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一轮法复习 基础练习(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法复习《文言文阅读》基础练习(含答案)
展开
中考语文基础运用《文言文阅读》基础练习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咸通中,京兆左军有张季弘,勇而多力。尝经胜业坊,遇泥泞深溢,有村人驱驴负薪而至,适当其道。季弘怒之,因提驴四足,掷过水渠数步,观者无不惊骇。后供奉襄州,暮泊商山逆旅。逆旅有媪①,谓其子曰:“恶人归矣,速令备办茶馔,勿令喧噪。”既而愁愤呼叹,咸有所惧。季弘问媪,媪曰:“有新妇悖逆,制之不可。”季弘曰:“见母忧恐,谓有何事,若是新妇,岂不能其语耶?”媪曰:“客未知,新妇壮勇无敌,人皆畏惧,遂至於此。”弘笑曰:“其他即非某所知,若言壮勇,当为主人除之。”母与子遽叩头曰:“若此,母子无患矣,虽穷困,当力为酬赠。”顷之,邻伍乡社悉来观视。曰暮,妇人荷束薪而归,状貌亦无他异。逆旅后园有磐石,季弘坐其上,置鞭于侧,召而谓曰:“汝是主人新妇,我在长安即闻汝倚有气力,不伏事阿家②,岂敢如此?”新妇谓季弘曰:“乞押衙不草草,新妇分雪③,新妇不敢不承事阿家,自是大人憎嫌新妇。”其媪曰:“汝勿向客前妄有词理。”新妇因而言曰:“只如某月曰,如某事,岂是新妇不是,”每言一事,引手于季弘石上,以中指画之,随手作痕,深可数寸。季弘流汗神骇,但言道理不错,阖扉假寐,伺④晨而发。
(选自宋·调露子《角力记》,有删改)
【注释】①媪:对老年妇女的敬称。②阿家:丈夫的母亲。③分雪:辩白。④伺:等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既而愁愤呼叹 ( )
②咸有所惧 ( )
③母与子遽叩头 ( )
④荷束薪而归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有村人驱驴负薪而至,适当其道。
②季弘流汗神骇,但言道理不错,阖扉假寐,伺晨而发。
(3)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新妇壮勇无敌”。
(4)结合选文简要概括,张季弘除了“勇而多力”外,还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⑤,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释)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未尝识人间情伪 尝:
(2)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行:
(3)德义不修 修:
(4)皆反,其故何也 故: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颠而不扶”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臣下之过欤?
(2)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
(4)对于“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 ”。
(5)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 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业已上登
B.遂/从三姑又上半里
C.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D.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危( )
(2)顾( )
(3)即(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2)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4)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廖永忠传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敌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
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舁:音yú;带,载。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蜀 主 明 升 请 降 永 忠 以 和 未 至 辞 俟 和 至 乃 受 降。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常遇春射走之 (2)次铜锣峡 (3)故止封侯而不公 (4)永忠与相比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俟和至,乃受降 乃与和分道进 B.又以六舟深入搏战 永忠以功大得免
C.期会于重庆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D.复旋绕而出 故止封侯而不公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2)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5.文中的廖永忠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年且九十 且:
(2)始一反焉 反:
(3)方磨铁杵 方:
(4)媪自言姓武 言:
2、下列几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这两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相同的启示,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 ,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④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⑤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③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④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二十七松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排:批驳。②缁白四众:泛指听众。③鼎革后;入清后。①兀坐;独自静坐。⑤与:赞同。
(1)请用斜线(/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以 次 序 定 为 六 才 子 书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好饮酒,善衡文: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
③或问“圣叹”二字何义:
④因为诗吊之: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横线句的意思。
除朋从谈笑外,惟无坐贯华堂中读书着述为务。
(4)阅读第①段,回答问题。
①哪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金圣叹的性格特点?
②指出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5)纵观全文,阐述作者为金圣叹作传的缘由。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板桥诵书
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②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③,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yí)④,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⑤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易:轻视。③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屈曲委蛇:弯曲。委蛇,同“逶迤”。 ⑤迩:近。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幼时殊无异人处( ) ⑵人咸易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及善诵耳。
⑵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3、陶渊明和郑板桥都喜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概括。
4、你从选文中得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②,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③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④不筑,全其自然。纵锸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⑥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⑦,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⑧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养鱼记》欧阳修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 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堂名非非。③洿:音“乌”,低凹之地。这里作动词用,挖掘的意思。④甃:音“宙”,用砖砌。⑤锸:音“插”,铁锹。⑥忧隘:忧愁郁闷。⑦罟:音“古”,鱼网。⑧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尝植物 ( )
②因洿以为池 ( )
③汲井以盈之 ( )
④市数十鱼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纵锸以浚之
A.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B.不以物喜 (《岳阳楼记》)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 观 巨 鱼 枯 涸 在 旁 不 得 其 所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5)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感之而作养鱼记”。请联系《马说》一文谈谈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①不久;②全,都;③立即,立刻,马上;④挑着,担着,背着,扛着。
(2)①有村人赶着驴驮着柴火走到这里,恰好挡住了他的路。(
②季弘吓得出汗,只是说道理不错,就关上门装睡觉了,等到早晨就走了。
(3)①家人都害怕忌惮新妇,侧面写出;
②新妇手在磐石上画出痕迹,有几寸之深;
③季弘吓得流汗、装睡,侧面写出。
(4)①主动为逆旅之媪教训新妇,看出他爱管闲事(或“乐于助人”;或“自以为是”);
②看到新妇壮勇,流汗、装睡、逃走,看出他害怕比自己强大的人,狡黠、圆滑(或“欺软怕硬”)。
参考译文:
咸通年间,京城护卫军中有个叫做张季弘的人,勇敢而且力气大。曾经路过胜业坊,遇到泥泞的深沟,有村人赶着驴驮着柴火走到这里,恰好挡住了他的路。季弘对此很生气,于是提起驴的四蹄,扔过水渠好几步远,旁观的人没有不惊讶害怕的。后来到襄州任职,晚上住在商山的客栈。客栈有个老妇人,对她的儿子说:“恶人回来了,赶快让她备办茶饭,别叫她喧哗。”然后就发愁又是生气又是叹息,(两人好像)都很害怕。季弘问那老夫人原因,老妇人说:“新媳妇悖逆不听约束,管教不了。”季弘说:“看您这么害怕,以为有什么事呢,如果是新媳妇,难道不能和她谈谈吗?”老妇人说:“你不知道啊,新媳妇健壮而且胆子大,没人能敌得过她,大家都害怕,就导致这样了。”季弘笑道:“别的我管不了,但如果说是胆大健壮,我能为你除掉她。”母子马上叩头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母子二人就没有忧患了,虽然贫穷,我们也一定尽力报答你。”一会儿,乡邻们都来观看。傍晚,那个媳妇背着一捆柴回来了,样子也没什么特别的。客栈的后院有块大石头,季弘坐在上面,把鞭子放在旁边,把她(新媳妇)叫过来说:“你是店主人的新媳妇,我在长安就听说你倚仗有力气,不听婆家的话,你怎么敢这样?”那媳妇对季弘说:“乞求大人不要草草审理,我是冤枉的,我不敢不听从服侍婆家,只是婆家讨厌嫌弃我罢了。”那老妇人:“你别在客人面前强词夺理。”新媳妇于是接着说:“比如哪天,比如某件事,哪里是我的错。”每说一件事的时候,伸手在季弘坐的石头上,用中指比画,随着手指弄出痕迹,深可达几寸。季弘吓得出汗,只是说道理不错,就关上门装睡觉了,等到早晨就走了。
【参考答案】
(1)(1)曾经 (2)品行 (3)修养 (4)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尝”联系《核舟记》中“尝贻余核舟一”可判断,意思是“曾经”。(2)这句话的意思是“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所以“行”在这里是名词,品行。(3)“修”联系《诫子书》中“静以修身”可判断,意思是“修养”。(4)这句话的意思是“(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所以“故”在这里是名词,原因。
(2)B 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用法。例句中的“而”是表示转折关系,A项中的“而”是表顺承关系, C项中的“而”是表修饰关系,D项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B项中的“而”与例句相同。
(3)(1)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2)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1)句要注意反问句式,同时要注意“过”是名词,当“过错”讲。(2)句要注意“贵”“贱”的词类活用现象。
(4)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房玄龄的观点说明从小生活优越,不能了解实情,不思进取,往往会导致国家灭亡。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相同。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唐太宗所说“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 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以及岑文本的话“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表现了唐太宗希望大臣们要尽心辅助君主,报效国家,教育好自己的子孙等。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建国家的君主,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生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说:“你的意见是把过失推到君主身上,我却把罪责算到了大臣头上。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品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才做了大官,不修养品德,只爱奢侈放任。君主既然弱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在后来把炀帝杀掉了。这难道不是臣子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就是家国之幸。”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家恩惠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什么原因?”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的恩惠,而杨玄感和宇文化及之辈都是小人。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太宗说:“对。”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及停顿规律来判断。D项句意为“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曲直高下”为一层意思,“随岩宛转”为一层意思,正确的停顿为: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2)(1)高 (2)看,回头看 (3) 就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1)“危”可联系诗句“危楼高百尺”及本句语境,可知为“高”之意。(2)“不及返顾”中“顾”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是“看,回头看”的意思,现在多是“照顾”的意思。(3)“岩即幔亭峰后崖也”中“即”是“就是”的意思。
(3)(1)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2)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重叠险峻的山峰有如屏障。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1)抓住重点词语,“汩然”,形容山泉往下流的样子。(2)抓住重点词语“甚”是“很”之意,“如”是“好像”之意,“叠嶂”形容许多高险的像屏障一样的山。翻译时要做到句子通顺,意思正确。
(4)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可以看出。
[参考译文]
登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掩映,很少有这样优美的景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往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近年来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答案为:
1.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
2.(1)使他逃跑(2)驻扎(3) 因此,所以 (4)亲近,靠近
3.A
4.(1)廖永忠善于安抚(百姓),老百姓怀念他的恩德,替他建了一座祠。
(2)太祖派遣廖永忠将他接回应天,到瓜步的时候船翻了,韩林儿淹死了,太祖因为这件事而责备廖永忠。
【答案为】
1、(1)将要、快要 (2)返回 (3)正在 (4)说
2、D
3、(1)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能改变,竟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2)李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4、要点: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答案为:
(1)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
(2)喜欢;断绝;有人;写;
(3)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先生)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
(4)①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②这是写听众的表现,从侧面衬托传主的形象。
(5)作者对金圣叹的评点推崇备至;对金圣叹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性格特点无比敬佩;对金圣叹在鼎革后,绝意仕进的气节心灵相通。
参考译文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爱好喝酒,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子、稗官野史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引述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都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得意,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长叹,他也不理会。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渭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先生死去后,仿效先生所点评的书,像长洲的毛序始、徐而庵,武进的吴见思、许庶庵是其中最著名的,至今还被学者们称道。
我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答案为】
1.(1)很;(2)全,都
2.(1)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殊不知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
(2)他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3.陶渊明读书善于领会大义、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郑板桥读书刻苦,发愤自励,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苟同世俗,喜欢熟读背诵。
4.(1)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读书。
(2)对于精品书,要多遍地读。
【参考答案】
(1)①种植;②于是;③使……满;④买
(2)D
(3)予/ 观/ 巨 鱼 枯 涸 在 旁 不 得 其 所
(4)①原来(他)使小鱼活下来,却把大鱼丢在一边。
②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希望统治者能够知人善任,或希望有才华的人能够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译文】
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刚好长宽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荫,不曾种植花草,于是便掘开土地把它作为池塘。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全它自然的特点。用铁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休息,(池底)极其细微的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沿着水面的波浪,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
我找到一个渔人,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原来(他)使小鱼活下来,却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不能到它该去的地方,而那些小鱼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