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3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08092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3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08092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 人教版 (新课标) 必修3学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08092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设计
展开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难点: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 :荒漠化的概念内涵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 。
2.原因
是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 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石质荒漠化和 。
4.现状
(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学习活动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地形区范围: 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 、 、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 ;西部(新疆境内)是 和 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
(1)干旱成因:深居_______,高原山地阻隔
(2)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自东向西随着 的增加而 ,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 贺兰山以西 | 贺兰山 | 内蒙古高原东部 |
年降水量 | 不足50毫米 | 200毫米以下 | 200毫米以上 | |
干旱程度 | 极端干旱区 | 干旱区 | 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 |
自然景观 | 沙漠和戈壁 | 草原 |
学习活动三 :合作探究
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学习活动四: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
(1)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 、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表现
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学习活动五:
【合作探究】
结合图和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教材P17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
材料 2017年8月2日17时34分,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突遭强沙尘暴袭击。滚滚黄沙步步逼近,不一会就覆盖了全部天空,空气中是沙、是土已分不清。街上行人寥寥无几,公众纷纷回家关门闭窗预防。
探究1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自然景观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探究2 形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3 强沙尘暴频繁发生在西北地区,试分析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沙尘暴和荒漠化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习活动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使土地 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3.原则
(1)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治山、治水、治碱(盐碱)、 相结合。
4.防治重点:对已遭沙丘入侵、 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5.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
(2)利用 和 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问题。
(5)控制 增长。
【即时训练1】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1--2题。
1.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面上升 ④酸雨危害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⑦⑧
【整体建构】
【当堂检测】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递减
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主要在于干旱的自然环境
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是( )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 1997 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3~4题。
3.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 B.沙丘移向绿洲
C.河流水量减少 D.冰川融水减少
6.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 )
A.禁止经济活动 B.节约并合理用水
C.加强矿产开发 D.大力发展畜牧业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西瓜、西红柿等在治理后的沙地上长势喜人。读图,完成7~9题。
7.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截留水分 D.减少下渗
8.与草方格沙障技术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9.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
A.土层厚 B.温差大
C.降水多 D.风力大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成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南美大陆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一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一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C.南美西海岸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一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一深居内陆
11.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切实可行措施是( )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设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改变农业耕作制度
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12~13题。
1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13.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源于帕米尔高原,纵穿沙漠注入咸海,沿岸形成狭窄的绿洲,是灌溉农业发达地区。读中亚地区图,回答下面小题。
14. 咸海沿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 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
B. 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C. 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
D. 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15. 为了防止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不可采取措施的是( )
A. 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
B. 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C. 大力开采地下水,避免使用地表水
D. 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6-18题。
16. 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7. 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18. 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 植树 B. 种草 C. 栽灌木 D. 自然演化
19.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是大片的草原,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形成面积大约5.06万平方千米的沙地,且还在逐渐地向东扩展。区域内的主要河流为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等。当前人们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转,但尚无明显成效。
(1)材料中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分析科尔沁沙地的主要沙源。
(3)说明当前人们在努力使沙漠化逆转,但尚无明显成效的原因。
(4)通过栽种樟子松和黄柳,科尔沁沙地边缘的沙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有人说,樟子松和黄柳不管是否活着,都可以防治沙漠化。试分析樟子松和黄柳在该地防治沙漠化中的作用。
答案
学习活动一 :
土地退化 气候变异 经济活动 土地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学习活动二:
大兴安岭 新疆 宁夏 高原 盆地 高原 山脉 盆地
干旱 内陆 草原 荒漠 距海里程 降水递减
学习活动三 :
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1、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2、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3、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
学习活动四:人口激增 土地资源 水资源 过度放牧
学习活动五:
探究1: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探究2:降水量逐渐递减
探究3:西北地区常年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等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上述条件导致沙尘多发,沙漠面积不断扩大,荒漠不断扩展。
学习活动六:
自然生产力 维护生态平衡 治沙 风沙危害 水资源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能源 人口
【即时训练1】
1.C 2.A
【当堂检测】
1.B 2.A 3.B 4.A
【解析】:3.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结合地带,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了土地荒漠化现象。4.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主要是由于当地人民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治理措施和相应建设的结果。
5.C【解析】:根据图中箭头方向,气候变干,用水量增加影响甲,甲的变化又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甲表示河流水量减少,下渗少,C对。土地盐碱化严重是不合理灌溉造成,不是地下水位下降原因,A错.。沙丘移向绿洲是地下水位下降的结果,与灌溉用水增加无关,B错。灌溉用水增加,不是冰川融水减少的原因,D错。
6.B.【解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节约并合理用水,B对。禁止经济活动是阻碍经济发展,不合实际,A错。加强矿产开发、 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重土地荒漠化程度,不是保护措施,C、D错。
7.C 8.B 9.B
【解析】:7.草方格沙障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其作用: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ABD错误,故选C。
8.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技术难度大, 环境污染大,资金投人多,所以ACD错误,故选B。
9.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地区土壤层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但温差大,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所以ACD错误,故选B。
10.C 11.B 12.A 13.B
14.D 15.C
【解析】:14.咸海沿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气候干旱而导致的系列问题。该地干旱的原因是因为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15.由于咸海环境的恶化和过度饮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因此,为了防止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从科学用水、恢复生态考虑,选C。.
16.C 【解析】: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
17.B【解析】: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故选 B。
18.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19.答案(1)自然环境: 距离海洋较远,且东部受地形(长白山地)阻挡,降水少;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该地区干早加重。
人类活动: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2)当地植被破坏后,底部沙丘裸露;流域内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被流水搬运,在河道及河漫滩沉积,随着径流减少,沉积的泥沙裸露;由冬季风从西北方向搬运的沙尘在此处堆积。
(3)当地气候于旱,降水少;已经沙化的地区土壤贫瘠,固沙植物存活率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治理和维护成本过高等。
(4)樟子松和黄柳可以增大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樟子松和黄柳的根系起到固沙的作用;死亡后的樟子松和黄柳的枯枝可以用于制作草方格沙障,抑制沙漠扩张。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导学案及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学案,共7页。
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20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最新考纲,方法规律,技法点拨,活学巧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