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初中全年级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学案

    初中全年级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学案第1页
    初中全年级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学案第2页
    初中全年级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学案第3页
    还剩4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全年级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全年级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学案,共5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灵活应变的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几何》篇

      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大全——初中几何公式包括:线、角、圆、正方形、矩形 等数学几何的公式
      初中几何公式:线
      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初中几何公式:角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中几何公式:三角形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初中几何公式:等腰三角形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初中几何公式:四边形

    48. 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初中几何公式:矩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初中几何公式:菱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初中几何公式:正方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初中几何公式:等腰梯形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中几何公式:等分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83(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

      84.(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初中几何公式:圆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d﹤r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d﹥R+r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d﹤R+r(R﹥r)

      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πR/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线、角、相交线、平行线
    规律 1.如果平面上有 n(n≥2)个点,其中任何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那么每两点画一条直线,一共
    1

    可以画出
    2
    n(n-1)条.
    1

    规律 2.平面上的 n 条直线最多可把平面分成〔
    2
    n(n+1)+1〕个部分.
    1

    规律 3.如果一条直线上有 n 个点,那么在这个图形中共有线段的条数为
    2
    n(n-1)条.

    规律 4.线段(或延长线)上任一点分线段为两段,这两条线段的中点的距离等于线段长的一半.

    例:如图,B 在线段 AC 上,M 是 AB 的中点,N 是 BC 的中点.
    1
    求证:MN = AC
    2

    证明:∵M 是 AB 的中点,N 是 BC 的中点
    A M B N C

    ∴AM = BM =
    1 1
    AB ,BN = CN = BC
    2 2

    ∴MN = MB+BN =
    1
    1
    AB +
    2
    1
    BC =
    2
    1
    (AB + BC)
    2

    ∴MN = AC
    2
    练习:1.如图,点 C 是线段 AB 上的一点,M 是线段 BC 的中点.
    1

    求证:AM =
    (AB + BC)
    2
    A
    
    C M B

    2. 如图,点 B 在线段 AC 上,M 是 AB 的中点,N 是 AC 的中点.

    1
    求证:MN = BC
    2
    

    A M N B C

    3. 如图,点 B 在线段 AC 上,N 是 AC 的中点, M 是
    BC 的中点.

    1
    求证:MN = AB
    2
    

    A N B M C


    规律 5.有公共端点的 n 条射线所构成的角的个数一共有
    1
    n(n-1)个.
    2
    规律 6.如果平面内有 n 条直线都经过同一点,则可构成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2n(n-1)个.
    规律 7. 如果平面内有 n 条直线都经过同一点,则可构成 n(n-1)对对顶角.

    规律 8.平面上若有 n(n≥3)个点,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任意三点作三角形一共可作出 1
    6
    -1)(n-2)个.
    规律 9.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平分线所成的角的度数为 90o.
    1
    
    n(n

    规律 10.平面上有 n 条直线相交,最多交点的个数为
    2
    n(n-1)个.

    规律 11.互为补角中较小角的余角等于这两个互为补角的角的差的一半.
    规律 12.当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平行,内错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平行,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例:如图,以下三种情况请同学们自己证明.





    A
    E
    B
    H
    F
    G
    F
    A E B
    H

    G
    A
    E
    B
    H
    F
    G
    C D C D
    C D


    规律 13.已知 AB∥DE,如图⑴~⑹,规律如下:


    A

    (1)
    B
    C ÐABC+ÐBCD+ÐCDE=360 °


    E D



    C
    A

    (2)
    B
    ÐBCD = ÐABC +
    
    ÐCDE

    E D



    A
    B

    C


    (3)

    E D
    
    ÐBCD = ÐCDE -
    
    ÐABC


    A B


    (4)
    E D
    ÐBCD =
    ÐABC -
    ÐCDE

    A C B


    (5)
    E D
    ÐCDE =
    C
    ÐBCD + ÐABC



    (6)
    E D
    C
    A
    B
    ÐABC =
    
    ÐBCD + ÐCDE



    规律 14.成“8”字形的两个三角形的一对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等于另两个内角和的一半.
    例:已知,BE、DE 分别平分∠ABC 和∠ADC,若∠A = 45o,∠C = 55o,求∠E 的度数. 解:∠A+∠ABE =∠E+∠ADE ①




    ∠CBE
    ∠C+∠CDE =∠E+∠CBE ② A
    ①+②得 B
    ∠A+∠ABE+∠C+∠CDE =∠E+∠ADE+∠E+ M
    E
    ∵BE 平分∠ABC、DE 平分∠ADC, N
    ∴∠ABE =∠CBE,∠CDE =∠ADE C D
    ∴2∠E =∠A+∠C
    1

    ∴∠E =
    (∠A+∠C)
    2

    ∵∠A =45o,∠C =55o,
    ∴∠E =50o
    

    三角形部分

    规律 15.在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证明线段不等关系时,如果直接证不出来,可连结两点或延长某边构造三角形,使结论中出现的线段在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再利用三边关系定理及不等式性质证题.
    例:如图,已知 D、E 为△ABC 内两点,求证:AB+AC>BD+DE+CE. 证法(一):将 DE 向两边延长,分别交 AB、AC 于 M、N
    在△AMN 中, AM+ AN>MD+DE+NE ① 在△BDM 中,MB+MD>BD ②
    在△CEN 中,CN+NE>CE ③
    ①+②+③得
    AM+AN+MB+MD+CN+NE>MD+DE+NE+BD+CE
    ∴AB+AC>BD+DE+CE
    证法(二)延长 BD 交 AC 于 F,延长 CE 交 BF 于 G,
    M
    D G F E
    N
    在△ABF 和△GFC 和△GDE 中有, A
    ①AB+AF>BD+DG+GF
    ②GF+FC>GE+CE
    ③DG+GE>DE
    ∴①+②+③有
    AB+AF+GF+FC+DG+GE>BD+DG+GF+GE+CE+ B
    DE C
    ∴AB+AC>BD+DE+CE
    注意: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证题时,常通过引辅助线,把
    求证的量(或与求证有关的量)移到同一个或几个三角形中去然后再证题.



    规律 16.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角,等于第三个内角的一半.

    例:如图,已知 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CD 为△ABC 的外角∠ACE 的平分线,它与 BD 的延长线交于 D.
    求证:∠A = 2∠D

    2
    1
    C
    E
    A D




    B


    证明:∵BD、CD 分别是∠ABC、∠ACE 的平分线
    ∴∠ACE =2∠1, ∠ABC =2∠2
    ∵∠A = ∠ACE -∠ABC
    ∴∠A = 2∠1-2∠2
    又∵∠D =∠1-∠2
    ∴∠A =2∠D
    规律 17.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钝角等于 90o 加上第三个内角的一半.
    例:如图,BD、CD 分别平分∠ABC、∠ACB, 求证:∠BDC = 90o+ 1 ∠A
    2
    证明:∵BD、CD 分别平分∠ABC、∠ACB
    ∴∠A+2∠1+2∠2 = 180o
    ∴2(∠1+∠2)= 180o-∠A①
    ∵∠BDC = 180o-(∠1+∠2)

    D
    1 2
    ∴(∠1+∠2) = 180o-∠BDC② A
    把②式代入①式得
    2(180o-∠BDC)= 180o-∠A
    即:360o-2∠BDC =180o-∠A
    ∴2∠BDC = 180o+∠A
    1 B C
    ∴∠BDC = 90o+ ∠A
    2

    规律 18. 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角等于 90o 减去第三个内角的一半.
    例:如图,BD、CD 分别平分∠EBC、∠FCB, 求证:∠BDC = 90o- 1 ∠A
    2
    证明:∵BD、CD 分别平分∠EBC、∠FCB
    ∴∠EBC = 2∠1、∠FCB = 2∠2
    ∴2∠1 =∠A+∠ACB ①
    2∠2 =∠A+∠ABC ②
    ①+②得
    2(∠1+∠2)= ∠A+∠ABC+∠ACB+∠A
    2(∠1+∠2)= 180o+∠A
    ∴(∠1+∠2)= 90o+ 1 ∠A
    2
    B
    1
    2 C
    E
    F
    ∵∠BDC = 180o-(∠1+∠2) A
    ∴∠BDC = 180o-(90o+ 1 ∠A)
    2
    ∴∠BDC = 90o- 1 ∠A
    2


    D


    规律 19.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高线和角平分线,它们所夹的角等于三角形另外两个角差(的绝对值)的一半.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C>∠B, AD⊥BC 于 D, AE 平分∠BAC.
    1

    求证:∠EAD =
    (∠C-∠B)
    2

    证明:∵AE 平分∠BAC
    1
    ∴∠BAE =∠CAE =
    2
    A
    ∠BAC

    ∵∠BAC =180o-(∠B+∠C)
    ∴∠EAC = 1 〔 180o-(∠B+∠C)〕 B
    2
    
    E D C

    ∵AD⊥BC
    ∴∠DAC = 90o -∠C A
    F
    D
    E
    ∵∠EAD = ∠EAC-∠DAC A

    1
    ∴∠EAD = 〔
    2
    -∠C)
    180o-(∠B+∠C)〕-(90o
    B
    

    B C
    E D C
    F

    = 90o - 1
    2
    (∠B + ∠C) - 90o +

    ∠C
    1
    = (∠C-∠B)
    2
    1
    如果把 AD 平移可以得到如下两图,FD⊥BC 其它条件不变,结论为∠EFD = (∠C-∠B).
    2
    注意:同学们在学习几何时,可以把自己证完的题进行适当变换,从而使自己通过解一道题掌

    握一类题,提高自己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

    规律 20.在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证明角的不等关系时,如果直接证不出来, 可连结两点或延长某边,构造三角形,使求证的大角在某个三角形外角的位置上,小角处在内角的位置上,再利用外角定理证题.

    例:已知 D 为△ABC 内任一点,求证:∠BDC>∠BAC 证法(一):延长 BD 交 AC 于 E,


    ∵∠BDC 是△EDC 的外角,
    D
    E
    ∴∠BDC>∠DEC
    同理:∠DEC>∠BAC
    ∴∠BDC>∠BAC
    证法(二):连结 AD,并延长交 BC 于 F
    ∵∠BDF 是△ABD 的外角, B
    ∴∠BDF>∠BAD 同理∠CDF>∠CAD
    
    A A



    D
    C B F C

    ∴∠BDF+∠CDF>∠BAD+∠CAD 即:∠BDC>∠BAC

    规律 21.有角平分线时常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且∠1 = ∠2,∠3 = ∠4, 求证:BE+CF>EF
    证明:在 DA 上截取 DN = DB,连结 NE、NF,则 DN = DC
    在△BDE 和△NDE 中,
    DN = DB
    ∠1 = ∠2
    A
    ED = ED
    ∴△BDE≌△NDE
    ∴BE = NE
    同理可证:CF = NF N
    在△EFN 中,EN+FN>EF

    ∴BE+CF>EF
    规律 22. 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常加倍延长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且∠1 = ∠2,∠3 = ∠4,求证:BE+CF>EF
    证明:延长 ED 到 M,使 DM = DE,连结 CM、FM
    △BDE 和△CDM 中,
    BD = CD
    ∠1 = ∠5
    ED = MD
    ∴△BDE≌△CDM
    ∴CM = BE
    又∵∠1 = ∠2,∠3 = ∠4
    ∠1+∠2+∠3 + ∠4 = 180o
    ∴∠3 +∠2 = 90o
    即∠EDF = 90o
    ∴∠FDM = ∠EDF = 90o
    △EDF 和△MDF 中
    ED = MD
    ∠FDM = ∠EDF DF = DF
    ∴△EDF≌△MDF
    E F
    2 3
    B 1 4
    D C









    E F
    2
    3
    1
    4
    D
    5
    A

    C
    B

    M

    ∴EF = MF
    ∵在△CMF 中,CF+CM >MF BE+CF>EF
    (此题也可加倍 FD,证法同上)


    规律 23. 在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加倍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求证:AB+AC>2AD
    证明:延长 AD 至 E,使 DE = AD,连结 BE
    ∵AD 为△ABC 的中线
    ∴BD = CD
    B 2
    1 D
    在△ACD 和△EBD 中 A
    BD = CD
    ∠1 = ∠2
    AD = ED C
    ∴△ACD≌△EBD
    ∵△ABE 中有 AB+BE>AE
    ∴AB+AC>2AD E



    规律 24.截长补短作辅助线的方法
    截长法: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较短线段; 补短法:延长较短线段和较长线段相等.
    这两种方法统称截长补短法.
    当已知或求证中涉及到线段 a、b、c、d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用此种方法:
    ①a>b
    ②a±b = c
    ③a±b = c±d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1 = ∠2,P 为 AD 上任一点, 求证:AB-AC>PB-PC
    证明:⑴截长法:在 AB 上截取 AN = AC,连结 PN
    在△APN 和△APC 中,
    AN = AC
    ∠1 = ∠2 A
    1 2
    N P
    AP = AP
    ∴△APN≌△APC
    ∴PC = PN
    B
    ∵△BPN 中有 PB-PC<BN
    ∴PB-PC<AB-AC D C
    1
    2
    P
    B
    D
    C
    ⑵补短法:延长 AC 至 M, A
    使 AM = AB,连结 PM
    在△ABP 和△AMP 中
    AB = AM
    ∠1 = ∠2
    AP = AP

    QQ:1769709409 微信 ID:baobaozzu 欢迎交流 M

    ∴△ABP≌△AMP
    ∴PB = PM
    又∵在△PCM 中有 CM >PM-PC
    ∴AB-AC>PB-PC

    练习:1.已知,在△ABC 中,∠B = 60o,AD、CE 是△ABC 的角平分线,并且它们交于点 O
    求证:AC = AE+CD
    2.已知,如图,AB∥CD∠1 = ∠2 ,∠3 = ∠4.

    求证:BC = AB+CD





    规律 25.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步骤:
    D
    E
    A

    1 2 3 4
    B C

    ①观察要证线段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然后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若图中没有全等三角形,可以把求证线段用和它相等的线段代换,再证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③如果没有相等的线段代换,可设法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如图,已知,BE、CD 相交于 F,∠B = ∠C,∠1 = ∠2,求证:DF = EF
    证明:∵∠ADF =∠B+∠3
    ∠AEF = ∠C+∠4 又∵∠3 = ∠4
    ∠B = ∠C
    ∴∠ADF = ∠AEF
    在△ADF 和△AEF 中
    D
    1 2
    3
    F
    E
    4
    ∠ADF = ∠AEF A
    ∠1 = ∠2
    AF = AF
    ∴△ADF≌△AEF
    ∴DF = EF
    规律 26.在一个图形中,有多个垂直关系时,常用 同角(等角)的
    余角相等来证明两个角相等. B C
    例:已知,如图 Rt△ABC 中,AB = AC,∠BAC = 90o,过 A 作任一条直线 AN,作 BD⊥AN 于 D,CE⊥AN 于 E,求证:DE = BD-CE
    证明:∵∠BAC = 90o, BD⊥AN
    ∴∠1+∠2 = 90o ∠1+∠3 = 90o
    ∴∠2 = ∠3
    ∵BD⊥AN CE⊥AN
    ∴∠BDA =∠AEC = 90o
    在△ABD 和△CAE 中,
    ∠BDA =∠AEC A
    1 2
    D
    3
    B C

    E
    ∠2 = ∠3
    AB = AC
    ∴△ABD≌△CAE
    ∴BD = AE 且 AD = CE

    QQ:1769709409 微信 ID:baobaozzu 欢迎交
    N

    ∴AE-AD = BD-CE
    ∴DE = BD-CE


    规律 27.三角形一边的两端点到这边的中线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
    例:AD 为△ABC 的中线,且 CF⊥AD 于 F,BE⊥AD 的延长线于 E
    求证:BE = CF
    证明:(略)


    F
    2
    1 D E
    A




    B C






    规律 28.条件不足时延长已知边构造三角形.
    例:已知 AC = BD,AD⊥AC 于 A,BCBD 于 B
    求证:AD = BC
    证明:分别延长 DA、CB 交于点 E
    ∵AD⊥AC BC⊥BD
    ∴∠CAE = ∠DBE = 90o
    在△DBE 和△CAE 中
    ∠DBE =∠CAE


    A B O
    BD = AC E
    ∠E =∠E
    ∴△DBE≌△CAE
    ∴ED = EC,EB = EA
    ∴ED-EA = EC- EB
    ∴AD = BC
    规律 29.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四边形问题 转化成三
    角形来解决问题. D C
    例:已知,如图,AB∥CD,AD∥BC
    求证:AB = CD
    证明:连结 AC(或 BD)
    A
    1
    3
    4 2
    ∵AB∥CD,AD∥BC
    ∴∠1 = ∠2 D
    在△ABC 和△CDA 中,
    ∠1 = ∠2
    AC = CA
    ∠3 = ∠4 B E C
    D
    B
    ∴△ABC≌△CDA
    ∴AB = CD C
    练习:已知,如图,AB = DC,AD = BC,DE = BF,

    A

    F

    求证:BE = DF






    规律 30.有和角平分线垂直的线段时,通常把这条线段延长。可归结为“角分垂等腰归”.
    例:已知,如图,在 Rt△ABC 中,AB = AC,∠BAC = 90o,∠1 = ∠2 ,CE⊥BD 的延长线于 E
    求证:BD = 2CE
    证明:分别延长 BA、CE 交于 F
    ∵BE⊥CF
    ∴∠BEF =∠BEC = 90o
    在△BEF 和△BEC 中 F
    A
    E
    D
    1
    2
    ∠1 = ∠2
    BE = BE
    ∠BEF =∠BEC
    ∴△BEF≌△BEC
    1
    ∴CE = FE = CF
    2 B C
    ∵∠BAC = 90o , BE⊥CF
    ∴∠BAC = ∠CAF = 90o
    ∠1+∠BDA = 90o
    ∠1+∠BFC = 90o
    ∠BDA = ∠BFC
    在△ABD 和△ACF 中
    ∠BAC = ∠CAF
    ∠BDA = ∠BFC AB = AC
    ∴△ABD≌△ACF
    ∴BD = CF
    ∴BD = 2CE
    练习:已知,如图,∠ACB = 3∠B,∠1 =∠2,CD⊥AD 于 D, 求证:AB-AC = 2CD
    A



    1 2
    D
    B C

    规律 31.当证题有困难时,可结合已知条件,把图形中的某两点连接起来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AC、BD 相交于 O,且 AB = DC,AC = BD, 求证:∠A = ∠D
    O
    证明:(连结 BC,过程略) A D




    QQ:1769709409 微信 ID:baobaozzu 欢迎交流 B C



    规律 32.当证题缺少线段相等的条件时,可取某条线段中点,为证题提供条件.
    例:已知,如图,AB = DC,∠A = ∠D 求证:∠ABC = ∠DCB
    A D
    证明:分别取 AD、BC 中点 N、M, 连结 NB、NM、NC(过程略)


    B C


    规律 33.有角平分线时,常过角平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做垂线,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证题.
    例:已知,如图,∠1 = ∠2 ,P 为 BN 上一点,且 PD⊥BC 于 D,AB+BC = 2BD, 求证:∠BAP+∠BCP = 180o
    证明:过 P 作 PE⊥BA 于 E
    ∵PD⊥BC,∠1 = ∠2
    ∴PE = PD
    在 Rt△BPE 和 Rt△BPD 中
    E
    A
    P
    1
    2
    BP = BP PE = PD
    ∴Rt△BPE≌Rt△BPD
    ∴BE = BD N
    ∵AB+BC = 2BD,BC = CD+BD,AB = BE-AE
    ∴AE = CD
    ∵PE⊥BE,PD⊥BC B
    ∠PEB =∠PDC = 90o D C
    在△PEA 和△PDC 中
    PE = PD
    ∠PEB =∠PDC AE =CD
    ∴△PEA≌△PDC
    ∴∠PCB = ∠EAP
    ∵∠BAP+∠EAP = 180o
    ∴∠BAP+∠BCP = 180o
    练习:1.已知,如图,PA、PC 分别是△ABC 外角∠MAC 与∠NCA 的平分线,它们交于 P, PD⊥BM 于 M,PF⊥BN 于 F,求证:BP 为∠MBN 的平分线











    M
    D
    A
    P

    B C F N

    2.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C =100o,∠ACB = 20o,CE 是∠ACB 的平分线,D 是 AC
    上一点,若∠CBD = 20o,求∠CED 的度数。


    B


    E
    A D C



    规律 34.有等腰三角形时常用的辅助线
    ⑴作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高线 例:已知,如图,AB = AC,BD⊥AC 于 D,
    求证:∠BAC = 2∠DBC
    证明:(方法一)作∠BAC 的平分线 AE,交 BC 于 E,则∠1 = ∠2 =

    又∵AB = AC
    ∴AE⊥BC
    




    1
    ∠BAC
    2

    ∴∠2+∠ACB = 90o A
    1 2
    D
    E
    ∵BD⊥AC
    ∴∠DBC+∠ACB = 90o
    ∴∠2 = ∠DBC
    ∴∠BAC = 2∠DBC
    (方法二)过 A 作 AE⊥BC 于 E(过程略)
    B
    (方法三)取 BC 中点 E,连结 AE(过程 略)
    ⑵有底边中点时,常作底边中线 C
    例:已知,如图,△ABC 中,AB = AC,D 为 BC 中点,
    DE⊥AB 于 E,DF⊥AC 于 F, 求证:DE = DF
    证明:连结 AD.
    E
    F
    ∵D 为 BC 中点, A
    ∴BD = CD
    又∵AB =AC
    ∴AD 平分∠BAC
    ∵DE⊥AB,DF⊥AC

    ∴DE = DF
    ⑶将腰延长一倍,构造直角三角形解题
    B D C

    例:已知,如图,△ABC 中,AB = AC, 在 BA 延长线和 AC 上各取一点 E、F,使 AE = AF,求证:EF⊥BC
    证明:延长 BE 到 N,使 AN = AB,连结 CN,则 AB = AN = AC
    ∴∠B = ∠ACB, ∠ACN = ∠ANC
    E
    A
    F
    ∵∠B+∠ACB+∠ACN+∠ANC = 180o N
    ∴2∠BCA+2∠ACN = 180o
    ∴∠BCA+∠ACN = 90o
    即∠BCN = 90o


    B C

    ∴NC⊥BC
    ∵AE = AF
    ∴∠AEF = ∠AFE
    又∵∠BAC = ∠AEF +∠AFE
    ∠BAC = ∠ACN +∠ANC
    ∴∠BAC =2∠AEF = 2∠ANC
    ∴∠AEF = ∠ANC
    ∴EF∥NC
    ∴EF⊥BC
    ⑷常过一腰上的某一已知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 AC,D 在 AB 上,E 在 AC 延长线上,且 BD = CE,连结 DE
    交 BC 于 F
    求证:DF = EF
    证明:(证法一)过 D 作 DN∥AE,交 BC 于 N,则∠DNB = ∠ACB,∠NDE = ∠E,
    ∵AB = AC,
    ∴∠B = ∠ACB
    ∴∠B =∠DNB A A
    D
    1
    N
    F 2
    C
    D
    1
    F
    2
    C
    ∴BD = DN
    又∵BD = CE
    ∴DN = EC
    在△DNF 和△ECF 中
    ∠1 = ∠2 B B M
    ∠NDF =∠E
    DN = EC E E
    ∴△DNF≌△ECF
    ∴DF = EF
    (证法二)过 E 作 EM∥AB 交 BC 延长线于 M,则∠EMB =∠B(过程略)
    ⑸常过一腰上的某一已知点做底的平行线
    例:已知,如图,△ABC 中,AB =AC,E 在 AC 上,D 在 BA 延长线上,且 AD = AE,连结 DE
    求证:DE⊥BC
    N D
    A
    F
    M
    E
    证明:(证法一)过点 E 作 EF∥BC 交 AB 于 F,则
    ∠AFE =∠B
    ∠AEF =∠C
    ∵AB = AC
    ∴∠B =∠C
    ∴∠AFE =∠AEF
    ∵AD = AE B C
    ∴∠AED =∠ADE
    又∵∠AFE+∠AEF+∠AED+∠ADE = 180o
    ∴2∠AEF+2∠AED = 90o
    即∠FED = 90o
    ∴DE⊥FE 又∵EF∥BC
    ∴DE⊥BC
    (证法二)过点 D 作 DN∥BC 交 CA 的延长线于 N,(过程略)
    (证法三)过点 A 作 AM∥BC 交 DE 于 M,(过程略)

    ⑹常将等腰三角形转化成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ABC 中,AB = AC,∠BAC = 80o ,P 为形内一点,若∠PBC = 10o ∠PCB
    = 30o 求∠PAB 的度数.
    解法一:以 AB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连结 CE
    则∠BAE =∠ABE = 60o
    AE = AB = BE
    ∵AB = AC
    ∴AE = AC ∠ABC =∠ACB
    ∴∠AEC =∠ACE
    ∵∠EAC =∠BAC-∠BAE
    = 80o -60o = 20o
    ∴∠ACE = 1 (180o-∠EAC)= 80o

    P
    2 A
    ∵∠ACB= 1 (180o-∠BAC)= 50o
    2
    ∴∠BCE =∠ACE-∠ACB
    = 80o-50o = 30o
    ∵∠PCB = 30o
    ∴∠PCB = ∠BCE B C
    ∵∠ABC =∠ACB = 50o, ∠ABE = 60o E
    ∴∠EBC =∠ABE-∠ABC = 60o -
    50o =10o
    ∵∠PBC = 10o
    ∴∠PBC = ∠EBC
    在△PBC 和△EBC 中
    ∠PBC = ∠EBC BC = BC
    ∠PCB = ∠BCE
    ∴△PBC≌△EBC
    ∴BP = BE
    ∵AB = BE
    ∴AB = BP
    ∴∠BAP =∠BPA
    ∵∠ABP =∠ABC-∠PBC = 50o-10o = 40o
    ∴∠PAB = 1 (180o-∠ABP)= 70o
    2
    解法二:以 AC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证法同一。
    解法三:以 BC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BCE,连结 AE,则
    EB = EC = BC,∠BEC =∠EBC = 60o
    ∵EB = EC
    A
    P
    ∴E 在 BC 的中垂线上 E
    同理 A 在 BC 的中垂线上
    ∴EA 所在的直线是 BC 的中垂线
    ∴EA⊥BC




    B C

    ∠AEB = 1 ∠BEC = 30o =∠PCB
    2
    由解法一知:∠ABC = 50o
    ∴∠ABE = ∠EBC-∠ABC = 10o =∠PBC
    ∵∠ABE =∠PBC,BE = BC,∠AEB =∠PCB
    ∴△ABE≌△PBC
    ∴AB = BP
    ∴∠BAP =∠BPA
    ∵∠ABP =∠ABC-∠PBC = 50o-10o = 40o
    ∴∠PAB = 1 (180o-∠ABP) = 1 (180o-40o)= 70o
    2 2
    规律 35.有二倍角时常用的辅助线
    ⑴构造等腰三角形使二倍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外角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1 = ∠2,∠ABC = 2∠C, 求证:AB+BD = AC
    证明:延长 AB 到 E,使 BE = BD,连结 DE
    则∠BED = ∠BDE
    ∵∠ABD =∠E+∠BDE
    ∴∠ABC =2∠E
    ∵∠ABC = 2∠C
    1 2
    B
    D
    ∴∠E = ∠C A
    在△AED 和△ACD 中
    ∠E = ∠C
    ∠1 = ∠2
    AD = AD C
    ∴△AED≌△ACD
    ∴AC = AE E
    ∵AE = AB+BE
    ∴AC = AB+BE
    即 AB+BD = AC
    ⑵平分二倍角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BD⊥AC 于 D,∠BAC = 2∠DBC
    求证:∠ABC = ∠ACB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E 交 BC 于 E,则∠BAE = ∠CAE = ∠DBC
    ∵BD⊥AC
    ∴∠CBD +∠C = 90o

    ∴∠CAE+∠C= 90o
    ∵∠AEC= 180o-∠CAE-∠C= 90o
    ∴AE⊥BC
    ∴∠ABC+∠BAE = 90o
    ∵∠CAE+∠C= 90o
    ∠BAE = ∠CAE
    ∴∠ABC = ∠ACB
    ⑶加倍小角
    A






    D
    B E C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BD⊥AC 于 D,∠BAC = 2∠DBC
    求证:∠ABC = ∠ACB

    证明:作∠FBD =∠DBC,BF 交 AC 于 F(过程略)

    A





    F
    D
    B C


    规律 36.有垂直平分线时常把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连结起来.
    例:已知,如图,△ABC 中,AB = AC,∠BAC = 120o,EF 为 AB 的垂直平分线,EF 交 BC 于 F, 交 AB 于 E
    1
    求证:BF = FC
    2
    证明:连结 AF,则 AF = BF
    ∴∠B =∠FAB
    ∵AB = AC
    ∴∠B =∠C
    ∵∠BAC = 120o
    ∴∠B =∠C∠BAC = 1 (180o-∠BAC) = 30o
    2 A
    E
    F
    ∴∠FAB = 30o
    ∴∠FAC =∠BAC-∠FAB = 120o-30o =90o
    又∵∠C = 30o
    1 B C
    ∴AF = FC
    2
    1
    ∴BF = FC
    2
    练习:已知,如图,在△ABC 中,∠CAB 的平分线 AD 与 BC 的垂直平分线 DE 交于点 D,DM⊥AB
    于 M,DN⊥AC 延长线于 N
    求证:BM = CN

    A



    M
    E
    C
    B
    N

    D

    规律 37. 有垂直时常构造垂直平分线.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B =2∠C,AD⊥BC 于 D
    求证:CD = AB+BD
    证明:(一)在 CD 上截取 DE = DB,连结 AE,则 AB = AE
    ∴∠B =∠AEB
    ∵∠B = 2∠C A
    ∴∠AEB = 2∠C


    C
    
    E D B

    又∵∠AEB = ∠C+∠EAC
    ∴∠C =∠EAC
    ∴AE = CE
    又∵CD = DE+CE A
    ∴CD = BD+AB


    (二)延长 CB 到 F,使 DF = DC,连
    结 AF 则 AF =AC(过程略) C
    
    D B F


    规律 38.有中点时常构造垂直平分线.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 2AB, ∠ABC = 2∠C,BD = CD
    求证:△ABC 为直角三角形
    证明:过 D 作 DE⊥BC,交 AC 于 E,连结 BE,则 BE = CE,
    ∴∠C =∠EBC
    ∵∠ABC = 2∠C
    ∴∠ABE =∠EBC
    ∵BC = 2AB,BD = CD
    A
    E
    ∴BD = AB
    在△ABE 和△DBE 中
    AB = BD
    ∠ABE =∠EBC
    C B
    BE = BE D
    ∴△ABE≌△DBE
    ∴∠BAE = ∠BDE
    ∵∠BDE = 90o
    ∴∠BAE = 90o
    即△ABC 为直角三角形
    规律 39.当涉及到线段平方的关系式时常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证题.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A = 90o,DE 为 BC 的垂直平分线求证:BE2-AE2 = AC2
    证明:连结 CE,则 BE = CE A
    ∵∠A = 90o E
    ∴AE2+AC2 = EC2
    ∴AE2+AC2= BE2

    ∴BE2-AE2 = AC2
    B D C



    练习:已知,如图,在△ABC 中,∠BAC = 90o,AB = AC,P 为 BC 上一点求证:PB2+PC2= 2PA2
    A


    B P C


    规律 40.条件中出现特殊角时常作高把特殊角放在直角三角形中.

    2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B = 45o,∠C = 30o,AB =
    

    ,求 AC 的长.

    解:过 A 作 AD⊥BC 于 D
    ∴∠B+∠BAD = 90o,
    ∵∠B = 45o,∠B = ∠BAD = 45o,
    ∴AD = BD
    2
    A
    ∵AB2 = AD2+BD2,AB =
    ∴AD = 1
    ∵∠C = 30o,AD⊥BC B D C
    ∴AC = 2AD = 2
















    四边形部分
    规律 4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之和等于平行四边形周长的一半.
    例:已知,□ABCD 的周长为 60cm,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AOB 的周长比△BOC 的周长多
    8cm,求这个四边形各边长.
    解:∵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B = CD,AD = CB,AO = CO
    ∵AB+CD+DA+CB = 60
    AO+AB+OB-(OB+BC+OC) = 8
    ∴AB+BC = 30,AB-BC =8
    ∴AB = CD = 19,BC = AD = 11
    答:这个四边形各边长分别为 19cm、11cm、19cm、11cm.
    规律 42.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相邻两个三角形周长之差等于邻边之差.
    (例题如上)
    规律 43.有平行线时常作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
    例:已知,如图,Rt△ABC,∠ACB = 90o,CD⊥AB 于 D,AE 平分∠CAB 交 CD 于 F,过 F 作 FH∥AB
    交 BC 于 H
    求证:CE = BH
    5
    F 4
    3 E
    H
    1
    2
    D P
    证明:过 F 作 FP∥BC 交 AB 于 P,则四边形 FPBH C
    为平行四边形
    ∴∠B =∠FPA,BH = FP
    ∵∠ACB = 90o,CD⊥AB
    ∴∠5+∠CAB = 45o,∠B+∠CAB = 90o
    A B
    ∴∠5 =∠B

    ∴∠5 =∠FPA
    又∵∠1 =∠2,AF = AF
    ∴△CAF≌△PAF
    ∴CF = FP
    ∵∠4 =∠1+∠5,∠3 =∠2+∠B
    ∴∠3 =∠4
    ∴CF = CE
    ∴CE = BH
    练习:已知,如图,AB∥EF∥GH,BE = GC
    求证:AB = EF+GH A





    F
    H
    B E G C



    规律 44.有以平行四边形一边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常延长此线段.
    例:已知,如图,在□ABCD 中,AB = 2BC,M 为 AB 中点求证:CM⊥DM
    证明:延长 DM、CB 交于 N
    ∵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D = BC,AD∥BC
    2
    1
    M 3 B
    ∴∠A = ∠NBA ∠ADN =∠N

    又∵AM = BM
    ∴△AMD≌△BMN
    ∴AD = BN
    ∴BN = BC
    ∵AB = 2BC,AM = BM
    ∴BM = BC = BN
    ∴∠1 =∠2,∠3 =∠N
    ∵∠1+∠2+∠3+∠N = 180o,
    ∴∠1+∠3 = 90o
    ∴CM⊥DM
    D C


    A


    N

    规律 45.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到一组对边距离相等.
    如图:OE = OF

    O
    A E D



    B
    F C

    规律 46.平行四边形一边(或这边所在的直线)上的任意一点与对边的两个端点的连线所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如图:S△BEC =
    1 S□ABCD
    2
    
    A E D



    B
    C

    规律 47.平行四边形内任意一点与四个顶点的连线所构成的四个三角形中,不相邻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如图:S△AOB + S△DOC = S△BOC+S△AOD =
    1
    O
    S□ABCD A D
    2


    B
    C

    规律 48.任意一点与同一平面内的矩形各点的连线中,不相邻的两条线段的平方和相等.
    如图:AO2+OC2 = BO2 +DO2
    O
    O
    A D A D



    规律 49.平行四边形四个内角平分线所围成的四边形为矩形.
    如图:四边形 GHMN 是矩形
    B C B C

    A D N
    G
    M
    H
    B
    C

    (规律 45~规律 49 请同学们自己证明)
    规律 50.有垂直时可作垂线构造矩形或平行线.
    例:已知,如图,E 为矩形 ABCD 的边 AD 上一点,且 BE = ED,P 为对角线 BD 上一点,PF⊥BE 于 F,PG⊥AD 于 G
    求证:PF+PG = AB
    证明:证法一:过 P 作 PH⊥AB 于 H,则四边形 AHPG 为矩形
    ∴AH = GP PH∥AD
    ∴∠ADB =∠HPB

    ∵BE = DE
    ∴∠EBD = ∠ADB
    ∴∠HPB =∠EBD
    又∵∠PFB =∠BHP = 90o
    ∴△PFB≌△BHP
    ∴HB = FP
    ∴AH+HB = PG+PF
    即 AB = PG+PF
    A E G D H
    P
    F
    B N C

    证法二:延长 GP 交 BC 于 N,则四边形 ABNG 为矩形,(证明略)规律 51.直角三角形常用辅助线方法:
    ⑴作斜边上的高
    例:已知,如图,若从矩形 ABCD 的顶点 C 作对角线 BD 的垂线与∠BAD 的平分线交于点 E

    求证:AC = CE
    D
    G
    O
    F
    C
    证明:过 A 作 AF⊥BD,垂足为 F,则 AF∥EG
    ∴∠FAE = ∠AEG A
    ∵四边形 ABCD 为矩形
    ∴∠BAD = 90o OA = OD
    ∴∠BDA =∠CAD B
    ∵AF⊥BD
    ∴∠ABD+∠ADB = ∠ABD+∠BAF =

    90o
    
    ∴∠BAF =∠ADB =∠CAD
    ∵AE 为∠BAD 的平分线
    ∴∠BAE =∠DAE E
    ∴∠BAE-∠BAF =∠DAE-∠DAC
    即∠FAE =∠CAE
    ∴∠CAE =∠AEG
    ∴AC = EC

    ⑵作斜边中线,当有下列情况时常作斜边中线:
    ①有斜边中点时
    例:已知,如图,AD、BE 是△ABC 的高, F 是 DE 的中点,G 是 AB 的中点求证:GF⊥DE
    E
    F
    D
    证明:连结 GE、GD A
    ∵AD、BE 是△ABC 的高,G 是 AB 的中点
    1 1
    ∴GE = AB,GD = AB

    2 2
    ∴GE = GD
    ∵F 是 DE 的中点
    ∴GF⊥DE
    ②有和斜边倍分关系的线段时
    

    B G C

    1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D 是 BC 延长线上一点,且 DA⊥BA 于 A,AC = BD
    2
    求证:∠ACB = 2∠B
    1
    证明:取 BD 中点 E,连结 AE,则 AE = BE = BD
    2
    ∴∠1 =∠B
    1
    ∵AC = BD
    2 A
    1
    2
    E
    C
    ∴AC = AE
    ∴∠ACB =∠2
    ∵∠2 =∠1+∠B
    ∴∠2 = 2∠B B D
    ∴∠ACB = 2∠B
    规律 52.正方形一条对角线上一点到另一 条对角线上的两端距离相等.
    例:已知,如图,过正方形 ABCD 对角线 BD 上一点 P,作 PE⊥BC 于 E,作 PF⊥CD 于 F
    求证:AP = EF
    证明:连结 AC 、PC

    ∵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BD 垂直平分 AC,∠BCD = 90o
    P
    ∴AP = CP A D
    ∵PE⊥BC,PF⊥CD,∠BCD = 90o
    ∴四边形 PECF 为矩形
    ∴PC = EF
    ∴AP = EF F
    B E C

    规律 53.有正方形一边中点时常取另一边中点.
    例:已知,如图,正方形 ABCD 中,M 为 AB 的中点,MN⊥MD,BN 平分∠CBE 并交 MN 于 N
    求证:MD = MN
    1
    证明:取 AD 的中点 P,连结 PM,则 DP = PA = AD
    2
    ∵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AD = AB, ∠A =∠ABC = 90o
    ∴∠1+∠AMD = 90o,又 DM⊥MN
    ∴∠2+∠AMD = 90o
    ∴∠1 =∠2 D C
    ∵M 为 AB 中点 1
    1 P N
    ∴AM = MB = AB
    E
    2

    ∴DP = MB AP = AM
    ∴∠APM =∠AMP = 45o
    ∴∠DPM =135o
    ∵BN 平分∠CBE
    ∴∠CBN = 45o
    ∴∠MBN =∠MBC+∠CBN = 90o+45o= 135o
    即∠DPM =∠MBN
    ∴△DPM≌△MBN
    ∴DM = MN
    注意:把 M 改为 AB 上任一点,其它条件不变,结论仍然成立。
    A M 2 B

    练习:已知,Q 为正方形 ABCD 的 CD 边的中点,P 为 CQ 上一点,且 AP = PC+BC
    求证:∠BAP = 2∠QAD

    D Q P C




    A B
    规律 54.利用正方形进行旋转变换
    旋转变换就是当图形具有邻边相等这一特征时,可以把图形的某部分绕相等邻边的公共端点旋转到另一位置的引辅助线方法.
    旋转变换主要用途是把分散元素通过旋转集中起来,从而为证题创造必要的条件. 旋转变换经常用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正方形中.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 AC,∠BAC = 90o,D 为 BC 边上任一点

    求证:2AD2 = BD2+CD2
    证明:把△ABD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90o 得△ACE
    ∴BD = CE ∠B = ∠ACE
    ∵∠BAC = 90o
    ∴∠DAE = 90o
    ∴DE2 = AD2+AE2 = 2AD2 A
    ∵∠B+∠ACB = 90o
    ∴∠DCE = 90o E
    ∴CD2+CE2 = DE2

    ∴2AD2 = BD2+CD2
    注意:把△ADC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o 也可,方法同上。 练习:已知,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E 为 AD 上一点,BF 平分∠CBE 交 CD 于 F
    求证:BE = CF+AE
    B D C


    A E D

    F



    B
    规律 55.有以正方形一边中点为端点的线
    构造全等三角形.
    C 段时,常把这条线段延长,

    例: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E、F 分别是 CD、DA 的中点,BE 与 CF 交于 P 点求证:AP = AB
    证明:延长 CF 交 BA 的延长线于 K
    ∵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BC = AB = CD = DA ∠BCD =∠D =∠BAD = 90o
    ∵E、F 分别是 CD、DA 的中点

    ∴CE =
    1 1
    CD DF = AF = AD
    2 2

    ∴CE = DF
    ∴△BCE≌△CDF
    ∴∠CBE =∠DCF
    ∵∠BCF+∠DCF = 90o
    ∴∠BCF+∠CBE = 90o
    ∴BE⊥CF
    C E D




    F
    2
    1
    P
    B A K

    又∵∠D =∠DAK = 90o DF = AF ∠1
    =∠2
    ∴△CDF≌△KAF
    ∴CD = KA
    ∴BA = KA
    又∵BE⊥CF
    ∴AP = AB








    练习: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Q 在 CD 上,且 DQ = QC,P A D
    在BC 上,且 AP = CD+CP,求证:AQ 平分∠DAP



    Q B P C
    规律 56.从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D = 3,AB = 4,BC = 7
    求∠B 的度数
    解:过 A 作 AE∥CD 交 BC 于 E,则四边形 AECD 为平行四边形
    ∴AD = EC, CD = AE

    ∵AB = CD = 4,
    AD = 3, BC = 7
    ∴BE = AE = AB = 4
    ∴△ABE 为等边三角形
    ∴∠B = 60o
    A D




    B E C

    规律 57.从梯形同一底的两端作另一底所在直线的垂线,把梯形转化成一个矩形和两个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D∥BC,AB = AC,∠BAC = 90o,BD = BC,BD 交 AC 于 O
    求证:CO = CD
    证明:过 A、D 分别作 AE⊥BC,DF⊥BC,垂足分别为 E、F 则四边形 AEFD 为矩形
    ∴AE = DF
    ∵AB = AC,AE⊥BC,∠BAC = 90o,
    ∴AE = BE = CE = 1 BC,∠ACB = 45o
    2
    ∵BC = BD
    1
    ∴AE = DF = BD
    2 A D
    O
    又∵DF⊥BC

    ∴∠DBC = 30o
    ∵BD = BC
    ∴∠BDC =∠BCD
    1
    

    B E F C

    = (180o-∠DBC)
    2
    = 75o
    ∵∠DOC =∠DBC+∠ACB = 30o+45o = 75o
    ∴∠BDC =∠DOC
    ∴CO = CD
    规律 58.从梯形的一个顶点作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等腰梯形 ABCD 中,AD∥BC,AC⊥BD,AD+BC = 10,DE⊥BC 于 E
    求 DE 的长.
    解:过 D 作 DF∥AC,交 BC 的延长线于 F,则四边形 ACFD 为平行四边形
    ∴AC = DF, AD = CF
    ∵四边形 ABCD 为等腰梯形 A D


    B
    
    E C F

    ∴AC = DB
    ∴BD = FD
    ∵DE⊥BC
    1
    ∴BE = EF = BF
    2
    1 1

    = (BC+CF) =
    2 2
    1
    = ×10 = 5
    2
    (BC+AD)

    ∵AC∥DF,BD⊥AC
    ∴BD⊥DF
    ∵BE = FE

    ∴DE = BE = EF =

    答:DE 的长为 5.
    1
    BF = 5
    2

    规律 59.延长梯形两腰使它们交于一点,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有 AB = DC,∠B =∠C,AD<BC
    求证:四边形 ABCD 等腰梯形
    证明:延长 BA、CD,它们交于点 E
    ∵∠B =∠C
    ∴EB = EC

    A D
    又∵AB = DC E
    ∴AE =DE
    ∴∠EAD =∠EDA
    ∵∠E+∠EAD+∠EDA = 180o
    ∠B+∠C+∠E = 180o
    ∴∠EAD =∠B B
    ∴AD∥BC C
    ∵AD≠BC,∠B =∠C
    ∴四边形 ABCD 等腰梯形
    (此题还可以过一顶点作 AB 或 CD 的平行线;也可以过 A、D 作 BC 的垂线)
    规律 60.有梯形一腰中点时,常过此中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例:已知,如图,梯形 ABCD 中,AD∥BC,E 为 CD 中点,EF⊥AB 于 F
    求证:S 梯形 ABCD = EF·AB
    M
    证明:过 E 作 MN∥AB,交 AD 的延长线于 M,交 BC 于 N, 则四边形 ABNM 为平行四边形

    ∵EF⊥AB
    ∴S□ABNM = AB·EF
    ∵AD∥BC
    ∴∠M =∠MNC
    又∵DE = CE ∠1 =∠2
    ∴△CEN≌△DEM
    ∴S△CEN = S△DEM
    A D F
    1 E
    2

    B N C

    ∴S 梯形 ABCD = S 五边形 ABNED+S△CEN = S 五边形 ABNED+S△DEM
    = S 梯形 ABCD = EF·AB
    规律 61. 有梯形一腰中点时,也常把一底的端点与中点连结并延长与另一底的延长线相交,把梯形

    转换成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直角梯形 ABCD 中,AD∥BC,AB⊥AD 于 A,DE = EC = BC
    求证:∠AEC = 3∠DAE
    证明:连结 BE 并延长交 AD 的延长线于 N
    ∵AD∥BC
    ∴∠3 =∠N
    又∵∠1 =∠2 ED = EC
    ∴△DEN≌△CEB
    ∴BE = EN DN = BC





    1



    E

    2


    3



    ∵AB⊥AD A D N
    ∴AE = EN = BE
    ∴∠N =∠DAE
    ∴∠AEB =∠N+∠DAE = 2∠DAE
    ∵DE = BC BC = DN
    ∴DE = DN
    ∴∠N =∠1
    ∵∠1 =∠2 ∠N =∠DAE B C
    ∴∠2 =∠DAE
    ∴∠AEB+∠2 = 2∠DAE+∠DAE
    即∠AEC = 3∠DAE
    规律 62.梯形有底的中点时,常过中点做两腰的平行线.
    例:已知,如图,梯形 ABCD 中,AD∥BC,AD<BC,E、F 分别是 AD、BC 的中点,且 EF⊥BC
    求证:∠B =∠C
    证明:过 E 作 EM∥AB, EN∥CD,交 BC 于 M、N,则得□ABME,□NCDE
    ∴AE = BM,AB∥= EM,DE = CN,CD = NE
    ∵AE = DE

    ∴BM = CN
    又∵BF = CF
    ∴FM = FN
    又∵EF⊥BC
    ∴EM = EN
    ∴∠1 =∠2
    ∵AB∥EM, CD∥EN
    ∴∠1 =∠B ∠2 =∠C
    ∴∠B = ∠C
    
    A E D



    1
    2
    M F N
    B C

    规律 63. 任意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时,它们的面积都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例:已知,如图,梯形 ABCD 中,AD∥BC,AC 与 BD 交于 O,且 AC⊥BD,AC = 4,BD = 3.4,
    求梯形 ABCD 的面积. 解:∵AC⊥BD
    1

    ∴S△ABD =
    2
    1
    AO·BD

    S△BCD =
    CO·BD
    D
    O
    2 A

    ∴S 梯 形 ABCD = S△ABD +S△BCD



    B C

    = 1 AO·BD+ 1 CO·BD
    2 2
    1
    = (AO+CO)·BD
    2

    即 S 梯形 ABCD =
    1
    AC·BD =
    2
    1
    ×4×3.4
    2

    =6.8
    答:梯形 ABCD 面积为 6.8.
    规律 64.有线段中点时,常过中点作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证题.
    例:已知:△ABC 中,D 为 AB 中点,E 为 BC 的三等分点,(BE>CE)AE、CD 交于点 F
    求证:F 为 CD 的中点
    证明:过 D 作 DN∥AE 交 BC 于 N
    ∵D 为 AB 中点

    ∴BN = EN
    又∵E 为 BC 的三等分点
    ∴BN = EN = CE
    ∵DN∥AE
    ∴F 为 CD 的中点
    规律 65.有下列情况时常作三角形中位线.
    ⑴有一边中点;
    ⑵有线段倍分关系;
    ⑶有两边(或两边以上)中点.
    A




    D
    F
    B N E C

    例:如图,AE 为正方形 ABCD 中∠BAC 的平分线,AE 分别交 BD、BC 于 F、E,AC、BD 相交于 O
    1
    求证:OF = CE
    2 A D
    4
    6
    F
    O
    5
    N
    3
    1 2
    证明:取 AE 的中点 N,连结 ON,则 ON 为△ACE 的中位线
    1
    ∴ON∥CE,ON = CE
    2

    ∴∠6 =∠ONE
    ∵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3 =∠4 = 45o
    ∴∠5 =∠3+∠1, ∠6 =∠4+∠2
    ∵∠1 =∠2
    ∴∠5 =∠6
    ∵∠6 =∠ONE
    ∴∠ONE =∠5
    ∴ON = OF
    1
    
    B E C

    ∴OF = CE
    2
    规律 66.有下列情况时常构造梯形中位线
    ⑴有一腰中点
    ⑵有两腰中点
    ⑶涉及梯形上、下底和
    例 1:已知,如图,梯形 ABCD 中,AD∥BC,∠DAB = 90o ,E 为 CD 的中点,连结 AE、BE
    求证:AE = BE

    证明:取 AB 的中点 F,连结 EF,则EF∥AD
    ∴∠DAB =∠EFB =90o A
    ∴EF⊥AB
    ∴EF 为 AB 的中垂线 F
    ∴AE = BE
    例 2:从□ABCD 的顶点 ABCD 向形外的任意直线 B
    

    D




    E
    C MN 引垂线 AA’、

    BB’、CC’、DD’,垂足分别为 A’、B’、C’、 D’
    求证:AA’+CC’ = BB’+DD’
    证明:连结 AC、BD,它们交于点 O,过 O 作 OE⊥MN
    于 E,则 AA’∥OE∥CC’
    ∵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D
    ∴AO = CO A O
    ∴A’E = C’E C
    ∴AA’+CC’ = 2OE B

    同理可证:BB’+DD’ = 2OE
    ∴AA’+CC’ = BB’+DD’
    规律 67.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规律 68.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为菱形.
    M B' A' E
    
    C' D' N

    规律 69.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为矩形.
    规律 70.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为正方形.
    规律 71.连结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分别为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菱形.
    规律 7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时,梯形的高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或中位线的长).
    以上各规律请同学们自己证明.(利用中位线证明)
    规律 7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与底构成的两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例:已知,如图,等腰梯形 ABCD 中,AB∥CD,AB>CD,AD = BC,对角线 AC、BD 相交于 O,
    ∠AOB = 60o ,且 E、F、M 分别为 OD、OA、BC 的中点求证:△MEF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连结 BF、CE
    E
    ∵四边形 ABCD 为等腰梯形 D C
    ∴AD = BC,AC = BD
    O M
    又∵AB 为公共边 F
    ∴△ABD≌△BAC
    A B
    ∴∠CAB =∠DBA
    ∴OA = OB
    ∵∠AOB = 60o
    ∴△ABO 为等边三角形又∵F 为 AO 中点
    ∴BF⊥AC
    ∵M 为 BC 中点
    1
    ∴MF = BC
    2

    同理可证:ME = 1 BC
    2
    ∵E、F 分别为 OD、OA 中点
    1
    ∴EF = AD
    2
    ∵AD = CB
    ∴ME = MF = EF
    ∴△MEF 为等边三角形
    规律 74.如果矩形对角线相交所成的钝角为 120o,则矩形较短边是对角线长的一半.
    例:已知,四边形 ABCD 为矩形,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AOB = 120O.
    1
    求证:AB = BD


    O
    2 A D
    (证明略)

    B C


    规律 75.梯形的面积等于一腰的中点到另一腰的距离与另一腰的乘积.
    例:已知,如图,梯形 ABCD 中,AD∥BC,E 为 CD 中点,EF⊥AB 于 F
    求证:S 梯形 ABCD = EF·AB
    证明:过 E 作 MN∥AB,交 AD 的延长线于 M,交 BC 于 N,则四边形 ABNM 为平行四边形
    ∵EF⊥AB
    ∴S□ABNM = AB·EF

    ∵AD∥BC
    ∴∠M =∠MNC
    又∵DE = CE ∠1 =∠2
    ∴△CEN≌△DEM
    ∴S△CEN = S△DEM
    A D F
    M
    1 E
    2

    B N C

    ∴S 梯形 ABCD = S 五边形 ABNED+S△CEN = S 五边形 ABNED+S△DEM

    规律 76.若菱形有一内角为 120o,则菱形的周长是较短对角线长的 4 倍. 例:已知,四边形 ABCD 是菱形,∠ABC=120O.
    求证:AB = BD D
    (证明略)
    A
    C

    B



    相似形和解直角三角形部分
    规律 77.当图形中有叉线(基本图形如下)时,常作平行线.



    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F 为 AB 上任一点,CF 交 AD 于 E
    AF EF

    求证:
    =
    AB EC

    证明:过 F 作 FN∥BC 交 AD 于 N

    ∴ AF = FN AB BD
    F N = E F C D C

    又∵CD = BD

    F N E
    D
    ∴ AF = EF A
    AB EC


    B C


    规律 78.有中线时延长中线(有时也可在中线上截取线段)构造平行四边形.
    例:AD 为△ABC 的中线,E 为 AD 上一点,BE、CE 的延长线分别交 AC、AB 于点 M、N
    求证:MN∥BC
    证明:延长 AD 至 F,使 DF = DE,连结 BF、CF,则四边形 BFCE 为平行四边形
    ∴BF∥CN CF∥BM

    ∴ AN = AE NB EF
    AN AM
    A E = A M A

    N M E
    D
    E F M C

    ∴ =
    NB MC
    ∴MN∥BC B C

    F


    规律 79.当已知或求证中,涉及到以下情况时,常构造直角三角形.
    ⑴有特殊角时,如有 30o、45o、60o、120o、135o 角时.
    ⑵涉及有关锐角三角函数值时.
    构造直角三角形经常通过作垂线来实现.
    例:一轮船自西向东航行,在 A 处测得某岛 C 在北偏东 60o 的方向上,船前进 8 海里后到达 B,再测 C 岛在北偏东 30 的方向上,问船再前进多少海里与 C 岛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
    解:由题可作图,且∠CAB = 60o ,∠ABC = 120o ,AB = BC = 8(海里) 在 Rt△ABC 中,BC = 8,∠CBD = 60o ,

    C
    A
    B D
    ∴BD = BC·cos60o = 8× 1 = 4(海里)
    2


    3
    CD = BC·sin60o = 8× 3 = 4
    2
    
    (海里)



    3
    答:船再前进 4 海里就与 C 最近,最近距离是 4
    规律 80. 0o、30o、45o、60o、90o 角的三角函数值表
    海里. 东


    三角函数
    0o
    30o
    45o
    60o
    90o
    sin A
    0
    1

    2
    2
    2
    3
    2
    1
    cos A
    1
    3
    2
    2
    2
    1

    2
    0
    tan A
    0
    3 3
    1
    3

    cot A

    3
    1
    3 3
    0

    另外:0o、30o、45o、60o、90o 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也可用下面的口诀来记忆:
    0o 可记为北京电话区号不存在,即:010 不存在,90o 正好相反
    30o、45o、60o 可记为:
    1、2、3、3、2、1,
    3、9、27,
    弦比 2,切比 3, 分子根号别忘添.
    其中余切值可利用正切与余切互为倒数求得. 规律 81. 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1).平方关系: sin2 a + cos2 a = 1
    a =
    sin a
    (3).商数关系: tan
    cosa
    (2).倒数关系: tana × cot a = 1
    cot a = cosa
    sin a

    规律 82.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规律 83. 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规律 84.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两边与它们夹角正弦之积的一半.
    例:已知△ABC 中,∠A = 60o,AB = 6,AC = 4,求△ABC 的面积。解:作 BD⊥AC 于 D
    在 Rt△ABD 中,BD = AB·sinA
    1

    ∴S△ABC =
    2
    1
    AC·BD

    = AC·AB·sinA
    2
    = 1 ×4×6× sin60o
    D
    2 A
    3
    = 12× 3 = 6
    2
    B C
    2
    规律 85.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等于直角边的 倍.

    3
    规律 86.在含有 30o 角的直角三角形中,60o 角所对的直角边是 30o 角所对的直角边的 倍.(即 30o

    3
    角所对的直角边是几,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几倍 .)

    5
    规律 87.直角三角形中,如果较长直角边是较短直角边的 2 倍,则斜边是较短直角边的 倍.

    圆 部 分
    规律 88.圆中解决有关弦的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出圆心到弦的垂线段(即弦心距)这一辅助线,一是利用垂径定理得到平分弦的条件,二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解题.
    例:如图,在以 O 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 AB 交小圆于 C、D 二点.求证:AC = BD
    证明:过 O 作 OE⊥AB 于 E
    O
    A
    C E
    D B
    ∵O 为圆心,OE⊥AB
    ∴AE = BE CE = DE
    ∴AC = BD
    O
    B
    P A
    练习:如图,AB 为⊙O 的弦,P 是 AB 上的一点,AB = 10cm, PA = 4cm.求⊙O 的半径.







    规律 89.有等弧或证弧等时常连等弧所对的弦或作等弧所对的圆心角.
    例:如图,已知 AB 是⊙O 的直径,M、N 分别是 AO、BO 的中点,CM⊥AB,DN⊥AB,求证:



    证明:(一)连结 OC、OD
    ∵M、N 分别是 AO、BO 的中点

    ∴OM =
    1 AO、ON =
    2
    1 BO
    2

    ∵OA = OB
    ∴OM = ON
    ∵CM⊥OA、DN⊥OB、OC = OD
    C
    D
    M
    O
    N
    ∴Rt△COM≌Rt△DON
    ∴∠COA = ∠DOB

    ∴ A B
    (二)连结 AC、OC、OD、BD
    ∵M、N 分别是 AO、BO 的中点
    ∴AC = OC BD = OD
    ∵OC = OD
    ∴AC = BD


    规律 90.有弦中点时常连弦心距
    例:如图,已知 M、N 分别是⊙O 的弦 AB、CD 的中点,AB = CD,求证:∠AMN = ∠CNM

    证明:连结 OM、ON
    ∵O 为圆心,M、N 分别是弦 AB、CD 的中点
    ∴OM⊥AB ON⊥CD
    ∵AB = CD
    ∴OM = ON A C
    ∴∠OMN = ∠ONM
    ∵∠AMN = 90o-∠OMN
    ∠CNM = 90o-∠ONM M N
    ∴∠AMN =∠CNM O
    规律 91.证明弦相等或已知弦相等时常作弦心距. B D
    例:如图,已知⊙O1 与⊙O2 为等圆,P 为 O1、O2 的中点,过 P 的直线分别交⊙O1、⊙O2 于 A、C、D、B.求证: AC = BD
    证明:过 O1 作 O1M⊥AB 于 M,过 O2 作 O2N⊥AB 于 N,则 O1M∥O2N
    ∴ O1M = O1P
    O2 N O2 P A
    M C

    ∵O1P = O2P
     O2

    ∴O1M = O2N O1 P
    ∴AC = BD D N
    规律 92.有弧中点(或证明是弧中点)时,常有以下几种 B
    引辅助线的方法:
    ⑴连结过弧中点的半径
    ⑵连结等弧所对的弦
    ⑶连结等弧所对的圆心角
    例:如图,已知 D、E 分别为半径 OA、OB 的中点,C 为弧 AB 的 中点,
    求证:CD = CE O
    证明:连结 OC D E
    ∵C 为弧 AB 的中点 A B
    C
    ∴ AB = BC
    ∴∠AOC =∠BOC
    ∵D、E 分别为 OA、OB 的中点,且 AO = BO

    ∴OD = OE =

    又∵OC = OC
    1 AO =
    2
    1 BO
    2

    ∴△ODC≌△OEC
    ∴CD = CE
    规律 93.圆内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与它对顶角所对的弧的度数之和的一半.
    规律 94.圆外角的度数等于它所截两条弧的度数之差的一半.
    规律 95.有直径时常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再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证题.
    例:如图,AB 为⊙O 的直径,AC 为弦,P 为 AC 延长线上一点,且 AC = PC,PB 的延长线交⊙O 于
    D,求证:AC = DC
    证明:连结 AD
    B
    O
    A
    C
    P
    ∵AB 为⊙O 的直径 D
    ∴∠ADP = 90o


    ∵AC = PC
    ∴AC = CD = 1 AP
    2
    练习:如图,在 Rt△ABC 中,∠BCA = 90o ,以 BC 为直径的⊙O 交 AB 于 E,D 为 AC 中
    BC CF

    点,连结 BD 交⊙O 于 F.求证:
    =
    BE EF

    规律 96.有垂直弦时也常作直径所对的圆周角.
    规律 97.有等弧时常作辅助线有以下几种:
    ⑴作等弧所对的弦
    ⑵作等弧所对的圆心角
    ⑶作等弧所对的圆周角
    练习:1.如图,⊙O 的直径 AB 垂直于弦 CD,交点为 E,F 为 DC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 AF 交⊙O 于
    M.求证:∠AMD =∠FMC(提示:连结 BM)
    2. 如图,△ABC 内接于⊙O,D、E 在 BC 边上,且 BD = CE,∠1 =∠2,求证:AB = AC
    (提示如图)
    M
    C

    O E
    D
    F
    A


    O
    B
    D
    E
    C
    F
    G
    A B


    1题图 2题图



    规律 98.有弦中点时,常构造三角形中位线.
    1
    例:已知,如图,在⊙O 中,AB⊥CD,OE⊥BC 于 E,求证:OE = AD
    2
    证明:作直径 CF,连结 DF、BF
    ∵CF 为⊙O 的直径
    ∴CD⊥FD 又∵CD⊥AB
    ∴AB∥DF

    ∴ AD = BF
    ∴AD = BF
    C
    O
    E
    F
    ∵OE⊥BC O 为圆心 CO = FO A
    ∴CE = BE
    1 D
    ∴OE = BF
    2
    ∴OE = 1 AD
    2 B











    规律 99.圆上有四点时,常构造圆内接四边形.
    例:如图,△ABC 内接于⊙O,直线 AD 平分∠FAC,交⊙O于 E,交 BC 的延长线于 D,求证:AB·AC = AD·AE
    证明:连结 BE E
    F
    O
    3 A
    1
    2
    B
    C
    ∵∠1 =∠3 ∠2 =∠1







    ∴∠3 =∠2
    ∵四边形 ACBE 为圆内接四边形
    ∴∠ACD =∠E
    ∴△ABE∽△ADC
    AE AB
    ∴ =
    AC AD
    ∴AB·AC = AD·AE
    规律 100.两圆相交时,常连结两圆的公共弦
    例:如图,⊙O1 与⊙O2 相交于 A、B,过 A 的直线分别交⊙O1、⊙O2 于 C、D,过 B 的直线分别交
    ⊙O1、⊙O2 于 E、F.求证:CE∥DF
    证明:连结 AB
    ∵四边形为圆内接四边形
    A
    D
    O1
    O2
    E
    B
    F
    ∴∠ABF =∠C
    同理可证:∠ABE =∠D
    ∵∠ABF +∠ABE = 180o C
    ∴∠C+∠D = 180o
    ∴CE∥DF



    规律 101.在证明直线和圆相切时,常有以下两种引辅助线方法:
    ⑴当已知直线经过圆上的一点,那么连结这点和圆心,得到辅助半径,再证明所作半径与这条直线垂直即可.
    ⑵如果不知直线与圆是否有交点时,那么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垂线段的长度等于半径的长即可.
    例 1:如图,P 为⊙O 外一点,以 OP 为直径作圆交⊙O 于 A、B 两点,连结 PA、PB. 求证:PA、PB 为⊙O 的切线
    证明:连结 OA
    A
    O
    B
    ∵PO 为直径
    ∴∠PAO = 90o
    ∴OA⊥PA P
    ∵OA 为⊙O 的半径
    ∴PA 为⊙O 的切线
    同理:PB 也为⊙O 的切线
    例 2:如图,同心圆 O,大圆的弦 AB = CD,且 AB 是小圆的切线,切点为 E,求证:CD 是小圆的切线
    证明:连结 OE,过 O 作 OF⊥CD 于 F
    D
    F
    C
    O
    A
    E
    B
    ∵OE 为半径,AB 为小圆的切线
    ∴OE⊥AB
    ∵OF⊥CD, AB = CD
    ∴OF = OE
    ∴CD 为小圆的切线

    练习:如图,等腰△ABC,以腰 AB 为直径作⊙O 交底边 BC 于 P,PE⊥AC 于 E,
    求证:PE 是⊙O 的切线
    O
    E
    A




    B P C


    规律 102.当已知条件中有切线时,常作过切点的半径,利用切线的性质定理证题.
    例:如图,在 Rt△ABC 中,∠C = 90o,AC = 12,BC = 9,D 是 AB 上一点,以 BD 为直径的⊙O 切 AC 于 E,求 AD 长.
    解:连结 OE,则 OE⊥AC
    ∵BC⊥AC
    ∴OE∥BC
    OE AO
    ∴ =
    122 + 92
    BC AB

    AC2 + BC2
    在 Rt△ABC 中,AB = =
    OE AB - OB 15 - OE
    = 15

    ∴ = =
    9 AB 15
    45

    ∴OE = OB =
    8
    ∴BD = 2OB = 45
    4
    C


    E
    45 15

    ∴AD = AB-DB = 15- =
    4 4
    15
    A D O B

    答:AD 的长为 .
    4






    练习:如图,⊙O 的半径 OA⊥OB,点 P 在 OB 的延长线上,连结 AP 交⊙O 于 D,过 D 作⊙O 的切线 CE 交 OP 于 C,求证:PC = CD
    C
    B
    D
    O
    A
    P




    E

    相关学案

    重要的几何模型之12345模型-2024年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学案:

    这是一份重要的几何模型之12345模型-2024年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学案,文件包含重要的几何模型之12345模型学生版pdf、重要的几何模型之12345模型解析版pdf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要的几何模型之中点模型(二)-2024年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学案:

    这是一份重要的几何模型之中点模型(二)-2024年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学案,文件包含重要的几何模型之中点模型二解析版pdf、重要的几何模型之中点模型二学生版pdf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要的几何模型之中点模型(一)-2024年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学案:

    这是一份重要的几何模型之中点模型(一)-2024年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学案,文件包含重要的几何模型之中点模型一解析版pdf、重要的几何模型之中点模型一学生版pdf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