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展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
3.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4.学习古人类比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增强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理解文言中的古今异义。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类比说理论证方法,品味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清论证层次、感受议论文的逻辑美、体会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课时计划】
2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同学们,曾经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 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读对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点拨】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2)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3)学生接龙译句,师纠正。
(4)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概括内容主题
【点拨】《富贵不能淫》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三、合作探究 ,突破重难点
1、本文探讨了一个什么问题?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什么样子的?
【点拨】本文探讨了什么的人是大丈夫的问题。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从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点拨】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公孙衍、张仪是羡慕甚至崇拜,从反问句式、加重肯定语气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分三个层次,首先孟子用两个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子未学理乎?”表明了自己对景春所持观点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其次孟子用“妾妇之道“做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只不过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出嫁的女子顺从丈夫那样,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是为了迎合君王喜好,这样的人不能称为大丈夫(这是“破”,即直接反驳的部分);最后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三个标准,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这是“立”,即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4、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点拨】“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同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一样。
5、孟子认为成为大丈夫的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点拨】孟子认为大丈夫有三个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举例: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三者位置不能颠倒,“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6、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具体分析。
【点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点拨】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四、深入探究,归纳特色
1、层次清楚,推理有序
《富贵不能淫》开篇即点出错误的看法,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以女子出嫁顺从丈夫类比推理论述;最后从理论上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种生活状况,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很有说服力。
3、骈散结合,有节奏感
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读准字音
公孙衍(yǎn) 贫贱(jiàn) 丈夫之冠(ɡuàn)
不能淫(yín) 妾妇之道(qiè)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安居而天下熄 熄同息,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戒之曰 戒同诫,告诫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 真正 、确实 今义: 诚实、真诚 )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 正理 今义:正直,正义等 )
3.与民由之(古义:遵循 今义: 缘由 )
4、父命之(古义:告诫 今义: 命令 )
一词多义
之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此之谓大丈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戒 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助词,能够 )
得志( 动词,实现 )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做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共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释义解惑,梳理归纳,讨论巩固,目标检测,总结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