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实验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7676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实验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76761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实验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76761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实验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试卷
展开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实验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化钾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钾离子和氯离子
B. 二氧化硫溶于水能部分转化成离子,故二氧化硫属于弱电解质
C. 碳酸钡难溶于水,所以碳酸钡属于弱电解质
D. 纯净的强电解质在液态时,有的导电有的不导电
2.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 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 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 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3.已知室温时,0.1 mol·L-1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溶液的pH=4
B. 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1×10-7
C. 升高温度,溶液的pH增大
D. 由HA 电离出的c(H+) 约为水电离出的c(H+) 的106倍
4.已知25 ℃下,醋酸溶液中存在下述关系:K==1.75×10-5,其中K的数值是该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有关K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时,K值增大
B. 升高温度,K值增大
C. 向醋酸溶液中加水,K值增大
D. 向醋酸溶液中加氢氧化钠,K值增大
5.已知25 ℃下,醋酸溶液中各微粒存在下述关系:K==1.75×10-5,下列有关说法可能成立的是( )
A. 25 ℃下,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时,K=8×10-5
B. 25 ℃下,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时,K=2×10-4
C. 标准状况下,醋酸溶液中K=1.75×10-5
D. 升高到一定温度,K=7.2×10-5
6.汽车尾气(含烃类、CO、NO与SO2等)是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的办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装催化转化器,它使NO与C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其反应原理是2NO(g)+2CO(g)===N2(g)+2CO2(g)。由此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是熵增大的反应
B. 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因此需要合适的催化剂
C. 该反应常温下能自发进行,高温和催化剂条件只是加快反应的速率
D. 该反应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因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SO2(g)+H2O(g)===H2SO3(l),该过程熵值增大
B. SO2(g) ===S(s)+O2(g) ΔH>0,ΔS<0该反应能自发进行
C. SO2(g)+2H2S(g)===3S(s)+2H2O(l) ,该过程熵值增大
D. Ba(OH)2(s)+2NH4Cl(s)===2BaCl2(s)+2NH3(g)+2H2O(l),ΔH0,混乱度增加。生成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熵减小,A错误;只使用催化剂便可使尾气发生转化,说明反应能自发进行,B错误;熵减小不利于反应自发,故自发进行的原因和反应放热有关,D错误。
7.D
【解析】熵值大小与物质的状态、物质的量等有关,生成物中出现气体或气态物质变多,ΔS>0,混乱度增加。A中反应,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ΔS②。
9.D
【解析】M容器是恒温恒容下建立的平衡,N容器是恒温恒压下建立的平衡;A项,若x=3,由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N容器建立的平衡与恒温恒容下建立的平衡等效,所以达到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关系为φ(M)=φ(N),故A错误;B项,若x>3,由于反应后气体体积增大,N容器建立的平衡相当于恒温恒容下建立的平衡扩大容器体积,压强减小,平衡正向移动,B的转化率增大,所以达到平衡后B的转化率关系为α(M)<α(N),故B错误;C项,若x<3,由于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N容器建立的平衡相当于恒温恒容下建立的平衡缩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C的平衡浓度增大,所以C的平衡浓度关系为:c(M)<c(N),故C错误;D项,恒温恒压下,x不论为何值,起始时向N容器中充入任意值的C,一边倒后,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都是1:2,为等效平衡,反应物的浓度相同,即平衡后N容器中A的浓度均相等,故D正确;故选D。
10.D
【解析】由C的百分含量——时间变化曲线可知:在相同温度线,增大压强(p2>p1),C的百分含量增大,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有a+b>x。在相同压强下升高温度(T1>T2),C的百分含量降低,则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由C的百分含量——时间变化曲线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百分含量减小,与图像不符,故A错误;由C的百分含量——时间变化曲线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的百分含量减小,与图像不符,故B错误;由于反应容器的体积不变,气体的质量不变,则温度变化,平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故C错误;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多,质量不变,则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减小,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小,则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与图像相符合,故D正确,故选D。
11.B
【解析】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D项错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原料利用率提高,氨气产率增大,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项正确;高温可以加快速率,但不利于提高产率,合成氨是放热反应,低温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氨的生成,温度需要综合速率、反应物转化率和催化剂活性等因素共同决定,500 ℃只是保证催化活性最大,不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项错误。
12.A
【解析】A项,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减小,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增大,根据图像,①是放热反应,②是吸热反应,故正确;B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故错误;C项,合成氨需要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故错误;D项,交点是平衡常数相等,但转化率不一定相等,因为开始时充入物质的量(浓度)不知道是否相等,故错误。
13.B
【解析】A项,化学平衡常数是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故错误;B项,Q=0.5/0.54=8>2,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v(正)乙>丙,故选项A正确。
22.A
【解析】在0~50 min之间,pH=2和pH=7时反应物R都能完全反应,降解率都是100%,A项正确;pH为2、7、10时,曲线的斜率减小,说明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R的降解速率越大,B项错误;图中无法比较同一pH条件下,R的起始浓度与降解速率的关系, C项错误;20~25 min之间,pH=10时R的平均降解速率为0.2×10-4mol·L-1÷5 min=4×10-6mol·L-1·min-1,D项错误。
23.D
【解析】根据题意有①C(s)+H2O(g)===CO(g)+H2(g) ΔH=akJ·mol-1,②2C(s)+O2(g)===2CO(g) ΔH=-220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②-①×2得2H2(g)+O2(g)===2H2O(g) ΔH=-(220+2a) kJ·mol-1,2×436+496-2×2×462=-(220+2a),a=+130,D正确。
24.A
【解析】碳的燃烧热ΔH1=a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s)+O2(g)====CO2(g)
ΔH1=akJ·①
S(s)+2K(s)====K2S(s)ΔH2=bkJ·②
2K(s)+N2(g)+3O2(g)====2KNO3(s)ΔH3=ckJ·③
将方程式3×①+②﹣③得S(s)+2KNO3(s)+3C(s)====K2S(s)+N2(g)+3CO2(g),则ΔH=xkJ·=(3a+b﹣c)kJ·,所以x=3a+b﹣c,故选A。
25.(1)U形管内液面左边下降、右边升高 盐酸和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2)7
(3)ΔH2<ΔH1<ΔH3
【解析】(1)盐酸和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面左边下降、右边升高。
(2)实验2中NaOH的浓度增加为实验1的2倍,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实验1中的2倍,溶液升高的温度也应该是实验1的2倍,即温度差是7 ℃。
(3)57.3 kJ·mol-1是稀的强酸与强碱生成1 mol H2O(1)和可溶性盐时对应的中和热,当反应中有沉淀生成时,生成沉淀也会增加放出热量,Δ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