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7660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7660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57660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历史】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解析版)
展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1.《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列主张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是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 遵循“忠恕”之道C. 为政以德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克己复礼为仁”是指每天做到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目的在于恢复周的礼制,实际上就是维护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故答案选A。BCD三项都是孔子“仁”的思想,排除。2.下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 有教无类B. 启发式教学C. 温故而知新D. 当仁不让于师【答案】B【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方式上主张启发式教学,故答案选B。A项是孔子的教育原则,C项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D项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三者均与材料内容不符。3.《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出A. 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B. 老子重视法律C. 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D.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万物顺应自然的思想,故D项正确;老子在此并未强调道德的作用,故A项错误;重视法律是法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和辩证法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4.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苛政猛于虎”【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苛政猛于虎”都是孔子的主张,故AD错误;.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5. 在“法”与“德”的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材料表明这位思想家属于( )A. 道家 B. 儒家 C. 法家 D. 墨家【答案】B【解析】本题题眼是“先德后刑”“先教后杀”。在“法”与“德”的关系上,该思想家主张先“德”后“法”,故该思想家应属于儒家,选B项。6.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在批驳、非难其他派别的同时标新立异,各执一说。如有一家主张“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此文中被批驳的、归属的派别分别是A. 儒家——墨家B. 法家——道家C. 儒家——法家D. 道家——墨家【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批判了儒家思想,提倡了法家思想,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非攻”“尚贤”“节用”,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BD项错误。7.下图为明代《列仙全传》中的一幅插图,并配有诗文“隐居九疑山,开凿九眼泉,练得仙药和酒饮,家人三百尽飞天。”观察此图,你认为这幅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A. 道家思想B. 墨家思想C. 儒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由插图和“隐居九疑山,开凿九眼泉,练得仙药和酒饮,家人三百尽飞天”信息可知,这是道教的人物,道教的起源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墨家思想主张“非攻”“尚贤”“节用”等,故B项不符合题意;儒家思想主张“仁”、“仁政”、“德治”等,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刑罚,故D项错误。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A. 统治阶级的利益B. 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C. 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D.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不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因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故答案为B。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仍然是学派众多,观点多样,并不仅仅只是统治阶级利益或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和D;C项所述不是实质。9.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A. 墨家学说 B. 法家学说 C. 黄老之学 D. 大一统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实行“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的政策,说明西汉初年盛行黄老之学,C项正确。西汉初没有实行墨家的“兼爱”思想,材料强调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盛行,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法家学说,而是强调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盛行,排除B。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大一统思想,与材料强调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盛行不符,排除D。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 正统的孔孟学说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 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C【解析】董仲舒的思想“儒术”, 已经非纯正的孔孟学说,被改造、发展了。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故C项正确;A是理学思想;B中正统不符合董仲舒思想内涵;D中权术不符合题意。11.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33次。这反映了A. “三纲五常”学说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 “大一统”的主张D. “天人感应”学说【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反映了“天人感应”学说,故D项正确;“三纲五常”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指的是尊奉儒家为统治思想,故B项错误;“大一统”主张指的是国家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都是统一的,不容分割的的主张,故C项错误。12.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A. 儒家试图约束皇权B. 天意与人事交相感应C. 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D. 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答案】D【解析】“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理论,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13.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理,这个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的儒学家们是从万事万物本源的角度而非矛盾对立转换出发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人的本性出发是孔孟的思想而非宋代儒学家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 本质是善B. 本质是恶C. 非善非恶D. 本善习远【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B两项分别为先秦时期儒学代表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与题目中的人物“宋明理学家”不符,排除;宋明理学家在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仍与“善”存有较大差距,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排除C项,故答案选D。15.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 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故“始终”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德合力成分,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历史史实,故D项错误。16.“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的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 “克己复礼”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主张,故C项错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是程颢、程颐的主张,故D项正确。17.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陆王心学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他所提出的良知指的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每个人都可以都过探查自己的内心获得良知,故选A。B项中的“圣人”错误,不是只有圣人才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项是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的观点;D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18.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守仁A. 否定孔孟权威B.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 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 强调“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其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包含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19. 女主主政,古而有之。唐代的武则天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盛世,为大唐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一些宋代理学家却“吹毛求疵”,胡说什么“女主乱政”。说明这些理学家存在着A. 性别歧视思想 B. 男女平等思想 C. 仁政德治思想 D. 人文主义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可是一些宋代理学家却“吹毛求疵”,胡说什么“女主乱政”。”可知是性别歧视,所以A正确。20.历史课上,老师展示了如下两则材料,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新思想。这一新思想是A. 工商皆本B. 格物致知C. 存天理,去人欲D. 批判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图片体现的是批判君主专制思想,故D正确;A属于经济主张;B和C属于理学思想体现。21.韩非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正确的评价是A. 有利于封建统治B. 阻碍历史进步C. 都是片面的思想D. 都是进步的思想【答案】D【解析】韩非子身处战国时期主张君主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故D项正确,BC项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不利于加强封建统治,排除A。故答案选D。22.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从“批评专制”可知,他们有限制君权的思想,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2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三种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B. 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 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 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答案】B【解析】孟子在战国时期的动乱年代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董仲舒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腐朽的背景下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孟子没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董仲舒的建议被汉武帝接受,他的主张没有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排除C、D项。24.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B.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C.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科学,人文启蒙”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体现了“新的价值导向”,故B项正确;“考据训诂”是乾嘉学派的主张,故C项不符合题意;“精神修养,理想人格”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故D项不符合题意。25.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A. 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 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 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 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答案】C【解析】材料“(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说明中医强调要顺应自然,故C项正确,AB项错误;《黄帝内经》开始于战国,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已努力给它灌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智慧渊博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也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于实干。(1)材料一中,相对于西周的“士”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何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所希望建立的理想社会。(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孔子的理想“近于空谈,无助于实干”。【答案】(1)新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发展成为一个有理想主义精神、对整个社会有深厚关怀的知识分子阶层。孔子的理想社会: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2)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③统治者对于支持通过兼并战争富国强兵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重视,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解析】(1)新发展:从材料“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中提取春秋时期“士”的特征即可;理想社会:解答的关键是了解并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理解孔子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要求。(2)根据材料“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等信息,并结合孔子主张未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分析原因。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弄则乱。一则安,异别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期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议,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根据上述材料,自战国到西汉,统治阶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②二者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进步和儒学的发展。【解析】第(1)问,“发展趋势”,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第(2)问,“努力”,依据材料一信息并所学知识得出: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依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汉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问,“评价”,依据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角度对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评价即可。如,进步之处从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推动政治上的统一;消极之处从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等角度分析。28.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试阐述理由。(3)结合上述言论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发展的思想来源及其作用和地位。【答案】(1)①孔子:仁。②孟子:民本。③朱熹:“存天理,灭人欲”。④王守仁:“致良知”。⑤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2)有体现,如②,该言论强调民众对国家存亡的作用,体现人民的价值;如⑤,则强调社会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在于老百姓的忧乐。(3)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地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解析】第(1)问,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孔子的言论,其核心主张是“仁”;②是孟子的言论,其核心主张是民本;③是朱熹的言论,其核心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④是王守仁的言论,其核心主张是“致良知”;⑤是黄宗羲的主张,其核心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言论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理由”,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②、⑤的影响方面回答。第(3)问,“思想来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强调个人修养,压抑人性角度回答。“地位”,依据所学知识从官方思想角度回答。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