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826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826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826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8264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8264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8264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8264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18264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观沧海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观沧海示范课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文题解读,文学常识绝句,子规鸟,第三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诗歌。
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观沧海》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乐府,原是古代朝廷的音乐官署,起于汉代,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各地的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最初指乐府这一机构所采制的诗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观沧海曹 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东:向东,往东临:到达,登上以:连词,来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
译文: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丰茂:茂盛;茂密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行:运行若:如同,像星汉:银河至:达到极点志:心意,志向
译文: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1.“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实结合,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
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3.诗中的景物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柳絮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龙标:指王昌龄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给予夜郎:地名,怀化境内
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4.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作为唐朝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青山:北固山前:向前阔:开阔风正:风顺(而和)悬:挂,吊挂
译文:旅途在青山之外,(游子)行舟于绿水之中。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而行,船帆高高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生:升起入:进入乡书:家书达:到,送到
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早春时节,潮水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船帆因风而高高悬挂。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景象:海上的太阳在残夜中升起,江上的春天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哲理:新旧事物更替,新事物将取代旧事物。
修辞: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体现了这种感情?
表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集中体现了这种感情。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胸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在年轻时热衷功名,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其政治抱负一直未能实现。 他半生都在漂泊无依中度过,也因此郁郁寡欢,困窘潦倒。在一次旅途中,时逢黄昏,灵感突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散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主要有套数和小令(与词中小令不同)两种。套数也称散套、套曲、大令。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相连而成的套曲,同一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要一韵到底。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小令,又叫叶儿,一般是独立的一支小曲子,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小令简短精练,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干枯的枝蔓西风:秋风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坐落着几户人家,古道上一匹骨瘦如柴的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向前行走。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远)在天边。
1.用自己的话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袅袅。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古道上孤零零地走着。
2.“小桥流水人家”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全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衬托出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思乡之情。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肝肠寸断的念家思亲之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课内容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观沧海,乐府诗,临到达,竦峙高高地挺立,星汉银河,若好像,幸庆幸,至极点,以介词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观沧海图片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