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B卷)(解析版)
展开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B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A. 儒家B. 墨家C. 法家D. 道家【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恢复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级秩序的主张,故A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内容无关,故B排除。法家主张改革变法,故C排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2.“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A. 仁B. 礼C. 孝D. 忠【答案】A【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孔子一切道德的总汇,故A项正确;礼是维护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忠孝都是孔子主张伦理道德的要求,不是最高境界,故C和D项错误。3.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该思想家是A. 孟子B. 荀子C. 韩非子D. 庄子【答案】B【解析】材料所涉及的思想家是在论证礼的起源。他用性恶论,即人对物质欲望的需求来解释礼。在战国时期,主张性恶论,又尊崇礼的思想家是荀子,故B项正确;孟子主张性善论,故A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故C项错误;庄子是道家学派,主张“齐物论”,故D项错误。4.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该学派是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A【解析】“不用进步的器具”属于无为而治的思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道家不思进取的思想,故A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儒家提倡仁义礼智思想,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倡导社会变革思想,故D项错误。5.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A. 为政以德 B. 人性本善C. 推行“仁政” D. 克己复礼【答案】C【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孝悌忠信”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C项正确。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属于孔子的思想主张,故A,D项错误。人性本善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6. “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 孟子“仁政”学说 B. 韩非子的变法革新C. 墨子“兼爱”思想 D. 庄子“齐物”观点【答案】B【解析】“世异则事异”是论点,而“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改革观,故选 B。7.史料是历史的片段的记录,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A. 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B.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C.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D. 《史记》、《汉书》【答案】C【解析】史料是历史遗留下遗物和遗迹等,另外文学作品、史书等也可作为史料使用,A和B属于历史遗迹;D属于文字史料;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属于历史观点,不是史料,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8.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B.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C. 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D.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法不阿贯”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A项“言而信”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B排除;C项是道家思想,意思“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主张无为而治,不要因压迫百姓而引起反抗,故C排除;D项是墨家的节俭思想,故排除。9.《韩非子》载:“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这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是:A. 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B. 以农为本,以各为贵C. 休养生息,反对战争 D.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意思是说奖励耕战可以促使国家富强,战争可以促使民众获得显贵,显然材料体现出的是“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A项正确;B项体现出的重农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反对战争不符合材料对于战争的作用信息,排除;D属于依法治国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10.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A. 民贵君轻观念B. “大一统”观念C. “君权神授”观念D. “天人感应”观念【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材料肯定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统一所起的巨大作用,B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1.《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A. 老子的“无为”思想B. 墨子的“非攻”思想C. 荀子的“王道”思想D. 孟子的“仁政”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中是说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不是反驳老子的“无为”思想,也不是反驳荀子的“王道”思想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故A、C、D错误;材料中是说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是反驳墨子的“非攻”思想,故C正确。12.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 《诗经》 B. 《春秋》 C. 《韩非子》 D. 《礼记》【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西汉太学中主要讲授的是儒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的内容,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儒学的内容,故不符合题意。13.“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答案】A【解析】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错误。14. 1934年,陈寅恪先生指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下列能佐证上述论断的是A. 早期儒学B. 老庄之学C. 汉代儒学D. 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可知陈寅恪主张中西整合才能创新中国文化,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等外来文化,D正确;A项“早期儒学”与材料“外来之学说”不符,排除;老庄之学是道家学派,与材料“外来之学说”不符,排除B;汉代儒学与材料“外来之学说”不符,排除C;所以选D15.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留下饱含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C.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答案】B【解析】由甲项中的信息“亲……天下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可知这应为王阳明的“致良知”的观点;由乙项中的信息“天下为主,君为客”可知这应为黄宗羲的观点;由丙项中的信息“邪辟之说灭息……统纪可一”可知这应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由丁项中的信息“保天下……匹夫……有责”可知这应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故本题应选BC项。16.数学史专家钱宝琼(1892-1974)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 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C. 《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 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到,“《九章算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主要用于生活实践,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科研应该适可而止,故A排除。数学知识经常用于生活实践,故B排除。《九章算术》的实用性很强,故C排除。17.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首倡私人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还提出了A.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观点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C. “君轻民贵”“仁政”的观点D. “仁”与“礼”的学说【答案】D【解析】由“首倡私人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可以推断出这是孔子的思想,据此可知D是符合题意的;A是老子的思想主张,B是荀子的主张,C是孟子的主张,故排除ABC。18.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下列观点不可能是老子讲授的是①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以德治民③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法自然”④利用权术驾驭大臣A. ①④B. ②③C. ②④D. ①③【答案】C【解析】②是孔子的主张,④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故C符合题意;①③都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故排除。19.高二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C.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D. “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A【解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故A符合题意;B是孔子的主张,C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D为老子的主张,故排除BCD。20.西汉时期,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指责在辽东立高祖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大臣以谢天。该奏稿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主张A. “春秋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天人感应” D. “君为臣纲”【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等信息可知是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春秋大一统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统一,与题干天人感应不符,排除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控制、约束其它学派的发展,不让它们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天人感应不符,排除B。D项是三纲五常思想,与题干天人感应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21.董仲舒提出“天,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他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为了A. 树立君主权威B. 宣扬“君权神授”C. 提高儒家地位D. 制约绝对君权【答案】D【解析】董仲舒把汉代思想家总结的秦亡教训和儒家所主张的仁义提升和放大到宇宙论的层次上,这主要是为了制约绝对君权,以更好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目的是限制君权,不是树立君主权威,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是神化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对君权限制,不是提高儒学地位,故C项错误。22.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与时俱进,适应统治者的要求有密切关系表现在①孔子“仁”的提出②孟子“仁政”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程朱理学⑤阳明心学A. ③④⑤B. ②④⑤C. ②③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是孔子的主张,②是孟子的主张,二人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而当时统治者采纳的是法家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故排除;③④⑤分别是汉代和宋元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故选A。23.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B. 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C.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D. 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答案】C【解析】反对君主专制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朱熹是维护君主专制的,故排除A;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的是陆九渊,故排除B;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是程颐和程颢,故排除D;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故选C。24.他与朱熹是同一朝代人,他提出“心”就是“理”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A. 顾炎武B. 王夫之C. 王阳明D. 陆九渊【答案】D【解析】朱熹是南宋人,与朱熹同一朝代的思想家是陆九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就是主张心就是理,认为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故选D;AB中的思想家都是明末清初的,C是明朝的,故排除ABC。25.心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分别是A. 陆九渊、王阳明B. 朱熹、陆九渊C. 程颢、程颐D. 韩愈、李翱【答案】A【解析】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心学的开创者是陆九渊,集大成者是王阳明,故选A;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排除B;26.唐高祖认为:“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由此可知A. 唐初三教并行的局面结束B. 唐初统治者重视用儒学维护统治C. 唐统治者采取措施抑制佛教和道教D. 儒家思想在唐初重获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说明唐高祖的认识到儒学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三教并行的局面结束是理学思想形成,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注重佛道思想,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重获正统地位的时间是西汉时期,故D项错误。27.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正是因为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28.陆九渊认为:“身或不寿,此心实寿,家或不富,此心实富,纵有患难,心实康宁。……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建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要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必须A. 整治人心B. 发展经济C. 整顿吏治D. 注重民本【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说陆九渊认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心之“邪”,因此要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从整治人心入手,实现人心之“正”,故A项正确;陆九渊属于心学开创者,主要是从思想上维护社会统治,不是从经济、整顿吏治以及民本角度出发,故B、C和D项错误。29.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贡献,作者认为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C。30.顾炎武主张“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矣。”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其概括为A.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 三人行,必有我师C.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答案】D【解析】面对清军入关这件事,顾炎武说出了题干中的话,而梁启超将之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选D;A为屈原在《离骚》中的句子,B为孔子说的,记载在《论语》中,C是《周易》中的话,故排除ABC。31.目前为止,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A.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B. 商代的甲骨文C. 商周时期的金文 D. 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故B项正确;A项中的刻画符号并不是成熟的文字 ,金文、籀文在甲骨文之后,故排除ACD三项。32.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A. 京剧的形成 B. 傩戏的形成C. 南戏的出现 D. 元杂剧的兴起【答案】D【解析】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为正确选项。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安徽的四大徽班进京,和北方的剧种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剧种--京剧,道光年间形成,同治、光绪年间盛行,A错误。傩戏往往载歌载舞,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B排除。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流行的戏剧形式称为南戏,表达对社会的不满,C错误。33.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B. 统治者提倡C. 民间文化的发展D. 画家的性格【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风俗画产生的根本原因应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由此A符合题意。统治者注重宫廷画,排除B;民间文化的发展也根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排除C;画家的性格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34.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从根本上说明A.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B. 人们对书法欣赏水平提高C. 君主专制的强化D. 人们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以为明朝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A项正确。人们对书法欣赏水平提高,与材料强调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无关,排除B。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排除C。人们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与材料强调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无关,排除D。35.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A. 《诗经》B. 《老子》C. 《庄子》D. 《离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以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比兴手法”“闪耀着南方文化的奇丽色彩”的信息可知该作品应该是屈原的,故D项正确;《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BC项与“比兴手法”“南方文化”的信息不符,故AB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36题14分,37题16分)36.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马克壵《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1)为什么“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汉武帝什么措施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中,是哪些人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作者的主张是什么?(4)谈谈你认为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答案】(1)原因: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3)基本主张: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④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4)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从儒家思想主张与当时统治方式不匹配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汉代儒学经过改造后适应统治阶级思想统治需要角度来回答;第三小问影响从儒学的地位确立来回答。(2)结合宋代理学和心学思想家来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君为主,天下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主张、民本思想以及经济主张”来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明清思想与儒家思想关系角度思考回答。(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从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回答即可。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材料三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四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战国“百家争鸣”中儒、道、法代表人物及主张。(2)材料二中的董仲舒主要观点主张?(3)依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答案】(1)儒家:孟子 仁政 (荀子 礼法并施) 道家:庄子 齐物 。法家:韩非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经过改造的儒学,理学仍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4)批判君主专制,倡导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工商皆本;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解析】(1)根据所学可以概括得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是孟子与荀子,其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并重。道家代表是庄子,其主张是齐物。 法家代表是韩非子,其主张是加强中央集权。(2)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3)根据材料“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概括得出依据。(4)根据材料“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等方面可概括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