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课文回扣·规律总结
一、环境描写
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种命题角度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1.概括环境特点“7角度”
(1)概括自然环境特点“3角度”。
要从景物的“形、声、色”角度进行分析,从这类描写句子中总结出共同特点。
(2)概括社会环境特点“4角度”。
①从对描写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的场所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②从对描写人物的人际关系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③从对描写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④从对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2.环境描写的手法题思考“2角度”
(1)从描写技巧角度思考: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从描写角度(主要是写景角度)思考: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3.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3角度”
(1)透过主题思想去分析
如《边城》中描写的独具特色的边城风景和独具色彩的民族风情,其实与这篇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2)联系人物性格去体会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如果要理解别里科夫生活的环境——居室、教授的古代语言乃至这个让他处处胆战心惊的学校的特点,都可以联系别里科夫的性格去分析把握。
(3)依据情节发展去推断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我们要探究“风雪”的作用,就完全可以依据小说的情节发展的需要分析。
二、人物形象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这部分常设考点有3个: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理看析找”分析人物形象
(1)理情节。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从人物行为、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中,可以推断其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
(2)看描写。找出小说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这些直接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句子进行信息提取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点。
(3)析关系。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人物与环境等关系中分析形象特征。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结合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4)找评语。借助作者或他人对相关人物的介绍或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典例探究·迁移运用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苞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唵?”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 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探究目标,组内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1.请从人物活动背景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
2.请从环境与人物心理变化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三只白鹤高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景物描写烘托表现了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3.请从环境与时代及地域的联系等角度,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苞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小说也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人物塑造的方法
4.请赏析本文从多个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
【明确】(1)语言描写。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如谢主任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老赵说“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从以上语言可以看出二人都能够从自身找原因,敢于自我剖析。
(2)细节描写。如“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实践演练·素养提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解析】选B。B项对赶车老人这一形象把握不准,理解有误。小说中赶车老人提及的“肩膀硬”与谢主任感慨的“肩膀硬”含义不同:农民们“肩膀硬”指勤劳能干、不怕吃苦受累,基层干部“肩膀硬”指负责任、敢担当。小说中写赶车老人“听不清”“絮絮不休”等,都表明他并非“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只是在自豪地回忆往事。
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先依文本顺序找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展开、人物心理、主题表达等方面展开分析。
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 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为什么沉默”要结合故事情节设身处地揣摩人物的心理,回答“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要思考结构方面及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1)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2)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品味小说精准的语言,多种手法描写人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梳理角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结合时代背景,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凸显个性色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