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观沧海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观沧海背景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古代诗歌四首,第四课,学习《观沧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3.体味曹操、李白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政治家、军事家精兵法、善诗歌
反映民间疾苦抒写政治抱负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有理解地诵读,读好诗歌的节奏
重读凸显景物特点、诗人情感等需强调的词语
用语气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读好押韵词,读出绵延不绝的意味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观”到了什么?(结合具体诗句展开想象,描述你看到的画面)
透过诗句_________,我看见了______________。
透过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看见曹操佩剑站在海边石头悬崖上的勃勃英姿。透过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我看见沧海水波荡漾,似千军万马在呼啸奔腾;山岛高高挺立,像威武勇猛的巨人岿然屹立。透过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我看见山岛上的树木丛草长得郁郁葱葱,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透过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我看见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动,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同学们,透过诗句,你们还仿佛“观”到了什么?
透过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还仿佛看见日月星辰从大海里升起落下,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透过这首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大海的苍凉与辽阔,同时也感受到曹操的霸气我感受到了曹操得胜归来,伫立在碣石山上,聆听大海的咆哮,傲视天下,想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远大抱负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论英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抒壮志
总结:这首诗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如果将题目改为《遥寄王昌龄》,对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何差别?
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结合注释,有理解地诵读:用节奏和停顿表达出对诗歌题目的理解;用语气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来表达对诗歌情感和内容的理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听朗读:轻声跟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诗中哪个词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杨花,即柳絮,在古诗词中,有相思、漂泊不定、春光易逝(时令)、人生聚散无常、飘零悲凉、深情等含义。子规:又叫杜鹃或布谷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啼叫声哀怨(不如归去),常被用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品读诗歌,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愁心”二字的。
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体现“愁心”,因为杨花是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寓意“漂泊无定”;“子规”叫声凄厉,似有“不如归去”之声,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体现“愁心”,因为“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显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品读诗歌,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将“愁心与明月”?有什么好处?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带去诗人的关心和牵挂。
作者在这里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古诗词中经常借月表达情感,这样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
次句叙事,表同情迁谪之意
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画面
结合作者及创作背景,体味情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课内容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观沧海,乐府诗,临到达,竦峙高高地挺立,星汉银河,若好像,幸庆幸,至极点,以介词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观沧海图片课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