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2--第3课9
展开
这是一份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2--第3课9,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1 专题2 第3课(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B.烟草传入中国后的盛况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2.如下图所示,臣子对皇上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这样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3.下图是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C.清王朝的抗争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4.下图反映的各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5.“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警告外国侵略者告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新疆人民警告俄国侵略者6.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中日甲午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7.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①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③由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8.图示漫画中,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竿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洲的干预”,鱼竿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日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9.(2010·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A.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B.戊戌变法的兴起C.洋务运动的破产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10.(2010·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B.帝国主义开始在华进行资本输出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初步形成11.(2010·安徽合肥一中月考)《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初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辛丑条约》和收回利权运动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C.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2.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彻底废除旧制度 B.推行民主和科学C.实行民主政治 D.推行民主和共和13.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和西学东渐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有关二者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B.二者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C.中国的近代化在时间上早于西学东渐D.二者都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14.(2010·肇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图是某研究小组收集到的近代中国某个政党的党员证,该实物可以作为直接史料研究( )A.资产阶级革命党及兴中会的宗旨 B.资产阶级革命党及同盟会的宗旨C.国民党及其排满反帝思想 D.中华革命党及其反帝反封指导思想15.(2010·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两场革命运动均与两广的自然灾害有关B.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D.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二、材料解析题16.(2010·杭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港。1894年,日军攻陷旅顺,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口又成为日俄拼死争夺的主战场之一。自1905年1月沙俄军队投降开始,旅顺口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40年之久。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口,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1955年,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回国。——摘自中新网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10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画。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触目惊心。——摘自中新网2007年9月5日电请回答:(1)基于旅顺口特殊的历史,人们评说旅顺为“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试以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2)材料一中“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3)材料二中《时事新报》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4)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中,我们应当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17.(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请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第3课答案1、解析:此对联用“竹枪”、“铜灯”来代指吸食鸦片,以形象化的语言,揭露了鸦片烟毒的祸害。故C项符合题意。2、解析:图中材料形象地表示出了清朝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答案:D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答案:A4、解析: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读懂图片中的文字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现在连一个小岛国都打不过”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答案:C5、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三元里抗英是103乡群众自发进行的斗争。答案:A6、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列强对华侵略的基本史实,特别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出现了“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的历史现象。答案:C7、解析:甲午战争前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深入中国内地,故①不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列强继续强化对华军事侵略,故③不符合题意。②④分别从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和影响上论证了“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答案:C8、解析: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而俄国出于自己侵略中国的需要,联合法、德两国逼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答案:C9、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严重践踏中国的国家主权,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答案:A10、解析:近代列强经济侵华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答案:B11、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误选B、C两项是没有认识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不得已而采取的自救措施;误选A则是将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的运动看成了政治运动。答案:D12、解析:彻底废除旧制度是戊戌变法所不具有的,因为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对封建势力有所妥协,由此可排除A。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并没有提出此口号,故可排除B。民主和共和主要是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戊戌变法强调的是君主立宪,故可排除D。实行民主政治是上述三项运动的共同要求,故答案为C。13、解析: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伴随着西学东渐开始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故A表述正确。中国近代化和西学东渐都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层次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而且都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故B、D表述正确。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开始的,故西学东渐在时间上早于中国的近代化,故C表述错误。答案为C。14、解析:由图片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作出判断。这一宗旨是1905年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后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发展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答案:B15、解析:1851年与1911年发生的大规模革命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自然灾害关联不大,太平天国没有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也没有用西方模式改造中国,故A、C、D都不符合题意。B反映了两次革命运动相似的革命发展进程。答案:B16、答案:(1)1894年,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旅顺口成为主战场之一,日俄战争后,旅顺口被日本侵占长达40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旅顺口。(2)①甲午中日战争。②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侵略的对象。关于战争由偶然因素促成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4)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17、答案:(1)不完全正确。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及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讲 课题9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微专题9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4--第9课15,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