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展开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Br~80 Ba~137
第Ⅰ卷 (必考部分,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一个名叫“福(氟)禄(氯)双全(醛)”的物质(结构简式如下图)在化学人的朋友圈中火了起来。该物质属于
A. 单质 B. 无机物
C. 有机物 D. 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根据此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知,此化学物中除了C、H两元素外,还含O、F、Cl元素,故不属于烃类,即既不属于烷烃,也不是烯烃,而由于此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故属于有机物,故选C。
点睛:考查学生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有机物为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CO燃烧是放热反应 B. H2SO4与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
C. CaCO3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 D. CaO与H2O反应是吸热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故A项正确;
B项,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项正确;
C项,大多数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CaCO3受热分解生成CaO和CO2,是吸热反应,故C项正确;
D项,CaO与H2O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是放热反应,故D项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需要对其常见具体反应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需要平时多总结,多记忆。
3.下列仪器的名称为“蒸馏烧瓶”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示为分液漏斗,可用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故A不符合题意;
B.图示仪器特征为瓶颈处有一略向下伸出的细玻璃管,为蒸馏烧瓶,故B符合题意;
C.图示为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
D.图示为烧杯,常用作配制、浓缩溶液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的是( )
A. 泥水 B. 油水 C. Fe(OH)3胶体 D. CuSO4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大小属于纳米级(1~100nm),说明分散系是胶体,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据此分析此题。
详解:泥水属于悬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A错误;油水属于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B错误;Fe(OH)3胶体, 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属于胶体,C 正确;CuSO4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属于溶液,D错误;正确选项C。
5.下列物质中,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A. 铜 B. 硝酸钾 C. 纯醋酸 D. 氢氧化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包括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包括非金属氧化物、部分非金属氢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属于弱电解质,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属于强电解质,据此进行判断。
【详解】A.金属铜不是化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硝酸钾为离子化合物,溶于水能够发生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B错误;
C.醋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属于弱电解质,故C正确;
D. 氢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溶于水能够发生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强弱电解质的判断,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注意明确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为能否完全电离。
6.近期,我国科学家在利用镓(6831Ga)进行肿瘤的早期精准诊断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下列关于6831Ga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为31 B. 中子数为68
C. 质量数为99 D. 核外电子数为37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在原子中,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镓(6831Ga)原子的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核外电子数为31,质量数为68,中子数=68-31=37,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选A。
7.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下列与CH3CH2CH2CH2OH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 CH3CH2CH2CHO B. (CH3)3COH
C. (CH3)2CHCH2COOH D. CH3CH2CH2CH2CH2OH
【答案】B
【解析】
【详解】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CH3CH2CH2CH2OH的分子式为C4H10O;CH3CH2CH2CHO的分子式为C4H8O,(CH3)3COH的分子式为C4H10O,(CH3)2CHCH2COOH的分子式为C5H10O2,CH3CH2CH2CH2CH2OH的分子式为C5H12O;因此与CH3CH2CH2CH2OH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CH3)3COH,故B正确。
故选B。
【点睛】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先看分子式是否相同,然后再看结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这样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8. 下列元素中,属于第ⅠA族的是
A. 氟 B. 钾 C. 磷 D. 铁
【答案】B
【解析】
A.氟ⅦA B.钾IA C.磷ⅤA D.铁Ⅷ,选B。
9.下列过程需用到萃取操作的是
A. 用CCl4提取水中溶解的I2 B. 油和水的分离
C. 压榨花生获取花生油 D. 除去粗盐中的杂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用CCl4提取水中溶解I2用的是萃取的方法,故A正确;
B. 油和水的分离用的是分液的方法,故B错误;
C.压榨花生油是用压榨的方法制取的油,不是用萃取的方法,故C错误;
D. 除去粗盐中的杂质用的是溶解、除杂、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10.下列离子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Ba2+、Cl-、SO42- B. H+、K+、NO3-、CO32-
C. Cu2+、H+、NO3-、SO42- D. K+ 、OH-、Cl-、H+
【答案】C
【解析】
【详解】A.Ba2+、SO42-之间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H+、CO32-之间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Cu2+、H+、NO3-、SO42-之间不发生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OH-、H+之间反应生成水,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侧重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注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把握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
11.在汽车尾气的处理装置中的发生反应:4CO+2NO24CO2+N2。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CO是氧化剂 B. CO2是氧化产物
C. NO2发生氧化反应 D. NO2失去电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4CO+2NO24CO2+N2中,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解答。
【详解】A. 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CO为还原剂,故A错误;
B. 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CO为还原剂,被氧化为CO2,CO2是氧化产物,故B正确;
C. 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
D. 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电子,故D错误。
答案选B。
12.用5 mol/L 的HNO3溶液配制500 mL 1 mol/L的HNO3溶液时,不需用到的仪器是
A. 分液漏斗 B. 胶头滴管 C. 烧杯 D. 500 mL容量瓶
【答案】A
【解析】
【详解】配制500mL 1mol/L HNO3溶液,需要选用500mL容量瓶,量取浓硝酸需要用到量筒,稀释时需要使用玻璃棒、烧杯,定容时需要用到胶头滴管,配制过程中不会用到分液漏斗,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方法及仪器选用,注意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明确配制步骤及使用的仪器。
13.下列物质属于烷烃的是
A. CH3COOH B. CH2=CH2
C. CH3CH2OH D. CH3CH3
【答案】D
【解析】
【详解】A.CH3COOH为乙酸,含有氧元素,为烃的衍生物,故A错误;
B.CH2=CH2含有碳碳双键,为烯烃,故B错误;
C.CH3CH2OH为乙醇,含有氧元素,为烃的衍生物,故C错误;
D.CH3CH3为乙烷,符合CnH2n+2通式,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机物分类判断,试题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注意掌握有机物的分类依据及有机物类别名称。
14.探究Cu和浓硫酸的反应,下列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 用装置甲、乙制备SO2和收集SO2
B. 用装置甲、丙制备SO2和稀释CuSO4溶液
C. 用装置乙、丁收集SO2和检验SO2的漂白性
D. 用装置甲、丁制备SO2和探究SO2的漂白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硫密度大于空气,应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乙装置导气管应该采用“长进短出”原则,故A错误;
B.铜和浓硫酸反应后的溶液含有剩余的硫酸,为防止液体飞溅,应将混合溶液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水中,且边倒边搅拌,故B错误;
C.二氧化硫密度大于空气,应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乙装置导气管应该“长进短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具有暂时性,加热恢复原状,故C错误;
D.铜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恢复原状,说明SO2的漂白性,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涉及物质制备、物质检验、气体收集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及评价能力,明确实验原理、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
15.反应3H2+N22NH3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做法无法加快反应速率的是
A. 升高温度
B. 使用高效的催化剂
C. 增大N2的浓度
D. 充入稀有气体增大装置内的压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升高温度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项,使用高效的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项,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项,充入稀有气体增大装置内的压强,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答案选D。
16.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 乙酸的结构式:C2H4O2
C. 氯化氢分子的电子式:
D. 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Na2SO4===2Na++SO42-
【答案】D
【解析】
A.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应该是:,A错误;B. 乙酸的结构式为:,B错误;C. 氯化氢分子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C错误;D. 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为:Na2SO4===2Na++SO42-,D正确,答案选D。
17.坩埚是实验室用于灼烧或熔融固体物质的常用仪器,材质很多,实验时应根据物质的性质加以选择。下列坩埚能用于熔融烧碱的是
A. 普通玻璃坩埚 B. 石英坩埚
C. 陶瓷坩埚 D. 铁坩埚
【答案】D
【解析】
【详解】普通玻璃坩埚、石英坩埚和陶瓷坩埚中都含有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与NaOH反应,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而Fe与NaOH不反应,所以可以用铁坩埚加热,故不选A、B、C,选D,
答案选D。
18.下列关于常见物质的应用中,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硅可做电脑芯片
B. 漂白粉可用作食品的漂白剂
C. 烧碱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小苏打可作发酵粉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制造电脑芯片的原料是硅单质,故A错误;
B. 漂白粉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但不可用作食品的漂白剂,故B错误;
C. 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C错误;
D. 小苏打可作发酵剂,是焙制糕点所常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故D正确。
答案选D。
19.对下列有机反应类型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 取代反应
B. CH4+Cl2CH3Cl+HCl 置换反应
C. CH2===CH2+H2OCH3CH2OH 加成反应
D. 2CH3CH2OH+O22CH3CHO+2H2O 氧化反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苯的硝化反应,为取代反应,方程式正确,故A不选;B.没有单质生成,属于取代反应,故B选;C.为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碳碳双键生成碳碳单键,故C不选;D.乙醇被氧化生成乙醛,为氧化反应,故D不选,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及有机反应类型,
20.某原电池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锌片是正极
B. 溶液中H+由铜电极移向锌电极
C.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D. 电子由铜电极经导线流向锌电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装置是原电池,Zn易失电子作负极、Cu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反应式为2H++2e-=H2↑,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流与此相反。
【详解】A.Zn易失电子作负极、Cu作正极,故A错误;
B.原电池中阳离子从负极移向正极,所以溶液中H+由锌电极移向铜电极,故B错误;
C.Cu片上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所以有气泡产生,故C正确;
D.Zn作负极、Cu作正极时,电流从Cu沿导线流向Zn,则电子由锌电极经导线流向铜电极,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明确正负极的判断方法、电子流向、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即可解答,易错点是判断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移动方向。
2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u与浓硝酸的反应:Cu+2H+=Cu2++H2↑
B. FeCl2溶液与Cl2的反应:Fe2++Cl2=Fe3++2Cl-
C. H2SO4溶液与KOH溶液的反应:H++OH-=H2O
D. 钠与水的反应:Na+H2O=Na++OH-+H2↑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浓硝酸有强的氧化性,Cu与浓硝酸反应不产生氢气:Cu+4H++2NO3-=Cu2++2NO2↑+2H2O,故A错误;
B. 电荷不守恒,FeCl2溶液与Cl2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2++Cl2=2Fe3++2Cl-,故B错误;
C. 反应符合事实,拆写也符合离子方程式的原则,故C正确;
D. 电子得失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故D错误。
答案选C。
2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所含原子数为3NA
B. 1 L 1 mol/L Cu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2NA
C. 常温常压下,11.2 L氯化氢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 NaCl的摩尔质量是58.5 g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标准状况下,水为液态,无法用22.4L/mol计算水的物质的量,22.4L水的物质的量不等于1mol,故A错误;B. n=cV=1mol•L-1×1L=1mol,而CuCl2═Cu2++2Cl-,1molCuCl2溶液中含氯离子数为2NA,故B正确;
C. 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故11.2LHCl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则分子个数小于0.5NA个,故C错误;
D. 1mol氯化钠的质量是58.5g,58.5g/mol是氯化钠的摩尔质量,故D错误。
答案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2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在CuSO4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铝分别与足量的NaOH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若两个反应在相同状况下放出等量的气体,则两个反应中消耗的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
(3)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用玻璃塞,是因为玻璃中的SiO2和NaOH反应,导致难以打开瓶塞。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溶液颜色变浅且产生蓝色沉淀 (2). 1∶1 (3). SiO2+2NaOH=Na2SiO3+H2O
【解析】
【分析】
(1)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2)根据电子守恒分析;
(3)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
【详解】(1)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颜色变浅且产生蓝色沉淀。
故答案为:溶液颜色变浅且产生蓝色沉淀;
(2) 铝分别和足量的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如果生成相同条件下等量的氢气,这两个反应中都是铝失电子,由转移电子守恒知,需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故答案为:1:1。
(3) 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钠是矿物胶,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玻璃中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会把瓶口和瓶塞粘结,使用时打不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iO2=Na2SiO3+H2O,
故答案为:2NaOH+SiO2=Na2SiO3+H2O。
24.乙烯、乙酸、乙醇是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请根据题意填空:
(1)在工业上,可以用________(填名称)的产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2)乙酸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烯 (2). 羧基 (3).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解析】
【详解】(1) 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乙烯的产量,
故答案为:乙烯;
(2) 乙酸分子官能团是-COOH,名称为羧基,
故答案为:羧基;
(3) 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5.A、B、C是中学化学常见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略去):
(1)若A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单质,则C与H2O反应的生成物为______(填化学式)。
(2)若C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化合物,则C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可由图所示装置制得,且B、C均为会污染空气的气体,请写出A转化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2SO4 (2). 2Na2O2+2CO2=2Na2CO3+O2 (3). 4NH3+5O24NO+6H2O
【解析】
【分析】
(1)若A是淡黄色固体单质,则A是S,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O2,则B是SO2,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被氧气氧化生成SO3,所以C是SO3;
(2)若C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化合物,B被氧气氧化生成C,则C是Na2O2,B是Na2O,A是Na;
(3)若A可由图所示装置制得,则A是NH3,B、C均为会污染空气的气体,所以B是NO,C是NO2,结合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1)通过以上分析知,C是SO3,三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硫酸,化学式为H2SO4,
故答案为:H2SO4;
(2)通过以上分析知,C是Na2O2,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3)通过以上分析知,A是NH3,氨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故答案为:4NH3+5O24NO+6H2O。
26.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每个编号表示一种元素,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①
②
3
③
④
⑤
⑥
(1)①和②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是:①________②(填“>”或“<”)。
(2)③和⑥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填“离子键”或“共价键”) 。
(3)元素②和⑤组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两性”)氧化物。
(4)工业上冶炼元素④所形成的单质,其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2). 离子键 (3). 酸性 (4). 2Al2O3(熔融)4Al+3O2↑
【解析】
【分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以知道,①为N,②为O,③为Mg, ④为Al,⑤为Si,⑥为Cl,结合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1) ①为N,②为O,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非金属性强弱关系是: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