑”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
A
B
C
A
↑
—
B
↑
↓
C
—
↓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A与C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
(2)A与B、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8. 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如下表中的四个实验。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试管内试剂
NaOH溶液
MgCl2溶液
Na2CO3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稀硫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白色沉淀生成
(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了一种试剂,再加稀硫酸,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______。
(3)为了验证试管②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如图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沉淀A的化学式是______。老师评价该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试剂______改成______。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1正确,则步骤Ⅱ、步骤Ⅲ中必然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反思]小明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______。
19. 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Ⅰ.少量氢氧化钠可用石灰石、水、纯碱(Na2CO3)为原料制取,流程如下: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白色固体加入纯碱溶液后发生的复分解反应_______。
Ⅱ.为测定某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以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实验都完全进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1)要确定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所需要的数据是_______;
A.固体样品的质量
B.浓硫酸实验前后质量
C.浓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前后质量
D.所用稀硫酸质量
E.仪器D中氢氧化钠固体实验前后质量
F.稀硫酸质量分数
(2)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没有D装置对氢氧化钠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影响是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0. 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固体,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得8%的滤液100g。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2)求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1.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探索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生成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NH3 +CO2 +X=NH4HCO3
②NH4HCO3 +NaCl=NaHCO3↓+NH4Cl
③2NaHCO3 − △ Na2CO3 +H2O+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A.①中X为______;
B.除去Na2CO3粉末中少量的NaHCO3 的方法是______
C.工业纯碱中含有氯化钠,取55g工业纯碱,向其中加入269.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02.5g。请计算:
①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1%)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鉴别,熟练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用水作为试剂鉴别,要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溶于水的温度变化、溶于水后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等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NaOH和NH4NO3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降低,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不符合题意;
B.CuSO4和Na2SO4均易溶于水,分别形成蓝色溶液、无色溶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符合题意;
C.CaCO3难溶于水,Na2CO3易溶于水,分别加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钙,形成溶液的是碳酸钠,用水可以鉴别,故C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氯化钾均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且溶于水均无明显的温度变化,现象相同,用水不能鉴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A
【解析】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NaCl=NaHCO3↓+NH4Cl,该反应生成物是碳酸氢钠是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中四种物质NH4HCO3、NaCl、NaHCO3、NH4Cl均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均属于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反应后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NaHCO3,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钠是反应物,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减少,反应后的溶液中还能继续溶解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特征、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换成分,价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H2SO4+Ca(OH)2=CaSO4+2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H2SO4+BaCl2=BaSO4↓+2HCl,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Fe+2HCl=FeCl2+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D、2HCl+CaCO3=CaCl2+H2O+CO2↑,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其中水和二氧化碳是由碳酸分解而来,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解析】解: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可能同时生成两种沉淀,如硫酸铜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C2H5OH,故选项说法错误。
C、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无色酚酞与碱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氧化物的特征、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A、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显无色,故选项错误。
B、Ba(OH)2与Mg(NO3)2、Na2SO4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分别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Na2CO3溶液显碱性,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显红色,故选项正确。
D、AgNO3、NaCl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本题考查了物质共存的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6.【答案】C
【解析】解:A、碳单质含有碳元素,但其不是有机物,故A错误;
B、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它们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正确;
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碳酸钠为盐,故D错误.
故选C.
A、碳单质含有碳元素,但其不是有机物,可以据此判断;
B、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可以据此判断;
C、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进行解答;
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碳酸钠为盐,可以据此判断.
本题考查有机物等基本概念的考查,难度较小,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解答该类题时只要能够举出反例即可做出判断.
7.【答案】B
【解析】解:A、碳酸钠粉末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粉末的质量大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能相互反应且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生成碳酸钙的质量,能相互反应且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减少,故选项正确。
C、硝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后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混合后溶液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B。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结合反应前后溶液组成的改变,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质量守恒定律,对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进行分析,判断所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的大小关系。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溶解物质的质量与所析出物质的质量的差值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在理论上,硝酸(HNO3)分解可产生少量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点燃 CO2可知,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32:44,故1.2g木炭能与3.2g氧气完全反应,则1.2g木炭在1.6g氧气点燃后,木炭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2.8g,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形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复分解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变,但化合价不变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如CO2+Ca(OH)2=CaCO3↓+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判断。
C、根据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形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复分解反应的特征、质量守恒定律、溶液能导电的原因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将稀硫酸滴入NaCl溶液中,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将稀盐酸滴入盛石灰石的试管中,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C、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生成碳酸钠和水,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故选项正确。
D、将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且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若没有沉淀、气体生成,没有颜色改变,则反应发生时现象不明显。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碱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时还要注意反应无明显现象这一限制条件。
10.【答案】C
【解析】解:A、若X是CuSO4时,它会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或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无法共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若X是K2CO3时,它会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无法共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若X是NaNO3时,它会与其他三种溶液均不发生反应,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D、若X是MgCl2时,它会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无法共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物质在溶液中能共存时,物质在水中电离产生的离子不能结合生成气体、水、沉淀,且形成无色溶液时应注意常见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共存问题,在解此类题时,根据选项中的离子之间只要会生成水、沉淀、气体中的一种,就不能共存,还要注意带色离子的记忆。
11.【答案】D
【解析】解:A、NaOH和CuSO4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HCl和NaOH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钠和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Na2CO3和H2SO4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KNO3和NaCl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原子中不是都有质子和中子,如氢原子中不含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但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D、复分解反应只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则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A、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是原子、分子或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3.【答案】AgCl NO3− NaCl+AgNO3=AgCl↓+NaNO3
【解析】解:(1)氯化钠和硝酸银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银的化学式为AgCl;故填:AgCl;
(2)胶头滴管中是硝酸银,含有银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其中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为氯化银沉淀,剩下的是硝酸根离子存在于溶液中,故填:NO3−;
(3)氯化钠和硝酸银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
(1)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银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分析解答;
(2)根据胶头滴管中是硝酸银,含有银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其中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为氯化银沉淀,剩下的是硝酸根离子存在于溶液中解答;
(3)根据氯化钠和硝酸银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书写。
本题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查了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是关键。
14.【答案】氮肥 过滤 NaCl+H2O+NH3+CO2=NaHCO3+NH4Cl 分解反应
【解析】解:(1)氯化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填:氮肥;
(2)操作I是分离液体与难溶性固体的方法,即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3)氯化钠、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故填:NaCl+H2O+NH3+CO2=NaHCO3+NH4Cl;
(4)反应③是加热碳酸氢钠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
(1)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纯碱的制取的有关知识,包含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滤操作以及玻璃棒的作用等,难度不大。
15.【答案】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Ba(OH)2+H2SO4=BaSO4↓+2H2O
【解析】解:(1)NaNO3溶液和Ba(OH)2溶液,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2)根据表中的离子构成,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属于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H2SO4=BaSO4↓+2H2O。
故答案为:
(1)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2)Ba(OH)2+H2SO4=BaSO4↓+2H2O。
(1)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表中的离子构成,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属于中和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1)N3− ;
(2)复分解反应(或中和反应);
(3)2NaN33N2↑+2Na
【解析】解:(1)由叠氮酸(HN3)的化学式可知,叠氮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和N3−;故填:N3−;
(2)叠氮酸(HN3)与NaOH溶液反应得到叠氮化钠(NaN3)和水,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还是由酸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填:复分解反应(或中和反应);
(3)叠氮化钠受热分解时产生两种单质,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金属钠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2NaN33N2↑+2Na;故填:2NaN33N2↑+2Na。
本题考查了化学用语的书写以及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难度适中。
17.【答案】(1)HCl;复分解反应;
(2)Na2CO3+2HCl=2NaCl+H2O+CO2↑;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
【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根据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澄清石灰水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1)盐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澄清石灰水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B和A会生成气体,B和C会生成沉淀,所以B是碳酸钠,A是HCl,C是氢氧化钙,A与C的反应是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2)A与B的反应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B与C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案为:(1)HCl;复分解反应;
(2)Na2CO3+2HCl=2NaCl+H2O+CO2↑;Ca(OH)2+Na2CO3=CaCO3↓+2NaOH。
18.【答案】(1)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酚酞试液;
(3)【设计方案】BaSO4;BaCl2溶液;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反思】经过步骤1后溶液中有硝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解析】解:(1)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填: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所以可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加稀硫酸,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故填:酚酞试液;
(3)[设计方案]因为氯化镁与硫酸不反应,加入氯化钡溶液时,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因为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过量的,所以硫酸完全反应;但该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对原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检验产生了干扰,所以需要将氯化钡溶液改为硝酸钡溶液,氯离子能与银离子结合成氯化银白色沉淀,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实验反思]经过步骤Ⅰ后所得溶液中有硝酸,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硝酸发生中和反应,当硝酸被完全中和后,氢氧化钠溶液再与氯化镁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氢氧化镁白色沉淀;
故填:[设计方案]BaSO4;BaCl2溶液;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反思]经过步骤1后溶液中有硝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表信息)中的化学反应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9.【答案】Ⅰ.Ca(OH)2+Na2CO3=CaCO3↓+2NaOH
Ⅱ.(1)AC
(2)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C中;偏小
【解析】
【分析】
本题比较全面的考查了氢氧化钠的制取、性质,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潮解,也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我们在检验是否变质时,只需检验有碳酸根即可。
【解答】
Ⅰ.由题意可知,石灰石高温分解生了白色固体氧化钙,将氧化钙加入纯碱溶液后,氧化钙和水反应生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加入纯碱溶液后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
Ⅱ.(1)由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可知,需要的数据是:固体样品的质量,根据实验的过程,由浓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前后质量的变化,可求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求出氢氧化钠的质量,最后就可以求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所以所需要的数据是A、C;
(2)为了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C中影响实验的结果,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由上述实验过程可知,如果没有D装置,C会吸收空气中的CO2使计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大,对氢氧化钠质量分数的测定结果影响是偏小。
20.【答案】(1)复分解反应;
(2)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沉淀碳酸钙的质量为y
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100g=8g
Ca(OH)2+Na2CO3=CaCO3↓+2NaOH
106 100 80
x y 8g
106x=100y=808g
x=10.6g
y=10g
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为100g+10g−10.6g=99.4g。
答: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为99.4g。
【解析】解:(1)发生的反应为:Ca(OH)2+Na2CO3=CaCO3↓+2NaOH,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为复分解反应。
(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沉淀碳酸钙的质量为y
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8%×100g=8g
Ca(OH)2+Na2CO3=CaCO3↓+2NaOH
106 100 80
x y 8g
106x=100y=808g
x=10.6g
y=10g
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为100g+10g−10.6g=99.4g。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类型;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碳酸钠的质量以及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进而求算对应的氢氧化钙溶液的质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1.【答案】H2O 加热
【解析】解:A.①由NH3 +CO2 +X=NH4HCO3可知,反应前后氮原子、碳原子都是1个,反应后氢原子是5个,反应前应该是5个,其中2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氧原子是3个,反应前应该是3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X是H2O。
故填:H2O。
B.除去Na2CO3粉末中少量的NaHCO3 的方法是加热,这是因为加热时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加热。
C.①设碳酸钠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55g+269.5g−302.5g=22g,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22g
106x=117y=4422g,
x=53g,y=58.5g,
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53g55g×100%=96.4%,
答: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96.4%。
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55g−53g+58.5g302.5g×100%=20.0%,
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20.0%。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第三节 海水“制碱“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461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第三节 海水“制碱“一课一练</a>,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海水“制碱“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节 海水“制碱“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第三节 海水“制碱“第3课时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第三节 海水“制碱“第3课时同步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