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
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地理学科试卷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下面小题。气体成分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氮(N2)78.0875.52氧(O2)20.9423.15氩(Ar)0.931.28二氧化碳(CO2)0.03(变动)0.05 1. 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A. 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B. 占大气成分的99%C. 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D. 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2. 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A. ④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答案】1. A 2. B【解析】【1题详解】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故选A。【2题详解】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一是森林破坏,二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②④正确。植树造林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易造成荒漠化。故选B。生物滞留池是指在低洼区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工程设施。下图为城市生物滞留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 图中生物滞留池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 降水减少 B. 下渗减少C. 地表径流减少 D. 水汽输送减少4. 推广建设生物滞留池对城市的影响是( )A. 减轻城市内涝 B. 降低地下水位C. 加剧热岛效应 D. 解决缺水问题【答案】3. C 4. A【解析】【3题详解】从剖面图可以明确看出,生物滞留池增加了水循环的下渗环节。对降水和水汽输送没什么影响,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4题详解】据图可知,生物滞留池明显使得地表积水转入地下,减轻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会上升,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热带雨林是全球最重要的原始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关于热带雨林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仅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 B. 最大分布区位于亚洲C.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 D. 我国没有热带雨林分布6. 关于热带雨林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垂直结构简单 B. 板根现象突出C. 常有附生植被 D. 树木高大繁茂【答案】5. C 6. A【解析】【5题详解】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最大分布区位于南美洲;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我国的海南岛、云南南部等地也有热带雨林分布。C正确。【6题详解】据图可以看出热带雨林植被高低、类型差别很大,垂直结构复杂,A错误。热带雨林中具有板根的树木十分普遍,板根现象突出,B正确。通过攀附于高大树木之上而使自己更好地吸收光。作为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植物之一,C正确。热带雨林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林木茂盛,高低错落,分不清层次,D正确。故选A。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B. 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C. 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D. 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8. 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A. 气温降低 B. 气压升高 C. 密度减小 D. 湿度增大9. 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升空20分钟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A. 迅速进行迫降 B. 不断降低飞行高度C. 保持原有高度 D. 升至万米以上高空【答案】7. A 8. C 9. D【解析】【7题详解】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A正确;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如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人为原因。【8题详解】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对流层气温降低,平流层气温上升,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上升;气压降低、密度减小、 湿度降低,C正确。【9题详解】雷雨天气一般出现在对流层,飞机遇到雷雨天气说明还在对流层,对流层由于大气对流现象明显,大气不稳定,不适宜飞机飞行,飞机应升至万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可保证安全,D正确。读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 关于洋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 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C. 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D. 30°N附近海域为西风漂流11.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A. 阻隔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B. 顺洋流而行,会导致航行速度加快C. 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增湿作用 D. 在暖流流经的地区,多形成大渔场12. 墨西哥湾(甲)海底石油发生泄漏,下列四地最可能受到污染的是( )A. 亚洲东海岸 B. 非洲南部沿海 C. 欧洲西海岸 D. 南美洲东海岸【答案】10. C 11. B 12.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0题详解】本题考查洋流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洋流呈顺时针流动,A错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反气旋型),B错误;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C正确。西风漂流位于南半球,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C。【11题详解】本题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A错误;顺洋流航行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B正确;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减温、减湿的作用,C错误;寒暖流交汇处及有上升流分布的海区,多形成著名的渔场,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海洋污染与洋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墨西哥湾附近有墨西哥暖流流经,墨西哥湾海底石油发生泄漏,受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最可能受到污染的是欧洲西海岸。故选C。【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地理意义表现在: (1)对全球热量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2)对气候影响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减温、减湿的作用。 (3)对海洋生物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及有上升流分布的海区,多形成著名的渔场。 (4)对航海影响:顺洋流航行快;逆洋流航行相反。 (5)对海洋环境影响:加快污染速度,扩大了污染范围。读非洲植被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3. A、B两地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B. 热带沙漠、热带草原C. 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D. 热带草原、热带沙漠14. 有关B地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 全年炎热干燥C. 全年高温多雨 D.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答案】13. A 14. D【解析】【13题详解】读图可知,非洲赤道刚果盆地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B地位于热带雨林两侧,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A地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A正确。【14题详解】读图可知,B地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B地气候是热带草原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D正确。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炎热干燥是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A、B、C错误。故选D。【点睛】热带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地球上很多现象都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据此回答下题。15. 多云阴雨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因为大气的( )A. 吸收作用强 B. 反射作用强 C. 散射作用弱 D. 保温作用弱16. 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 )A. 散射作用 B. 反射作用 C. 吸收作用 D. 辐射作用17.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A. 大气吸收作用 B. 大气反射作用 C. 大气散射作用 D. 大气折射作用【答案】15. B 16. A 17. C【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大气散射作用的原理和实例即可。【15题详解】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多云阴雨的白天,云层厚,反射的太阳辐射多,导致大气对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因此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据此判断,本题选择B。【16题详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太阳未日出而天空已明亮、房间里没有太阳光照射仍然明亮等。 黎明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故选A。【17题详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及散射都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而反射则无选择性特征,大气分子及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微小的颗粒才能对太阳辐射进行散射,大颗粒的尘埃只能反射,而太阳光中蓝光又最容易被散射,因此天空呈蔚蓝色,故C项正确。如图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8. 图中a、b、c、d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 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B. 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C. 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 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19. 影响水循环的人类活动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 提高入海污水量比例 B. 增加农业灌溉用水C. 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D. 加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答案】18. C 19. D【解析】【18题详解】读图可知,a从海洋指向大气,为蒸发,d指向水井为地下径流,c是从地表水到地下径流的过程,为下渗,b从降水直接指向海洋,为地表径流,C正确。【19题详解】水资源是有限的,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在一定时间段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需要节约使用、循环再利用,D正确。【点睛】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径流、下渗。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完成下列各题。20. 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 生物 B. 气候 C. 地形 D. 成土母质21. 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 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C. 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壳逐渐加厚【答案】20. D 21. C【解析】【20题详解】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故D正确。【21题详解】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正确。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故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故B错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薄,故D错误。【点睛】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高温湿润的环境,利于风化壳发育。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 下列关于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①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为动物提供营养来源 ③能够蓄水、保水 ④为微生物提供生存场所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23. 受土壤影响最大的经济活动是( )A. 工业 B. 农业 C. 旅游 D. 商业【答案】22. D 23. B【解析】【22题详解】土壤为植物提供水、气、养分,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①正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生长在土壤之中,因此土壤为动物提供营养来源,②正确。土壤通过空隙含水、下渗等方式能够蓄水、保水,③正确。土壤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并为微生物提供有机质,从而为微生物提供生存场所,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23题详解】工业主要是指原料采集与产品加工制造的产业或工程,对土壤依赖程度小,受土壤影响小,排除A。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动植物生长发育往往直接或间接依赖土壤,因此受土壤影响最大的经济活动是农业,B符合题意。旅游业所依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大多与土壤关系不大,排除C。商业与土壤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B。下图示意某地等压线(单位/hPa)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高空同一水平面,则0点稳定风向为A. ① B. ② C. ③ D. ④25. 若此图表示南半球近地面同一水平面,则0稳定点风向为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24. D 25. C【解析】【24题详解】高空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风向在梯度力右侧,故选D。【25题详解】南半球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图中B、D、E三点的盐度由高到低排列: 。 (2)A、B两点相比,盐度较低的是点 ,原因是 。 (3)C、D、E三处相比,水温最低的是 点,因为 。 (4)全球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答案】(1)E>D>B(2)A 原因:A处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入海口,大量的淡水在此注入海洋,对这部分海区的海水起到了稀释作用(3)D 原因:CDE位于同纬度海区,而D处有寒流流经(4)从南北回归线向高低纬递减 呈马鞍型【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世界区域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B位于赤道海区,降水丰富,盐度较低,D、E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强,因此盐度较高;D、E位于同一纬度,D处有寒流流经,蒸发弱,盐度相对较低,而E处有暖流流经,蒸发强,盐度相对较高,因此图中B、D、E三点的盐度由高到低排列是E>D>B。(2)图中显示,A、B两点同位于赤道上,但A点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河口,亚马孙河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淡水注入由此注入海洋,对当地海域的海水起到了稀释作用,因此A点的盐度比B点较低。 (3)图中显示,C、D、E三处均位于南回归线上,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相似,但C、E两处分别有巴西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而D处有本格拉寒流流经,水温较低,因此C、D、E三处相比,水温最低的是D。 (4)南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蒸发强,海水盐度最高;赤道地区因降水丰富,盐度较低;中高纬度由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因此由于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关系的影响,全球海水盐度大致从南北回归线向高低纬递减,呈马鞍型分布。【点睛】海洋水水温分布特征: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水温高于冬季;暖(寒)流海区水温高(低);表层水温高,向下水温降低;临近陆地的水温变化大。海洋水盐度分布特征: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度暖流盐度较高,寒流盐度较低;河水注入量较大的近海海域盐度较低。27.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相关。(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答案】 (1). 晴夜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2). 丙 (3). 白天多云,云层反射作用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4). 甲 (5).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6). 乙【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冬半年的霜是因地面冷而出现的凝华现象。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晴夜少云的天气,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地面气温下降快,容易产生霜冻。读图可知,图中甲表示反射作用,乙表示地面辐射,丙表示大气逆辐射作用,因此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的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丙过程有关。(2)白天多云,云层反射作用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弱,地面获得的能量少,地面辐射较弱,导致大气吸收的能量较少,从而使得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由此判断,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的原因与大气的反射作用有关,图中甲、乙、丙中甲表示反射作用。(3)对流层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弱,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因此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随高度的增加,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由此判断,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原因与地面辐射有关,图中甲、乙、丙中的乙表示地面辐射。28.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1)概括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特征。(2)指出热带雨林的三大分布地区。(3)指出甲、乙两地植被的显著区别。(4)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热带雨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答案】(1)北半球中高纬度;横贯大陆东西,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带状东西延伸。(2)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3)甲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乙地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冬季树木常青。(4)垂直结构复杂,树木高大茂盛;具有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植物种类多。【解析】【详解】(1)根据图示和针叶林的分布进行描述即可: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约在北纬50°~70°之间,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带状东西延伸。(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和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三大集中分布区,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约一半的热带雨林。 (3)由图可知,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常绿、冬季由于气温低,树木落叶;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树木终年长青。(4)热带雨林地区为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水热条件的差异,导致两种植被出现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树干的高度和群落结构及附生植物与藤本植物等方面;具体而言,热带雨林高大茂盛、群落结构复杂;多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29.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2)读图,土壤水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3)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矿物质 (2). 有机质 (3). 空气 (4). 气候条件 (5). 降水 (6). 气温 (7).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土壤组成及影响因素、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图中显示,图中A、B共同构成土壤中的固体物质,土壤中固体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和有机质,在理想土壤中矿物质的体积比例最高,由此判断,图中字母A表示矿物质,B表示有机质。(2)土壤组成中除了土壤固体就是土壤的孔隙,图中显示,土壤孔隙有土壤水分和空气,水分和空气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如干旱时,土壤孔隙中空气增加,水分减少;多雨时,土壤孔隙中水分增多,空气减少。(3)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因此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容易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积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