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
展开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1948年,中国代表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conscience”写入《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
A. 仁 B. 义 C. 礼 D. 信
2.春秋后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上,并向社会公布。孔子对此评论说:“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当时( )
A.孔子极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法家思想已被社会广泛认可
C. 孔子力图恢复旧有的等级秩序 D.仁政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3.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
A.老子 B.韩非子 C.孔子 D.墨子
4.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5.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 )
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
B.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
6.《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己复礼 D.礼法并用
7.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8.《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9.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10.《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
A.人情关系 B.道德规范 C.法制建设 D.礼仪秩序
11.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材料旨在说明( )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12.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13.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 )
A.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 B.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
C.促使君主“无为而治” 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4.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15.《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中国儒学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反映了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观念
16.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17.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 )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B.佛教和道教占主导地位
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 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8.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19.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
A.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B.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没关系
C.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20. 王夫之认为,“不离人而别有天,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这一主张( )
A.反对“理”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主张 B.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C.将“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途径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21.李贽坦言“人皆有私”;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可以出来讲学,应该允许婚姻自主;认为人人都是圣人,没必要以孔子的是非标准去行事。上述言论说明李贽( )
A.倡导经世致用 B.主张民主法治 C.认同个人主义 D.反传统反教条
22.黄宗羲提出“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为此,他主张( )
A.批判君主专制 B.推翻君主统治 C.主张无为而治 D.提倡君臣平等
23.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材料表明( )
A.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 B.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挑战
C.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 D.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24.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炎武的主要观点是( )
A.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 B.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
C.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 D.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
2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26.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判断下列四个选项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要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要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 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27.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科技( )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史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35 | 7 | 17 | 8 | 8 |
A.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 B.重视实验理论性强
C.不重视对自然的探求 D.长时期领先于世界
28.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9.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30.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31.在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32.下图画作为明王室子弟朱耷于明亡后所画,画作中的树老干枯枝,鸟被拉长身子,紧缩一团,翻着白眼。能体现该画作风格的是( )
A.工笔重彩,追求绚丽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注重写实,富有生气
二、材料题(共52分)
33、(25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班固《汉书·艺文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儒家思想的主张。(5分)
材料二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12分)
材料三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3)根据材料三,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8分)
34、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
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而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3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9分)
材料二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许倬云《万古江河》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1-5.ACACB 6-10.ABCBC 11-15.BAACD 16-20.AACAD
21-25.DABAC 26-30.CABDD 31-32.BC
33、(1)主张:注重教化;重视仁义;关注道德修养;和谐社会关系;法先王之道;(5分,答出两点4分,三点5分)
(2)背景:儒学经典的缺失;儒学自身的缺陷;社会矛盾尖锐;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8分,答出四点即可)
特点: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4分,任意两个特点即可)
(3)不同: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2分)
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2分)
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4分)
34、示例:
观点:族规中渗透的理学是清朝的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2分)
评论:族规中出现了“孝悌为人之本”、表彰“贞女节妇”体现了理学其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便于封建统治;理学注重人的责任意识,强调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族规要求“人必有业,务业须正”体现了理学注重品德,强调自我调节,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族规中“分润族人”、“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等内容体现理学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但是族规中渗透的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族规应采取批判继承,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态度。(10分)
(本题最高分12分,言之有理者可给分)
35、(1)基本主张:主张“农商皆本”: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封建君主专制,(3分)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拜金逐利,追求个人享乐的社会风气。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专制政策下传统观念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6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进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儒学的变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冲击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的启迪;其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对晚清学风有重要影响。(3分)
局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其所处时代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