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1节 力的合成一等奖教案
展开
——《力的合成》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以及几个分力的合力。
4.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研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巨大作用,并由此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过程。
3.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并得出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结论。
【课堂流程】
一、课堂引入——探究生活中的加法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表一:
问题:1+1一定等于2吗?尝试从生活经验中举出1+1的情景。
案例序号 | 情景描述 | 结果 | 尝试分析原因 | 原因归类 |
1(示范) | 向一滴水里再滴一滴水 | 一滴水 | “滴”这个单位的特殊性 |
|
2(学生实录) | 一堆沙上再倒上一堆沙 | 一堆沙 | 单位“堆”的特殊性 |
|
3(学生实录) | 一群人遇到一群人 | 一(大)群人 | 单位“群”的特殊性 |
|
4(学生实录) | 1根筷子加1根筷子 | 1双筷子 | 单位变换 |
|
5(学生实录) |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结婚 | 一家人 | 单位变换 |
|
6(学生实录) | 两个一杯水都倒入一个很大的杯子 | 半杯水 | 杯子的大小变化 |
|
7(学生实录) | 先走了1米远再走1米远 | 回到原地(总位移0m) | 运动方向变化(返回) |
|
8(学生实录) | 先走了1米远再走1米远 | 还是1m远(位移1m) | 运动方向变化(正三角形) |
|
…… |
|
|
|
|
二、定性探究——体验“1N+1N”结果的多样性
分组实验:
(1)学生四人一组。一人负责观察和记录;另外三人负责用弹簧秤进行操作。
(2)负责操作的三人分工如下:一个人手持一把弹簧秤(记为弹簧秤1)不动,另外两人,每人一把弹簧秤(记为弹簧秤2、3)同时去拉弹簧秤1,拉动时确保弹簧秤2、3示数为1N;
(3)负责观察和记录的学生记录弹簧秤1的读数。
紧接着,进行第二步实验:笔者要求学生用刚才的操作使弹簧秤1得到“0N,0.5N,1N,1.3N,2N,2.3N”等读数;要求实验结束后交流操作技巧。
实验结论如下:
(1)利用弹簧秤2、3的拉力方向改变来达到目的;
(2)“2.3N”无法实现。
提出两个问题:
(1)在调整弹簧秤2、3方向过程中,两弹簧秤方向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
(2)你觉得“2.3N”无法实现,是实验技巧问题还是有内在的物理规律决定的?
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再次投入到实验中。此时笔者引导他们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问题的答案:
(1)弹簧秤1的读数越大,弹簧秤2、3的夹角越小。
(2)没有哪个组能得到“2.3N”的读数,应该是有内在的物理规矩决定这是不可能的。
三、理论探究——寻找带有方向的加法经验(理论)
师:之前是否有过把方向带入物理量进行相加的经验。
生:(自由交流讨论后)物体运动先后两段位移相加时方向会影响结果。比如前面举的例子,先向前走1m,再向后走1m,总位移是0,而先向前走1m,再沿垂直方向向右走1m,总位移就是。
师:大家都同意吧!非常好。我在黑板上画两个分位移位移示意图,找同学上来画一下最后总位移。(如图1)
生:(答案如图1)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示意图(图2))
大家能否猜测一下,画出两个力的合力?
生:……
师:(进一步引导)我对位移示意图(图1)的添加辅助线(PPT动画平移X1、X2),请大家仔细观察(图3)。
……
同学们,平移后得到的形状是什么形状?
生:平行四边形。
师:总位移在平行四边形的什么位置?
生:对角线。
请大家比较猜测,大胆画出合力F的示意图。
生:上黑板作出示意图,如图4.
师:大家觉得这个示意图有没有道理?
生:有道理。
师: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有两条,合力是哪条对角线?
生1:两个分力为两个分力所夹的那条,
生2:以分力作用点为出发点的那条。
四、定量探究——用力的图示法进行实验验证
……(接上面环节)
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进一步证明?
生:要的。最好用实验验证一下。
师: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提供一些器材,大家一起来设计实验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
按之前的分组,每四人提供一套用橡皮筋等器材设计出传统的“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在设计过程中,避免直接给出实验方案、注意点,让学生多想方法,多交流,教师适当做一些引导,最终由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实验设计,教师主实验小组代表进行汇总,总结出完善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然后全班进行一次完整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到实验论。
……
得出结论后向学生说明力的合成规律在物理上称为“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第二课时中,要求学生课后按小组自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有条件的把设计的实验操作过程录下来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说明:该教学设计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探究理念,为了符合物理规律的认知过程,学生活动多,教学节奏慢,尤其是最后的定量分组实验,既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考重点要求知识。所以整个教学设计应分为两课时完成。其中“四、定量探究部分”应放在第二课时,充分展开,锻炼学生实验能力。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课题引入环节,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开始,所得的知识必然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紧密联系,这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都有很大帮助。探究过程,定性探究确定探究方向,到理论探究确定规律,在用定量实验检验猜想,整个过程服从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真实探究进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精神。
2021学年第3节 力的平衡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3节 力的平衡精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教案,平衡和稳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鲁科版第5章 力与平衡第2节 力的分解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鲁科版第5章 力与平衡第2节 力的分解精品教学设计,共3页。
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2节 力的分解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1第2节 力的分解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确立依据,教学目标,评价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