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文字作用
(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2)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演变
(1)出现:
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
1.形成条件
(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
3.书法特点
(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1.对先秦文字的认识
(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
(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3.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汉字与书法艺术的影响
(1)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
(2)连接着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汉字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各国与世界,并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史料探究]
材料
结合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指出其演变的特点。
提示: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演变特点:由繁到简,保留象形文字的特点。
[归纳总结]
汉字演变阶段特征及趋势
[对点训练]
1.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选D 草书的章法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浪漫,激情不可抑止,故D项正确。
[史料探究]
材料一 颜真卿《多宝塔碑》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
材料三 明代,几乎同时生活于苏州的祝枝山、文征明虽为好友,但书法情态迥然有别,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征明书法则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1)观察材料一图片,说明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并探究隋唐时期书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探究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探究明代书法发展的趋势。
提示:(1)颜真卿的楷书端正浑厚,雍容大度。特点: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2)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3)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归纳总结]
书法艺术特点与历史阶段特征的关系
(1)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2)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安定,书法讲究法度和规范。
(3)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书法艺术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4)明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
[对点训练]
2.“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淳化元宝”真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
B.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C.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
D.汉字应用已深入社会各领域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宋太宗个人行为,不能反映出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故A项错误;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故B项错误;从宋太宗手书三种字体,可知当时字体多样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汉字深入社会各领域,故D项错误。
命题角度:1.汉字字体的演变。2.汉字演变的趋势。
[典题例析]
[例1]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的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解题思路]
[答案] D
[题组冲关]
1.下图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对照表。商代甲骨内容多为“卜辞”,文体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
A.中国的古代文字从此已基本定型
B.字体婉曲、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C.它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D.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解析:选D 甲骨文是文字发展成熟的标志,但并未定型,小篆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字基本定型,故A项错误;B项是隶书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草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日”“月”二字的不同写法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故D项正确。
2.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解析:选C 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而是文化的传播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间的问题,故D项错误。
命题角度:1.书法艺术的特点。
2.书法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典题例析]
[例2]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A B C D
[解题思路]
[答案] D
[题组冲关]
3.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矛盾心理的反映
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解析:选C 魏晋时期,因少数民族入侵,国家战乱不止,道教、佛教盛行,故文人多追求超然心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重文轻武,周边冲突不断,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是市民文化,而不是士大夫的写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元明时期,封建社会开始走入末期,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史言有“吴中四士”之称的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其书法特点是( )
A.气粗字险 B.逸势奇状
C.气郁字敛 D.雅俗共赏
解析:选B 气粗字险强调人的情绪和字之间的关系,与张旭的书法无关,故A项错误;逸势奇状,可以看出是草书,符合张旭的书法特点,故B项正确;气郁字敛体现的是楷书的风格,故C项错误;雅俗共赏是行书的风格,故D项错误。
————————————————[课堂小结·建通史]——————————————
中国古代汉字、书法之关键词——
汉字构型独特,充满活力,书法刚柔自如,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
[文化上]
(1)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秦朝“书同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3)汉字的书法正是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政治上]
(1)商代把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祭祀盛行,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3)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
(1)汉字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逐渐成熟,并呈现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2)隋唐盛世的出现,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使书法艺术达到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书法艺术呈现出讲究规范法度的特点。
(3)宋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呈现出各具情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的特点。
(4)明代,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课时达标检测(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解析:选B 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在甲骨文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2.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解析:选D 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
3.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
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
解析:选B 书法艺术由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到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的主观原因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是客观条件,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是客观存在的,故C项错误;东方审美情趣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也有,故D项错误。
4.下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跌宕起伏,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一作品的字体( )
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判断这一作品的字体是行书。小篆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A项错误;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故B项错误;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故C项正确;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D项错误。
5.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选B 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
6.《辞海》解释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使用到现在。该字体是( )
A.隶书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解析:选C 据材料中“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开端于汉末”可知是楷书,故C项正确。
7.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解析:选A 行书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行书“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故A项正确。
8.唐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简直就是舞蹈、音乐、激情,“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据此可知,这位书法家作品中的字体是( )
A.隶书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体现该字体豪放、随性的特点,隶书整齐安定、端庄,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草书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符合材料描述,故C项正确;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三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汉字发展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6分)
(2)材料二中李斯提出了什么建议?分别说明该建议的实施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汉语演变的特点。(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在理解文字演变本身对文字和书法的影响外,通过“金文又多讲求押韵”可知对文学的影响,通过甲骨文和金文对商和西周王朝社会内容丰富的反映,可知也是研究商周历史的宝贵一手材料。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李斯主张在秦朝推行统一文字——小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第(3)问,据材料三中省略号分层,然后逐层概括其层意即可。
答案:(1)商:甲骨文 西周:金文
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2)建议:统一文字。
影响:对秦朝:(政)巩固统一、维护统治;(经)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文)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交流。
对后世: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文字统一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影响的扩大。(言之有理也可)
(3)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书写统一规范;统治者重视,官方推广;全国使用;促进少数民族汉化;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重要影响。(答对3点即可)
朝代
原因
主要表现
代表
秦汉
秦统一六国,“书同文字”。汉代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
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多数是实用性文字
秦《泰山刻石》
魏晋
士人群体逐渐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王羲之的《兰亭序》
隋唐
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既有草书,也有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
宋代
“重文轻武”,知识分子队伍扩大,城市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明代
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祝枝山、
文征明
主题一
汉字的演变
阶段
时代
字体
特点或地位
趋势
古文字阶段
远古
图画文字
中国文字的起源,属于象形文字
由图画到符号;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商代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比较成熟
周代
铭文
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也叫金文
秦代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
楷
阶
段
汉代
隶书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魏晋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强
魏晋
行书
兼楷和草长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魏晋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主题二
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特征
考点一
汉字的演变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现代汉字
日
月
甲骨文的不同写法
考点二
书法艺术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夏商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西周的礼乐制度,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这是一份岳麓版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10课 梨园春秋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10课 梨园春秋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戏曲的起源,元杂剧与昆曲,“国粹”京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