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木直中绳, 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二、古今异义
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三、虚词
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
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另: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文题背景
【文题解说】
《劝学》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进行论证,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式与态度。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文章主旨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文白对译
整体设计
设计理念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查阅相关注释,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进行小组讨论,找出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班上进行分享。
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讨论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坚持”“专一”的道理。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掌握文章的论述结构以及比喻论证和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的方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掌握文言句式和字词⇒掌握文章的论述结构和论述方法⇒体会在学习中贵在坚持的道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一:情境型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在日常化,生活化的交流中,自然地引入课题。
—“学习”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任务,我们都在不停地学习与进步当中。大家也经历了较长的学习生涯,是什么促使你成功掌握了一种技能的呢?
—学生进行发言,引导结论落在“坚持”上(即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导入二:关联型
[设计意图] 由学生回忆所学文言文入手,如《孙权劝学》让学生们了解古人对于学习的态度以及论述的相关技巧。
课堂实录
一、导入
二、小组讨论,解决重点字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三、(一)明确文章的主要结构:
提问:1、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
2、第二三四段讲了什么,它们与第一段的关系是什么?二三四段是对全文的分说,即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点明了学习的意义;第三段点明了学习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说明了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与态度,并且贵在坚持。
3、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二三四段的论证方法
(二)第二段课文分析:比喻论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
通过比喻论证论证了什么观点?
(三)第三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请学生来回答: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通过:“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对比,强调了什么?
接着,后半部分又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3、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第四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请学生回答:
1、第四段作者运用了10个比喻,这些比喻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论述了学习的
哪些方面?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析写作特色
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
论证方法灵活。
语言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课堂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重要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文章的艺术风格。
布置作业
熟背《劝学》全文积累文言字词
板书设计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必要性
改变自己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重要性
达到目标
第四段 学习的方法 积累并坚持 操作性
态度
资料链接
《劝学》全文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48,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69,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86;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内容,单元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学法建议,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课外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认识作者,明确目标,解题,初读课文,翻译课文,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