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中考物理专题 专题1.1 选择题(声光热)(解析版)

    2021中考物理专题  专题1.1  选择题(声光热)(解析版)第1页
    2021中考物理专题  专题1.1  选择题(声光热)(解析版)第2页
    2021中考物理专题  专题1.1  选择题(声光热)(解析版)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中考物理专题 专题1.1 选择题(声光热)(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中考物理专题 专题1.1 选择题(声光热)(解析版),共30页。
    专题1.1 选择题(声光热)(解析版)
    【迎战中考】2021年物理二轮之试卷题型解密(通用版)

    一、中考试卷中的选择题
    选择题是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固定题型,也是一种基本题型,在中考物理试卷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全国各地历年中考试卷来看,选择题所占分值在15分—30分之间,分值比例在25%—38%范围内,平均分值比例高达30%左右;由此可见,对中考物理选择题的考查方向、问题形式、解答技巧和考试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选择题考查内容分类
    选择题是客观题中最广泛的基本题型,主要考查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故题目难度一般不会太高,属于中低档难度题。选择题是由题干和若干选项组成的。“题干”提出问题,告诉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选项”作为试题的主要内容,可以考查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学生通过对备选选项的分析和理解,找出正确答案。由此看来,解答选择题,除了应该具备完整、扎实的基本知识外,还应对选择题的常考知识点和考查方式熟练掌握。下面对选择题常考内容进行分类说明:
    1.概念辨析型选择题
    用所学物理知识或基本概念解释物理现象,并对题干中的每一项内容进行分析(辨析),找出答案,此为概念辨析型选择题。此种类型的考题,考查的知识点广泛,涵盖内容多,并能很好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所以题目出现概率很高。
    2.规律应用型选择题
    利用所学物理规律,对某种物理现象或表述进行分析判断,此类题型属于规律应用型选择题。规律应用型选择题需要学生能很好的理解物理概念,能运用物理规律分析、解释问题,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现象判别型选择题
    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进行判断、辨别就是现象判别型选择题。此类考题问题形式简洁、考查方向明确,会经常出现,也是选择题中常考类型,应该加以重视。
    4.图表信息型选择题
    图表信息型选择题是通过题干给出的图像、表格信息,利用所学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判断或计算的题型。此类考题除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程度外,也考查了学生读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实验探究型选择题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对所探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理论验证等,进行分析、判断和总结,找出题干中符合要求的答案,此类考题就是实验探究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悉要验证的理论和规律,实验探究过程会得到什么结论。
    6.应用计算型选择题
    计算型选择题是利用所学物理规律、公式进行计算,并通过计算找出正确答案的考题类型。计算型选择题主要涉及到压强、浮力、机械效率、功和功率、杠杆、电路、电功率和电热等,考查学生计算能力和运用理论解题能力。
    7.物理量估测型选择题
    估测题是利用所学的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生活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和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和取值范围合理估测。估算法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估测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长度、速度、时间、温度和热量、质量和重力、体积和容量、压力和压强、功和功率等常见物理量的估测,考查一般为数值判断式和单位判断式两种。

    一、声现象
    1.考点分析
    (1)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在考试中经常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身边常见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像判断声源和传播介质等。
    (2)考点“声音的特性”考查学生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常见问题方式是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因素,这些问题经常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身边常见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
    (3)考点“声音的利用”主要通过实例考查声音传递信息、声音传递能量的认识,通过这些实例对声音的利用进行判断、分析。
    (4)考点“噪声危害与控制”考查噪声控制的考题更多,考查对噪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的考题要少于前者;噪声控制主要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接收处三个方面入手,在噪声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例子更多些。
    2.常见考查内容
    本专题常见考查方式见下表。
    序号
    问题方式
    序号
    问题方式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
    响度和物体振动振幅有关
    4
    音调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
    5
    音色是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6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7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8
    超声波的利用
    9
    控制噪声的三个渠道
    10
    听见声音的条件
    二、光学
    1.考点分析
    光学所涉及到主要知识点有:光的直线传播与传播速度、光的反射与反射定律、球面反射和镜面反射、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光的折射与折射现象、光的色散和复色光、透镜及其作用、生活中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眼镜与视力矫正和透镜的应用等。这些知识点都会作为考点出现在中考试卷中,但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的知识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的应用。所以了解这些知识点在选择题中出现的概率,问题形式对做好本专题复习尤为重要。
    作为选择题对光学知识点的考查,在整个试卷中应该还会出现。常见考查内容除了考查对这些知识点理解、认识程度外,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点分析、判断和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根据历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来看,在选择题中,对以上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透镜的应用等内容。这些考点与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多样;但无论怎么出题,都离不开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应用的掌握、理解和认识。所以,了解这些特点,对此专题的复习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常见考查方式
    本专题常见考查方式见下表。
    序号
    问题方式
    序号
    问题方式
    1
    光的直线传播(通过现象判断)
    2
    光的反射(通过实例进行判断)
    3
    平面镜成像(成像规律,生活中的例子)
    4
    光的折射(通过现象分析判断)
    5
    光的色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6
    凸透镜成像规律(像的大小、方位、虚实)
    7
    透镜的应用(视力矫正、照相机等)


    三、热学
    1.考点分析
    热学部分包括物态变化、内能和内能的利用三个部分,所涉及到主要知识点有:温度与温度计、物态变化的概念、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热运动、内能及其应用、比热容、热机、热机效率、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作为选择题对热学知识点的考查,在整个试卷中应该还会出现。常见考查内容除了考查对这些知识点理解、认识程度外,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点分析、判断和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及其应用。
    根据历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来看,在选择题中,对以上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物态变化类型的判别、物态变化中伴随的吸放热、物态变化过程分析、分子热运动概念、内能转化过程分析、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下面对这些知识点在选择题中常见考查形式和答题规律进行解析。
    2.常见考查方式
    本专题常见考查方式见下表。
    序号
    问题方式
    序号
    问题方式
    1
    温度与温度计的使用
    2
    物质三态转化判断
    3
    物态变化过程吸放热
    4
    物态变化过程分析
    5
    熔化与汽化过程实验探究
    6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7
    分子热运动概念
    8
    内能的概念
    9
    内能的转化与守恒
    10
    内能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11
    热机概念
    12
    物质比热容及其应用
    13
    热机效率及其计算
    14
    热值的概念

    一、选择题考查内容分类
    声现象常见选择题类型有概念辨析型、现象判别型两个大类;光学常见选择题类型有概念辨析型、现象判别型、规律应用型和实验探究型四个大类;热学常见选择题类型有概念辨析型、现象判别型、规律应用型、图表信息型、应用计算型和实验探究型六个大类。
    二、解题方略
    解答选择题,一定要避免题目的干扰和误导,防止和减少凭猜测确定答案的做法;二要认真审题,明确对选项的要求,如所要选择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错误)”的,防止由于“眼误”而导致解题错误;三要针对不同题目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1.解答声现象选择题常见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排除法(剔除法)和概念辨析法三种方法。
    2.解答光学选择题常见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排除法(剔除法)、概念辨析法和推理法四种方法。
    3.解答热学选择题常见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排除法(剔除法)、概念辨析法、推理法四种方法。
    方法一:直接判断法
    直接判断法是直接运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对备选项中的答案进行判断。选项常以物理观象、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等内容为主,对应的题型多数是识记型选择题。这类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的题目。
    【典例】(2020•淄博)“金边日食”是壮观的天文现象,小明用自制小孔观看日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日食现象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用小孔成像原理观看日食利用了光的折射;
    C.日食通过小孔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日食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答案】A。
    【解答】解:A、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故A正确;
    B、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日食通过小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日食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D错误。故选:A。
    【跟踪练习】
    1.(2020•西藏)有关声现象的知识,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答案】A。
    【解析】A、声波传播需要介质,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响鼓还需重锤敲”,敲鼓的力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正确;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C正确;
    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为了从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故D正确。故选:A。
    2.(2020•鞍山)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答案】A。
    【解析】A、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正确;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霜是水蒸气变成小冰晶的过程,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错误。故选:A。
    3.(2020•黑龙江)目前,市区里的老旧小区正在进行水路改造,改造中用到了一种打孔工具﹣﹣冲击钻,冲击钻工作时,钻头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不断地冲击墙壁打出圆孔,如图,冲击钻在工作过程中,关于其能量转化正确的是( )。

    A.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转化为电能;
    C.只有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
    D.有电能、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
    【答案】D。
    【解析】(1)当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电流做功,消耗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
    (2)钻头冲击墙壁,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由此分析可知,在该过程中存在电能、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故选:D。
    4.(2020•百色)如图所示是我们看远处物体的示意图,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过眼睛晶状体后在视网膜上形成( )。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虚像
    【答案】C。
    【解析】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它能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外界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则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C。
    5.(2020•锦州)图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手影 B.水中桥的倒影
    C.用放大镜看字 D.树林中的光束
    【答案】B。
    【解答】解:A、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桥在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看物体,发生的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树林中的光束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方法二:排除法
    按照题意的要求,熟练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对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或对选项本身的科学性进行判断,将与题干无关或缺乏科学性的选项排除;此方法常应用于单选题。注意有时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那就是排除正确的选项。
    【典例】(2020•甘南州)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明月倒影是光的折射;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答案】B。
    【解析】A、酒中明月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阻挡了光的传播,在其后边形成的一个黑色的区域,故B正确;
    C、月亮本身并不发光,不是光源,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故C错误;
    D、太阳发出的光射到月亮上发生反射,然后射入人的眼睛,所以,不属于平面镜成像,故D错误。故选:B。
    【跟踪练习】
    1.(2020•鄂尔多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小东用图甲的实验装置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计算机,观察到计算机上的波形如图乙。下列有关音叉发出声音的说法,与实际不符的是(  )。

    A.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接收器的;B.传播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
    C.传播过程中音色保持不变; D.传播过程中响度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音叉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接收器的,由接收器的示波器的波形图可知,物体振动的快慢是不变的,音调不变,音色也不变,但振动的幅度逐渐变小,所以声音的响度变小,故D与实际不符。故选:D。
    2.(2020•烟台)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和美食有关,如图所示。下列对应各种美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煮饺子时锅中冒出大量的“白气”,是锅里的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B.煮汤圆的汤沸腾后继续用猛火加热,锅中汤的温度仍保持不变;
    C.粽子出锅时会闻到浓浓的粽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烤箱将电能转化为内能,使烤箱内的月饼被烤熟
    【答案】A。
    【解析】A、煮饺子时锅中冒出大量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煮汤圆的汤沸腾后继续用猛火加热,温度保持不变,故B正确;
    C、粽子出锅时会闻到浓浓的粽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C正确;
    D、烤箱将电能转化为内能,使烤箱内的月饼被烤熟,故D正确。故选:A。
    3.(2020•镇江)某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如图所示。在该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压缩冲程结束后,下一个冲程是( )。
    A.;B.;C.;D.
    【答案】C。
    【解析】汽油机四个冲程是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该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压缩冲程结束后,下一个冲程是做功冲程,由图可知,C图中两个气门都关闭,火花塞点火,此时活塞向下运动,是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故选:C。
    4.(2020•南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想再模拟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应将( )。
    A.蜡烛和光屏都远离透镜;
    B.蜡烛和光屏都靠近透镜;
    C.蜡烛远离透镜且光屏靠近透镜;
    D.蜡烛靠近透镜且光屏远离透镜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和成像规律,可得题中的成像是:u=v=2f。欲再模拟照相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应使物距u>2f,像距f<v<2f,故应使蜡烛远离透镜,同时光屏靠近透镜。
    故选:C。
    5.(2020•朝阳)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夜间从路灯下走过,影子先变长后变短;
    B.雨后的夜晚,迎着月光走,地面上有水的地方比其它地方暗;
    C.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成像的;
    D.如果用激光笔照亮水中的鱼,激光笔要向看到鱼的下方照射
    【答案】C。
    【解析】A.当人在远处时,人与灯光的夹角较小,形成的影子较长;当人逐渐走近路灯时,人与灯光的夹角逐渐变大,此时形成的影子逐渐变短;当人经过路灯逐渐远离时,人与灯光的夹角逐渐变小,形成的影子逐渐变长。因此,当人经过路灯时,影子先变短后变长。故A错误;
    B.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有水的地方亮;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的原理,故C正确;
    D.鱼反射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眼睛,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从看到鱼的位置正对鱼照射,才能把鱼照亮。如果用激光笔对着看到的鱼的下方照射,他不能照亮鱼。故D错误。故选:C。
    方法三:概念辨析法
    利用所学概念和理论,对需要解答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找出需要的答案。此方法与直接判断法类似,但有不同点。直接判断法可以直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正误判断;但概念辨析法需要对选项进行分析,找出题干中不符合概念要求或不正确的论述。
    【典例】(2020•恩施州)一盏探照灯的灯光射向水池,如图所示,在没有水的池底C处形成一个光斑。在逐步注水的过程中,B处的人看到池底的光斑会(  )。

    A.在原地不动 B.先向左移再向右移
    C.向左移动 D.向右移动
    【答案】D。
    【解析】在没有注水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人直接能看到C点;
    当注水后,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到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拢法线照射到C'点,人看C'点时,C'点射出的光线到水面再次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进入人眼,眼睛逆着光线看来感觉光线是从C''射出的,所以人看到光斑向右移动。

    故选:D。
    【跟踪练习】
    1.(2020•徐州)自行车尾灯能将照射过来的光原方向反射回去,下列光路中正确的是(  )。
    A.;B.;C.;D.
    【答案】A。
    【解析】过反射点作垂直于反射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然后过二次反射点作法线,仍然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的方向,二次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平行,即将射来的光逆向射回。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020•黄石)窗外飘来《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可以在空气、地面和真空中传播;
    B.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所以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
    C.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D.响度越大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
    【答案】B。
    【解析】A、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噪声是一种污染,所以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不能说明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响度大小无关,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故D错误。故选:B。
    3.(2020•烟台)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答案】D。
    【解析】A、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A错误;
    B、湿衣服晾干是水汽化成了水蒸气,故B错误;
    C、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故C错误;
    D、护目镜内侧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故D正确。故选:D。
    4.(2020•永州)下列对有关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水蒸气冲开橡胶塞,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图乙,海波正在熔化时,温度上升;
    C.图丙,寒冷的冬天,人们常搓手是利用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
    D.图丁,向上拉浸没在水中的玻璃板直至脱离水面的过程,测力计示数保持不变
    【答案】A。
    【解析】A、给装水的试管加热,水沸腾后水蒸气将橡胶塞冲开,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橡胶塞的机械能,故A正确;
    B、海波属于晶体,海波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寒冷的冬天,人们双手摩擦时,双手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手的内能,此过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故C错误;
    D、因为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所以向上拉浸没在水中的玻璃板直至脱离水面的过程,测力计示数将变大,故D错误。故选:A。
    5.(2020•青海)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敏所在的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0.0cm;
    B.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C.若烛焰从光具座30.0cm刻线处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烛焰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小;
    D.烛焰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若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这时在光屏上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
    【答案】C。
    【解析】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0cm﹣30.0cm=10.0c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故B错误;
    C、烛焰从光具座30.0cm刻线处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根据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烛焰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小,故C正确。
    D、用黑纸片将凸透镜遮挡一半,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会聚烛焰发出的光线,成烛焰完整的像,只是像比原来变暗,故D错误;故选:C。
    方法四: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题干给出的条件,利用有关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或物理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或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然后再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选择。
    【典例】(2020•株洲)据报道,今年6月,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些地区气温较往年同期明显升高,积雪提前融化,白色的积雪融化后,地面(  )。
    A.对太阳光的反射增多,进一步升高地面附近温度;
    B.对太阳光的反射增多,降低地面附近温度;
    C.对太阳光的反射减少,进一步升高地面附近温度;
    D.对太阳光的反射减少,降低地面附近温度
    【答案】C。
    【解答】解: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白色的积雪融化后,反射能力减弱,吸收热量增多,进一步升高地面附近温度,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跟踪练习】
    1.(2020•百色)如图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S′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射角的大小为40°;
    B.当水面升高时,反射角将变大;
    C.当水面升高时,光斑A将向右移动;
    D.当水面升高时,S′到水面的距离变小
    【答案】D。
    【解析】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反射角为90°﹣40°=50°,故A错误;
    B、因为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当水面升高时,再次的水面是平行的,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故反射角不变,故B错误;
    C、当液面升高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
    故光电屏上的光斑A向左移动到A′位置。如图所示:

    D、当水面升高时,物体S到水面的距离小了,所以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小了,故D正确。
    故选:D。
    2.(2020•呼和浩特)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50
    2000

    100
    500

    A.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
    B.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答案】B。
    【解析】A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声音的响度要小于乙的响度,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即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故A错误,B正确;
    C、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即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等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故C错误;
    D、因不能确定甲、乙两种发声体是无规则振动产生,所以不能确定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故D错误。故选:B。
    3.(2020•沈阳)关于如图所示的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液化;
    B.打开冷冻室的门会看到“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冷冻室侧壁有时会有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液态制冷剂流经冷冻室的管子时会放热
    【答案】C。
    【解析】A、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会结冰,水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故A错误;
    B、打开冰箱门,能看到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内温度较低的空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冰箱冷冻室侧壁上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正确;
    D、冰箱内的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使冷冻室的管子温度降低,故D错误。故选:C。
    4.(2020•日照)下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端午节、粽飘香”﹣分子间有斥力;
    B.冬天用热水袋取暖﹣热水袋的内能转移到人体上;
    C.我市海边昼夜温差比沙漠中的小﹣沙石比水的比热容大;
    D.冬季从室外走进室内,眼镜片变“模糊”了﹣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答案】B。
    【解析】A、“端午节、粽飘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A错误;
    B、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是热传递现象,是热水袋的内能转移到人体上,故B正确;
    C、海边昼夜温差比沙漠中的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故C错误;
    D、冬季从室外走进室内,眼镜片变“模糊”了,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5.(2020•河北)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应用在照相机上;
    C.在贴近凸透镜的左侧放置一眼镜片,只向左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该镜片对光起发散作用;
    D.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u=40cm﹣20cm=20cm,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实像,则u=2f=20cm,解得f=10cm,故A错误;
    B、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物体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贴近凸透镜的左侧放置一眼镜片,只向左移动光屏,说明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故C错误;
    D、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透镜,物距=20cm,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D正确。故选:D。

    一、声现象
    1.(2020•绵阳)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根据该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钢琴与长笛的音调不同,音色相同;
    B.钢琴与长笛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C.钢琴与长笛的响度相同,音色相同;
    D.钢琴与长笛的响度不同,音色不同
    【答案】B。
    【解析】由波形图可知,两幅图中钢琴、长笛的振动快慢相同,即振动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而钢琴与长笛的结构和制作材料不同,声波的形状也不同,则音色不同;故B正确。故选:B。
    2.(2020•鞍山)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们耳朵的;
    C.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其音调;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A、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手机和人之间有空气,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们耳朵中的,故B正确;
    C、用大小不同的力击打鼓面是为了改变声音的的响度,故C错误;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
    3.(2020•西宁)今年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在疫情发生后医院救护病人时,医生、护士所采取的措施和用到的器材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能起到改变这些声音音色的作用;
    B.用B超检查病人内脏时,是利用了次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小的特点;
    C.护士会在高烧病人额头擦酒精为病人降温,说明酒精蒸发时吸热;
    D.用针筒抽取药液时,药液因受到针筒的吸引力作用而进入了针筒
    【答案】C。
    【解答】解:A、利用听诊器是为了增加声音的响度,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色。故A不正确;
    B、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点。故B不正确;
    C、酒精蒸发要吸收热量,所以在高烧病人额头擦酒精可以为病人降温。故C正确;
    D、针筒吸取药液时,是大气压把药液压入了针筒。故D不正确。故选:C。
    4.(2020•常州)英国科学家切断番茄植株的茎,用人耳倾听没有引起任何听觉。但在靠近茎的切口处放置录音机录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度播放,居然能清晰地听到“尖叫”声。这说明,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  )。
    A.响度很小的超声 B.响度很大的超声
    C.响度很小的次声 D.响度很大的次声
    【答案】A。
    【解析】用超大音量播放表示原来的响度小;
    超低速度播放表示原来的音调高,番茄植株遭受伤害后,会发出响度很小的超声,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2020•鄂州)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C.敲击水瓶琴 D.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答案】B。
    【解析】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故B符合题意;
    C.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响铃的闹钟能产生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没听到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2020•朝阳)疫情期间,村书记杨百顺每天都通过大喇叭向村民通报疫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因为空气能传声;
    B.杨百顺说话时,他发出的声音是大喇叭振动产生的;
    C.村民听到杨百顺的声音后,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D.村民根据音调,判断出讲话的人是杨百顺
    【答案】A。
    【解析】A、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村民耳中的,故A正确;
    B、杨百顺说话时,他发出的声音是他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村民听到杨百顺的声音后,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因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故村民根据音色,判断出讲话的人是杨百顺,故D错误。故选:A。
    7.(2020•赤峰)如图所示,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有关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不同,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发声体的振幅不一样,响度不同,故C错误;
    D.编钟的结构和材料与其它乐器不同,所以编钟发出的声音与其它乐器声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故选:A。
    8.(2020•益阳)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有同学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水瓶琴”。如图所示,用棒敲打其中两个发出的声音可能具有的相同特征是(  )。

    A.音调 音色 B.响度 音色
    C.音调 响度 D.只可能是音色
    【答案】B。
    【解析】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材料相同,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若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时,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瓶内水的高度不同,敲击时振动的难易程度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2020•山西)小明家购置了一台超声波洗碗机。餐具放进洗碗机水槽中,超声波穿过水对餐具内外表面、狭缝等部位进行有效清洗,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只能在水中传播
    C.传播速度是3×108m/s D.不能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A、超声波是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超声波可以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故B错误;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远小于此数值,故C错误;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A。
    10.(2020•威海)线上学习中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师可以根据音色判断谁在回答问题;
    B.调节旋钮增大音量,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C.有时听不到声音,可能是人发出了次声波;
    D.学生听老师讲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答案】C。
    【解析】A、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故老师可以根据音色判断谁在回答问题,故A正确;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故调节旋钮增大音量,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
    C、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为85~1100Hz,不能发出次声波,故C错误;
    D、学生听老师讲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D正确。故选:C。
    二、光学
    1.(2020•广西)2020年6月21日,全国多地都观测到如图所示的“金边日食”,能解释“日食”形成的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平面镜成像 D.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D。
    【解析】当太阳、月球、地球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在月球的后面阳光照不到的地球上,形成影,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便形成日食。故选:D。
    2.(2020•绵阳)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这样可以避免行车时驾驶员视线受到干扰。轿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车内物体在前挡风玻璃中所成的像(  )。

    A.与后方同行的车辆重合 B.与前方同行的车辆重合
    C.在后方同行车辆的上方 D.在前方同行车辆的上方
    【答案】D。
    【解析】如图AB是车内的物体,车前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物体AB的像A'B',可以得到车内物体在车前玻璃成像在车上方,故选D。

    故选:D。
    3.(2020•鞍山)2020年6月21日恰逢我国夏至节气,全球出现“金环凌空”的日食盛景,我国许多地区都能观看到这一奇观。下列选项中与日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屏幕上的“手影” B.水中的“倒影”
    C.放大镜把字放大 D.筷子好像“折断”了
    【答案】A。
    【解析】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屏幕上的手影是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黑色的区域,这个黑色区域是影子,故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水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桥在水平面镜中成倒立等大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来自水中的筷子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眼睛逆着光线看去,感觉在水面处折断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2020•葫芦岛)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舞台激光 B.海市蜃楼
    C.绿树成荫 D.水中倒影
    【答案】D。
    【解析】A、图示舞台激光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由于大气层不均匀,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发生了折射造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绿树成荫”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
    5.(2020•青海)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水中荷花的倒影 B.屏幕上的手影
    C.小孔成像 D.放大镜
    【答案】D。
    【解析】A、荷花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屏幕上的手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蜡烛通过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D符合题意。故选:D。
    6.(2020•长春)如图所示是(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的潜望镜。它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潜望镜。它的成像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答案】B。
    【解析】因潜望镜内部装有两块平面镜,因此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且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故选:B。
    7.(2020•淄博)红外半球摄像头通过捕捉红外线增强夜晚监控效果。下列关于该摄像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摄像头捕捉到的红外线是红色的光;
    C.被监控的物体在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摄像头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答案】C。
    【解析】ACD、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其应用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故AD错误,C正确,
    B、摄像头捕捉到的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在红光以外,不是红色的光,故B错误;故选:C。
    8.(2020•广西)爱护眼睛,预防近视。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配戴(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答案】D。
    【解析】长时间、近距离的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2020•绵阳)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是10cm,蜡烛放在A处,位于C处的光屏(图中未画出)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B处,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关于光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距离L屏与蜡烛移动距离L烛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向右移动光屏,L屏<L烛 B.向左移动光屏,L屏<L烛
    C.向左移动光屏,L屏>L烛 D.向右移动光屏,L屏>L烛
    【答案】A。
    【解析】将蜡烛放在A处时,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像变大,则像距变大,由于实像与成像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光屏应向右移动;
    在物距大于像距时,移动蜡烛,蜡烛移动的距离要大于像移动的距离,即L屏<L烛;故A正确。
    故选:A。
    10.(2020•鄂尔多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掀起了“停课不停学”的网络在线课堂热潮。下列有关网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师对着摄像头,学生可以看到老师,说明摄像头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B.学生从手机上看到多彩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C.老师随机提问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D.学生在听课时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A。
    【解析】A、老师对着摄像头,学生可以看到老师缩小的实像,则摄像头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相同,故A错误;
    B、手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B正确;
    C、老师随机提问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表明声能传递信息,故C正确;
    D、学生在听课时关闭门窗,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
    11.(2020•西宁)小明在房间里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如图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小明发现透镜在A、B两处时,墙壁上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两次所成的像( )。

    A.都是正立的;
    B.都是虚像;
    C.透镜在B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
    D.透镜在A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
    【答案】D。
    【解析】墙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光屏,墙上都能接到像,则像是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故AB错误。
    当凸透镜在A处时,物距小,像距大,像较大,其成像原理和投影机原理相同;当凸透镜在B处时,物距大,像距小,像较小,其成像原理和照相机原理相同,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12.(2020•广安)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变,只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30cm处,再向左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照相机;
    B.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14cm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投影仪;
    C.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5cm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放大镜;
    D.蜡烛在光屏上已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答案】A。
    【解析】A、蜡烛移到刻度值为30cm处,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v>f,光屏应向左移动,是照相机工作原理,故A正确;
    B、蜡烛移到刻度值为14cm处,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蜡烛移到刻度值为5cm处,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C错误;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放置后,光线延迟会聚,像距变大,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错误。故选:A。
    13.(2020•鄂州)如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的简易投影仪,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色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
    B.白色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色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白色墙上的像,是因为墙对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B。
    【解析】A.根据投影仪成像的原理可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
    B.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仍然完整,只是亮度变暗,故C错误;
    D.发生漫反射的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因此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故D错误。故选:B。
    三、热学
    1.(2020•淄博)面点师傅炸油条时,用天然气将油加热至沸腾,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放入油中炸至金黄。关于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内能不变,温度升高;
    B.面被拉长未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刚出锅的油条烫手,是由于油条含有的热量多;
    D.天然气燃烧越充分,放出的热量越多,热值越大
    【答案】B。
    【解析】A、液体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面被拉长未断,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正确;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C错误;
    D、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热值的大小与燃料是否完全燃烧没有关系,故D错误。故选:B。
    2.(2020•广西)灵山县是“中国荔枝之乡”,为了让远方的好友能吃到新鲜的荔枝。邮寄时会把冰袋和荔枝一起装入泡沫箱。加入冰袋是为了(  )。
    A.利用冰块熔化吸热;
    B.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荔枝的内能;
    C.加快荔枝水分蒸发;
    D.通过做功的方式减少荔枝的内能
    【答案】A。
    【解析】AC、将冰块和荔枝一起放在泡沫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荔枝温度降低,不易变质,故A正确,C错误;
    BD、冰熔化时从荔枝上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减小荔枝的内能,故BD错误。故选:A。
    3.(2020•盘锦)如图所示,一滴露珠悬附在叶片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露珠是霜熔化形成的;
    B.露珠静止不动是因为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C.风吹叶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露珠掉落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答案】C。
    【解析】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露珠静止不动是因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B错误;
    C、风吹叶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
    D、露珠掉落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故D错误。故选:C。
    4.(2020•阜新)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人在北方冬天呼出的“白气”;
    B.雾凇;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D.降雪
    【答案】A。
    【解析】A、“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D、“雾凇”、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粒,属于凝华现象,故BD不合题意;
    C、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冰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5.(2020•鄂尔多斯)在炎热夏季无风的环境中,剥出冰棒后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会冒“白气”。小明和小强分别画出甲、乙两幅图来反映冰棒周围“白气”的情形。则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符合实际,“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B.图乙符合实际,“白气”属于汽化现象;
    C.吃冰棒解热是熔化过程,吸热;
    D.冰棒从冰箱拿出后包装袋上出现的“白霜”属于凝固现象
    【答案】C。
    【解析】AB、冰棒周围会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后,液化为小水滴,即“白气”;由于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气,故“白气”应向下运动,故AB错误;
    C、吃冰棒解热是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吸热,故C正确;
    D、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故选:C。
    6.(2020•绵阳)如图所示,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小。这是由于水分子之间( )。

    A.有间隙 B.没有间隙 C.存在斥力 D.存在引力
    【答案】C。
    【解析】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正确。故选:C。
    7.(2020•柳州)在日常生活中,既可以用水来取暖,也可以用水来降温,主要是因为水具有( )。
    A.较高的沸点 B.较低的凝固点
    C.较大的比热容 D.较好的导电性
    【答案】C。
    【解析】在日常生活中,既可以用水来取暖,也可以用水来降温,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把这些热迅速吸收,使温度不致升得太高,太快。故选:C。
    8.(2020•山西)寒假,小明在漠北参加冬令营活动。随行老师提出,在漠北这样温度低于0℃的环境里,若不提供热源加热,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冰熔化。结果小明用两块冰来回摩擦的方法使冰熔化了。下列成语中描述的现象与小明的方法原理相同的是( )。
    A.炙手可热 B.扬汤止沸 C.滴水成冰 D.钻木取火
    【答案】D。
    【解析】两块冰来回摩擦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冰块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使冰块熔化了;
    A、炙手可热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扬汤止沸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不符合题意;
    C、滴水成冰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中水放热、内能减小,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钻木取火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木头会燃烧,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符合题意。故选:D。
    9.(2020•大连)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内能的是( )。
    A.盛夏时,吃雪糕解暑;
    B.搓手时,手感到热;
    C.天冷时,用热水袋取暖;
    D.发烧时,用湿毛巾给头部降温
    【答案】B。
    【解析】A、盛夏时,吃雪糕解暑,雪糕吸收热量,人体放热,是能量的转移,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搓手时,手感到热,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符合题意;
    C、天冷时,用热水袋取暖,热水袋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即发生了热传递,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发烧时,用湿毛巾给头部降温,毛巾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是能量的转移,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2020•金昌)如图所示描述的物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厚玻璃筒内的空气被压缩时,空气的温度升高,内能不变;
    B.图乙:瓶子内的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后,瓶子内空气的内能增大;
    C.图丙: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塞子冲出时,水蒸气的内能增加;
    D.图丁:汽缸内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气体内能减少
    【答案】D。
    【解析】A、图甲中厚玻璃内的空气被压缩时,活塞对空气做功,瓶内空气温度升高,空气的内能增加,故A错误;
    B、图乙中瓶子内的空气推动塞子跳起时,空气对活塞做功,空气的内能减小,故B错误;
    C、图丙中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了塞子冲出时,水蒸气对塞子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故C错误;
    D、图丁中汽缸内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时(即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气体的内能减少,故D正确。故选:D。
    11.(2020•常州)百灵鸟是散居型蝗虫的天敌,但蝗灾爆发时,聚集型蝗虫会大量分泌苯乙腈,其刺激性气味使百灵鸟放弃捕食,百灵鸟闻到苯乙腈的气味是因为( )。
    A.分子体积很小;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闻到苯乙腈的气味,说明苯乙腈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选:D。
    12.(2020•赤峰)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B.一杯水的比热容比一桶水的比热容小;
    C.冬天搓手取暖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就越快,因而物体的内能越大
    【答案】C。
    【解析】A.水在沸腾时,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多少无关,故B错误;
    C.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冬天搓手取暖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C正确;
    D.物体运动是宏观运动,分子运动是微观运动,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内能的大小与温度、状态、质量等因素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故D错误。故选:C。

    相关试卷

    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1.1 选择题(声光热):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 专题1.1 选择题(声光热),文件包含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专题11选择题声光热教师版含解析doc、中考物理二轮复习讲义专题11选择题声光热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中考物理总复习最新专题突破:声与电磁波选择题: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物理总复习最新专题突破:声与电磁波选择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关于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物理中考备考+声光热学专题卷:

    这是一份2022年物理中考备考+声光热学专题卷,文件包含2022物理中考备考声光热学专题卷docx、2022年中考物理备考声光热学专题卷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