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年级下册 复习提纲汇总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四年级下册 复习提纲汇总,共1页。主要包含了十二级陆上很少见,各种各样的运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我们的“过山车”,测试“过山车”,蚕长大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 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 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 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
4. 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水是液体、空气是
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
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1. 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2.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接近100℃。
第三课、水结冰了
1. 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 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 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 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 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
当环境温度高于 0℃,冰开始融化。
1.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2.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3. 水的三态变化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 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 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 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
1.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 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
1. 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 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 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4. 用磁铁可以分离木屑和铁屑
5. 了解物质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可以改变橡皮泥和纸的形状或大小,但是构成它们的物质没有改变。
1. 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2. 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感受空气》
1. 空气能占据空间,形状不固定,有质量,但是很轻。
2. 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3. 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
4. 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5. 空气中的氧气能帮助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
6. 空气气泡图:特性,组成,作用。
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打孔前,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进入杯子; 打孔后,空气流出,水进入杯子;
打气后,空气重新占据空间,杯中的水明显减少。 结论: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第三课《压缩空气》
1. 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也可以被扩张。
2. 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
1.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2. 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 质量是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
第五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 测量空气质量时,要选择“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当作测量标准物。
2. 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可能不同。
第六课《我们来做“热气球”》
1. 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2. 热气球上升原理:口袋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所以会上升。
3. 热气球下降原理:远离热源后口袋里的空气变冷,体积缩小,重量变大而下降。
第七课《风的成因》
1. 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2.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3. 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八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 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 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 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
4、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5、天气日历是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记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6、天气日历的内容由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四部分组成。
第二课《认识气温计》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读数口诀—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3、气温计由面板、液柱、液泡、刻度、单位符号组成。
第三课《测量气温》
1、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2、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3、气象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 小时)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 2 到 3 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第四课《测量降水量》
1、降水的常见形式:雨、雪、冰雹。
2、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雨量器的单位是毫米。
第五课《观测风》
1、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风向的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4、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13 个等级,即“蒲福风力等级”。
5、风级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清烟随风偏, 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 四级枝摇飞纸片, 五级小树随风摆, 六级举伞有困难,七级迎风走不便, 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 十级拔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改变轨道的坡度和曲直等状态。 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第六课《观察云》
1、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空中形成云。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和阴。
3、云的三种基本形态:层云,积云,卷云。
第七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 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八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一 、 运 动 和 位 置 我 的 学 习 记 录
1.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 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3.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4.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5.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6.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7.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二、各种各样的运动
1. 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平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
2. 集装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动。
一个物体从一个点平移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 叫做平动。
3. 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转动。
一个物体围绕着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4.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钟摆的运动、秋千的运动是摆动。
5. 在围绕中心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做移动叫做滚动。圆球的运动方式是滚动。
6. 一个物体在接近其平衡状态下,来回往返运动并最后停在“零点”叫振动。如尺子、水珠落入水面等。
7. 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落地风扇有转动和摆动 两种运动方式,汽车有移动、转动、滚动三种运动方式。
8.在物体不同的位置上贴上圆点,可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观察与描述物体的运动。
三 、 直 线 运 动 和 曲 线 运 动 我 的 学 习 记 录
1. 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 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是曲线的,我们把它叫做曲线运动。
3. 天空中盘旋飞行的老鹰也是做曲线运动。
4. 苹果从树上垂直下落,运动路线是直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运动。
四、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滚动和静止不动 三种运动方式。
斜坡上的物体有的会像大石头那样从山坡上滚动下去; 有的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动下去。
2. 观察立方体块、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立方体块、小六棱柱是滑动,小球是滚动。
3. 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变高,立方体块、小六棱柱和小球在 斜面上的运动逐渐加快。
五、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 各种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可以通过测量物体运动 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快慢。
2. 小球运动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 用的时间越多,运动得越慢。
3. 测量时间可以使用秒表计时。
4. 测量小球运动所花时间的实验时至少测量 3 次, 为的是测量出来的数据更加准确。
5. 如果测量 3 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数据相差较大时再次进行 实验获得数据;数据相差不大时取 3 次数据的平均数或中位数。
六、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2.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交通工具 1 小时内通过的距离排序:
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汽车>快艇>轮船>自行车。
3. 两位同学沿直线行走,但是出发时间和出发地点都不相同, 这样比较快慢就要收集相同时间内他们走过的距离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谁快谁慢。
4. 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5. 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即速度的大小。
七、我们的“过山车”
1. 制作“过山车”的三大板块:设计、制作、评价。
2. 设计“过山车”时,要在纸上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可以设计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 我们可以用积木、铁架台、卡纸、纸箱等材料设计制作 “过山车”。
4. “过山车”的设计要求
(1) 轨道的总长度应在 2 米以上。
(2) 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3) 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4) 小球要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5) 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5. 在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长度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
八、测试“过山车”
1.在观察“过山车”运动过程中,描述小球的位置,可以用方向盘判断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2.在图纸中一般使用方向盘判断方向。
3.描述小球的位置,以起点为中心。
4.让小球从高处滚下,小球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滚动。
5.比较不同 “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用到的器材有秒表、软尺、细绳。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一、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 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
2. 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 蚕卵是扁圆形的,中间凹下去,大小和芝麻差不多。
4.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要孵化时变成紫黑色。刚孵化出的小蚕是黑色的,很小,样子有点像蚂蚁, 叫蚁蚕。
5. 蚕卵的颜色变化:淡黄色——玫瑰红色——紫黑色——白色。快要孵化出蚕宝宝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孵化后蚕卵的颜色变成白色。
6.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上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7. 养蚕小窍门:
(1) 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2) 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3) 经常清除查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4) 把小蚕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酒杀虫剂
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 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会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
2. 像青蛙、鸡这样靠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
3. 常见的卵生动物有鲫鱼、乌龟、蚂蚁、蚕等。
4. 动物的卵可以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分成两类:蛇卵、鸡蛋(卵)等是有硬壳的,蛙卵、鱼卵等是没有硬壳的5.纵向切开一颗熟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构造有气室卵白、卵黄、卵壳。
6. 鸡蛋蛋黄上的小白点是胚,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7. 孵出小鸡大约需要 3 个星期。
三、蚕长大了
1. 蚕卵可以孵化出蚕宝宝,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
2. 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 蚕的一生共蜕 6 次皮,其中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前蜕皮 4 次,蚕茧中还会蜕 1 次皮化成蛹,再蜕 1 次皮羽化成蛾。
4. 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这是蚕宝宝要蜕皮的征兆。
5. 蚕身体呈长圆筒形,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上有环节,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
6. 用放大镜可以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7. 我们可以用画图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8. 可以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好准备。
四、蚕变了新模样
1. 蚕吐丝了,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了蚕茧。
2. 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蛹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黄褐色。
3. 蚕茧呈椭圆形,起到保护蛹的作用,由一根蚕丝组成,长度一般为 900~1500 米。
4. 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的典型动作是呈S 形。
5. 养蚕抽丝织成丝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 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织布。
6. 蝴蝶、蜻蜓等动物的一生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五、茧中钻出了蚕蛾
1. 蚕结茧十多天后,蚕蛾从茧中钻了出来。
2. 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我们把它为昆虫。
3. 蚂蚁、蜻蜓、蝴蝶等动物的身体也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它们也是昆虫。
4. 蚕蛾分为雌蛾和雄蛾。雌蛾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腹部狭长,翅大,爬行快。
5.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会产卵繁殖后代,一只雌蛾大约产 400~500 粒卵。
六、蚕的一生
1. 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2. 蚕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蚕的一生大约为 56 天。
3. 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食物、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疾病、光照等。
4. 我们可以用拍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5. 只有坚持、及时、真实做好观察记录,研究结果才有意义。
6. 菜粉蝶的一生也是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7. 蜻蜓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成虫三种形态。
七、动物的繁殖
1. 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 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3. 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
4. 我们知道的卵生的动物有蚕、鸡、青蛙鸭、鹅、乌龟等。
5. 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
6. 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
7. 我们知道的胎生的动物有羊、兔、熊猫等。
8.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9.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在生宝宝之前一般都会给自己建立一个“家”。比如:鸟巢。
八、动物的一生
1. 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
2. 像鸡、鸽子等动物,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属于鸟类。
3. 母鸡需要经历约 6 个月的时间才会下蛋繁殖后代。
4. 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5. 狗需要经历大约6个月的时间,才能咀嚼食物。
6. 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胎儿。
7. 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8. 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9. 人的生大致可分为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五个时期。在人一生中,出生前后和青春发育期长得最快。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10.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
11.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冬季来临,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一、仰望天空
1. 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其中拿圆纸筒观察表示在地球上观察;小圆片表示月球;大圆片表示太阳。
2. 太阳是一颗恒星,自身发光发热,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发光也不产生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
3. 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4. 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要大得多。
5. 韦恩图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 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 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
2.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制作日晷排序:
(1) 根据太阳或指南针找方向。
(2) 对准方向、平放纸板。
(3) 在纸板中心立上短杆。
(4) 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注意:放自制日晷应根据太阳和指南针确定方向。
3.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 短→长”的变化;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 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不同时间,物体的影子方向不相同。
三、影子的秘密
1. 在模拟阳光下物体影子时,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
2.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
3. 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当我们改变遮挡物的形状时,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和形状都可以发生变化。
4. 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 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四、月相变化的规律
1. 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 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月初(农历初一)是弧形的,月中(农历十五)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农历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农历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3. 在一个月的不同夜晚观察月球时,我们可能会看到月球和周围的亮星位置会有不同,说明了月球每天也在不停地运动着。
五、月球——地球的卫星
1.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距离地球大约 38 万千米。月球它是个球体,它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平原、高地,但是月球背面有更多的环形山。
2. 环形山的形成现有两种说法:“撞击说”与“火山说”。“撞击说”是指月球因被其他行星撞击而有现在人类所看到的环形山。“火山说”是指月球上本有许多火山,最后火山爆发而形成了环形山。 现在的科学家主张的是“撞击说”。
3.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潮汐。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
4. 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原因中,大小不同的球模拟的是大小不同的陨石。
六、地球的形状
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3. 在研究“对比观察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的移动”实验时,一开始就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了船模是在平面上移动;先观察到船模帆的顶部,之后又观察到了整个船模,说明船模是在球面上移动。
4. 1519 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绕地球航行了一圈, 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
5.20 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通过直接观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七、地球——水的星球
1. 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2. 有丰富的液态水对地球意义非常重大,它是地球这个星球拥有生命、拥有精彩的生物圈的非常重要的基础,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丰富的淡水资源让生命繁行生息,河流的流动造就了辽阔的平原,辽阔的海洋给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海水的蒸发也给陆地带来了降水等等。
3. 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大小,我们一般可以采用数格子的方法。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大约是7:3。
八、太阳、月球和地球
1. 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太阳的颜色可以用红色表示,月球的颜色可以用灰色表示,地球的颜色由蓝色、绿色、白色等多种颜色组成。
2. 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比如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3. 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4. 确保主题海报制作过程中资料的科学性可以通过 查阅文字资料、到权威的网站查找资料、选用当地实拍的照片等方法。
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声音》
1-1、声音有 强、弱、高、低 之分。
1-1 、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声音听上去刺耳。
1-2 、音叉是一种 发声仪器 ,用来 调试乐器 和 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 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
(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 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人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蜜蜂的嗡嗡声是(翅)的振动产生的
1-2 、声带是我们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就像一根橡皮筋。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 、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铝箔尺>木尺>尼龙绳>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下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米/秒。
1-4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鼓膜很薄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1-4、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1-4、耳郭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 、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物体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1-5 、用不同的力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1-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5 、用钢尺实验,伸出桌面一定距离,轻轻拨动,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实验见书P11-12)
1-6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 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6、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1-6、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6、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1-6、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1-6、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1-6 、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实验见书P14-15)
1-7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1-7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紧,声音越高;琴弦越松,声音越低。
1-8 、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玻璃和水振动,看水柱长短),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1-8、往试管中吹气,(主要是空气振动,看空气柱长短),水越多,空气柱短声音越高,水越少空气柱长声音越低。
1-8、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四年级上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复习资料
2-1 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2-1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1 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1 吸气,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胸腔收缩, 腹部放松。
气管
支气管
膈
肺
肌
2-1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的原料。
2-2 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
2-2 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氮气不变。
2-2 一个正常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 20 次左右。每分钟心跳 80 次左右。
2-2 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2-2 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2 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2-3 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2-3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2-3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2-4 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4 按人们的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
2-4 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另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
2-4 我们常吃的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等,副食有肉、蛋、奶等。
夏天常吃的凉菜中包含黄瓜、粉丝、粉皮等食物,从食物来源上分类,这些属于植物类食物。
2-4 植物类食物有:谷物、水果、蔬菜等;动物类食物有:奶、奶制品、蛋、肉等。
2-5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5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5 淀粉是富含糖类的食物。肥肉、芝麻、花生等食物富含脂肪。
2-5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支持生长发育。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大豆、牛肉、鱼肉、鸡蛋、纯牛奶、开心果等。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2-5 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和糖类,含有丰富脂肪食物有:食用油、花生、核桃、猪肉、巧克力等;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有:大米、面条、果汁饮料、烹调淀粉、马铃薯等。
2-5 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的各类非常多,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西红柿、四季豆、南瓜、花菜、芹菜等。盐是一种矿物质极其丰富的食物,水也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
2-5 如果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挤压、滑动,白纸上留下了油渍,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脂肪。在食物上滴碘酒,是为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 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2-5 想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我们可以采用看标签或查资料的方法。
2-5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2-5 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6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6 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2-6 膳食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手指间有些脱皮,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
2-6 只有营养均衡,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
2-6 各类食物在均衡营养中的地位和比重是不一样的。
2-6 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6 谷物类、油脂类食物含有糖类和脂肪,可以给我们提供能量。
2-6 奶制品、豆类、鱼虾类和蛋类等含有蛋白质,可以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2-6 蔬菜和水果类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让我们保持健康。
2-6 不偏食、不挑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2-7 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2-7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 个)、犬齿(4 个)、臼齿(20 个)。
2-7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2-7 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2-7 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2-7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2-8 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2-8 口腔:食物初步消化;
食道特点:光滑且直。作用:输送食物到胃部;
胃特点:肌肉发达,有胃酸。作用:把食物变成食糜;
小肠特点:5-7 米长,有很多消化液。作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储存食物残渣,并吸收少量水分。
2-8 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需要我们爱护。
2-8 食物的旅行线路: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体外
2-8 人体按工作类型分类可以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运动系统:(骨髂、关节、肌肉)
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
呼吸系统:(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四年级上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复习资料
3-1 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3-1 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1 在做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实验时,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3-1 提供动力可以使小车启动,有阻力可以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3-2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2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2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3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3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 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4 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
3-4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示数也越大”的特征制成的。弹簧秤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五部分组成。
3-4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1 牛约等于 100 克物体受到的力。简称 1N≈100g。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3-4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 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3-4 跳板、健身球、撑杆和海绵垫、蹦床等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3-5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3-5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3-5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5 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按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同一物体在相同水平面运动:物体滚动时,摩擦力小;物体滑动时,摩擦力大。
3-5 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制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3-6 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 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它们都具有能量。
3-6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3-6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3-7 小车的设计特点:
(1) 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 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
(3) 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4) 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问答题
1. 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2. 橡皮筋的长度和在车轴上绕的方向分别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橡皮筋的长度短,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长度长,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不同。
3.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有弹力?人们能用它们做什么?
答:被拉长或压缩的弹簧;被弯曲的锯条或竹片;被压缩的空气等都能产生弹力。射箭、拉力器、皮球、衣服上的松紧带、自行车的坐垫等都用到了弹力。
4. 说说在使用弹簧秤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 位置;
②渎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③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④测量完毕后,把测力计放回原处。
5. 小车的哪些地方会产生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还是滚动摩擦。
答:在我们小车上,车轴与车身、车轴与车轮、车轮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滚动摩擦。
6. 自行车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
答:自行车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等处。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在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上做花纹,使表面粗糙些,从而增大摩擦力。
7. 自行车上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力的?
答:自行车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等处。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安装滚珠、加润滑油。
8. 在生活中,人们怎样根据需要来增加或减小摩擦力?
答:要增大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些,并设法加大物体间的正压力,如:汽车轮胎上的花纹、鞋底上的花纹。要减小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变得光滑,还可以在物体下面垫上能滚动的物体,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如: 往自行车车轴上加润滑油、车轴内安装滚珠轴承。
9. 说说摩擦力对我们的生活的利和弊
答: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的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间相互摩擦而磨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10. 我们都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答:节日燃放的烟花、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11. 汽车运动和停止都要靠轮子,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情况会怎样?
答:如果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车轮会打滑,汽车无法启动,行驶的车子也很难停下来。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 绿色开花植物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结构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3. 根、茎、叶为植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4. 像蚕豆一样的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和胚。
5.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6. 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蚕豆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养料是由子叶提供的。
种植杯
7. 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种子萌发是指种子吸水后,种皮膨胀软化, 胚体积增大突破种皮。种子萌芽需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观察浸泡一天的蚕豆种子,可以用镊子剥去种皮,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结构。
8. 凤仙花的种植
①挑选饱满、没有受伤的种子。
②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见书P5)
③做好观察记录。
9. 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10. 种子萌发先长根,后长茎和叶,根总是向下生长。
11. 根能够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
实验书P8)
(1) 实验方法:
放红墨水——便于观察
在水面处做标记——便于观察 在水面上滴油——避免水分蒸发
(2) 实验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水位降低了
分析:水位降低的原因
推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2.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具有的不同特点,可分为直根系、须根系等。
13.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一般生长在地上,也有生在地下的。
14. 植物的叶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养料;还能进行蒸腾作用来调节植物体温。
15. 探究植物茎的运输作用实验;探究植物叶光合作用的实验。(P11)
16. 植物的叶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
17. 不同环境下植物叶的形状各有不同。仙人掌的叶是刺状的;松树的叶是针状的;香蕉树的叶是阔叶。
18. 不同植物的茎的形态也各有不同。植物茎根据其形态不同分为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和匍匐茎等。
✭大多数植物的茎垂直于地面直立向上生长叫直立茎。
✮牵牛花等植物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叫缠绕茎。
✬爬山虎、葡萄等植物的茎,靠吸盘和卷须攀爬在其他物体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
✬像草莓、西瓜等植物的茎平卧地面,沿地面蔓延生长, 称为匍匐茎
✬像洋葱、仙人掌这样的植物茎发生了变态,叫变态茎。
19. 绿色开花植物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大多数植物的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做完全花。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 这些缺失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20. 凤仙花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解剖花朵时,用镊子从外到内进行操作。
21.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雄蕊上有花粉,雌蕊上有黏液。花粉落到雌蕊上,雌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22. 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雄花和雌花都是单性花,有雄蕊和雌蕊的称两性花。但花不会又缺雄蕊又缺雌蕊。
23. 植物的花承担着产生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24. 自然界中的植物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传粉的过程。只有完成传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 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 花朵开始凋谢,其中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25. 果实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26. 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都各有不同。果皮可以保护种子。一个果实中可能一粒或多粒种子。
27. 果实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散播的方式是相适应的。植物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有利于生命的延续。散播方式: 水力传播(椰子、莲蓬等)、弹射传播或自体传播(喷瓜、凤仙花、豆类等)、风力传播(蒲公英、柳树等) 动物传播(苍耳、野果等)。
植物名称
果实/种子的特点
传播方式
凤仙花
果皮干,易爆裂
弹射传播
苍耳
苍耳果实上长有钩状的硬刺,可以粘附在人的衣服或动物皮毛上,随人或动物运动将种
子传播出去
动物传播
蒲公英
蒲公英的果实很轻,形状像降落伞,每一粒
蒲公英种子上都带有冠毛,可以随风飘落到远方
风传播
莲
莲蓬:蜂窝状、内似海绵组织、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依靠水传播
水传播
樱桃
果肉肥厚、甜美,作为食物被动物传播种子
动物传播
28. 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29. 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阳光。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电路》
一 、 电 和 我 们 的 生 活
1. 生活中使用的电,像电灯、电视等是由发电厂的发电机供电;而手机、石英钟等则是由电池来供电。这些为用电器提供电的装置我们把它们叫做电源。
2. 电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
3. 发电厂输送来的电是 220V 的交流电,干电池的电是直流电, 电压是 1.5V,人体的安全电压是 36V。
4. 电还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电和有触电危险的电两大类。
5. 用电安全提示:
(1) 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一旦触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能直接触摸!
(2) 家用电是(220V)的交流电,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不能用来做科学实验。
(3) 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裸露的电线,防止触电危险。
二、点亮小灯泡
1. 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
当电池的这两端被导线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短路。这种操作会造成电源损坏。
2. 小灯泡的构造有: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2 个)。
3. 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4.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 我的学习记录的闭合回路。
5.电流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间是通路。
通路(亮) 通路(亮)
通 路 ( 亮 ) 通 路 ( 亮 )
5.电流不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间是断路。
短 路 ( 不 亮 ) 断路(不亮)
三、简易电路
1. 电路是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在内的闭合回路,可以用开关 来切断和闭合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断。
2. 简单电路图
无开关:
有 开 关 : 我 的 学 习 记 录
四、电路出故障了
1. 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否则这两点就是断开的。
2. 灯泡不亮了可能是:
① 灯丝断了;② 电池没有电了;③ 导线断了; ④ 接触不良;⑤ 短路。
3. 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是否出故障了。 检测时要重复检测一次,也就是要至少检测 2 次。 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4. 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时,要首先接触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接触头, 如果灯泡亮,就可以对被测物体进行检测了,检测时要进行多次 检测。
5. 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 220V 电器电路。
五、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 推测接线盒是怎样连接的:
六 、 导 体 和 绝 缘 体
1. 像铜丝那样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 像塑料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有: 人体、大地、石墨(铅笔芯)、金属 、自来水等;
常见的绝缘体有: 塑料、泡沫、干木头、橡胶;
2. 检测物体是否导体的实验步骤:先检测验电器是否正常工作, 再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物体的两端(两个检测头不能碰到)看看能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同一个物体要检测三遍,然后记录检测结果。
七、电路中的开关
1. 开关是一种控制电流通和断的装置。用导体和绝缘体两种材料做成,开关闸片是导体,开关底座是绝缘体。
2. 观察手电筒等用电器,我们看到它们的亮灭是由开关控制的。
3. 红绿灯连接:
八、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1. 遇到电器起火,不要用手拔插头,应先(切断)电源, 再用绝缘物体拔开。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1. 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 它们的形成有的需要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砖、瓦、混凝土块等不叫岩石。
2.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3. 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软硬、光泽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岩石可以按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4. 观察岩石的方法很多,如:眼睛看、手摸、鼻闻、轻轻敲打、滴盐酸、用放大镜观察等。
花岗岩: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砂岩: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粗糙,硬。
大理岩:常有美丽的条纹,颗粒较粗,比较粗糙,晶莹润泽,紧密,较软,遇盐酸冒泡。
5. 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6. 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粗略鉴别矿物的几个等级:
软——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
较软——不能用指甲刻划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
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
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划出痕迹。
7.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了解】石英:一端有尖角的六角柱状,每个面都是菱形,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具有玻璃或脂肪光泽,可以制作计算机、眼镜、放大镜、钟表等。
长石:呈柱状或板状、细粒状,颜色有肉红、浅黄色、白或灰白等,半透明,具有玻璃光泽。
云母:片状或片状集合体,颜色有白色、黑色、棕红、浅灰等,不透明,具有珍珠、丝绸光泽,常用作绝缘材料。
(硬度)石英>长石>云母
8.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的硬度、观察透明度和光泽、观察矿物的形状等方法研究矿物。
9. 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重要的依据之一。
例如:赤铁矿是红色的、褐铁矿是褐色的、黄铜矿是黄色的、白钨矿是灰白色的。
10. 矿物的条痕颜色比外表颜色更可靠。(条痕就是矿物在无釉瓷板上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观察条痕的方法——把矿物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
了解:
11.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把矿物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12. 矿物表面的反光形成了光泽。有金属光泽的矿物大部分是金属矿物。但有金属光泽的矿物不一定是金属, 比如石墨。
13. 岩石和矿物都有不同的光泽。光泽从强到弱依次是: 金属光泽——玻璃光泽——蜡烛光泽(油脂光泽)—— 丝绸光泽——泥土光泽;金属光泽一般都是金属矿物所具有的。
14. 地质学家在遇到不知名的岩石或矿物时,会先进行野外观察,然后采集样品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最后对照资料、图鉴,辨识矿物。
15. 我们在面对不知名岩石或矿物时,可以制作岩石或 矿物的特征卡片,记录矿物的形状、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软硬、触觉等,然后对照《岩石或矿物特征卡》进行鉴别。
16. 制作岩石、矿物标本的方法:
材料:纸盒、搜集的岩石和矿物、放大镜、标签纸步骤:
①擦拭干净②编号③对照标本图鉴识别④贴加标签标签(编号、名称、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日期)⑤展示交流
17.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以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18. 土壤根据颗粒大小不同由大到小可分为砂砾(小石子)、沙、粉沙、黏土。
19.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实验:把土壤放进水中搅拌看到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土壤放入水中静置后会分层。
20.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1. 砂质土是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良好的土壤。
黏质土是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的土壤。壤土则是由适当比例的沙粒、粉沙粒和黏粒所组成的土壤,土性疏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耕作方便, 适宜作物生长。
22. 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岩石和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矿产资源。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