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战争与和平5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ppt课件
展开《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郑国曾两度得罪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以礼相待。第二次是晋、楚之战中,郑出兵助楚,结果楚失败。这次楚晋联合秦围攻弱小的郑国,大军压境,郑国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郑伯希望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困境,危难之际,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去秦国进行交涉。
春秋时期形势图
氾(fàn)南佚(yì)之狐阙(quē)秦缒(zhuì)
秦伯说(yuè)逢(páng)孙夫(fú)晋戍(shù)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晋侯、秦伯: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郑:郑国国都 新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其:代郑国。于:对。贰:从属二主。军:驻军。后省略了“于”字。
秦晋之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的国君好几代都是互通婚姻。后泛称两家联姻为“秦晋之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于:介词,对。若:连词,如果。见:拜见。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辞:推辞。之: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犹:副词,尚且。也已:复合语气词,表肯定延缓语气。
为什么烛之武拒绝了郑文公的请求?
烛之武对郑文公没有早点起用他心存怨愤,借机发了一通牢骚!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子:对人的尊称,您。而:副词,才。是:代词,这。然:不过。焉:语气词。许:同意。
缒(zhuì):用绳子栓着吊下去。而:顺承关系的连词,连接两个谓语。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先言“忘郑”,以退为进。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赢得把话说下去的机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而:以致,就。于:介词,对。敢:谦敬副词。冒昧。以:介词,拿。执事:对人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国:晋国。以:顺承(接)关系的连词。鄙:边邑。这里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远地。这里指郑国。其:指示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也:表肯定语气。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焉:副词,表反问,“怎么”。以:顺承连词。陪:增加。之:取消主谓独立性。
阐明“亡郑”并不能给秦国带来利益,相反会使秦国的势力相对削弱。
今急而求子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放弃。以为:实为“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往宾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乏:缺少(行资)。困:这里指旅行中的各种不便。无所:用在动词前,没有……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且:连词,况且。尝:副词,曾经。为:给予。赐:动词作名词。恩惠。济:渡河。版:本指筑土墙时用的夹板。这里借指防御工事。焉:兼词。于之,在那儿。之: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夫(fú):发语词。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满足。既…又…:一边…一边…东:在东方。封:前一个,使…成为疆界。名动用。后一个,名词,疆界。
肆:扩张。阙(quē):侵损,削减。焉:哪里。之:土地。利:使…得利。唯:表祈使语气。请,希望。图:谋划。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yuè):通“悦”。高兴。于:介词,跟。戍(shù):防守。乃:副词,于是。
秦穆公放弃攻宋,为什么还要派兵帮助郑国防守?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微:没有。夫人:古今异义词。那人。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乱、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之:指代郑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贰──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焉用亡郑以陪邻? (倍)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⒍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
⒎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① ;② ;③ ;④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021学年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单元古代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简介,故事背景,字词注音,想一想,自责情,晓义理,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授课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左传》,多音字,注意下列字音,文章结构,主动示弱以退为进,洞悉秦君忧其所忧,引用事实挑拨秦晋,大胆推测劝秦谨慎,不计前嫌为国舍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配套课件ppt,共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