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古诗词阅读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古诗词阅读教案01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古诗词阅读教案02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古诗词阅读教案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古诗词阅读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古诗词阅读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增加古诗知识积累,了解古诗鉴赏方法,了解古诗阅读的考试题型。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节课:快乐阅读
    技巧点拨
    一、导入
    师:接下来我们来赏析古诗词,是不是也能用上这种方法呢?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堂——古诗词阅读。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和精美的诗作数不胜数。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60多首古诗词了。同学们看看以下图片,能根据图片内容联想起学过的古诗并把它们背出来吗?
    (多媒体出示图片,师生共同吟诵相关的古诗词句子)
    【ppt7-14】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同学们真不错,积累了这么多古诗名句,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学生,特别是即将要上初中的学生,我们不仅要背诵积累大量的优秀古诗词,还要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尽力。
    古诗结构分类
    (古诗结构分类,老师可根据时间安排是否讲解。)
    师: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以下两类形式的古诗,绝句和格律诗。(板书:绝句 格律诗)
    绝句:其显著的特点就是诗歌总共有四句,在声韵对仗方面要求不严格,可对仗也可不对仗。我们接触较多的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1.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其特点是,诗歌总共有4句,并且每句只有5个字。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是一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五言绝句,出自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一共4句,每句5个字。
    (学生齐读)
    2.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其特点是,诗歌总共有4句,并且每句只有7个字。
    泊船瓜州
    王安石(宋)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生齐读)
    格律诗: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特点是诗歌总共有八句,第1、2句成为首联,第3、4句称为颔联,第4、5句称为颈联,第7、8句称为尾联。还要求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师:那什么是对仗呢?
    对仗: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同一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一词。我们来看例子

    白居易(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草》这首诗就是一首格律诗。诗的颔联“野火”对“春风”,“烧”对“吹”,“不尽”对“又生”;颈联“远芳”对“晴翠”,“侵”对“接”,“古道”对“荒城”。
    (相传此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师: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是初中阶段我们经常接触的格律诗。
    1.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其特点是,诗歌总共有8句,并且每句只有5个字。
    2.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其特点是,诗歌总共有8句,并且每句只有7个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学生齐读)
    古诗派别分类
    (诗词赏析内容,老师可根据时间安排是否讲解。)
    师:除了我们刚刚讲的绝句和格律诗这两种格式的古诗之外,我们在初中阶段还会接触到乐府诗以及词和曲。众所周知,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是多若繁星的。他们会因创作风格的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被归入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请大家看到教材P7,初中阶段我们大致会学习以下六个派别的古诗,它们有各自的特点。
    (板书:古诗派别分类)
    1.山水田园诗
    特点:山水田园诗的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首诗,近距离感受它的特点。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 陶渊明
    (学生齐读,老师正音)
    (诗人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他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这组诗一共5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3首。)
    (备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老师做介绍,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做笔记)
    师:了解了陶渊明之后,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通过他的诗来传达出他内心的情感的。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所写的内容。
    译文: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早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赏析: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对他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园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洁身自好、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老师做介绍,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做笔记)
    师: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首诗就体现了山水田园诗幽人隐士、风格恬静淡雅的特点。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再来看看山水田园诗另一位代表作家和他的作品。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学生齐读)
    师:《过故人庄》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但老师还是想让你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内容。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城墙外面青山横斜。
    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赏着菊花饮酒。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农舍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一、二句首联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是老朋友。三、四句颔联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颈联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谷场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也表达了孟浩然对清新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的田园诗中的佳作。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做笔记)
    第二节课:新知识讲解与知识小结
    古诗派别分类
    (接上堂课继续讲解)
    过渡语:上一节课我们运用了古诗鉴赏4步骤的方法欣赏了山水田园诗派中的两首诗,同学们有没有留心我们是怎样去欣赏一首我们从未学过的古诗的呢?
    师:第一步,老师总是要求大家读诗,目的就是为了使得大家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为接下来的字词句理解打下基础;第二步,老师要求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每一句诗的内容;第三步,剖析每一句写作特点,理解整一首诗的主要内容;最后,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把教材里P8,古诗鉴赏4法边画边读出来。
    古诗鉴赏4法: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辨清字义,理解诗句。
    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就是我们这两节课学习的重点——赏析古诗的方法,大家把这4个步骤掌握起来,以后凡是古诗赏析,就按照这4步骤进行。
    师:这就是山水田园诗,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在盛唐时代,还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也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板书:边塞诗)
    2.边塞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下面这首诗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老师指导学生诵读)
    (介绍写作背景: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根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另一根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
    (重点地方老师要求学生做笔记)
    师:这首诗所写的内容还跟我们刚刚赏析过的那两首古诗一样写青山白云、幽人隐士吗?
    师:不是,它写的是漫漫征途、军旅生活。它给我们的感觉还是恬静淡雅的吗?
    师:也不是,它给我们展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师:这就是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
    其特点是: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师:在了解了背景的基础上,同学们还是借助注释,两个人合作,逐句理解。
    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赏析: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中,“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重点地方教师要求学生做笔记)
    师:这首诗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学完这首古诗后,老师希望大家能够把这首诗积累起来。
    (学生再读,体会诗中感情,并积累)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再来看看一首我们熟悉的古诗,这首古诗的特点就更加明显了。
    出塞
    唐 王昌龄
    (学生齐读,老师指导)
    师:王昌龄的这首《出塞》,从题目看,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判断它是一首边塞诗。我们马上来赏析这首古诗,用什么方法来赏析呢?对了,我们刚刚才讲的古诗鉴赏4法。同学们还是借助注释,两个人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的内容。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需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重点地方教师要求学生做笔记)
    3.浪漫诗
    师:在众多流派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师:学过吗?熟悉吗?会背诵吗?
    (学生背诵)
    师:还记得这首诗写什么内容吗?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师: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轻快、愉悦)
    师: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我们能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是十分畅快和兴奋的。
    (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讯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最后一句,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个人心情的表达、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重点地方老师要求学生做笔记)
    师:像这种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的诗歌就是浪漫诗。请看到教材P7,浪漫诗。
    (板书:浪漫诗)
    浪漫诗
    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师:我们熟悉的诗人李白,其诗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所以李白他是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重点地方老师要求学生做笔记)
    4.现实诗
    师:与浪漫诗特点截然不同的是现实诗。
    (板书:现实诗派)
    现实诗
    特点: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诗风写实,或述离乱之情,或反映民生疾苦。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下面这首诗。
    春望
    唐 杜甫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师:为什么说这首诗我们要用沉郁顿挫的语调来读呢?大家可以结合注释来理解这首诗。这首诗写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这时的诗人,既为国家担忧,又思念自己的家人,感时伤怀的情感表露无遗。所以我们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用沉郁的语气来读。
    师:在了解了这首诗之后,还是要求大家试着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在说什么。
    (学生自行翻译)
    译: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重点地方老师要求学生做笔记)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下面这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师:像这种书写离情别绪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另一古诗派别——送别诗。
    5.送别诗
    送别诗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而且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师:除了这两首,我们学过《赠汪伦》也是属于送别诗。
    (板书:送别诗)
    师:这两首我们都学过,也比较熟悉,我们就挑《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首简单复习一下就行了。
    创作背景: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换句话说,这首诗就是送别诗的典型代表作。
    师: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译文: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重点地方教师提醒学生做笔记)
    师:欣赏了这首诗歌后,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诵读这首诗呢?
    (明确:轻柔明快的语调)
    (学生再读诗,老师做指导)
    师:我们再看看教材中的《咏柳》
    6.咏物诗
    咏柳
    唐 贺知章
    师:这一首诗也是我们学过的,它一共有几句诗?每句有几个字?从结构上分析,它就是我们上节课所讲到的什么诗?
    (明确:4句诗,每句7个字,是一首七言绝句。)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师:诗人贺知章为什么要写柳树、柳条、柳叶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写作目的。
    (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如,小家碧玉。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重点地方要求学生做笔记)
    师:原来这首诗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板书: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小结: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浪漫诗、现实诗、送别诗和咏物诗。
    师:这就是古诗的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送别诗派和咏物诗派,六个派别。
    师:初中阶段我们除了会学古诗外,我们还会接触到词。什么是词呢?
    (明确:词是继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师: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有什么不同呢?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往下读。请大家看教材
    7.豪放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辛弃疾
    豪放派的特点:
    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师:我们来看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是否体现了豪放词派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学生读,教师正音)
    师:我们来看看这首词究竟写了些什么。
    (学生逐句翻译)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师:知道了这首词所写的内容后,我们再带着感情来朗读这首词。
    (学生齐读)
    师:这首词写得好美,它美在哪里?听老师来分析,看看它是否体现了豪放词派的特点。
    (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
    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做笔记)
    师:这就是豪放词派,读起来给人一种雄浑豪迈的感觉。
    师:我们来看看婉约词派又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们看教材P7
    8.婉约派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师: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它与上一首词的不同。
    (学生自由朗读)
    师:是否能够感受这两首词的不同?
    (学生就朗读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婉约词派的特点)
    婉约词派的特点:
    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李清照、秦观、李煜、欧阳修等等。
    师:我们带着感情再把这首词读一次。
    (学生齐读)
    师:我们从词人入手来理解这首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师: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点。我们逐句来欣赏这首词。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醉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相关教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行香子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行香子公开课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品读赏析,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无题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无题优秀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等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等奖教案设计,共3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