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7课 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吉鸿昌将军的一首诗。(播放音频文件)
赤子情怀抒写爱国,榜样力量催人奋进。诗中“黄海怒涛狂卷、碎骨粉身殉节”是指什么事件?同学们
生:黄海海战
师:对,黄海海战和海战中邓世昌率领致远号官兵以舰撞敌,献身殉国。
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它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真正的起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甲午战争前后从1840-1919年间近80年中国的历史。
二、复习内容及目标
通史整合——纵向梳理阶段特征
专题突破——横向认识高频考点
中西对比——深入理解中西差异
三、复习知识
第一部分通史整合,按两个阶段、从三个层面来梳理通史知识。
好我们先来看甲午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动
幻灯片:
冲击: 反应: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天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经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民族工业产生。
1883年中法战争——早期维新派提出立宪商战新思想
按照刚才的思路我们再来看看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动
幻灯片:
冲击: 反应: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维新思想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义和团运动
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
本阶段的终结者——五四运动,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动手情况
生:由两个同学来完成1840——1894年、1894——1919年阶段特征的表格。
师:幻灯片显示答案,让学生自主修正、巩固。
过渡语:1840——1919年政治上被动变革,经济上艰难转型、思想上嬗变更新。那么这段时期横向按什么线索发展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专题突破
中国近代史有三条发展线索:
屈辱史——恶性循环:被侵略、战败、签约。不平等条约是百年国耻的集体记忆。
抗争史——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抗争,围绕反侵略、反封建的两大任务,独立富强成为中国近代两大主题。
探索史——探索中国近代化发展
走进高考——中国近代史高频考点
师:做题之前重申做材料式选择题的做题方法。
解题方法:
第一步:题干:①定时空;②抓关键
第二步:选项:
①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②明辨干扰选项,确定正确选项
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9)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生;分析过程:答案——题干主旨——析选项
师:做题思路、考查知识点的点拨
这两道题是2016年全国课标卷考查点,再来看一下近三年全国卷的考点分布
播放幻灯片
◆ 近三年高考历史(全国课标卷)考点分布
| 2014 | 2015 | 2016 |
28 | 近代经济 | 近代经济 | 近代经济 |
29 | 戊戌变法 | 北伐战争 | 甲午中日战争 |
30 | 近代生活变迁 | 抗日战争 | 抗日战争 |
28—30题均为中国近代史部分,侧重点以近代化为主。
下面我们一起来突破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探索和发展
(一) 近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在近代中国,近代化也就是指工业化(机器大生产)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阶级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 其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基本经历了起步(1840~1895年)、整体发展(1895~1927年)和曲折前进(1927~1949年)三个发展阶段。
◆直到今天,这一过程还在继续,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
(二)知识回顾
经济近代化 |
|
政治近代化 |
|
思想近代化 |
|
教育近代化 |
|
军事近代化 |
|
社会生活近代化 |
|
师生共同完成以上表格,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巩固。
(三)知识拓展
拓展一 中国外交近代化
师: 解题方法:
1、审问题:限定词、问题主体、定位词
2、析材料:有效材料提取、分层处理材料、逐层总结中心、 结合定位词准确作答。
材料: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
师生共同分析问题主体,让学生分析有效材料部分。
师: 变化:
形式上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
态度上从被动到主动,逐步改变了外交态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中国国际环境。
知识拓展:
宗藩体制 下,对外关系只讲“藩属朝贡”,因而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
只有礼部和理藩院分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
拓展二 中国法律近代化
材料:在我国传统社会,国家的政权统治在最基层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也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以伦理道德为主的民间调解),即二元性法秩序。近代晚清以来,伴随着西方法律移植,中国传统的法秩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改造,但是制度的先行和观念的滞后,中国的法秩序依然呈现二元性。
——摘编自王彬、褚晓琳《乡土社会秩序形态与调解史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法律秩序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让学生分析问题和材料,并做出答案。
师:特点:中国传统的法秩序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造;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二元性法秩序依然存在。
原因:
(1)政治:西方法律的移植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3)思想:对于传统思想(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及司法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部分总结
中国近代化的几点认识
1、后发外生型——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被迫开始近代化。
2、标志——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科学化、理性化。
3、范围广——近代化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等各个方面。
4、特点——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国近代化存在着新旧并存、中西共融的特点;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5、结果——始终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未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过渡语:我们以上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下面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探究一下中西方近代化的差异。
第三部分中西对比——深化理解中西方近代化
播放幻灯片:
让学生归纳西方近代化的历程
完成表格中西方近代化的不同
项目 | 中国 | 西方 |
时间 |
|
|
历程 |
|
|
动力类型 |
|
|
经济近代化层次 |
|
|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
|
|
讨论环节设计:
中西方在经济近代化层次和个人与国家关系方法,学生认真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四、结束语
西方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而中国的近代化任重而道远,请同学们起来,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读出这段感悟。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
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
中国人民在近代化与救亡图存的 道路上艰难前行。
独立富强是他们的追求,振兴中华是我们的责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中国梦 少年梦!
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7课 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7课 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7课 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7课 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选择课题的意义及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参与者特征分析,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资源准备,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7课 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7课 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