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生物】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
    【生物】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
    【生物】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和磷脂都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 DNA通过转录和翻译表达遗传信息
    C. 肌糖原可以作为肌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D. 无机盐、蛋白质都可以维持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胆固醇可参与构成动物细胞膜,磷脂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A正确;
    B、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表达)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B正确;
    C、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C错误;
    D、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蓝藻细胞中的中心体在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其成分中的蛋白质和磷脂都有关
    C. 细胞可利用溶酶体合成的水解酶来降解自身衰老结构
    D. 衰老细胞中的线粒体功能衰退,染色质收缩,细胞核变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蓝藻为原核生物,无中心体,A错误;
    B、细胞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质(主要是磷脂)构成的,细胞膜的脂质成分使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载体蛋白运输物质具有选择性,B正确;
    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C错误;
    D、衰老细胞定的细胞核体积变大,D错误。
    故选B。
    3.下图表示人体内主要能源物质氧化分解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其中X、Y、M、N代表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X代表葡萄糖
    B. Y代表丙酮酸
    C. M代表酒精和二氧化碳
    D. N代表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X为糖原的彻底水解产物,为葡萄糖,A正确;
    B、Y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的产物,为丙酮酸,B正确;
    C、M为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C错误;
    D、CO2和H20(N)是人体有氧呼吸的产物,D正确。
    故选C。
    4.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西瓜植株经不同育种途径可获得植株甲、乙和丙。植株甲是三倍体,植株乙是二倍体,植株丙是单倍体,①~⑦表示各种处理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株甲、乙、丙均存在两种基因型
    B. 过程②③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定向性
    C. 过程①⑦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D. 过程⑤形成花药时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详解】A、植株甲为AAAA和Aa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有AAA和AAa两种;植株乙是Aa和aa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植株丙是Aa经花药离体培养的子代,基因型有A和a两种,A正确;
    B、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不定向性,B错误;
    C、过程①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由题意知,经过程⑦所得个体为单倍体,故该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C错误;
    D、过程⑤只有一对等位基因,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5.下图甲、乙、丙、丁表示人体内细胞外液和部分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B.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
    C.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D. 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题图可知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A正确;
    B、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血浆中,对应图中的甲,B正确;
    C、丁代表细胞内液,若丁所示细胞为红细胞,则红细胞中的O2浓度比血浆高,C错误;
    D、激素、尿素、葡萄糖、CO2都为内环境的成分,可存在于甲、乙、丙中,D正确。
    故需C。
    6.下图为HIV侵染T淋巴细胞的过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IV侵染细胞时,病毒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
    B. 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需要经过逆转录环节
    C. 入侵人体的HIV,人体不能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来摧毁
    D. 可用抑制细胞转录或翻译过程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HIV侵染细胞时,病毒的外壳蛋白和逆转录酶一起进入宿主细胞,A错误;
    B、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需要经过RNA→DNA→RNA→蛋白质,其中包括逆转录环节,B正确;
    C、当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首先会迅速繁殖,之后在人体免疫细系统的攻击下,大多数HIV被消灭,剩余的HIV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C错误;
    D、抑制细胞转录或翻译过程的药物也会对人体正常细胞造成干扰,可用抑制细胞逆转录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B. 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C. 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后被清除需要细胞免疫
    D.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异常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A错误;
    B、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呈递抗原,可以处理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B正确;
    C、病毒入侵机体后需要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抗原,再进一步通过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清除,C正确;
    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D正确。
    故选A。
    8.下图为兴奋在突触处传递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③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B. ②进入突触间隙实现信号的转变
    C. ⑤为神经兴奋的传递提供能量
    D. ②的跨膜运输过程体现了①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 ①和③分别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A正确;
    B、 ②(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可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正确;
    C、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能量,能量是由⑤线粒体提供的,C正确;
    D. ②的跨膜运输过程体现了①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9.植物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某研究小组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切段若干,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周后,开展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断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对茎切断中乙烯(ACC)产量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B. 相同浓度的GA3促进效应比IAA大
    C. 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乙烯的产生
    D. GA3促进茎切断伸长的最适浓度在50~250µmol/L之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析图知:与对照(0)相比,I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A正确;
    BC、分析题图可知:相同浓度时GA3促进效应比IAA大,当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乙烯的产生,B、C正确;
    D、由图可知:GA3促进茎切断伸长的最适浓度为50μmol•L-1左右(在10~250µmol/L之间
    ),D错误。
    故选D。
    10. 每年的7月~9月为某品种苹果果实的成熟期。研究人员在此期间,每隔10天采摘果实测定其中几种激素的含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成熟期果实体积增大减缓与果实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有关
    B. 脱落酸和生长素含量增加有助于果实的成熟,这可能也与乙烯增加有关
    C. 苹果果实体积增大与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有关
    D. 本实验结果可以说明苹果果实的成熟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数目的增多,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细胞体积的增大,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由图可知,成熟期果实体积增大减缓与果实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有关,A正确;脱落酸和生长素含量增加有助于果实的成熟,这可能也与乙烯增加有关,B正确;苹果果实体积增大与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有关,脱落酸抑制果实生长,C错误;本实验结果可以说明苹果果实的成熟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正确。
    11.下列有关“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浸泡法处理就是将扦插枝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让其生根
    B.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时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C.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具有相同的促进生根的效果
    D. 该实验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药液处理的时间、植物的种类、温度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置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生根,A错误;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因此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B正确;
    C、由生长素作用曲线可知,在最适浓度两侧,可能会出现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不同,但具有相同的促进生根的效果,C正确;
    D、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量,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D正确。
    故选A。
    12.棉蚜是棉田重点防治害虫。科研人员对新疆棉区就单纯使用有机磷类农药对棉蚜及其天敌十一星瓢虫的数量消长趋势展开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调查统计棉蚜种群的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B. 随着施药次数增加,对棉蚜的杀灭作用会减弱
    C. 棉蚜的抗药性增强是农药导致棉蚜基因突变的结果
    D. 施药棉田棉蚜数量总体上多,可能是杀死了天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A正确;
    BC、在农药使用之前棉蚜即有抗药和不抗药两种类型,农药使用后对棉蚜起选择作用,耐药个体被选择并逐代积累,抗药性增强,随施药次数增加,对棉蚜的杀灭作用会减弱,B正确,C错误;
    D、施药棉田棉蚜数量总体上多,可能棉蚜的天敌被农药杀死的更多,D正确。
    故选C。
    13.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草本植物中的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 草本植物优势物种的演变过程与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
    C. 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退耕地中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繁殖体,故由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A正确;
    B、草本植物优势物种的演变过程与光照等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B正确;
    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其中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气候的作用,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等属于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14.下列有关实验室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果酒制作过程中,不能对葡萄进行消毒处理,以保存野生菌种
    B. 当糖源充足时,无需通氧,醋酸菌也能将葡萄糖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C. 制作腐乳时毛霉产生的酶在毛霉细胞内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D.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利用的微生物都是单细胞真核生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果酒制作过程中,不能对葡萄进行消毒处理,以保存野生菌种,A正确;
    B、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而醋酸菌是需氧菌,因此果醋发酵过程要特别注意氧气供应,B错误;
    C、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该蛋白酶能够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但该过程不是在细胞内进行的,C错误;
    D、参与果酒制作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核生物,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需氧型原核生物,参与腐乳制作的毛霉是需氧型真核生物,D错误。
    故选A。
    15.下列有关“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鲜猪血、菜花等动植物材料均可用于DNA的粗提取
    B. 植物材料需先用洗涤剂破坏细胞壁
    C. DNA可溶于蒸馏水,也可溶于2mol/L的NaCl溶液
    D. 溶有DNA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颜色呈紫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猪是哺乳动物,其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猪血不能用于DNA的粗提取,A错误;
    B、洗涤剂的作用是瓦解细胞膜,B错误;
    C、DNA不溶于95%的冷酒精和的0.14mol/L的NaCl溶液,而可溶于蒸馏水,也可溶于2mol/L的NaCl溶液,C正确;
    D、溶有DNA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需沸水浴加热后冷却,再观察颜色(呈蓝色),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
    16.研究人员用三种基因探针,通过分子杂交技术分别对某动物三种细胞中的mRNA进行检测,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细胞
    杂交带
    探针
    输卵管细胞
    未成熟红细胞
    胰岛B细胞
    卵清蛋白基因探针



    β-珠蛋白基因探针



    胰岛素基因探针



    A. 不出现杂交带表明相应基因不表达
    B. 三种探针中的核苷酸序列不同
    C. 三种细胞中蛋白质种类完全不同
    D. 用上述探针分别检测三种细胞的DNA,实验结果不变
    【答案】AB
    【解析】
    【详解】AB、不出现杂交带可说明相应的基因没有转录形成mRNA,即没有表达,A、B正确;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三种细胞中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因,C错误;
    D、三种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含有的DNA相同,用上述探针分别检测三种细胞的DNA,实验结果相同,D错误。
    故选AB。
    17.如图是从土壤中筛选具有较强解磷能力菌株过程中的一些操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倒平板后的培养皿需经进行灭菌
    B. 培养时培养皿的放置应如图a所示
    C. 在火焰旁操作,可以防止杂菌污染
    D. 进行菌落计数时,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倒平板后的培养皿不再进行灭菌,A错误;
    B、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应将平板倒过来放置,如图a所示,B正确;
    C、操作时为避免杂菌污染,应在火焰旁操作,C正确;
    D、进行菌落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D正确。
    故选BCD。
    18.人体内下列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的是( )
    A. 排尿过程 B. 血糖平衡
    C.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 水盐平衡的调节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A错误;
    B、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D、当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渗透压降低,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CD。
    19.人体感染病毒后的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体温 B. 高温持续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体温下降期,汗腺分泌可能增加 D. 发热造成消化酶的活性下降,食欲差
    【答案】ACD
    【解析】
    【详解】A、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收缩和皮肤血管收缩,这种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高温持续期,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体温下降期,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可通过皮肤分泌汗液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等途径增加散热,C正确;
    D、人体酶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发热造成消化酶的活性下降,所以食欲差,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20.叶绿体中催化CO2固定的酶R由叶绿体DNA编码的大亚基和细胞核DNA编码的小亚基共同组装而成,其合成过程及部分相关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③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该过程所需的原料是______。
    (2)过程②在______(结构)中完成,该过程终止的信号是______。
    (3)叶绿体中酶R的组装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可以来自于叶绿体的______(场所)。C3-I还原为三碳糖(C3-Ⅱ),除需要酶外,还需要______参与。
    (4)图中X是一种______化合物。由图可知,叶绿体的发育受______控制。
    【答案】 (1). 转录 (2). 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3). 核糖体 (4). 终止密码 (5). 类囊体 (6). [H]、ATP (7). 五碳 (8). 细胞核、叶绿体中的遗传物质共同
    【解析】
    【详解】(1)过程①③均是DNA→RNA的过程,表示转录,该过程所需原料为(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过程②为翻译过程,场所是核糖体;当读取到mRNA上的终止密码时,翻译过程终止;
    (3)叶绿体中酶R的组装所需的直接能源物质来自于光反应产生的ATP,光反应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C3-I 还原为三碳糖(C3-II),需要[H]作为还原剂,同时该过程还需ATP;
    (4)C3的还原的产物除了C3-Ⅱ外,还有C5,因此X为C5(五碳化合物);分析图示可知:叶绿体的发育受细胞核、叶绿体中的遗传物质共同控制。
    21.下图甲是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核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乙、丙两图是细胞分裂的两个时期的模式图,a、b表示染色体片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是______小时,曲线由II到III的原因是______。
    (2)图乙细胞处于______期,其中有染色单体______条,若a片段在X染色体上,则①是______染色体。
    (3)乙、丙两图中的染色体情况说明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是______;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且图丙是卵细胞,则图乙是______。
    【答案】 (1). 20 (2). 染色体(DNA)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3). 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MⅡ中) (4). 8 (5). 常 (6). 基因重组 (7). 第一极体
    【解析】
    【详解】(1)根据甲图分析,DNA分子从复制到完成需要8个小时,再到下一个周期进行复制完成时已是第28小时,其间间隔28-8=20个小时,所以骨髓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是20个小时; 曲线由II到IIIDNA数目减半,原因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2)图乙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共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若a片段在X染色体上,因此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①是常染色体;
    (3)乙、丙两图中同一条染色体上出现不同颜色,说明分裂过程中发生过交叉互换(基因重组);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据图分析图乙和图丙染色体颜色互补,故若图丙是卵细胞,产生图丙的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则图乙是第一极体。
    22.人类某遗传病受一对基因(T、t)控制。3个复等位基因IA、IB、i控制ABO血型,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A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B血型的基因型有IBIB、IBi,AB血型的基因型为IAIB,O血型的基因型为ii。两个家系成员的性状表现如下图所示,Ⅱ9和Ⅱ11均为AB血型,Ⅱ10和Ⅱ12均为O血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ABO血型的遗传遵循______规律。
    (2)Ⅱ9的基因型为______;Ⅰ5的血型可能是______;Ⅲ13携带致病基因且血型为A的概率为______。
    (3)如果Ⅲ13与Ⅲ14婚配,则后代为O血型、AB血型的概率分别为______、______。
    (4)若Ⅲ13与Ⅲ14生育一个B血型正常女孩,该女孩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 (1). 基因的分离 (2). TTIAIB或TtIAIB (3). A型或B型或AB型 (4). 3/10 (5). 1/4 (6). 1/8 (7). 13/27
    【解析】
    【详解】(1)人类的ABO血型由3个复等位基因IA、IB、i控制,每个个体血型均由其中的两个(一对)基因决定,故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因II-7患病,故Ⅰ-1、Ⅰ-2都是杂合体Tt,又Ⅱ-9为AB型,则Ⅱ-9的基因型为1/3TTIAIB、2/3TtIAIB;由于Ⅱ-11为AB血型,基因型为IAIB,则Ⅰ-5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IAIA、IAi、IBIB、IBi、IAIB,共有A型、B型、AB型共3种血型;由于Ⅰ-3患病,又Ⅱ-10为O血型,则Ⅱ-10的基因型为Ttii,,Ⅲ-13正常,TT∶Tt=2∶3,则Tt占3/5;血型为A型(IAi)的概率为1/2,故Ⅲ-13为Tt且表现A血型的概率为3/5×1/2=3/10;
    (3)就血型而言,Ⅲ-13的基因型为1/2IAi和1/2IBi,由于Ⅱ-11为AB型(IAIB),Ⅱ-12为O型(ii),则Ⅲ-14的基因型为1/2IAi和1/2IBi,Ⅲ-13与Ⅲ-14产生的配子均为IA∶IB∶i=1∶1∶2,二者婚配,则后代为O型(ii)的概率为1/2×1/2=1/4;为AB型(IAIB)的概率为1/4×1/4×2=1/8;
    (4)Ⅲ13与Ⅲ14的女儿为B型(IBIB或IBi)的概率为1/4×1/4+1/4×1/2×2=5/16;就该病而言,Ⅲ-13的基因型为2/5TT、3/5Tt,产生的配子为7/10T、3/10t,由于Ⅲ-15患病,则Ⅱ-11、Ⅱ-12的基因型均为Tt,则正常Ⅲ-14(T_)的基因型为1/3TT、2/3Tt,产生的配子为2/3T、1/3t,Ⅲ-13与Ⅲ-14婚配,正常女儿(T_)中TT和Tt的比例为14∶13,其中携带致病基因(Tt)的概率为13/27。
    23.近几年在江苏、四川、贵州等地,稻田养鱼已成为当地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下图1是某地稻田中的部分食物网,图2是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
    (2)图2中卷叶螟等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图2中______(用字母表示)中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用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3)该稻田生态系统中,人通过多条途径输入了碳元素,其中两途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总输入的碳中,除了人为输入外,其他输入碳的主要途径是______。
    (4)“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从经济效益上看,主要表现在______;从生态效益上看,主要表现在______。
    【答案】 (1). 7 (2). C1(D1) (3). D2-A2 (4). 肥料(化肥或有机肥) (5). 鱼苗、秧苗等 (6).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 (7). 增加水稻产量、获得更多农副产品(鱼) (8). 减少因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1)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图1食物网中生产者为水稻和小球藻,其余生物为消费者,共有7条食物链;
    (2)卷叶螟的粪便属于生产者的遗体,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属于图2中C1中的能量;D2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2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量,故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D2-A2;
    (3)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输入除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外,还包括人为输入:主要有肥料(化肥或有机肥)和鱼苗、秧苗投放等;
    (4)“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从经济效益上看,主要表现在可以增加水稻产量、获得更多农副产品(鱼);从生态效益上看,主要表现在可减少因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24.淀粉酶在工业生产上应用最早,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为了提高淀粉酶的生产水平,首先要从土壤中筛选出产淀粉酶的活性菌株。某研究人员对所取土样进行产淀粉酶的细菌的分离操作(A组)和计数操作(B组),过程如图Ⅰ。图Ⅱ是一种接种方法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③、④所用培养基的成分,最大的区别是______种类不同。
    (2)步骤④、⑤所用培养基的成分,最大的区别是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了______。步骤⑤、⑧接种时需设置未接种培养基做对照,目的是______。
    (3)步骤⑦中,将1mL菌液分别稀释10倍和100倍,每种稀释度经过步骤⑧各在3个平板上接种(每个平板的接种量为0.1mL),经适当培养后,2组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9、57、58和2、7、5。据此可得出每升菌液中的活菌数为______个,据此可推测适宜的土壤稀释倍数为______倍。
    (4)图Ⅱ所用的接种方法______(填“能”或“不能”)对活菌进行计数;甲、乙、丙为划线的三个区域,为正确完成整个接种过程,接种环要进行______次灼烧灭菌,其中灭菌目的相同的是第______次。
    【答案】 (1). 碳源 (2). 琼脂 (3). 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4). 5.8×106 (5). 10 (6). 不能 (7). 4 (8). 第二、三次
    【解析】
    【详解】(1)步骤③为扩大培养,而步骤④为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使用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因此所用的培养基的成分,最大的区别是碳源种类不同,即选择培养基中需要以淀粉作为唯一碳源。
    (2)步骤④为液体培养基,步骤⑤为固体培养基,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固体培养基中需添加琼脂成分;为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步骤⑤、⑧接种时需设置未接种培养基做对照;
    (3)应选择数目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故稀释倍数是10的浓度较为合适,每升菌液中的活菌数为(59+57+58)/3÷0.1×10×103=5.8×106 个;
    (4)图Ⅱ所用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该方法不能对活菌进行计数;据图分析,共甲、乙、丙为划线的三个区域,为正确完成整个接种过程,划线前及划线结束都要进行灼烧灭菌,共4次,其中第二、三次均是为了杀灭接种环上的存留的菌种,两次目的相同。
    25.番茄红素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普通番茄合成的番茄红素易在番茄红素环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设计的重组DNA(质粒三)能表达出双链RNA(发卡),番茄细胞可识别双链RNA并将该双链RNA和具有相同序列的单链RNA一起降解,从而阻止番茄红素的转化,提高番茄红素的产量。下图为利用质粒一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三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是______基因,要想对该目的基因进行体外扩增,可从番茄组织中提取mRNA,通过逆转录获得______用于PCR扩增。PCR扩增目的基因,需要设计相应的引物,设计引物时要避免引物之间出现______。
    (2)PCR扩增时,DNA先在高温下解链,然后在温度缓慢下降的过程中,引物与解开的链结合,这个过程叫做退火。退火温度的设定与引物长度、碱基组成有关。在理想状态下,退火温度足够低,以保证引物同目的序列有效退火,同时还要足够高,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合理的退火温度从55℃到70℃。长度相同但______的引物需要设定更高的退火温度。
    (3)“质粒二”利用______开环。为了防止其自身环化,要去除开环的质粒两端的______个磷酸基团。
    (4)构建质粒三时,最好在目的基因A、B两端分别加______识别序列,目的是______。
    (5)对于培育成功的转基因番茄植株,“发卡”在细胞内可以阻止______过程,从而使番茄红素环化酶基因“沉默”。
    【答案】 (1). 番茄红素环化酶 (2). cDNA (3). 碱基互补配对 (4). GC含量高 (5). BamHⅠ酶 (6). 2 (7). Ecl酶、BamHⅠ酶 (8). 确保目的基因反向连接 (9). 翻译
    【解析】
    【详解】(1)将构建的重质粒三导入番茄细胞并成功表达后,阻止了番茄红素转化为胡萝卜素,而该转化是在番茄红素环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由此推知:图中“目的基因”是番茄红素环化酶基因;用PCR技术进行扩增时,需要先以mRNA通过逆转录获得cDNA;引物要与模板DNA结合,故要避免一对引物之间出现碱基互补配对;
    (2)DNA分子中,GC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两个氢键,氢键含量高的DNA更加稳定,故长度相同但GC含量高的引物需要设定更高的退火温度;
    (3)由图可知,质粒二中含有BamHⅠ的识别序列,故需用BamHⅠ酶开环;开环后的质粒两端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为了防止其自身环化,需要去除;
    (4)构建建质粒三时,需要在目的基因A、B两端分别加Ecl酶、BamHⅠ酶识别序列,以确保目的基因反向连接;
    (5)质粒三导入受体细胞并表达后,形成双链RNA(发卡)的原因是转录后的RNA分子中存在互补配对的碱基序列。双链RNA(发卡)的形成导致核糖体不能与mRNA的结合,因此“发卡”在受体细胞内可以阻止翻译过程,从而使基因“沉默”。
    26.红细胞的产生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有关。下图是人体中红细胞数量变化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骨髓中的干细胞变成成熟红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的______,该过程的发生是______的结果。
    (2)缺氧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加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调节,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血液中O2分压增加,EPO分泌减少,保证了体内红细胞数量的保持相对稳,这种调节机制是______。
    (3)细胞中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______。
    (4)青海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海拔2366米,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该基地训练一段时间,原因是______。有些运动员为了提高体育运动成绩,采用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方式,这是被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禁止的,长期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运动员身体造成的副作用是______。
    【答案】 (1). 分化 (2).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神经—体液 (4). 负反馈调节 (5).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6). 该训练基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刺激运动员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给 (7). 通过反馈调节,抑制自身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进而造成不能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解析】
    【详解】(1)骨髓中的干细胞变成成熟红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缺氧刺激氧感受器,进而通过EPO细胞的增多等一系列过程促使O2上升,该过程为反馈调节;细胞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血液中O2分压增加,EPO分泌减少,保证了体内红细胞数量的保持相对稳,这种调节机制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3)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分泌物,细胞中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对来自核糖体的多肽进行加工)、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线粒体(提供能量);
    (4)青海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海拔2366米,该训练基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可以刺激运动员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给;由于负反馈的存在,长期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运动员身体造成的副作用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自身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进而造成不能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