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上册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课后复习题
展开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同步练习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A. 烛焰晃动
B. 钢尺振动
C.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D. 倒车雷达
- 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关于超声波的利用,说法正确的是
A. 用超声波检查零件内部结构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 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C. 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D.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 音乐会上,小提琴曲让人如痴如醉,钢琴演奏让人心旷神怡.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 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 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D. 禁止听众喧哗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分析下列声音: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阅览室里的低声说笑;山间小溪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A. B. C. D.
- 将教室的门窗关闭,室内同学听到的室外噪声减弱,对该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室外噪声消失了
B. 噪声的音调大幅度降低
C.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
D. 噪声在室内的传播速度大幅度减小
- 如图所示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其中属于噪声波形图的是
A. B.
C. D.
- 人能分清原声和回声,则其时间间隔应大于。那么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空气中的声速为人离高墙的距离至少应该
A. 大于17 m B. 小于17 m C. 大于34 m D. 小于34 m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
B. 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琴键,发出声音不同之处是响度
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
D. 超声波可以检查人的内脏器官、粉碎肾结石,探测潜艇和鱼群
- 我市某校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合唱活动,以下四个选项中用声学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 演唱者的歌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 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C. 嘹亮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D. 禁止观众在礼堂中大声说话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 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叙述错误的是
A. 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
B.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
C. 只要乐器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
D. 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 长时间大音量用耳机听音乐会使耳膜受损,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 ,为此需要减小声音的 .
- 我们班文艺委员的歌声很像某位歌星,这是指她们的 填“音调”“音色”或“响度”相近,但是她有时也在自习课上唱歌,此时她“美妙”的歌声属于 填“乐音”或“噪声”.
-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和“三音石”都利用了声的 原理。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______秒以上。因此在空中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______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 画出圜丘反射声波的示意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 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噪声的控制进行了探究。他们从发现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走访等途径来收集数据,发现控制噪声污染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市区的主要干道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控制噪声方面已经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们戴上耳罩、耳塞等;未装消音设备的机动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区内不得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积极搞好城市绿化;采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
由上述兴趣小组提供的材料分析论证,可以得出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其中__________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__________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__________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填序号
如图所示的监测噪声的设备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特征,显示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
在教室里上课,教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你提出两条减少学校噪声干扰的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个现象说明______,此研究过程中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
如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波具有______。
如图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不能传声,用到的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 海洋的深度可以用回声探测仪探测出来。回声探测仪向海底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到达海底就会反射回来,回声探测仪再接收到反射回来讯号,再根据公式进行运算就可以得到海洋的深度。我国环球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在执行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时,回声探测器垂直海面发出信号4s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求:海洋的深度。
- 备受关注的西成高铁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当CRH3A型动车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即将进入某一隧道,在距隧道口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求:
司机从鸣笛声到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m?
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多少m?
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图中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钢尺振动可以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错误;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错误.
2.【答案】C
【解析】略
3.【答案】C
【解析】解: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说法错误;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弦的振动幅度,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说法错误;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C说法正确;禁止听众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说法错误.
4.【答案】C
【解析】略
5.【答案】C
【解析】关上门窗,教室外的声波就会被大幅度地反射,使室内的人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A
【解析】解: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的最短时间为,
则拍手的声音传到高墙的时间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由可得,距离高墙的最短距离为,故A正确。
故选:A。
拍手声传出以后,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根据公式可求最小距离。
本题考查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知道声音反射回来经过的时间是往返的时间,不是一次的时间。
8.【答案】C
【解析】解:A、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故A正确;
B、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琴键,发出声音不同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B正确;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故C错误;
D、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按规定方向传递信息等特点,可以检查人的内脏器官、粉碎肾结石,探测潜艇和鱼群,故D正确。
故选:C。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按规定方向传递信息的特点;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声与能量,知识点较多,都是基础题。
9.【答案】C
【解析】解:A、歌声是由演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嘹亮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故C正确;
D、禁止观众在礼堂中大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声音三个特征,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0.【答案】C
【解析】解:A、乐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情舒畅,给人以享受,故A正确。
B、根据从环保角度出发的噪声定义可知,噪声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故B正确。
C、从产生角度,乐器发出的声音有时是乐音,有时是噪声,如不会拉小提琴的人拉琴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出发,即使是乐器发出非常悦耳的声音,但时间和地点不对,也会成为噪声,故C错误;
D、根据从噪声产生的角度的定义可知,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选:C。
噪声的定义有两个:从产生角度定义,物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是噪声。
从环保角度定义,凡是干扰人们正常的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想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根据噪声的两个定义可以确定选择项的正误。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噪声的定义的了解和认识,注意从产生和环保两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再动听的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
11.【答案】能量
响度
【解析】解: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因此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音量太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太大;为避免耳膜受损,需要减小声音的响度.
12.【答案】音色
噪声
【解析】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根据不同的音色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发声体;文艺委员的歌声很像某位歌星,这是指她们声音的音色相近;她有时也在自习课上唱歌,此时歌声具有干扰作用,因此属于噪声.
13.【答案】反射
【解析】略
14.【答案】 17
【解析】解:人耳能够区分回声和原声,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以上,则声音从声源处传播到障碍物的时间至少为,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由得,产生回声处与声源处的距离至少为:
。
故答案为:;17。
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这就是回声。人耳能够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关键在于从声音发出到听到回声时的时间间隔至少为,则若能区分出回声,声音从声源处传播到障碍物的时间至少为,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
本题主要考查了回声产生的条件以及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明确回声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人站在天坛的圜丘的中央台上说话,声音传播出去,遇到周围高大的建筑物反射,遇到地面再次反射回来,因为距离较近,回声与原声间隔时间小于人耳分别两次声音的时间,我们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因此我们听到的声音响亮。反射图如图所示:
【解析】人站在天坛的圜丘的中央台上说话,声音传播出去,遇到周围高大的建筑物和地面又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因此我们听到的声音响亮。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与回声的知识,属于常见的考试题型。
16.【答案】;;;
响度;dB;
关闭教室门窗,拉上窗帘;在校园内外广泛植树。
【解析】在嘈杂环境中工作的人们戴上耳罩、耳塞等,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未装消音设备的机动车不得驶入市区,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在市区内不得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积极搞好城市绿化,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采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题图中设备噪声监测仪能反映声音的强弱,即响度,因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据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17.【答案】发声体在振动 转换法 空气 能量 真空 理想实验推理法
【解析】解:
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通过乒乓球的弹开可以说明音叉在振动,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法。
如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如图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随着空气的不断抽出,声音逐渐变弱,在此基础上推理,真空不能传声,此实验方法叫理想实验推理法。
故答案为:发声体在振动;转换法;空气;能量; 真空;理想实验推理法。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实验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测量,为提高测量精度,常需要采用合适的放大方法,选用相应的测量装置将被测量进行放大后再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叫放大法。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真空不能传声,在实验的基础上借助科学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通常称之为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
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领会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可解答此题。
18.【答案】解: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声音传到海底的时间,
由可得海深:
。
答:海洋的深度是3000m。
【解析】知道声音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求出声音走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19.【答案】解:由可得,司机从鸣笛声到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通过的路程:
;
设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动车行驶的距离为,
;即
解得,
司机听到回声车距隧道口的距离:
;
动车行驶的速度。
答:司机从鸣笛声到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通过的路程是1360m;
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560m;
动车行驶的速度是。
【解析】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声音通过的路程;
声音和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司机鸣笛时车距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动车行驶的距离
,司机听到回声时车距山崖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减去车行驶的距离;
动车行驶的速度等于汽车行驶的路程除以行驶时间。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隧道口距离的2倍。
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答】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和眼睛5 奇妙的透镜测试题: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光和眼睛5 奇妙的透镜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答案】C,【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