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电子版

    人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电子版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电子版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电子版第3页
    还剩8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电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电子版,共91页。
    【编号1】实验1 物质的变化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物质的不同变化,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熟悉液体的取用、液体的加热、固体颗粒的研磨、溶解、溶液的滴加、液体的倾倒等正确的实验操作。
    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火柴、玻璃片、研钵(研杵)、单孔塞(带导管);
    蒸馏水、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在试管中加入约五分之一体积的水,用铁架台固定,点燃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玻璃片上有

    在此变化过程中,水由液态受热变成 态的水蒸气,而后遇冷凝结成液态水,水本身
    发生变化, 新物质生成。
    2.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研碎。
    蓝色颗粒状胆矾变成了 。
    胆矾从 状固体变成
    状固体, 新物质生成。
    3.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研碎的胆矾粉末并加入少量水,振荡,直至硫酸铜全部溶解为止。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数滴氢氧化钠溶液。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有

    说明该变化过程中, 新物质生成。
    4.如图所示,取少量块状石灰石放入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石灰石表面出现 ,澄清石灰水 。
    证明石灰石与稀盐酸作用,生成了 。该变化中 新物质生成。
    问题与讨论:
    1.化学变化中常常伴有哪些实验现象?


    2.请列举2-3个生活中属于化学变化的例子。














    【编号2】实验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能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初步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木条、集气瓶;
    氧气、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氧气是 色 味的 体。
    二氧化碳是 色 味的 体。
    物理性质包括 、 、
    和密度、硬度等。
    2.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的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氧气中的木条 ,
    二氧化碳中的木条 。
    说明氧气可以 燃烧,
    二氧化碳 燃烧,也 支持燃烧。
    问题与讨论:
    1.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1)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 ;(2)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 ;(3)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 。
    2.通过上述实验,请你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编号3】实验3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并描述变化现象;
    2.学习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等基本操作;
    3.初步学习书写实验报告的方法。
    实验用品:
    烧杯、火柴、小刀、玻璃管;
    蜡烛、水、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2.猜想与假设
    (1)蜡烛燃烧生成水;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蜡烛能燃烧,从三个阶段对蜡烛的物理性质、火焰温度以及燃烧产物等进行探究。
    (2)实验流程:认识蜡烛点燃前的物理性质→观察火焰分层情况→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观察燃烧后的现象→认识蜡烛及其燃烧。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等。
    蜡烛是 色、
    味的 体。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观察。
    蜡烛被小刀 ;
    蜡烛是 水面上。
    蜡烛的硬度 ;
    蜡烛的密度比水 ;
    蜡烛 溶于水。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等。
    蜡烛火焰分为 层,火焰最暗的是 层,
    火焰最亮的是 层。


    用火柴梗平放入烛焰中,约1S后取出。
    火柴梗 部位炭化。
    说明蜡烛火焰 温度最高。
    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
    烧杯壁上有 。
    说明蜡烛燃烧时有 生成。
    将烧杯迅速翻转,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的石灰水变 。
    说明蜡烛燃烧时有 生成。



    观察蜡烛熄灭后的现象


    用火柴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 燃烧。
    说明“白烟”具有 性。
    5.反思与评价:
    (1)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学习上有哪些特点?



    【编号4】实验4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水槽、集气瓶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2.初步学会收集、检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有关实验操作;
    3.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火柴、木条、弯导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水、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2.猜想与假设
    (1)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多;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少;
    (3)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多。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还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对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相关实验,比较它们成分含量的不同。
    (2)实验流程:收集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检验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检验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认识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不同。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2)再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


    (3)取一瓶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伸入一根点燃的小木条,观察燃烧现象。
    小木条在空气中 ,在呼出气体中 。
    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
    (4)取一瓶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瓶中石灰水 ,而空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 。
    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 。
    (5)取两块玻璃片,一片置于桌面上,一片对着哈气,对比观察玻璃片表面。
    哈气的玻璃片表面出现 ,而置于桌面的玻璃片上 。
    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
    5.反思与评价
    (1)检验二氧化碳存在的方法是什么?


    (2) 现有三瓶未贴标签的无色气体,它们是空气、氧气、二氧化碳,请你将他们一一鉴别出来。









    【编号5】实验5 固体药品的取用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知道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2.初步学会取用颗粒状、粉末状药品的操作。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镊子、药匙、小纸条;颗粒状石灰石、碳酸钠粉末。
    实验过程:
    1.颗粒状固体的取用。先将试管 放,用 夹取少量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入试管 ,然后将试管 竖立起来,使石灰石(或大理石)滑落到试管底部,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先将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 或 ,小心地送至试管 ,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问题与讨论:
    1.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放到容器口后,为什么要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2.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为什么要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编号6】实验6 液体药品的取用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液体药品倾倒和滴加的操作;
    2.初步学会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
    澄清的石灰水、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酚酞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无色的酚酞溶液变为 色。

    2.用10mL量筒量取2mL稀盐酸,加入实验5中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有大量 迅速冒出,随着时间推移 逐渐减少至停止产生。
    问题与讨论:
    1.倾倒液体的操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取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3.取液后的滴管,若平放或倒放在桌子上,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编号7】实验7 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的探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探究酒精灯火焰各层的温度;
    2.学会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酒精灯火焰中各层的温度高低如何?
    2.猜想与假设
    (1)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酒精灯火焰的内焰温度最高。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并依据放入火焰中火柴梗的炭化程度,判断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2)实验流程:观察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验证酒精灯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
    酒精灯火焰分为 层,
    火焰最暗的是 层,
    火焰最亮的是 层。


    用火柴梗平放入烛焰中,约1S后取出。
    火柴梗 部位炭化。
    说明酒精灯火焰 温度最高。
    5.反思与评价
    (1)酒精灯火焰为什么外焰的温度最高?


    (2)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加热?





















    【编号8】实验8 给液体加热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练习酒精灯的使用; 2.学会给液体加热的方法。
    实验用品:
    酒精灯、火柴、试管、试管夹、量筒、胶头滴管;
    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向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产生 。
    2.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按图所示正确加热方法加热,观察现象。

    问题与讨论:
    1.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的原因是什么?


    2.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编号9】实验9 装置的连接和气密性检查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仪器装置的正确连接;
    2.初步学会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用品:
    玻璃管、橡皮塞、试管、集气瓶;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2.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管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
    导管的一端 冒出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 。
    问题与讨论: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手握试管外壁,导管一端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为什么?


    2.你还有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其他方法吗?

























    【编号10】实验10 玻璃仪器的洗涤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洗涤玻璃仪器的正确方法;
    2.知道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
    实验用品:
    试管、烧杯、试管刷、试管架、抹布;水。
    实验过程:
    1.水洗。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 水, 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2.涮洗。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 或 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 试管。
    问题与讨论:
    1.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2. 洗干净的试管,应正放在试管架上还是倒放在试管架上?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编号11】实验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学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实验用品:
    弹簧夹(止水夹)、带燃烧匙和玻璃导管的橡皮塞、酒精灯、火柴、烧杯、集气瓶;
    红磷、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的水,做上记号,并将瓶内剩余体积均分为五等份。


    2.用止水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红磷燃烧发 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

    文字表达式:

    3.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问题与讨论:
    1.实验中为什么红磷的量要足?




    2.红磷熄灭后,若不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出现什么结果?为什么?





    【名人链接】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L.Lavoisier,1743.8.26-1794.5.8)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燃烧的氧学说”的提出者。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因其包税官的身份在法国大革命时的1794年5月8日于巴黎被处死。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之于化学,犹如牛顿之于物理学。









    【编号12】实验2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氧气的检验方法。
    实验用品:
    酒精灯、木条、火柴;
    氧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说明氧气能 。
    问题与讨论:
    1.检验氧气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1)


    (2)


    2.如何用简单方法区别氧气、空气和氮气?




























    【编号13】实验3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联系粉末状固体物质的取用;
    2.说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
    实验用品:
    集气瓶、酒精灯、燃烧匙、木条、火柴;
    水、氧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的火焰,放出 ,生成有 气味的气体。
    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

    文字表达式:

    2.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的火焰,放出 ,生成有 气味的气体。
    问题与讨论:
    1.为什么在实验前,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



    2. 将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时,是慢慢伸入还是迅速伸入?为什么?
























    【编号14】实验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和体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认识铁能否燃烧或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实验用品:
    集气瓶、酒精灯、坩埚钳、火柴;
    细铁丝、水、氧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取一根细铁丝,弯成螺旋状状,在铁丝下端绑一根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点燃火柴梗,待火柴梗燃烧接近结束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

    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却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原因是

    文字表达式:

    问题与讨论:
    1.铁为什么在实验前,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砂?


    2.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铁丝底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什么?


    3.将铁丝伸入集气瓶时,是慢慢伸入还是迅速伸入?为什么?























    【编号15】实验5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
    2.练习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
    实验用品:
    试管、集气瓶、酒精灯、铁架台、水槽、带导管的橡皮塞、火柴;
    高锰酸钾、水、棉花。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部位加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
    2.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




    集气瓶口有 冒出。
    带火星的木条 。




    说明有 生成。

    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
    文字表达式:
    问题与讨论:
    1.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2.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刚开始冒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为什么?


    3.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应该是倒放在桌子上还是正放在桌子上?目的是什么?


    【名人链接】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发现氧气的伟大英国化学家。1733年 3月13日生于利兹城附近的菲尔德黑德,1804年2月6日卒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1765年获爱丁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的职业是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176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82年当选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编号16】实验6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作用;
    2.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火柴、量筒;
    木条、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有怎样的作用?
    2.猜想与假设
    (1)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二氧化锰可以减慢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 。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一定量的过氧化氢中有无二氧化锰和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过氧化氢量的不同,所产生的实验现象,研究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2)实验流程:检验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有无氧气产生→检验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加入二氧化锰有无氧气产生→检验二氧化锰中多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有无氧气继续生成→分析得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3)在上述试管中没有气泡产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待试管中又没有有气泡产生时,重复上述操作。



    文字表达式:

    5.反思与评价
    (1)综合(1)—(3)中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 、 、
    及反思与评价。







    【编号17】实践活动7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大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坩埚钳、药匙;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小木条、火柴、棉花。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一、氧气的制取
    1.检查仪器、药品,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与状态。
    2.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导管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双手握住试管,观察。
    3.当装置不漏气时,拔下橡皮塞,向试管内放入约7g~8g的高锰酸钾。将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处,然后用带有导气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把该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4.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5.加热试管。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高锰酸钾所在的部位加热。
    6.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放出的气泡 时,把导管口伸入到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开始收集气体。瓶中的水被气体排完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将集气瓶移出水面,并正放在桌面上。用同样的方法将其余两个集气瓶中收集满氧气。(其中一瓶中留有少量水)
    7.移出导管并停止加热。

    高锰酸钾是
    色的 体。
    导管口 气泡产生。







    集气瓶底
    (填“有”或“无”)有气泡。




    收集到氧气是 色的气体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 。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是

    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向 倾斜,这样做的目的是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要先
    ,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放在 的部位加热。

    氧气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是因为 。
    刚开始冒气泡不能马上收集是因为 。
    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先撤出水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是为防止

    二、氧气的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用钳锅钳夹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发红,然后慢慢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里。
    (2)燃烧停止后取出钳锅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1)用砂纸打磨去锈,将铁丝拧成螺旋状,在底端系一根火柴。
    (2)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 光,用手触摸集气瓶壁 。
    澄清的石灰水变 。

    砂纸打磨后铁丝是 色。
    铁丝在氧气中
    燃烧,
    ,生成
    色固体 。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 ,并放出 。


    证明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了 。文字表达式:

    证明铁丝能在氧气中 ,放出
    ,生成物的名称是 。
    文字表达式:


    三、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问题与讨论: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根据什么现象判断集气瓶里已经集满氧气?


    2.氧气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如何验满?


    3.为什么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编号18】实验1 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用药匙取用少量药品的实验操作;
    2.认识分子在不停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用品:
    烧杯、药匙;
    品红、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向分别盛有热水喝冷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品红向四周扩散,直至
    分布在水中;在热水中品红扩散更 。

    问题与讨论:
    1.在人类认识物质构成的历史上,一般来讲,大体可分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物质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二是物质是一个组合体,可以分割。
    结合以上两种观点,假如物质的构成是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品红的构成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把品红加入水中,就不会发生 。而根据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第一种观点 。
    假如物质的构成是第二种情况,也就是说,品红的构成是可分割的。那么品红就可以被看做是由大量的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就被称为品红的 。根据它们在水中能够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实验现象,说明它们能够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会更加剧烈。这说明 。
    2.有人认为,当品红完全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的时候,品红分子就会停止运动。你认为会是这样吗?










    【编号19】实验2 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量筒、滴管和玻璃棒的使用;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对所观察的实验现象作出适当的解释。
    实验用品:
    烧杯、量筒、滴瓶、玻璃棒;
    浓氨水、酚酞溶液、蒸馏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分子是运动的吗?
    2.猜想与假设
    (1)分子式运动的;
    (2) 。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利用浓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研究分子的运动。
    (2)实验流程:检验酚酞溶液遇的蒸馏水变色情况→检验酚酞溶液遇浓氨水的变色情况→滴有酚酞溶液的水和浓氨水在互不接触的情况下的变色情况→分析得出分子唉不停地运动。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烧杯A中溶液的颜色
    酚酞溶液遇水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酚酞溶液遇浓氨水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右图)。观察几分钟。
    烧杯A中
    烧杯B中

    问题与讨论:
    分子观点认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按照这样的观点,上述实验中,A烧杯内的酚酞分子在运动中也会有部分进入B烧杯,从而使B烧杯内的液体也变红。但实验中并未观察到B烧杯内的液体也变红。这一现象如何解释?
    【名人链接】
    约翰·道尔顿(公元1766~公元1844)英国科学家,在19世纪初把原子假说引入了科学主流。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道尔顿作为一个身患色盲的人,能够做出如此伟大的成就,更让后人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巨人的伟大光辉。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编号20】实验1 明矾净化水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烧杯、药匙和玻璃棒的使用;
    2.观察实验中的沉淀现象。
    实验用品:
    烧杯、药匙、玻璃棒;
    天然水(湖水、河水等)、明矾。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取2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分置于2个烧杯中,静置,观察。


    问题与讨论:
    1.用玻璃棒搅拌时应注意什么?


    2.如条件可能,请上网查阅明矾净化水的本质化学原因。

















    【编号21】实验2 过滤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
    1.学会制作过滤器;
    2.练习过滤的操作。
    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实验1中溶有明矾的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过滤器的制作。如图所示,取一张圆形滤纸,
    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如果漏斗与滤纸之间有气泡,就会导致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的原因是
    2.按图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的作用是
    3.取实验1中溶有明矾的水,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
    如果过滤后的溶液仍然浑浊,须再进行过滤。
    滤液沿烧杯壁 ,
    滤液 澄清,滤纸上有 。
    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的作用是
    问题与讨论:
    1.未经处理的天然水、溶有明矾的水和过滤所得的水中,清澈程度最佳的是 ,最差的是 。
    2.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造成什么后果?


    3.如果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编号22】实验3 利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和体验液体的滴加和振荡实验操作;
    2.学会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
    实验用品:
    滴瓶(或滴管和烧杯)、试管;
    肥皂水、软水、硬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的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
    软水中产生的泡沫比硬水中 。
    用 可检验软水和硬水。
    问题与讨论:
    1.在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用等量的肥皂水、等量的软水和硬水?


    2.请上网查阅硬水是怎样形成的?





























    【编号23】实验4 实验室制取少量蒸馏水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烧瓶、冷凝器等仪器;
    2.了解实验室知趣蒸馏水的装置和方法。
    实验用品:
    烧瓶、冷凝器、温度计、玻璃管、锥形瓶、接收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滴瓶、试管等;
    硬水、肥皂水。
    实验过程:
    如右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简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硬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加热烧瓶,小心控制烧瓶内液体沸腾程度,防止沸腾过于剧烈。弃去开始馏出的液体,然后收集10mL左右蒸馏水。停止加热。
    加热一段时间后,烧瓶中出现
    锥形瓶中有
    把开始溜出的液体弃去,这其中的原因是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等量的刚制取的蒸馏水和原来的硬水,分别向其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观察。
    蒸馏水中出现 。

    硬水中出现 。

    蒸馏水是 。
    问题与讨论:
    1.本实验装置基本可分为三部分——加热部分,冷凝部分和收集部分。这个装置实际是把水由 态转化为 态,然后再由 态转化为 态,最后收集,得到蒸馏水。
    2.在实验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




















    【编号24】实验5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氢气验纯的方法;
    2.认识氢气的可燃性。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导气管、贮气装置、火柴;
    氢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氢气验纯。用拇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发出的声音 。

    2.在带尖嘴的导气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
    氢气燃烧发出 色火焰。
    氢气具有 性。
    3.在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略停留一会儿。
    烧杯壁上有 。
    氢气燃烧生成了 。
    文字表达式:
    问题与讨论:
    1.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氢气在点燃之前一定要 。在检验氢气纯度的实验中,氢气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有 。将氢气充入气球,气球会升向高空,这说明 。
    2.氢气燃烧是氢气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 ,说明该变化是 变化。反应类型属于 。

























    【编号25】实验6 水的组成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水电解器;
    2.能检验电解水产生的气体,并判断水的组成。
    实验用品: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烧杯、火柴;
    水(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猜想与假设
    (1)水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2) ;
    (3) 。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利用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的产物,推动水的组成。
    (2)实验流程:电解水→验证水电解的产物→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接通如图所示的电解水器中的直流电源,观察。
    两极均产生 。
    两极都有 生成。
    (2)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产生的气体。
    正极
    负极
    正极生成的气体是 ;
    负极生成的气体是 。
    文字表达式:
    5.反思与评价
    (1)水在通入直流电后,产生两种气体,这两种气体很明显是不同于水的物质,是新物质。所以水电解的变化是 变化。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就是 ,而生成物有两种,分别是 和 。所以水 (填“是”或“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2)实验证明,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有人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这种认识正确吗?水应该是由什么组成的?







    第五单元 质量守恒定律
    【编号26】实验1 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天平的使用;
    2.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实验用品:
    天平、锥形瓶、带玻璃管的橡皮塞、气球、橡皮塞、酒精灯、火柴;
    红磷、细沙、硫酸铜溶液、铁钉。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1)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 ;
    (3) 。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通过实验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找出质量关系,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2)实验流程:测定红磷与空气反应前后的质量→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再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验证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归纳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方案一
    (1)按右图设置实验装置(玻璃管下端要与红磷接触),整体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2)取下橡皮塞,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移入锥形瓶与红磷接触,并塞紧橡皮塞。引燃红磷。待锥形瓶冷却后,再次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
    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m1= 。


    m2= 。
    文字表达式





    反应前的总质量(m1)
    反应后的总质量(m2)
    方案二
    (1)按右图设置实验装置(将三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整体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2)取下橡皮塞,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迅速塞紧橡皮塞。待溶液颜色改变时,再次整体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是

    m1= 。

    m2= 。
    文字表达式




    反应前的总质量(m1)
    反应后的总质量(m2)
    5.反思与评价
    (1)分析两个方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用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有哪几个步骤?

    【编号27】实验2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镁条燃烧反应
    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
    实验用品:
    天平、烧杯、小试管、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稀盐酸、碳酸钠粉末、镁条。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按右图设置实验装置,整体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将烧杯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烧杯。
    反应一段时间,再放在天平上,观察是否仍然平衡。
    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的现象是 。
    反应前后天平 平衡。
    文字表达式

    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

    2.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m1。
    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然后将镁条燃烧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m2。
    镁条反应的现象是


    m1=
    m2=

    文字表达式:

    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m2
    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m1)。



    问题与讨论: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但以上两个实验,一个反应后质量减少,另一个反应后质量增加。原因分别是什么?


    2.要使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前后天平平衡,对该实验方案应做怎样的改进?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编号28】实验1 木炭吸附作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物质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振荡等实验基本操作;
    2.认识木炭的吸附作用。
    实验用品:
    锥形瓶、木炭、胶头滴管、镊子;
    红墨水、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在小锥形瓶中装入半瓶水,滴入一滴红墨水。


    2.给小锥形瓶中投入几块木炭(或活性炭),振荡。


    问题与讨论:
    1.在水中滴入红墨水后,红墨水逐渐扩散使锥形瓶中的水变红的原因是什么?


    2.木炭(或活性炭)使水中红色消失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根据这个实验,同学们想一想木炭(或活性炭)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编号29】实验2 木炭还原氧化铜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仪器的连接、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等实验基本操作;
    2.认识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了解木炭的还原性。
    实验用品:
    酒精灯(或酒精喷灯)、网罩、硬质试管、铁架台、铁夹、单孔橡皮塞、导管、药匙、研钵、火柴;
    澄清的石灰水、木炭、氧化铜。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将木炭粉研细并与氧化铜粉末按质量比1:10—1:12的比例均匀混合,用 取适量装入试管中,并按下图连接好仪器。


    2.给试管加热。先使试管 ,然后集中在试管的 加热。


    3.实验结束后,先移出 ,再熄灭 。


    问题与讨论:
    1.实验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了一个网罩,其作用是什么?


    2.实验结束后,为什么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编号30】实验3 石墨导电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石墨的导电性;
    2.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用品:
    石墨电极或6B铅笔、1#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灯座。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用导线将石墨电极或6B铅笔与小灯泡相连,接通电源。


    问题与讨论:
    1.在实验中能否用2H铅笔代替6B铅笔做上述实验?请你动手做一做。


    2.如何获得石墨电极?



































    【编号31】实验4 生成炭黑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蜡烛燃烧的产物;
    2.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用品:
    碟子、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点燃一根蜡烛,在火焰上罩一个冷碟子(碟子底对着火焰)。


    问题与讨论:
    1.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什么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碟子会生成炭黑?


    2.请例举炭黑的一些用途。



















    【编号32】实验5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仪器的连接等实验基本操作;
    2.初步学习选用仪器组装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用品:
    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酒精灯、水槽、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实验室里用什么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2.猜想与假设
    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猜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用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
    (2)用其他玻璃仪器代替试管做反应容器,再与其他仪器组成制取装置。
    3.制定计划(设计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适当的仪器或代用品组装发生装置;依据生成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装置。
    (2)实验方案:
    方案一:
    需用的仪器: 。
    装置图:


    方案二:
    需用的仪器: 。
    装置图:




    问题与讨论:
    1.你设计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考虑了哪些因素?设计收集装置的理由是什么?



    2.在用锥形瓶做反应容器的发生装置中,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


    3.能否用生活中的一些容器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容器?如果能,写出几种?







    【编号33】实验6 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液体药品的取用等实验基本操作;
    2.学会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的方法。
    实验用品:
    集气瓶、试管、导管、玻璃片、火柴;
    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并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2.将燃着的火柴放在正在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口。


    问题与讨论:
    1.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不用燃着的火柴检验二氧化碳?


    3.小丽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口,木条上的火星熄灭,小丽说集气瓶中已经盛满了二氧化碳。你觉得小丽得出的结论对吗?为什么?































    【编号34】实验7 二氧化碳的倾倒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气体的倾倒等实验基本操作;
    2.认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蜡烛、铁皮、火柴、玻璃片;
    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如图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烧杯中。


    问题与讨论:
    1.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应该注意什么?


    2.你还能设计其它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上述性质吗?如果有,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编号35】实验8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液体的取用、振荡等实验基本操作;
    2.认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实验用品:
    软塑料瓶、烧杯。
    二氧化碳、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用烧杯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约1/3体积的水后,塞紧瓶塞振荡。


    问题与讨论:
    你还能设计其它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这条性质吗?如果有,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编号36】实验9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2.学会对比、控制变量法等方法。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镊子、吹风机;
    石蕊浸泡的干燥的纸花、稀醋酸。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取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
    紫色纸花变 色。
    紫色石蕊试液与酸变 色。
    2.取第二朵纸花,喷上水。


    3.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4.将第四朵纸花先喷上水,然后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结论 。
    化学方程式:
    5.将第四朵纸花从集气瓶中取出,用吹风机小心烘干。
    纸花由 色变 色。
    说明碳酸 。
    化学方程式:
    问题与讨论:
    1.本实验如果只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哪个实验步骤是多余的?为什么?



    2.碳酸能像盐酸和硫酸那样存放于实验室里吗?为什么?

















    【编号37】实验10 鸡蛋壳与醋酸反应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2.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用品:
    小玻璃杯、玻璃片;
    碎鸡蛋壳、醋精、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取一个洁净的小玻璃杯,放入几块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适量的醋精,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
    碎鸡蛋壳表面有 产生,澄清的石灰水 。

    问题与讨论:
    1.生活中储存开水的水壶壁上,常常形成一层水垢,请你写出除去水垢的方法。




    2.如果不用醋精,在生活中用哪些物质代替醋精完成上述实验?在化学实验室可用什么物质代替醋精完成上述实验?




















    【编号38】实践活动11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等实验基本操作;
    2.学会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3.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烧杯、集气瓶、量筒、玻璃导管、单孔橡皮塞、胶皮管、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试管夹、玻璃片、酒精灯、木条、火柴;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1:2)、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蜡烛、蒸馏水。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制取二氧化碳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按照下图组装好制取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里放入几小块大理石(或石灰石),然后小心地注入15mL稀盐酸。然后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


    3.过一会儿将一根
    放在集气瓶 ,检查是否已经收集满了二氧化碳。集满二氧化碳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备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
    1.把一根短蜡烛固定在烧杯底部,点燃。拿起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缓慢倒入烧杯内。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各滴1-2滴石蕊溶液。然后将一支试管静置,另一支通入二氧化碳,与静置试管中溶液的颜色进行对比。随后将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3.另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然后通入二氧化碳。


    4.经教师同意,你还想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你的实验方案是:







    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问题与讨论: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检验雪碧等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



    【编号39】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实验1 燃烧的条件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白磷的取用;
    2.学会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实验用品:
    烧杯、铜片、导管;
    白磷、红磷、热水、氧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如右图,在铜片的两端各放一小块白磷、红磷。在热水中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观察。
    发生燃烧的是


    2.如右图,将导管口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


    问题与讨论:
    1.上述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实验1中两小块白磷发生的不同现象,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实验2中小块白磷燃烧,说明只要满足哪些条件,白磷在水中也会发生燃烧?


















    【编号40】实验2 灭火的原理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2.模仿设计简单的灭火器。
    实验用品:
    烧杯、抽滤瓶、橡皮塞、橡皮管;
    蜡烛、碳酸钠溶液、浓盐酸。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
    (1)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
    (2) ;
    (3) 。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根据燃烧条件,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灭火的原理。
    (2)实验流程:观察蜡烛在密闭的空间内燃烧情况→观察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情况→观察蜡烛在充满二氧化碳的空间内燃烧情况→分析推断得出灭火的原理。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将一支蜡烛点燃,然后扣一个烧杯(如图)。


    (2)将一支蜡烛点燃,放入一个烧杯(如图)。


    (3)将一支蜡烛点燃,放入一个烧杯,再向烧杯内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如图)。


    根据灭火原理及上述实验(3)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原理,你设计的灭火器是:


    5.反思与评价
    (1)综合以上实验归纳可知,只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 个,即可达到灭火。
    (2)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编号41】实验3 粉尘爆炸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酒精灯和燃烧匙的使用;
    2.知道面粉能燃烧。
    实验用品:
    药匙、燃烧匙、酒精灯、金属罐、小塑料瓶、鼓气球、蜡烛、塑料板、火柴;
    面粉、空气。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用药匙取适量面粉放入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燃烧(如图)。


    2.将一个空金属罐剪去上部,在底部附近打一个小孔。再将一个塑料小药瓶拧掉瓶盖,也在底部附近打一个小孔。把小塑料瓶、金属罐和鼓气球连接(如图)。在小塑料瓶内装入干燥的面粉。把燃着的蜡烛放入金属罐,用塑料板盖上金属罐。用力挤压鼓气球,使面粉充满金属罐。


    问题与讨论:
    1.实验1中面粉的燃烧比较平缓,实验2中面粉的燃烧却十分剧烈而发生爆炸。造成这种现象差异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2.在实验2中,如果没有燃着的蜡烛,爆炸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可燃物发生爆炸的条件之一是要遇到 。
    3.根据有关专家实验发现,如果朝装满汽油的油桶射击,往往不易引起爆炸,而朝仅剩有少量汽油的油桶射击,却极易发生爆炸。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编号42】实验4 放热反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固体药品的取用和液体药品的滴加;
    2.体验放热反应。
    实验用品:
    药匙、试管、滴管;
    生石灰(或食品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为CaO)、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在试管内加入一小药匙干燥的生石灰,再加入约2mL水(如右图)。


    问题与讨论:
    1.用手触摸试管底部的感觉说明该反应 ,即化学反应过程伴随着 变化。利用木柴、煤炭、液化气或天然气等燃料,可以做饭、烧水或取暖等,这说明这些物质在燃烧反应中都能够 。在已经学习的化学反应中,像这样的反应还有一些,写出两个属于这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和生石灰与水反应相反,碳与二氧化碳反应则是 的反应。在已经学习的化学反应中,像这样的反应也有一些,写出两个属于这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编号43】实验5 甲烷的燃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甲烷的物理性质;
    2.学会检验生成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用品:
    烧杯、导管、试管、酒精灯、贮气装置;
    甲烷。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观察甲烷的颜色、状态。


    2.点燃从导管放出的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3.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问题与讨论:
    1.甲烷能够被点燃,说明它具有 性,此反应在能量变化方面表现为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煮饭、取暖等。
    2.通过以上的实验,是否能确定甲烷只有两种元素组成?为什么?




























    【编号44】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角架、薄铜板;
    酒精、棉花、塑料、滤纸、蜡烛。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用两团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取一小片塑料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说明乒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具有 性。
    3.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如图所示),加热铜片的中部。(侧面观察,注意安全!)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4.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实验方案: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
    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问题与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将酒精和水换成硫粉和细铁丝后完成该实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


    2.俗话说“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将白磷置于60℃的热水中,白磷 ;原因是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编号45】实验1 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硬度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黄铜片与铜、硬铝片与铝片的某些物理性质;
    2.认识金属与其形成的合金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实验用品:
    黄铜片、铜片、硬铝片、铝片。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比较颜色和光泽
    (1)黄铜片和铜片
    (2)硬铝片和铝片


    2.比较硬度
    (1)黄铜片和铜片
    (2)硬铝片和铝片


    问题与讨论:
    1. 在生活中如何区别黄铜片和铜片?如何区别硬铝片和铝片?


    2.上网查一下相关信息,是不是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


























    【编号46】实验2 淬火和回火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淬火和回火的方法;
    2.了解通过淬火和回火等方法可以改变金属的某些性质;
    3.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用品:
    缝衣钢针、酒精灯、镊子、火柴、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淬火。取两根缝衣钢针,用镊子放在火焰上烧至红热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取出后将其中一根弯曲。


    2.回火。用镊子取另一根淬火后的钢针,放在火焰上微热(不要烧红),然后在空气中(或炉灰中)冷却,再将其弯曲。


    问题与讨论:
    1.什么是淬火?什么是回火?


    2.上网查一下淬火和回火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还有哪些应用?




























    【编号47】实验3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氢气的检验方法;
    2.认识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量筒、镊子、砂纸、小木条、火柴。
    镁、锌、铁、铜、稀盐酸和稀硫酸。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中哪些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猜想与假设
    (1)镁、锌、铁、铜四种金属都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镁、锌、铁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铜不与它们反应;
    你还能做出的猜想是
    3.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不同金属在等量酸中的现象,研究能否反应,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2)实验流程:镁、锌、铁、铜与盐酸反应→镁、锌、铁、铜与稀硫酸反应→认识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性质。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盐酸
    (1)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镁,加入5mL稀盐酸,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


    (2)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锌,加入5mL稀盐酸,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


    (3)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铁,加入5mL稀盐酸,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


    (4)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铜,加入5mL稀盐酸。


    稀硫酸
    (1)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镁,加入5mL稀硫酸,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


    (2)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锌,加入5mL稀硫酸,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


    (3)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铁,加入5mL稀硫酸,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


    (4)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铜,加入5mL稀硫酸。


    5.反思与评价
    (1)上述实验中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金属有 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2)根据上面的实验,如何鉴别黄铜(锌与铜的合金)和铜?

    实验4 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金属与某些化合物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2.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量筒、镊子、砂纸;
    铝丝、铜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是怎样的?
    2.猜想与假设
    (1)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是铝>铜>银;
    (2)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是银>铜>铝;
    你还能做出的猜想是

    3.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不同金属在含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溶液中的反应现象,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实验流程:硫酸铜溶液与铝丝反应→硝酸银溶液与铜丝反应→硫酸铝溶液与铜丝反应→分析得出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在试管中加入约15mL的硫酸铜溶液,然后浸入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


    (2)在试管中加入约15mL的硝酸银溶液,然后浸入一根洁净的铜丝。


    (3)在试管中加入约15mL的硫酸铝溶液,然后浸入一根洁净的铜丝。


    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5.反思与评价
    (1)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丝?



    (2)将铝丝、铜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3)利用本实验方案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省掉一个步骤也能验证它们的活动性顺序,省掉的步骤是 (填实验步骤序号),理由是




    实验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
    2.认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硬质玻璃管、试管、铁架台、铁夹、酒精喷灯、酒精灯、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胶皮管、导管、酒精灯支架、火柴;
    一氧化碳、氧化铁、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在硬质玻璃管内装入适量的氧化铁,然后在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按照下组
    装实验装置。
    氧化铁的颜色、状态

    一氧化碳的色、态、味


    2.先点燃酒精灯,并通入一氧化碳排出玻璃管内的空气,然后再点燃酒精喷灯给玻璃管加热。
    玻璃管里的现象是

    试管中的现象是


    3.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喷灯,等玻璃管冷却后,再停止通一氧化碳,并熄灭酒精灯。
    酒精灯火焰上方的现象是:


    问题与讨论:
    1.实验前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然后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


    2.实验停止后,为什么先熄灭酒精喷灯停止加热,继续通一氧化碳到玻璃管冷却?


    3.实验中的尾气是如何处理的?除了这种方法外,请你设计一种处理尾气的方法?












    实验6 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认识铁生锈的条件;
    2.了解金属锈蚀的原因。
    实验用品:
    试管、铁架台、橡皮塞;
    铁钉、蒸馏水、植物油、棉花、氯化钙。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
    (1)铁与氧气接触容易生锈;
    (2) ;
    (3) 。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观察铁钉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2)实验流程:将三支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与空气、水、氧气接触,持续观察一周→分析得出铁生锈的条件。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天数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取三支试管,各放一根洁净无锈的铁钉;
    在第一支试管中注入植物油,使2/3的铁钉浸入植物油中;
    在第二支试管中注入经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使铁钉完全浸入蒸馏水中,随后再注入适量的植物油;
    在第三支试管中塞入一团棉花,然后在棉花上放入干燥剂氯化钙,并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 。
    5.反思与评价
    (1)为什么铝制品在空气中不容易被腐蚀而铁制品在空气中容易被腐蚀?


    (2)上面的实验中采用了哪些实验方法?


    (3)铜在空气中也能生锈,请你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Cu2(OH)2CO3]猜测铜生锈的条件可能是什么?


    【编号51】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
    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铁粉、铜片、黄铜片(或白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金属的物理性质
    1.观察并描述镁、铝、铁、铜的颜色和光泽。


    2.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或白铜片)的硬度。


    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你的实验步骤


    金属的化学性质
    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镁条、铝片、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加入5mL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体产生,判断生成什么气体。
    镁条:

    铝片:

    锌粒:

    铁片:

    铜片:

    3. 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你的实验步骤


    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问题与讨论:
    1.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市面上的不法商人利用假黄金(锌与铜的合金)骗取钱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鉴别真假黄金吗?



    3.实验室用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在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中,你认为用哪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最佳,请说明理由。

    第九单元 溶液
    实验1 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蔗糖溶解在水中可以形成溶液。
    实验用品: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滤纸;
    蔗糖、蒸馏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在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整个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蔗糖的颜色是 ,状态是 ;蔗糖放进水里你看到 ,得到的混合物颜色是 ,状态是 。
    水中蔗糖“消失”的原因是:

    。形成的混合物叫 。
    问题与讨论:
    1.玻璃棒在该实验中的用途是什么?


    2.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能分离吗?














    实验2 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用试管溶解固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碘(或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认识碘和高锰酸钾在水(或汽油)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实验用品:
    试管、量筒、胶头滴管、药匙;
    碘、高锰酸钾、蒸馏水、汽油。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 mL 水和5mL汽油,振荡;


    2.另取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 mL 水和5mL汽油,振荡。


    问题与讨论:
    1.上述实验说明,同一种物质在 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
    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2.为了加速固体的溶解,怎样正确振荡试管?















    【编号54】实验3 乙醇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用试管溶解液体物质的方法;
    2.认识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性,知道溶质可以是液体物质。
    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红墨水、蒸馏水、乙醇。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振荡。

    滴入红墨水的作用是

    2.将实验步骤1中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 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
    两种液体 。

    3.振荡实验步骤2中的液体。


    4.静置实验步骤3中的液体几分钟。

    乙醇在水中的溶解性是 。
    问题与讨论:
    1.该实验步骤2中“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醇”,这种操作的作用是什么?


    2.“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缓加入”,这种加入方法应注意什么?















    实验4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
    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用品:
    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托盘天平、滤纸、量筒;
    氯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水。
    你选用仪器和药品 。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固体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2.猜想与假设:
    (1)固体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分别溶解于水时放出热量;
    (2) 。
    (3) 。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的实验原理:如果物质溶解过程中吸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降低;反之,若溶解过程中放热,则所形成溶液的温度会升高。因此通过测量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判断物质溶解时是吸热或放热。
    (2)实验方案:







    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




    4.进行实验:(也可以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收集证据)
    解释和结论












    5.反思与评价
    (1)实验中,水和三种溶质的质量有什么要求?理由是什么?


    (2) 实验中使用氢氧化钠应注意什么问题?



    实验5 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乳浊液的形成和乳浊液的性质;
    2.认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量筒;
    蒸馏水、植物油、洗涤剂。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在两支试管中加入各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


    2.向实验步骤1中的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4-5滴洗涤剂,将两支试管分别用胶塞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


    3.把实验步骤2中的两支试管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


    4.用水冲洗实验步骤3中的两支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的内壁是否干净。


    问题与讨论:
    1.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如何正确使用胶头滴管?


    2.量取5mL水,有10mL、25mL 和50mL的量筒,你选择哪种?理由是什么?


    3.实验步骤4中用水冲洗后不干净的那支试管,你如何使它变干净?



















    【编号57】实验6 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氯化钠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2.初步学习室温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配制方法;
    3.知道氯化钠饱和溶液加水后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实验用品: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滤纸、托盘天平;
    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

    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性是
    2.等实验步骤1中的氯化钠溶解后,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

    有不溶于水的氯化钠固体存在,说明氯化钠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质量是 ,得到的溶液叫做
    3.在实验步骤2的烧杯中再加入15mL水,搅拌。

    加入15mL水后溶液变成

    问题与讨论:
    1.用玻璃棒搅拌应注意什么?


    2.怎样配制室温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















    【编号58】实验7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2.初步认识硝酸钾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实验用品: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滤纸、天平,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硝酸钾、蒸馏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是 。
    2.等实验步骤1中的硝酸钾溶解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说明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是 ,得到的溶液叫做

    3.当实验步骤2的烧杯中的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

    加热后的溶液变成 。
    4.在实验步骤3的烧杯中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还能溶解硝酸钾的溶液是 。
    不能溶解硝酸钾的溶液是 。
    5.将实验步骤4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

    温度降低,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质量 ,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是 。
    问题与讨论:
    1.用托盘天平称取5g硝酸钾,硝酸钾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吗?为什么?


    2.如何正确加热烧杯中的物质?


    3.该实验中,如何判断硝酸钾固体在水中不再继续溶解了?













    【编号59】实验8 自制白糖晶体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白糖晶体的简易制作方法;
    2.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用品
    玻璃杯、筷子、细线、硬纸片(盖玻璃杯用)、勺子;
    白糖、开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在干净的玻璃杯中加入约20mL开水,然后加入白糖,用筷子搅拌,直到有少量白糖不再溶解为止。


    2.将一根细线的一端浸入白糖溶液中,另一端留在玻璃杯外,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静置。

    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的作用是
    3.过4-5天或更长时间,拿掉硬纸片,观察。
    溶液表面 ,玻璃杯壁 和细线上 。

    问题与讨论:
    1.制白糖晶体,为什么要用开水?


    2.将一根细线的一端浸入白糖溶液中,另一端留在玻璃杯外,该细线的作用的什么?













    【编号60】实验9 配制不同浓稀的硫酸铜溶液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依据溶液颜色的深浅判断溶液的浓稀;
    2.初步认识有色溶液颜色深浅与溶液浓稀的的关系。
    实验用品
    烧杯、药匙、托盘天平、滤纸、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蒸馏水、无水硫酸铜。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g、0.5g、2g无水硫酸铜,振荡,使硫酸铜全部溶解。
    CuSO4质 量
    0.1g
    0.5g
    2g
    最浓的溶液是 ,
    最稀的溶液是 ,
    你的判断依据是

    溶 液
    颜 色



    问题与讨论:
    1.振荡试管和振荡烧杯的操作一样吗?怎样振荡烧杯?


    2.该实验中控制了哪两个变量?

































    【编号61】实验10 配制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根据一定质量的溶质、溶剂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方法;
    2.认识无色溶液的浓稀是肉眼无法辨别的,进而体会计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的必要性。
    实验用品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滤纸;
    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在室温下,向盛有90 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10g氯化钠,振荡,使氯化钠全部溶解,配成氯化钠溶液。(水的密度可看做1/cm3)

    氯化钠溶液能根据颜色判断浓稀吗? 理由是

    2.在室温下,向盛有80 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20g氯化钠,振荡,使氯化钠全部溶解,配成氯化钠溶液。

    问题与讨论:
    1.用100 mL量筒如何正确量取90 mL水?


    2.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在装瓶时,一部分撒在了外面,则瓶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会减小吗?为什么?






















    【编号62】实验11 自制汽水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汽水配制的原料和方法;
    2.感受自制汽水的乐趣。
    实验用品
    饮料瓶、勺子、天平、药匙、滤纸;
    白糖、果汁、小苏打(碳酸氢钠)、凉开水、柠檬酸。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在约500 mL的饮料瓶中加入2勺白糖和适量的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
    小苏打颜色是
    柠檬酸颜色是
    加入柠檬酸后看到

    自制汽水中的溶质有

    2.半小时后喝自制的汽水
    汽水颜色是
    口感是

    问题与讨论:
    1.自制汽水过程中,立即旋紧瓶盖的原因是什么?


    2.自制汽水过程中,怎样快速摇匀饮料瓶中的混合物?















    实验活动五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练习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实验用品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
    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过程:
    1.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 g;水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3)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4)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整个配置过程如下图所示:

    2.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的质量分别是:6%的氯化钠溶液 g,体积 mL;水 g。
    (2)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3)混匀: 用玻璃棒搅拌,使混合物混合均匀。
    3.把配制好的上述两种氯化钠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瓶柜中。
    问题与讨论:
    1.试剂瓶上贴的标签中应包括哪些内容?


    2. 实验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如果偏小,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编号64】实验1 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石蕊溶液、酚酞溶液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2.初步认识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架、滴管;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石蕊溶液与酸、碱溶液作用。
    (1)观察石蕊溶液的颜色。
    (2)在盛有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四支试管分别加入石蕊溶液,观察。
    (1)石蕊溶液是 色的。
    (2)石蕊溶液在白醋、苹果汁中的颜色: 。
    石蕊溶液在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 。
    酸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
    色;
    碱使紫色的石蕊溶液也变 色。
    2.酚酞与酸、碱溶液作用。
    (1)观察酚酞溶液的颜色。
    (2)在盛有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四支试管分别加入酚酞溶液,观察。
    (1)酚酞溶液是 色的。
    (2)酚酞溶液在白醋、苹果汁中的颜色: 。
    酚酞溶液在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 。
    酸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
    色;
    碱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
    色。
    问题与讨论:
    1.酚酞溶液、石蕊溶液为什么被称为酸碱指示剂?


    2.如何区分白醋和石灰水。











    【编号65】实验2 自制酸碱指示剂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方法;
    2.初步认识用作酸碱指示剂的物质应具有的条件。
    实验用品:
    研钵、烧杯、试管、玻璃棒、纱布;
    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酒精、蒸馏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植物的花或果实的汁液都适合作酸碱指示剂吗?
    2.猜想与假设
    (1)植物的花或果实的汁液都适合作酸碱指示剂;
    (2) 。
    3.制定计划(设计方案)
    (1)设计思路:依据某些花瓣和果实的汁液在酸或碱溶液中呈现不同颜色,选取一些花瓣和果实,通过实验,确定作酸碱指示剂的物质。
    (2)实验流程:制取花瓣和果实的汁液→分别滴入白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浸泡。
    你所选取花或果实汁液的颜色?





    (2)用纱布将浸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
    汁液
    在不同溶液的颜色变化

    白醋
    石灰水
    盐酸
    氢氧化
    钠溶液
    (3)试验过滤出的汁液在下列4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5.反思与评价
    (1)如何自制酸碱指示剂?

    (2)你选择的物质中是否有不适合用作指示剂的?为什么?


    【名人链接】
    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国化学家,化学史家都把1661年作为近代化学的开始年代,因为这一年有一本对化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出版问世,这本书就是《怀疑派化学家The Sceptical Chemist》,它的作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誉称“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编号66】实验3 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2.学会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实验用品:
    浓盐酸、浓硫酸。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观察盐酸、硫酸的颜色、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后观察瓶口出现的现象并闻气味。


    问题与讨论:
    1.写出闻气体气味的操作方法。


    2.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久置在空气中,浓盐酸的质量会 ;浓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编号67】实验4 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知道使用浓硫酸时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用品:
    玻璃棒、小木棍、棉布、玻璃片或白瓷板;
    浓硫酸。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


    2.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


    3.将浓硫酸滴到一小块棉布上。


    问题与讨论:
    1.浓硫酸有腐蚀性可表现在能夺取皮肤、 、 、 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2.在使用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
























    实验5 浓硫酸的稀释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稀释浓硫酸的方法;
    2.树立实验安全意识。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
    浓硫酸、蒸馏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在烧杯中盛适量蒸馏水,将浓硫酸沿烧杯壁 地注入蒸馏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用手轻轻触碰烧杯外壁。
    你的感觉是 。

    问题与讨论:
    1.为什么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而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2. 稀释浓硫酸时,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怎样处理?























    实验6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2.认识并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白色点滴板、试管、滴管;
    稀盐酸、稀硫酸、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生锈的铁钉。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盐酸、稀硫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2.猜想与假设
    (1)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金属反应;
    (2)盐酸、稀硫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3) 。
    3.设计方案(制定计划)
    (1)设计思路:通过盐酸、稀硫酸分别与指示剂、活泼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归纳酸的部分相似化学性质。
    (2)实验流程: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归纳酸的部分相似化学性质。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在滴有稀盐酸、稀硫酸的白色点滴板孔穴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滴加石蕊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2)回忆或实验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金属镁、锌、铁的反应。


    (3)在盛有稀盐酸、稀硫酸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生锈的铁钉。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洗净,观察铁钉表面的变化及溶液颜色的变化。

    铁钉表面 。
    溶液颜色 。

    5.反思与评价
    (1)稀盐酸、稀硫酸可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


    (2)根据以上实验,试归纳出盐酸、稀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实验7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2.知道氢氧化钠可以用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原因。
    实验用品:
    表面皿、试管;
    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用镊子夹取3小块氢氧化钠置于表面皿上进行观察
    颜色 ;
    状态 。

    2.将表面皿上的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
    氢氧化钠表面


    3.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振荡,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问题与讨论:
    为什么氢氧化钠可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编号71】实验8 氢氧化钙的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2.了解石灰水的检验方法。
    实验用品:
    小烧杯、药匙、玻璃棒;
    氢氧化钙固体、二氧化碳、蒸馏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取一小药匙氢氧化钙观察。
    颜色 。
    状态 。

    2.将上面取的一小药匙氢氧化钙放入小烧杯中,加入约30mL水,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氢氧化钙在水中 。

    3.将上述氢氧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澄清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澄清溶液变 。

    化学方程式:

    问题与讨论:
    1.比较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有什么不同?


    2.如何区分澄清的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9 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有哪些化学性质;
    2.认识并归纳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
    白色点滴板、试管、滴管;
    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2.猜想与假设
    (1)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2) ;
    (3) 。
    3.设计方案(制定计划)
    (1)设计思路: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分别与指示剂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归纳碱的部分相似化学性质。
    (2)实验流程: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作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归纳碱的部分相似化学性质。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在分别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的白色点滴板孔穴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2)用玻璃管或饮料管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3)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瓶子的变化。(也可设计其他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5.反思与评价
    (1)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的两个反应类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根据以上实验,试归纳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编号73】实验10 物质的导电性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酸碱等物质的导电性;
    2.知道酸碱溶液导电的原因。
    实验用品:
    学生电源、开关、导线、电极、小灯泡、烧杯;
    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将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等液体分别放入烧杯中,将电源电极分别插入上述液体中,通电,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能使小灯泡发光的液体有:

    ;不能使小灯泡没有发光的液体有: 。

    问题与讨论:
    为什么稀盐酸等溶液能够导电,而乙醇等液体却不能导电?





















    【编号74】实验11 鲜花变色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初步了解溶液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用品:
    玻璃杯;
    两朵红色或紫色鲜花、白醋稀溶液、石灰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在玻璃杯中分别盛放适量的白醋稀溶液和石灰水,将鲜花分别插入两种溶液中,注意每天观察鲜
    花的颜色变化,并更换溶液。


    问题与讨论:
    上网查询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有怎样的影响?
























    【编号75】实验12 自制“叶脉书签”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
    2.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用品:
    烧杯或耐碱溶液的可加热容器、镊子、玻璃板、试管刷或软毛刷;
    树叶、10%的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


    2.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碱液洗净。(使用氢氧化钠时要注意安全!)




    3.将叶子平铺在玻璃板上,用试管刷或软牙刷轻轻刷去叶肉。将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


    问题与讨论:
    1.怎样保存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


    2. 如何用固体氢氧化钠配制2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













    【编号76】实验13 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中和反应;
    2.知道中和反应中指示剂的作用。
    实验用品:
    烧杯、滴管、玻璃棒;
    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2.用滴管慢慢滴加稀盐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说明 。
    化学方程式:

    问题与讨论:
    1.什么是中和反应?


    2.在进行上述中和反应时为什么要加入酚酞溶液?














    实验14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测定溶液pH的方法;
    2.初步认识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实验用品:
    白瓷板或玻璃片、玻璃棒、pH试纸;
    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pH。
    稀盐酸的pH

    稀硫酸的pH

    氢氧化钠溶液的pH

    氯化钠溶液的pH

    问题与讨论:
    1.简述测定溶液pH的方法。


    2.简述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编号78】实验15 测定生活中常用物质的pH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物质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测定溶液pH的方法。
    实验用品:
    pH试纸、白瓷板或玻璃片、玻璃棒;
    橘汁、糖水、牛奶、蕃茄汁、肥皂水、苹果汁、汽水、自来水、唾液、草木灰水、洗洁精、白醋。
    实验过程:
    1.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若干片pH试纸,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以下液体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液体的pH。
    2.测定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pH
    酸碱性

    pH
    酸碱性
    橘汁


    汽水


    糖水


    自来水


    牛奶


    唾液


    番茄汁


    草木灰水


    肥皂水


    洗洁精


    苹果汁


    白醋








    3.生活中的以上物质显酸性的有 ;显碱性的有 ;
    问题与讨论: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知道溶液的酸碱性?

    2.在测定溶液的pH时,能否将pH试纸润湿后测定?为什么?













    【编号79】实验16 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日常生活中所用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
    2.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实验用品:
    pH试纸、玻璃棒、玻璃片;
    洗发剂、护发剂。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洗发剂和护发剂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
    2.猜想与假设
    (1)洗发剂和护发剂都是酸性的;
    (2)洗发剂和护发剂都是碱性的;
    (3) 。
    3.设计方案
    (1)设计思路:利用pH试纸测定洗发用品的pH,判断它们的酸碱性。
    (2)实验流程:用pH试纸测定洗发剂和护发剂的pH→判断它们的酸碱性。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将你选择的洗发剂滴在pH试纸上,观察。
    洗发剂的pH约为
    属于 性;
    (2)将你选择的护发剂滴在pH试纸上,观察。
    护发剂的pH约为

    属于 性。
    5.评价与反思
    生活中洗发时为什么最好在使用洗发剂后再使用护发剂?



















    【编号80】学生实验六 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加深对酸和碱主要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
    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pH试纸、生锈的铁钉。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比较酸和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1)向分别盛有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点滴板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指示剂颜色变化。
    (2)向分别盛有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的点滴板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指示剂颜色变化。
    (1)紫色石蕊溶液在稀硫酸、稀盐酸中变 色;
    紫色石蕊溶液在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中变 色。
    (2)无色酚酞溶液在稀硫酸、稀盐酸中变 色;
    无色酚酞溶液在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变
    色。
    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 色;使无色酚酞溶液 色。
    碱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 色;使无色酚酞溶液 色。
    2.取两个生锈的铁钉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约2mL稀盐酸,观察现象。
    铁钉表面的锈被除去后,取出一支,洗净;继续观察另一支试管中的现象。过一段时间将铁钉取出洗净。比较两支铁钉。
    铁钉表面 ,
    试管内溶液变 色。

    铁钉表面有 产
    生。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3.在试管中加入约2mL硫酸铜溶液,向其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试管中有 ;




    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方程式:

    4.在试管中加入约1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边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边不断振荡试管,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
    取该无色溶液约1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使液体蒸干,观察现象。
    无色酚酞溶液变 色。




    蒸发皿内有 。


    化学方程式:

    结论: ;
    该白色固体为 。

    5.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氢氧化钙粉末(用药匙的柄把一端挑一点),各加入1mL水,振荡。
    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各滴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约1mL水,振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约1mL稀盐酸,振荡,比较现象。




    无色酚酞溶液变 色。

    加水的试管中 ;
    加酸的试管中 。





    结论: 。

    化学方程式:

    结论: 。
    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问题与讨论:
    1.归纳小结酸有哪些化学性质?碱有哪些化学性质?




    2.实验室中含有盐酸的废水直倒入下水道,会造成铸铁管道腐蚀,所以,需将废液处理后再排放。你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编号81】学生实验七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研钵、玻璃棒、纱布;
    蒸馏水、酒精、酚酞溶液、石蕊溶液、pH试纸、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土壤样品。
    你还需要的实验室用品 。
    你还需要的生活用品 。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己选择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


    2.选择实验室或生活中的几种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1)分别用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试验自制的指示剂在溶液中颜色的变化。


    3.在校园或农田里取少量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在烧杯中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
    用pH试纸测澄清液体的酸碱度。


    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问题与讨论:
    1.请用两种方法将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区别开来?


    2.实验步骤3中,若测得校园或农田土壤样品呈酸性,你将如何进行改良?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编号82】实验1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认识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现象及产物。
    实验用品
    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小试管;
    碳酸钠、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氢钠。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1.向盛有0.5g碳酸钠的试管中加入2m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如下图: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装置
    澄清石灰水







    化学方程式:




    2.向盛有0.5g碳酸氢钠的试管中加入2m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化学方程式:



    问题与讨论:
    1.实验中为什么要“迅速” 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


    2.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的生成物相同?原因是什么?


    【名人链接】
    侯德榜,中国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1921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祖国。

    、、



    【编号83】实验2 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初步认识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


    化学方程式:

    问题与讨论:
    两种方法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编号84】实验3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的反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及产物;
    2.初步认识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向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化学方程式:

    2.向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化学方程式:

    问题与讨论:
    1.上述两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现象?它们都属于复分解反应吗?


    2.盐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归纳、总结你所知道的盐的化学性质。































    【编号85】实验4 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判断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硝酸钡溶液。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2.猜想与假设(判断与依据):

    NaOH溶液
    NaCl溶液
    K2CO3溶液
    Ba(NO3)2溶液
    稀硫酸




    判断依据
    有水生成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1)设计思路: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酸、碱、盐的溶解性,判断并验证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2)实验流程:

    4.进行实验(也可以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收集证据)
    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1) 向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加2-3酚酞溶液,振荡,然后再滴加稀硫酸,观察现象。

    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填“反应”或“不反应”,下同)。
    (2)

    硫酸和氯化钠 。



    (3)

    硫酸和碳酸钠 。



    (4)

    硫酸和硝酸钡 。



    5.反思与评价
    (1)判断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能否反应,说明理由。


    (2)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编号86】实验5 初步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实验类型:
    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研钵;
    碳酸氢铵固体、氯化铵固体、磷矿粉、过磷酸钙固体、硫酸钾固体、氯化钾固体、熟石灰粉末、蒸馏水。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农作物需要的主要化学肥料是,如何区分这三种化学肥料呢?
    2.猜想与假设
    (1)观察氮肥、磷肥、钾肥的颜色;
    (2)问氮肥、磷肥、钾肥的气味;
    (3) 。
    3.制定计划
    (1)设计思路:通过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与熟石灰混合,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
    (2)实验流程: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收集证据)
    结论和解释
    (1)各取一药匙氮肥(碳酸氢铵、氯化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分别倒入6个小烧杯中,观察并闻气味;再分别加入20 mL蒸馏水,搅拌。
    化肥
    外观
    气味
    溶解性
    利用外观可区分的是

    利用气味可区分的是

    利用溶解性可区分的是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2)各取一药匙氮肥(碳酸氢铵、氯化铵)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分别倒入4个研钵中,再分别加入一药匙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闻气味。
    化肥
    气味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硫酸钾

    氯化钾

    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5.反思与评价
    (1)老李买回来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各一包,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请你帮助辨认。


    (2)根据实验2,你认为铵态氮肥能否与碱性物质放在同一地方?理由是什么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铁架台(带铁圈)、托盘天平、滤纸、火柴;
    粗盐。
    实验过程: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1.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称量剩下的粗盐。
    粗盐固体是 色,加入水中所得的粗盐水呈 状。
    玻璃棒的作用是 。
    粗盐中含有 杂质。剩余粗盐为 g。10 mL水里约溶解粗盐 g。
    2.过滤。如图所示过滤食盐水。
    滤液是 色,滤纸上的残留物状态是 ,颜色 。
    滤液中的溶质的主要成分是 。粗盐中的
    留在滤纸上被分离。
    3.蒸发。如图所示,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进行加热蒸发。
    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当蒸发皿中出现 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随着加热,蒸发皿中液体的量
    ;当蒸发到一定程度时,蒸发皿底部有 析出。
    蒸发得到的固体是 色,主要成分是 。




    玻璃棒的作用是

    4.计算产率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

    溶解粗盐的质量是 g,
    得到的精盐质量是 g,
    精盐产率是 %。
    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


    问题与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3中是通过蒸发盐溶液中的水分得到精盐。想一想: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


    2.实验得到的精盐中主要含有氯化钠,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钙等杂质。设计实验验证其中氯化钙的存在。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编号88】实验1 加热聚乙烯塑料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聚乙烯塑料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通过实验认识热塑性塑料的性质。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聚乙烯塑料碎片。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1.在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观察现象。等熔化后立即停止加热以防分解。


    2.待冷却固化后再加热,观察现象。


    问题与讨论:
    什么是热塑性塑料?生活中的塑料袋是否属于热塑性塑料?















    【编号89】实验2 保鲜膜的保鲜作用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认识保鲜膜的作用。
    实验用品:
    玻璃杯、保鲜膜、报纸、橡皮筋;
    水。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向3个相同的玻璃杯中注入相同体积的水。第一个玻璃杯用塑料保鲜膜包住杯口,第二个玻璃杯用报纸包住杯口,第三个玻璃杯敞口。一个星期后,观察3个玻璃杯中的水的多少。
    一星期后:
    第一杯水的量 ;
    第二杯水的量 ;
    第三杯水的量 。

    问题与讨论:
    在生活中,保鲜膜有什么用途?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编号90】实验3 不同材料在潮湿环境中的变化
    实验类型:
    拓展性实验
    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塑料、铁、木材等不同的材料在潮湿环境中的变化;
    2.初步了解不同材料的保存方法。
    实验用品:
    塑料、铁片、木片、潮湿的土壤。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和解释
    塑料、铁片和木片各取一小块,埋入潮湿的土壤内,两周后取出。观察三种材料的变化情况。
    塑料的变化: ;
    铁片的变化: ;
    木片的变化: 。

    问题与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简述应如何存放塑料、铁和木材上述材料?










    相关课件

    初中沪教版 (上海)3.2 溶液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沪教版 (上海)3.2 溶液教学演示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北京育英学校,得出的实验结论,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发现的问题,酸碱性的实质,OH-,氢氧元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 酸和碱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教课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课程内容,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说课程序,地位及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相关知识回顾,为什么会变色,动手操作快乐无限,学以致用,成果梳理,课堂检测,肥皂水,课外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