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历史】江苏省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江苏省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第1页
    【历史】江苏省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第2页
    【历史】江苏省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江苏省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展开

    江苏省南京师大苏州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第I卷 客观题(共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歌所在地;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这反映出西周的分封A.依据严格的宗法等级                  B.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C.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D.谋求权力的高度集中2、春秋时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两国皆筋疲力尽,诸侯间也实在受不了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左传·襄公八年》)的苦痛,于是再由宋国发起弭兵运动。会上约定晋、楚共为盟主,中小诸侯国对晋、楚同时朝贡。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宗法制的瓦解                       B.中央集权的发展C.分封制的动摇                       D.周王的地位下降3、《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A.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D.农耕经济成为社会根本4、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赵王如意为新太子。太子太傅叔孙通不但称历史上晋献公因废太子导致晋国乱政数十年,而且以死相谏。叔孙通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主要原因是A.维护宗法继承制度                  B.坚守太子太傅辅佐之职责C.极力维护吕后尊严                   D.根除影响政权稳定的隐患 5、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秦之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为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雎、蔡泽、吕不韦,皆东方人也,彼辈者皆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若使东方贵族机体不推翻,当国者尽如平原、信陵、屈原、韩非之徒,平民学者不出头,游仕不发迹,一般民众皆受狭义的贵族政体之支配,则秦人力量便不够并吞东方。钱穆意在说明A.秦之人才资源远弱于东方六国          B.天下观念推动了统一国家形成C.秦之富强得益于平民取代贵族          D.东方六国保留大量贵族制残余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从人治到法治化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为民主政治奠基8、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作者、出处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9、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0、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11、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12、《旧唐书穆宗纪》载: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放下'。制命始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C.门下省握有人事决定权                 D.体现了唐代决策的民主性13、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操吏。其中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该制度是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14、《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A. 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 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 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 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15、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予形式16、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 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 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 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 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17、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                                              A.票拟对谕旨形成有一定约束力        B.票拟使内阁取得等同宰相的权力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        D.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 18、《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A. 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                B. 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C. 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                D. 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19、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C.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20、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制度应适应时代发展                B.不能随意地因革制度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                D.每代制度都自成系统 卷 主观题( 共40分)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21、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取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李焘《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王安石奉“富民”为交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滩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家专利,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背景以及理财以农事为急的目的。(4 分)    (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4 分)     (3)封建学者把王安石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王安石是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你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件应遵循的原则。(2分)    2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当时的农民起义还是孤立的,分散的。自发的骚动被轻而易举地镇压下去了。实现废除农奴制的不是起义的人民,而是政府。因为政府在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以后,看到农奴制根本不可能再保存下去了。——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材料二 1854~1887年部分省区土地价格的变动情况。(单位:卢布)省名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自由市场上每俄亩土地价格1863-1873年1882年1887年沃罗涅日25.9333.1169.2641.0753.8782.41库尔斯克30.1440.9175.5540.4281.78112.22——李桂英《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农民改革研究》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改革,是追赶西方的重大举措,它把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是俄国自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过渡的重大步骤。当代人不无理由地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为大改革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对农民的影响。(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在当代人眼中,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被称为大改革?(2分)   23、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材料二  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遗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5分)      24、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读材料: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材料二  诚以此两自由苟失坠,则行政之权限万不能立,国民之权利万不能完也。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诺君》材料三  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现于外府?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谭嗣同《湘报后续(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体现此理由的举措。(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CABDCD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BDBBADCD二、材料题。21、(1)背景:冗兵、冗官、冗费,导致积贫局面。(1分)目的:増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3分)(2)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1分)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兔役法、方田均税法。(答出三点即3分)(3)原则: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用生产力的标准去评价。(2分) 22、(1)地主和农奴矛盾激化,农奴起义不断;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严重阻碍,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俄国沙皇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任3点3分)(2)现象:赎买价格高于当时的市价;农民实际支付的价格更高;1863年以后,地块快速上涨。(3分)影响: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这是对农奴的一场掠夺;改革后地价的上涨使已经拥有土地的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2分)(3)理由: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军事各方面,实现了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转型,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 23、(1)举措: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地税改革。(2分)积极影响: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保障;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3分)(2)不利因素:农村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军国主义基础深厚;日本对外扩张的欲望强烈。(3分)启示:改革要兼顾农民利益;改革要扫除落后生产关系。(2分)24、(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需要。(2分)名称:《时务报》;《国闻报》。(2分)(2)理由:以出版、言论自由监督政府行为防止专制;捍卫国民话语权(言论自由权)。(2分)举措: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2分)(3)关系:一方面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和與论基础。(2分)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