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命题人:常亚峰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Ne-20 O-16 Na-23 Al-27 Cl-35.5 S-32 Zn-65 Cu-64第Ⅰ卷(选择题 共5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2.下列常用实验仪器中,能直接加热的是( )A.分液漏斗 B.普通漏斗C.蒸馏烧瓶 D.试管3.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分类组合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Na2CO3H2SO4NaHCO3SiO2CO2BNaOHHClNaClNa2OCOCNaOHCH3COOHCaF2SO3SO2DKOHHNO3CaCO3CaOSO34.下列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达到分离目的的是( )A.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混合物B.石灰石与泥沙的混合物C.碘与酒精的混合物D.泥沙与氯化钠的混合物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所含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个B.1 mol Cl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C.标准状况下,a L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个D.常温常压下,11.2 L CO分子数是0.5NA6.有一种气体的质量是14.2 g,体积是4.48 L(标准状况),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A.28.4 B.28.4 g·mol-1C.71 D.71 g·mol-17.标准状况下某种O2和N2的混合气体m g含有b个分子,则n g该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的体积应是( )A. L B. LC. L D. L8.“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⑥ B.②③④C.②③⑤ D.①③④⑥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B.铜可以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C.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10.下列关于胶体的认识及应用正确的是( )A.胶体具有电泳现象,是因为胶体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B.纳米材料的粒子直径一般为几纳米或几十纳米(1 nm=10-9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C.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溶解D.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原因是烟尘粒子的直径比较小11.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MgSO4===Mg+2+SOB.Ba(OH)2===Ba2++OHC.Al2(SO4)3===2Al3++3SOD.KClO3===K++Cl-+3O2-12.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括号内为杂质)( )选项待提纯的物质选用的试剂操作方法ANaCl(Na2CO3)盐酸蒸发结晶BCO2(CO)O2点燃CZn(Cu)稀硫酸过滤DFe(OH)3胶体(FeCl3) 过滤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 L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14.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气体单质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22.4 L,则一定含有2NA个原子B.常温常压下,22 g氧气和26 g臭氧所含氧原子总数为3NAC.常温常压下,22.4 L H2O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D.标准状况下,0.3 mol CO2中含有氧原子数0.3NA15.下列分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萃取方法用四氯化碳提取溴水中的溴单质B.利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C.利用结晶的方法除去KNO3中的氯化钠D.利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16.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现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C.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既无沉淀也无气体再加AgNO3溶液立即出现白色沉淀,一定有Cl-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17.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无色溶液,在无色灯焰上观察时看到黄色火焰,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溶液只含有Na+ B. 该溶液一定含有Na+,也可能含有K+C. 该溶液不含Na+,可能含K+ D. 该溶液可能含Na+或K+中的一种18.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B、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凡是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D、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19.(8分)有五种物质是①6 g H2;②0.5 mol CO2;③1.204×1024个HCl;④147 g硫酸;⑤92 g乙醇(C2H5OH),它们的物质的量最大的是_________,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含有原子个数最多的是_________,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20.(10分)(1)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A气体和H2的质量分别是4.8 g和0.2 g,则气体A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A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2)某二价金属氯化物40.5g,含有0.6molCl-,则该氯化物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该氯化物的摩尔质量_____________,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21.(12分)(1)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 ②液态HCl、 ③CaCO3固体、 ④熔融KCl、⑤蔗糖、 ⑥铜、 ⑦CO2、 ⑧H2SO4。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2)丙酮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可与水以任意体积比互溶,密度小于1 g·cm-3,沸点约为55 ℃,分离水和丙酮时最合理的方法是________。a.蒸发 b.分液c.过滤 d.蒸馏(3)如下图所示,过滤操作中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22.(16分)如图所示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选择装置________(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下同);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选择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碘水中分离出I2,选择装置___________,该分离方法的名称为__________。(3)装置A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进水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装置B在分液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实验室中取少量海水,进行如下流程的实验:―→问题1:精盐中含Ca2+、Mg2+、SO等杂质,需要提纯后才能综合利用。粗盐提纯的步骤有:①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③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④调节溶液的pH等于7;⑤溶解;⑥过滤;⑦蒸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填字母)。a.⑤②③①⑥④⑦ b.⑤①②③⑥④⑦c.⑤②①③④⑥⑦ d.⑤③②①⑥④⑦问题2:按所选顺序操作时,步骤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问题3:由海水到氯化钠晶体的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主要装置是__________(从给定的四种装置中选择)。
【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 共5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解析:酒精属于易燃物,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易燃性物质标志。A.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A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B错误;C.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气体标志,故C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D正确。答案:D2.解析:A.分液漏斗不能用来加热,故A错误;B.普通漏斗不能用来加热,故B错误;C.蒸馏烧瓶可垫石棉网加热,不可直接加热,故C错误;D.试管能直接加热,故D正确。答案:D3.解析:A.Na2CO3是盐不是碱,故A错误;B.CO不是酸性氧化物,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C.SO3是酸性氧化物,故C错误。答案:D4.解析:A项,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易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A项错误。B项,石灰石和泥沙都不溶于水,不能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分离,B项错误。C项,碘易溶于酒精,将混合物溶于水后过滤不能将其分离,C项错误。D项,泥沙与氯化钠的混合物溶于水后过滤,可以把泥沙分离出来,再蒸发滤液可以得到氯化钠,D项正确。答案:D5.答案:C解析: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态,22.4 L水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A错误;1 mol Cl2含有的氯原子数为2NA,B错误;标准状况下,a L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个,C正确;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是22.4 L·mol-1,故D不正确。6.答案:D解析:×22.4 L·mol-1=4.48 L,则M=71 g·mol-1。7.答案:A解析:由= g·mol-1,得n g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在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所占的体积为 L。8.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将纳米碳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是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能透过滤纸;胶体较稳定,静置不会出现沉淀。9.答案:D解析:A项,硫酸钡虽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但溶于水的部分能够电离,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它是电解质;B项,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项,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在水溶液中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10.解析:胶体具有电泳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胶体本身不带电,A项错误;纳米材料的微粒直径一般为几纳米或几十纳米(1 nm=10-9m),若形成分散系,则该分散系属于胶体,B项错误;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先使胶粒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减小从而发生聚沉,即产生沉淀,然后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沉淀逐渐溶解,C项正确;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原因是烟尘微粒带电荷,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发生电泳现象,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D项错误。答案:C11.答案:C解析:A项中“===”右边的离子符号表示是错误的,应改为MgSO4===Mg2++SO;B项中“OH”应改为“2OH-”;D项中ClO不电离,应改为KClO3===K++ClO。12.答案 A解析 A项,加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然后将溶液蒸发、结晶,可得到NaCl固体;B项,在CO2中CO很难点燃且除去CO的同时混入了O2;C项,Cu与稀硫酸不反应,Zn可溶于稀硫酸,过滤后所得固体为Cu而不是Zn;D项,Fe(OH)3胶体和FeCl3都能透过滤纸,过滤不能除去FeCl3。13.解析: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的大小,决定其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分子数的多少,故A错误;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一定,气体体积由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物质的量越多,体积越大,故B正确;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同,标准状况下约为22.4 L/mol,故C错误;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外界条件不同,体积不同,不同条件下体积不等的气体所含分子数可能相等,故D错误。故选B。答案:B14.答案:B解析:任何气体单质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22.4 L,则一定含有NA个分子,不一定含2NA个原子,如标准状况下体积约为22.4 L的二氧化碳,含有3NA个原子,A错误;常温常压下,22 g氧气和26 g臭氧所含氧原子总物质的量为=3 mol,含氧原子总数为3NA,B正确;常温常压下, H2O是液体,C错误;0.3 mol CO2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6NA,D错误。15.解析:A.溴易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可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分离,正确;B.运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正确;C.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则利用结晶法分离,正确;D.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分离,错误。答案:D16.答案:C解析:原溶液中含CO或HCO时,都会出现A项的现象,故A项错误;原溶液中含有SO或Ag+时,都会出现B项的现象,故B项错误;C项,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既无沉淀也无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无CO、SO,又加入AgNO3出现白色沉淀,只能是原溶液中含有Cl-,C项正确;含Ca2+也会有D项的现象,故D项错误。17.答案B18.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19.(8分)解析:①6 g H2的物质的量为:=3 mol,n(原子)=3×2=6 mol,m=6 g,②0.5 mol CO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n(原子)=0.5×3=1.5 mol,m=0.5×44=22 g,③1.204×1024个HCl的物质的量为:2 mol,n(原子)=2×2=4 mol,m=2×36.5=73 g,④147 g H2SO4的物质的量为:=1.5 mol,n(原子)=1.5×7=10.5 mol,m=147 g,⑤92 g乙醇(CH3CH2OH)的物质的量为:=2 mol,n(原子)=2×9=18 mol,m=92 g;因此:物质的量最大的是①,故含有分子数最多的就是①,原子的物质的量最大的是⑤,故含有原子数最多的就是⑤,质量最大的是④,故答案为:①;①;⑤;④。答案:① ( 2分) ;① (2分); ⑤ (2分) ; ④ (2分)20.(10分)答案:(1)48 g/mol (2分) ; 1∶1 (2分)(2)0.3mol (2分) ; 135g/mol (2分) ; 64 (2分)21.(12分)答案:(1) ①②③④⑧ ( 3分) ⑤⑦ (3分)(2)d (3分) (4)漏斗末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3分)解析:(1)①NaCl是电解质,但晶体中Na+、Cl-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导电;②液态HCl虽不导电,但其溶于水能导电,是电解质;③CaCO3不溶于水,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但其固体不导电;④熔融KCl能电离出K+、Cl-,能导电,是电解质;⑤蔗糖无论溶于水或受热熔融均不导电,是非电解质;⑥Cu是金属单质,能导电,但它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⑦CO2溶于水能导电,因为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电离,是电解质,但CO2属于非电解质;⑧H2SO4溶于水能导电,纯H2SO4不导电,是电解质。(3)水与丙酮互溶,二者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来实现二者的分离。(4)过滤时漏斗末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容易使液体溅出。22.(16分)答案:(1)D (1分) A ( 1分)(2)B (1分) 萃取、分液 (1分)(3)(直形)冷凝管 (2分) 下口进水 (2分) 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上的小孔 (2分)(4)问题1:ad (2分)问题2:HCl+NaOH===NaCl+H2O,2HCl+Na2CO3===2NaCl+H2O+CO2↑ (2分)问题3:CD ( 2分)解析:(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应选择D装置;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的方法是蒸馏,应选择A装置。(2)从碘水中分离出I2,应该加入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先进行萃取,然后再分液,应选择B装置。(3)装置A中①的名称是(直形)冷凝管,其下口为进水口,上口为出水口;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必须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分液漏斗上的小孔,保证内外气压相同,使液体顺利滴下,然后再打开下端的旋塞。(4)问题1:此题中除去SO应选用BaCl2溶液,Ca2+需用Na2CO3除去,NaOH用于除去Mg2+和Fe3+;而过量的BaCl2需用Na2CO3除去;过量的NaOH和Na2CO3需用盐酸除去。所以Na2CO3的作用有两个:既除去Ca2+又除去过量的BaCl2。所以,①Na2CO3溶液需在BaCl2溶液之后加,②盐酸在过滤除去沉淀之后加。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答案均正确,所以a和d符合。问题2:步骤④调节溶液的pH等于7,除去过量的Na2CO3和NaOH,发生两个反应:HCl+NaOH===NaCl+H2O,2HCl+Na2CO3===2NaCl+H2O+CO2↑。问题3:由海水到氯化钠晶体的实验过程:加入沉淀剂→过滤→加入盐酸中和→蒸发结晶,所用的主要装置是C和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