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9月)生物试题
展开
哈六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一次调研考试 生物 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中具有核糖体
B. 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 HIV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 从烟草花叶病毒体内可以提取到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一般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DNA或RNA)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T2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核糖体,A错误;
B、T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并导致其裂解,但不感染肺炎双球菌,B错误;
C、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混点:将一切病毒与原核生物的结构混淆,误认为有核糖体这一细胞结构。其次就是容易对T2噬菌体的专性寄生细菌——大肠杆菌混淆。
2.下列关于颤藻和黑藻这两种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者的细胞在分裂时,都会发生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转化
B. 二者的遗传物质既分布于细胞核、也分布于细胞质
C. 二者的细胞中,光合色素都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D. 二者的细胞都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并产生还原氢和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颤藻属于原核生物,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颤藻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A错误;
B、颤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B错误;
C、颤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其光合色素分布在光合片层膜上,C错误;
D、二者的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都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并产生还原氢和ATP,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容易对“颤藻和黑藻”两类生物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混淆。
3.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乳酸菌的细胞内没有核糖体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 DNA 和 RNA 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2、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中含少量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中含少量RNA)。
3、乳酸菌、破伤风杆菌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
【详解】A、乳酸菌细胞内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A错误;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B正确;
C、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C错误;
D、破伤风杆菌属于厌氧菌,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点睛】关键:首先要区别乳酸菌、破伤风杆菌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其次是乳酸菌和破伤风杆菌都是厌氧型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4.如图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②普遍存在于皮下和内脏等部位,则②是脂肪
B. 若图中①为某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C. 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
D. 若③为生物大分子,且能贮存生物的遗传信息,则③一定是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分布和功能,分析题图可知,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①可能是蛋白质(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是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核酸或磷脂.
【详解】A、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且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可能是脂肪,A正确;
B、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①最可能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B正确;
C、④如果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C正确;
D、③如果为生物大分子,且能贮存生物的遗传信息,则③是DNA或RNA,D错误。
故选:D。
【点睛】熟悉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
(3)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4)糖类是由C、H、O组成。
5.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 R 基团的不同
B. 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 蛋白质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D.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 A 和 B
【答案】B
【解析】
氨基酸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 R 基团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如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遗传物质DNA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C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0.01g/mL CuSO4溶液)4滴并摇匀,D错误。
6.如图表示某种大分子物质的基本单位,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是核糖核酸,人体内有4种
B. 从图中看该物质只含有C、H、O、P四种元素
C. 该物质形成的大分子物质是RNA,它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D. 在T2噬菌体和HIV的宿主细胞中都找不到这种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该图为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图,为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据此答题。
【详解】A、该图为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图,该物质有4种,A错误;
B、该物质含有C、H、O、N、P 5种元素,B错误;
C、该物质聚合形成RNA,要分布于细胞质中,C正确;
D、在T2噬菌体和HIV的宿主细胞中都能找到这种物质,D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
C.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
D. 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主动运输可以使离子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以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所以细胞膜两侧的例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A错误;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不完全相同,例如细胞膜上有糖蛋白,线粒体膜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等,B错误;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着膜的融合和变形,体现了膜的流动性,C正确;
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D错误。
8.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在正常细胞内也需要发挥作用
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在物质进出细胞核时具有选择性
D.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 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
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细胞内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是光反应的场所,而光反应有ATP 的生成,故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正确;
B、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正常细胞部分衰老损伤的细胞器需要溶酶体内的酶水解,B正确;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某些物质(如酶、RNA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且具有选择性,C正确;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内,可以编码部分参与呼吸作用的酶,D错误。
故选:D。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细胞内具膜结构的细胞器的功能,如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对入侵细胞内的病菌、细胞本身的衰老细胞器等进行分解利用,不能利用则排除细胞外。
9. 下列关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原核细胞都没有生物膜系统,但不是所有真核细胞都有生物膜系统
B. 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细胞核增多
D. 神经递质的释放、质壁分离现象和动物细胞分裂过程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原核细胞都没有生物膜系统,但不是所有真核细胞都有生物膜系统,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任何细胞器,没有生物膜系统,A正确;在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雄蜂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分化,体现了生殖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一般情况下,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细胞核的数量不会增加,C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质壁分离现象和动物细胞分裂过成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10.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各溶质分子都不能通过半透膜)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甲溶液为清水,乙溶液是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则水分子只进不出,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
B. 若甲溶液是质量浓度为10%的蔗糖溶液,乙溶液是质量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则漏斗内液面高度不变
C. 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渗透平衡时,漏斗内的液柱会阻止液面继续上升
D. 若甲、乙溶液分别是质量浓度为0.1g/mL、0.2g/mL的蔗糖溶液,则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
【答案】C
【解析】
若甲溶液为清水,乙溶液是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则单位时间内由甲进入乙中的水分子多于由乙进入甲中的水分子,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A错误;若甲溶液是质量浓度为10%的蔗糖溶液,乙溶液是质量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由于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蔗糖,葡萄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即乙中的水分子数少于甲中的水分子数,所以水分子由甲透过半透膜进入乙,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B错误;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渗透平衡时,因漏斗内的液柱的静水压的作用,会阻止液面继续上升,C正确;若甲、乙溶液分别是质量浓度为0.1g/mL、0.2g/mL的蔗糖溶液,则单位时间内由甲进入乙中的水分子多于由乙进入甲中的水分子,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因漏斗内的液柱的静水压的作用,所以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等,D错误。
【点睛】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多的溶液流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少的溶液。
11.将a、b、c三组红细胞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进行实验,浸泡一段时间后其细胞形态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细胞内液的渗透压,a组的比b组的高
B. 浸泡过程中a组细胞失水量小于c组细胞失水量
C. 若向a组烧杯中加入少量葡萄糖,则其细胞可能会皱缩后恢复原状
D. 上述实验中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而消耗ATP的数量比较:c>b>a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红细胞浸入a溶液中保持正常形态,说明a溶液浓度等于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红细胞浸入b溶液中吸水膨胀,说明b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红细胞浸入c溶液中失水皱缩,说明c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因此,a、b、c溶液浓度大小:b<a<c。根据分析可知,图中所示a组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b溶液浓度<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c溶液浓度,故浸泡过程a组细胞失水量小于c组细胞失水量,B正确;若向a组烧杯加入少量葡萄糖,则由于外界溶液浓度较高,细胞可能发生先失水,而后由于葡萄糖进入细胞使得细胞内液的溶质浓度增大,导致细胞吸水,C正确;上述实验中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是由于水分子的运输,为自由扩散,不消耗ATP分子,D错误。
12.下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 细胞转运钠离子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C. 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 载体②转运方式与钾离子出细胞的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2、分析题图可知,载体①运输钠离子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载体②运输的物质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协助扩散;而同一个载体运出钠离子和运进钾离子时需要消耗ATP,说明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 由分析可知,载体①运输钠离子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即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A正确;
B. 载体②运输钠离子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 由分析可知,①是主动运输,②是协助扩散,C正确;
D. 据图分析,细胞转运钾离子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而载体②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识图:载体①运输钠离子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载体②运输的物质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协助扩散;而同一个载体运出钠离子和运进钾离子时需要消耗ATP,说明属于主动运输。
13.如图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A. 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4-需求较大,番茄对SiO4-需求量较小
C. 图2中b点,离子吸收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D. 图1中水稻培养液里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Ca2+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多,造成培养液中Ca2+、Mg2+ 浓度上升;番茄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SiO32-多,造成培养液中SiO32-浓度上升.两种植物吸收离子不同,水稻对SiO32-吸收较多,而番茄对Ca2+、Mg2+ 吸收较多。
2、图2表示主动运输,分析曲线图:氧气浓度为0,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能量,则离子的运输速率较慢;随着氧气浓度增加(ab段),离子的运输速率加快;而b点以后,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运输速率不变。
【详解】A、由图2可知,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即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A正确;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32-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32-需求量最小,原因是它们各自细胞膜上具有不同的载体,B正确;
C、图2中b点后离子吸收速率不再随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限制离子的吸收速率不是能量而最可能是该离子载体数量的限制,C正确;
D、图1中水稻培养液的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吸水的相对速率大于吸收离子的相对速率,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识图分析,注意其中离子运输方式判断依据: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随氧浓度增加运输速率增大说明与能量供应有关,属于主动运输;不同离子运输数量不同还与细胞膜上该离子的运输载体数量有关。
14.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稻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有ATP的生成
B. ATP中的“A”与 ATP彻底水解后生成的“A ”表示不同物质
C. ATP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的ATP与ADP的含最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答案】D
【解析】
水稻在有氧条件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 ATP 的生成;在无氧条件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 ATP 的生成,A 正确; ATP 中的“A”代表的是腺苷,ATP 彻底水解后生成的“A”是腺嘌呤,B 正确; ATP 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 正确;人在饥饿时,细胞中的 ATP 与 ADP 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细胞内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是生物界的共性,D 错误。
【考点定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名师点睛】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1)ADP和ATP的关系:ADP是二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分子式可简写成A-P~P。从分子简式中可以看出。ADP比ATP少了一个磷酸基团和个高能磷酸键。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
(2)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
(3)ATP的合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
15.下列关于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酶的合成一定经过转录与翻译两个过程
B. 高温、低温都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失活
C. 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
D. 酶只能在活细胞中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温和性,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
【详解】A、蛋白质类的酶的合成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而RNA类的酶只需要经过转录过程,不需要翻译过程,A错误;
B、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失活,而低温不会,B错误;
C、所有活细胞都进行细胞呼吸,因此都含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原核细胞的呼吸酶、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酶和无氧呼吸的酶都不分布于线粒体,C正确;
D、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可以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16.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因变量是酶的种类
B. ATP中含有核糖,形成时需要酶的催化;酶中可能含核糖,形成时需要消耗ATP
C. 酶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ATP在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等场所合成
D. 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过程产生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ATP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其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4、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①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②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或细胞质基质。
【详解】A、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A错误;
B、ATP中含有核糖,形成时需要酶的催化;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或RNA,故其中可能含核糖,形成时需要消耗ATP,B正确;
C、蛋白质类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RNA类的酶在细胞核内合成,C错误;
D、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过程消耗ATP,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悉ATP和酶的化学本质以及分子结构组成是分析本题的基础。
17. 下列生产措施或生活现象所涉及的细胞呼吸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A. 提倡慢跑,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
B. 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减少有机物的分解
C. 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D. 作物种子贮藏前需要干燥,主要是通过减少水分以抑制细胞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详解】慢跑时进行有氧呼吸运动,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A正确;
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又不会冻伤果蔬,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分解,B正确;
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C错误;
作物种子贮藏前需要干燥,在晒干的过程中,失去的是自由水,从而通过减少水分来抑制细胞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C。
18.图1表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图2表示细胞呼吸时气体交换的相对值的情况,图3表是氧气浓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某些植物细胞中可以同时发生图1所示的所有过程
B. 图3中能表示氧气浓度对人体呼吸速率的影响
C. 图3中C点时细胞的呼吸方式与图2中氧浓度为d时一致
D. 图2中氧气浓度为d时,细胞中能通过图1所示①②过程产生CO2和H2O
【答案】D
【解析】
图1中,植物细胞中不能同时发生③④过程,A错误;图3中不能表示氧气浓度对人体呼吸速率的影响,可以表示酒精途径的无氧呼吸的植物的相关生理过程,B错误;图3中C点时细胞的呼吸方式与图2中氧浓度为c时的一致,C错误;图2中氧气浓度为d时,细胞只有有氧呼吸,能通过图1所示①②过程产生CO2和H2O表示,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19.在真核细胞的代谢活动中,都会产出[H](还原性氢),下列有关[H]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中产生的[H]将转移到线粒体内膜上并最终被消耗
B. 真核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生的[H]将在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被消耗
C. 光合作用中产生的[H]将从类囊体薄膜转移到叶绿体基质中为CO2的固定供氢
D.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都能产生[H],但两者的化学本质不同
【答案】C
【解析】
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将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产生水,A项正确;真核细胞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在第二阶段用于丙酮酸或丙酮酸分解产物的还原,B项正确;CO2的固定不需要[H]的参与,C项错误;光合作用产生的[H]为NADPH,呼吸作用产生的[H]为NADH,二者的化学本质不同,D项正确。
20.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 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下(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透光玻璃瓶甲
透光玻璃瓶乙
不透光玻璃瓶丙
5.4 mg
6.6 mg
2.5mg
A. 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 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2.9 mg
C. 在一昼夜后,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高
D. 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约为1.2 mg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题中实验设计可以看出,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可作为乙和丙的对照,乙中氧气浓度增加,这是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的积累的,即为净光合作用量;由于丙为不透光的玻璃瓶,因此消耗的氧气可代表浮游植物的呼吸消耗。
【详解】A、玻璃瓶丙不透光,浮游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H],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A正确;
B、由于丙为不透光的玻璃瓶,消耗的氧气可代表浮游植物的呼吸消耗,因此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5.4-2.5=2.9mg,B正确;
C、乙瓶中由于进行光合作用使氧气增多,则二氧化碳减少,而丙瓶是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高,C正确;
D、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约=净光合作用释放+呼吸作用消耗=(6.6-5.4)+(5.4-2.5)=4.1mg,D错误。
故选:D。
【点睛】关键:
(1)乙瓶氧气量-甲瓶氧气量=一昼夜净光合产氧量;
(2)甲瓶氧气量-丙瓶氧气量=一昼夜呼吸作用耗氧量;
(3)光合作用实际产生氧气量=净光合产氧量+呼吸作用耗氧量。
2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关系,并绘制了甲、乙、丙、丁四幅图。其中图中“A”点不能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般在曲线中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表示此时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甲图中,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该值表示的净光合作用量。
【详解】A、A图中A点的含义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
B、B图中A点后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故A点含义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B正确;
C、C图根据图中的曲线的含义可知,A点代表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正确;
D、D图中,A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正确.
故选A。
22.如图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3和4过程产生的[H]都能与氧气结合产生水
B. 绝大多数生物体都能进行的过程是3
C. 能提供给绿色植物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多的过程是5
D. 2过程需多种酶参与、且需ATP供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图中过程1显示的是水的光解,产生的[H]和ATP为暗反应所利用,过程2是暗反应,产生有机物,进一步被呼吸消耗,过程3、4、5代表的是呼吸作用的三个阶段,从反应物与生成物去判断,从而确定各个阶段物质能量的变化。
【详解】
过程1产生[H]不与氧气结合,A错误;
过程3是呼吸的第一阶段,所以只要有细胞结构就可进行,B正确;
过程5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C正确;
过程2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酶和[H]的参加,ATP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A。
23.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对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O2吸收量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甲、乙植物分别代表阳生植物、阴生植物
B. 图中e点时,甲植物净光合强度比乙植物净光合强度大
C. 图中d点,限制乙增产的外界因素可能是CO2浓度、温度
D. 在缺Mg培养液中培养甲植物,则其b1点将向右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当光照强度为0时,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高于乙植物;当光照强度为c时,甲、乙曲线相交,表示甲乙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再根据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分析解答。
【详解】A、据图分析,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高于乙,故甲是阳生植物,乙是阴生植物,A正确;
B、e点时甲、乙曲线相交,甲植物净光合强度等于乙植物净光合强度,B错误;
C、d点乙已经达到光饱和点,限制乙增产的外界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而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C正确;
D、缺Mg培养液中培养甲植物,叶绿素会合成不足,则光补偿点b1点将向右移动,D正确。
故选:B。
【点睛】曲线含义和关键点含义的理解:整条曲线表示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变化,其中与纵轴的交点表示不同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与横轴的交点表示两种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为0,即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又称光补偿点。
24.细胞中的一类基因是维持生存的,在各种细胞中都处于活动状态;另一类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基因。如图是能产生抗体A的细胞,关于该细胞中标出的三个基因的开闭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其中有一个是打开的,即A抗体基因
B. 其中有两个是打开的
C. 其中有一个是打开的,即ATP合成酶基因
D. 三个都是打开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标出三个基因,即ATP合成酶基因、A抗体基因和胰岛素基因.其中ATP合成酶基因是维持生存的基因,肯定是打开的;该细胞能产生抗体,所以A抗体基因是打开的;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表达,在其他细胞是关闭的。
【详解】A、除了A抗体基因打开,ATP合成酶基因也是打开的,A错误;
B、该细胞中有两个基因是打开的,即A抗体基因和ATP合成酶基因,B正确;
C、除了ATP合成酶基因打开,A抗体基因也是打开的,C错误;
D、该细胞中有两个基因是打开,即A抗体基因和ATP合成酶基因,而胰岛素基因是关闭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抗体基因和胰岛素基因都属于奢侈基因,只能在特定细胞内选择性表达,如抗体基因只能在浆细胞内表达,胰岛素基因只能在胰岛B细胞内表达。ATP合成酶基因属于细胞内管家基因,在所有正常细胞内都能表达。
25. 对多细胞生物而言,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从而影响DNA的活动
B. 正常的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衰老
C. 癌变细胞的表面物质均减少
D. 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因为基因不再表达
【答案】B
【解析】
细胞内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特征,而衰老细胞的特点是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从而影响DNA的活动,故A项错误;正常的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衰老,B项正确;癌变细胞表面有些物质如糖蛋白等减少,而有些物质如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增多,故C项错误;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地由基因决定的自行结束细胞生命的过程。受到由严格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所以凋亡是多基因严格控制的过程,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癌变、衰老和凋亡
26.下图表示人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命历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细胞与①细胞相比,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 c过程细胞发生分化,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C. c过程产生的三种血细胞一般不会再变成细胞③
D. ④细胞可能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a表示细胞体积的增加(即细胞生长),b表示细胞增殖,c表示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据图分析,②细胞与①细胞相比,细胞的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与无机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降低,A错误;
B.c过程表示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B正确;
C.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转的,所以c过程产生的三种血细胞一般不会再变成细胞③,C正确;
D.④细胞可能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D正确。
故选:A。
【点睛】注意:细胞分化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内基因组成即遗传物质不改变。
27.下列关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和细胞周期调控有关
B. 只有在癌细胞中才存在这两种基因
C.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过程中存在累积效应
D.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可被内外因子激活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掌握原癌因子和抑癌因子的功能.
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和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正确;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人体正常基因,人体所有体细胞都存在这两种基因,B错误;
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过程中存在累积效应,C正确;
D、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 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8.下图为同一高等动物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基因型为MMNn),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可能在睾丸中同时观察到上面4幅图
B. 可用MMMMNNnn表示A、B、C三图中细胞的基因型
C. 4幅图中染色体组数均为2组
D. 由D图M、m可知该细胞在之前发生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在动物的睾丸中既可进行有丝分裂实现精原细胞的增殖,也可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所以可以在睾丸中同时观察到上述四种细胞,A错误;
B、A、B、C图是DNA复制后的时期,核DNA含量加倍,其上的基因组成也加倍,B正确;
C、4幅图中染色体组数分别为4组、2组、2组和 2组,C错误;
D、该生物基因型为MMNn,产生的m是新基因,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29.配子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个体基因型
配子基因型
异常发生时期
A
DD
D、d
有丝分裂前期
B
AaBb
AaB、AaB、b、b
减数第二次分裂
C
XaY
XaY、XaY
减数第一次分裂
D
AaXBXb
AAXBXb、XBXb、a、a
减数第二次分裂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D、d,说明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时,基因发生了突变,A错误;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AaB、AaB、b、b,说明等位基因Aa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含A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B错误;
C、基因型为XaY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XaY、XaY,说明XY染色体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XY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C正确;
D、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AAXBXb、XBXb、a、a,说明XBXb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AA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D错误。
故选:C。
【点睛】易错点:
1、 产生配子的过程只能是减数分裂的过程;
2、 不考虑交叉互换,由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若配子中含等位基因,说明是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3、 若配子含有相同基因,一般是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移向细胞两极。
30.下图是某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图甲中的2和6表示两条Y染色体,则此图可以表示次级精母细胞
B. 图乙中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可能是b
C. 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分别为2、0、4
D. 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16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详解】A、若图甲中的2和6表示两条Y染色体,则3和7表示X染色体,该图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为体细胞,不能表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图乙中①和②是姐妹染色单体,若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可能是b,B正确;
C、图乙细胞核中含有4个DNA分子,但细胞质内还有少量的DNA,C错误;
D、由图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应该含有4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最多有8条,D错误。
故选B。
31. 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DNA)数目加倍,即每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4个同名基因,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分别在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B、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每个四分体都将出现4个黄色或4个绿色荧光点,AB错误。
CD、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C错误,D正确。
故选D。
32.下面是某同学在使用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中正确的操作或结论是( )
A. 给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注射用3H标记的核苷酸,一段时间后,可依次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检测到放射性
B. 小白鼠吸入18O2,则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
C. 在探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的来源实验中,可用18O同时标记H2O和CO2作为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原料
D. 用15N标记精原细胞的DNA双链,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所占的比例是50%
【答案】B
【解析】
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能够利用氨基酸合成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因此给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注射用3H标记的氨基酸,一段时间后,可依次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检测到放射性,A错误;小白鼠吸入18O2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18O2结合生成H218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可在小白鼠的尿液中检测到H218O,B正确;在探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的来源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C02和H2O,一组小球藻提供C1802和H2O,另一组小球藻提供C02和H218O,分析两组小球藻释放的O2,C错误;用15N标记精原细胞的DNA双链,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而每个染色单体上含有的1个双链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被15N标记,因此在减数分裂结束后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所占的比例是100%,D错误。
33.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上皮细胞置于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细胞中的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
B. 用盐酸改变生物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 使细胞中的物质全部水解
D. 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吡罗红与DNA的结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在该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步骤:取材→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详解】AC、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不能水解DNA和细胞内所有的物质,AC错误;
B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的作用是:①用盐酸改变生物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甲基绿与DNA结合,B正确,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悉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 下列有关“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都需要染色
B. 观察叶绿体时必须保证细胞处于有水的状态
C. 用健那绿给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色会同时杀死活细胞
D. 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短棒状或哑铃形的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因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色素,所以在观察叶绿体时不需要染色,而观察线粒体需要染色,故A不正确。观察叶绿体时,细胞质处于流动状态,所以观察叶绿体时必须保证细胞处于有水,故B正确。健那绿是活体染色剂,不会杀死活细胞,所以C不正确。在高倍镜下,叶绿体呈扁平椭球形或球形,所以D不正确。
考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观察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操作过程的理解。
35.以圆形滤纸的中心为圆心,画叶绿体色素滤液的小圆进行色素分离,看到近似同心环状的四个色素圈,排列在最内圈的一个呈( )
A. 蓝绿色 B. 黄绿色 C. 黄色 D. 橙黄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越快,反之则越慢.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根据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实验分析:
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扩散最远,位于同心环状的最外圈,呈现橙黄色。
故选:D。
【点睛】熟悉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36.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
①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2 mL淀粉液;另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1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液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 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 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 ℃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 ⑤观察实验现象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④→②→⑤ D. ①→④→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实验步骤是否合理是实验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过低的温度和过高的温度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在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且不能恢复;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详解】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由于实验需要严格控制单一变量,在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混合之前首先需要将它们各自保温到一定温度,然后再混合,并且混合后还需要在相应的温度条件下保温让其充分反应,因此最合理的实验顺序是:①取3支试管,编号,各注入2 mL淀粉溶液;另取3支试管,编号,各自注入1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④将6支试管分成三组,每组各有一份淀粉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在60 ℃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②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试管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 min③向各试管中滴一滴碘液→⑤观察实验现象;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应该不能先将酶和底物混合,因为酶具有高效性,一旦混合后就会发生反应,再根据题意作答。
37. 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可用苏丹红代替龙胆紫染液为染色体染色
B. 观察到分裂中期的细胞核内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C. 该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D. 质量分数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95%的酒精混合液主要起固定作用
【答案】C
【解析】
染色体或染色质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一般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进行染色,不能用苏丹红替代,A错误;细胞分裂中期细胞核的核膜与核仁已经解体,看不出细胞核了,且是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接着先在低倍镜观察,再换高倍镜观察,C正确;质量分数为15%盐酸和质量分数为95%酒精混合液主要起解离作用,使细胞分散开来,D错误。
【考点定位】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染色体或染色质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38.下列关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可用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B. 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有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D. 用洋葱根尖制成的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观察减数分裂应该选择生殖器官如花药进行观察;观察有丝分裂应该选择分裂旺盛的体细胞,如根尖分生区。
【详解】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均可以用来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花药中花粉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细胞数量,所以雄蕊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B正确;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洋葱根尖分生区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不能观察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故选D。
39. 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并分成两组,(1)一组全部让其自交;(2)二组让其自由传粉。一、二组的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
A. 1/9 1/6 B. 3/8 1/9
C. 1/6 5/12 D. 1/6 1/9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幼苗的基因型有AA、Aa、aa.如果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则只有AA和Aa,比例为1:2.
解: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后,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则AA占,Aa占;配子概率是A=、a=.因此①组全部让其自交,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
②组让其自由传粉,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故选: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4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B.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C. 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1)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2)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
(2)适龄生育;
(3)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4)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A、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物质改变包括基因结构改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改变等,A错误;
B、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不都是遗传病,B错误;
C、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C正确;
D、如果某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满足遗传平衡定律,则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C。
【点睛】在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前提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41.大豆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且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
B. 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成熟后代的表现型为深绿色和浅绿色,比例为1:1
C. 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次,成熟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
D. 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A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基因频率越来越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大豆植株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因素.Aa自交后代有AA、Aa和aa,但aa黄色植株会在幼苗阶段死亡。
【详解】A、浅绿色植株自交,其后代中基因型:AA:Aa:aa=1:2:1,即深绿色:浅绿色:黄色=1:2:1,但由于aa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在成熟后代中只有AA和Aa,且比例为1:2,A正确;
B、若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即Aa×AA,则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绿色(AA):浅绿色(Aa)=1:1,B正确;
C、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即Aa×Aa,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次,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纯合子AA或aa的概率均为1/2(1-1/2n),由于黄色个体(aa)在幼苗阶段死亡,因此杂合子的概率=(1/2n)÷[1/2n+1/2×(1-1/2n)]=2/(1+2n),C错误;
D、由于aa个体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所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基因应不断淘汰而逐渐减小,D正确。
故选:C。
【点睛】关键点:Aa个体连续自交n代,若逐代淘汰aa个体,则子n代中Aa所占的比例为2/(1+2n),而AA所占的比例为1-2/(1+2n);若不淘汰aa个体,则子n代中Aa所占的比例为1/2n,AA和aa所占的比例相等,都为1/2(1-1/2n)。
42.豌豆中,籽粒黄色(Y)和圆形(R)分别对绿色(y)和皱缩(r)为显性,现将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 YYRR yyrr B. YyRr yyrr
C. YyRR yyrr D. YYRr yyrr
【答案】C
【解析】
可将两对基因分开单独研究每一对基因的遗传情况,由选项可知杂交组合可知有两种杂交方式Yy×Yy或Yy×yy。若为Yy×Yy,则F1为1/4YY,1/2Yy,1/4yy,自交子代Y_为1/4+1/2×3/4=5/8,即黄:绿=5:3(不符合,舍弃);若为Yy×yy,则F1为1/2Yy,1/2yy,自交子代Y_为1/2×3/4=3/8,即黄:绿=3:5,(符合)。又由于F2圆粒:皱粒=3:1,所以F1为Rr,则双亲为RR×rr。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故选C。
43.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所控制;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可以累加。若一纯种黑人与一纯种白人婚配,F1肤色为中间色;若F1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F2出现的基因型种类数和表现型的比例为( )
A. 3种,3:1 B. 3种,1:2:1
C. 9种,9:3:3:1 D. 9种,1:4:6:4: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知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所控制;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可以累加.即显性基因越多,皮肤越黑,显性基因的数量不同,皮肤的表现型不同.
解: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由题意可知A、B控制皮肤深浅的程度相同,即两者效果一样,所以肤色由显性基因的数量决定,如AABB有4个显性基因,肤色最深为黑色;AABb、AaBB都有3个显性基因,肤色次之;aabb没有显性基因,肤色最浅为白色.若某一纯深色肤色(AABB)与纯白色肤色的人(aabb)婚配,后代F1肤色为中间色(AaBb);让该后代与同基因型的异性婚配,就是让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结婚,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其后代基因型的种类是3×3=9种.
同时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其子女中显性基因的数量可以是4个、3个、2个、1个或0个,所以子女可产生五种表现型,其中4个显性基因的是AABB;3个显性基因的是AaBB和AABb,共;2个显性基因的是AAbb、aaBB、AaBb,共;1个显性基因的是Aabb和aaBb,共;0个显性基因的是aabb,所以出现的五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4:6:4:1.
故选: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44.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患病个体中一种为白化病,另一种为红绿色盲,Ⅱ5、Ⅲ1均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Ⅳ1为纯合子的概率是( )
A. 1/4 B. 1/8 C. 3/16 D. 9/16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白化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Ⅱ4个体基因型为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AXBY,Ⅲ1均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AAXBY,Ⅲ2的基因型为1/4AaXBXb,1/4AaXBXB,1/4AAXBXb,1/4AAXBXB,Ⅳ1为AA基因型概率=1-1/2×1/2=3/4,XBXB基因型概率=1-1/2=3/4,因此Ⅳ1为纯合子的概率=3/4×3/4=9/16。
故选D。
考点: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特点。
45.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萝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是( )
A. 子代全是雄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狭叶
B. 子代全是雌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狭叶
C. 子代雌雄各半,全为宽叶
D. 子代中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雌株∶狭叶雄株=1∶1∶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杂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基因型分别为XBXb和XbY。
【详解】杂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产生XB、Xb两种卵细胞;狭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Xb、Y两种花粉,其中Xb花粉致死,只有Y花粉参与受精,因此后代全部为雄株,1/2为宽叶(XBY),1/2为狭叶(XbY)。
故选:A。
【点睛】关键:狭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Xb、Y两种花粉,其中Xb花粉致死,只有Y花粉参与受精。
46.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 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 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
C. 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D. 由于X、Y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示分析可知: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详解】A. 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A正确;
B. 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女性患病率通常相同,但是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B正确;
C. Ⅲ片段是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正确;
D. X、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性染色体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伴X染色体遗传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和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特别是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最好能举例说明,作出准确判断。
47.现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得到F1,将F1与隐性亲本测交,测交后代出现的四种基因型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基因型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数目
203
196
205
199
A. 测交结果说明F1产生abc、ABC、aBc、AbC四种类型的配子
B. 测交后代四种基因型一定对应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
C. 据实验结果推测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
D. 若让测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F1的基因型是AaBbCc,隐性亲本aabbcc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为abc,用测交后代的四种基因型减去abc,即为F1产生的四种类型的配子:abc、ABC、aBc、AbC,A项正确;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定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基因A和C、a和c总是同时出现,由此可推测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C项正确;根据C项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1/2AbC和1/2abc,该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基因型有AAbbCC和aabbcc,所占比例为1/2×1/2+1/2×1/2=1/2,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测交方法检验子一代的基因型,要求考生识记测交的概念及应用,明确测交可用来鉴定F1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再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48. 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在完全显性条件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B. 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 乙豌豆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
D. 丙、丁豌豆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甲细胞内含两对等位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乙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丙细胞内含两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丁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相同基因,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由于乙中含BB基因,所以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与Aa×Aa杂交后代相同,为3:1,A正确;
B、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和Aabb,两种表现型,即A-B-型和A-b-型,B正确;
C、乙豌豆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为1:2:1,性状分离比为3:1,C错误;
D、丙、丁豌豆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它们的表现型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49.如图显示某种鸟类羽毛的毛色(B、b)遗传图解,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鸟类的毛色遗传属于性染色体遗传
B. 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
C. 非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
D. 芦花雄鸟和非芦花雌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中,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杂交,子代出现了非芦花,即出现性状分离,则亲代表现的性状-芦花为显性性状,且子代非芦花的都是雌鸟,即性状分离比在子代雌雄中不同,可见该基因在z染色体上(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性别决定方式)。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该种控制鸟类的毛色遗传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属于性染色体连锁遗传,A正确;
B、根据试题的分析,芦花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完全显性,B正确;
C、非芦花雄鸟基因型可以写成ZbZb和芦花雌鸟基因型可以写成ZBW杂交,其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bW均为非芦花,C正确;
D、若芦花雄鸟基因型为ZBZb和非芦花雌鸟ZbW杂交,子代雌鸟基因型为ZBW、ZbW,既有非芦花,也有芦花,D错误.
故选:D。
【点睛】关键:一是熟悉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ZW型;二是根据遗传图解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和伴性遗传方式。
50.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351株,白花为210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F2红花植株中纯合子占3/7
B. F2中所有红花植株分别让其自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为3:1
C. 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
D.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比红花植株的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高等植物的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为红花植株;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白花=351:210≈10:6,属于(9+1):(3+3)变形,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决定花的颜色的基因是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A、a和B、b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
A_B_、aabb
A_bb、aaB_
红花
白花
F1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F2:9A_B_(红花):3A_bb(白花):3aaB_(白花):1aabb(红花)。
【详解】A、F2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AABB、AaBB、AABb、AaBb、aabb),其中纯合子占2/10=1/5, A错误;
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1/10AABB、2/10AaBB、2/10AABb、4/10AaBb、1/10aabb),分别自交,1/10AABB和1/10aabb分别自交后代全为红花,共占1/5;2/10AABb自交后代红花占2/10×3/4=3/20;2/10AaBB自交后代红花占2/10×3/4=3/20,4/10AaBb 自交后代红花占4/10×10/16=1/4,所以全部红花植株自交的后代中红花占1/5+3/20+3/20+1/4=3/4,余下的白花植株占1-3/4=1/4,即红花:白花=3:1,B正确;
C、由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
D、F2中白花植株(A_bb、aaB_)基因型有4种,红花植株(A_B_、aabb)有5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A。
【点睛】关键:分析本题关键要将F2的表现型比例转化为10:6,符合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的规律。
二、非选择题
51.在25℃、CO2浓度为0.10%等环境条件下,实验测得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环境温度由25 ℃升高到30 ℃的过程中,D点逐渐左移,对这种变化的合理解释是温度升高,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降低,光饱和点下降。
(2)在温度等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CO2浓度若下降到0.03%,B点右移,对该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CO2浓度下降,_______________阶段减弱,故在光合作用强度达到与呼吸作用强度_________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相应增强。
(3)若在植物培养液中加入抑制暗反应的药物后,发现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释放氧气的速率会下降。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累,使光反应速率减慢。
(4)要测得植物在温度为25 ℃、光照强度为D时的真正光合速率,根据图乙实验装置及必备的溶液(NaHCO3溶液、NaOH溶液)至少需要设计两组实验。
一组装置:放置NaOH溶液,将植物置于温度为25 ℃、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测呼吸作用速率(氧气的吸收速率);
另一组装置:放置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NaHCO3溶液,并置于温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密闭环境中,测净光合速率(氧气的释放速率)。
【答案】 (1). 酶活性 (2). 暗反应 (3). 相等 (4). [H]、ATP (5). 黑暗或遮光 (6). 25 (7). 光照强度为D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O2的含量,温度等;其内部因素有酶的活性、色素的数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CO2的含量和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色素的数量主要影响光反应,五碳化合物的含量主要影响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
【详解】(1)环境温度由25℃升高到30℃的过程中,D点逐渐左移,说明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光合酶活性降低,光饱和点下降(所需要的最强光照强度减弱)。
(2)甲图中的B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02浓度若下降到0.03%,导致暗反应减弱,使得光合作用强度减弱,要保证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所需要的光照强度相应增强,因此B点向右移。
(3)光反应的产物是[H](NADPH)和ATP,[H]和ATP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加入抑制暗反应的药物,会导致[H]和ATP的积累,进而抑制光反应阶段,使光反应速率减慢。
(4)真光合作用是呼吸作用与净光合作用之和,呼吸作用需要在黑暗的条件下侧得,NaOH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此时装置压强的变化就是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量。在光照作用下,NaHCO3溶液可以提供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此时压强的变化应是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与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的差值,因此要测得植物在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D时的真正光合速率,一组装置放置NaOH溶液,将植物置于温度为25℃、黑暗或遮光条件下,测呼吸作用速率(氧气的吸收速率),另一组装置放置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NaHCO3溶液,并置于温度为25℃、光照强度为D的密闭环境中,测得净光合速率(氧气的释放速率)。
【点睛】分析前三个小题关键在于曲线上几个特殊点含义的理解;解答最后一个小题关键要注意测真光合速率必须先测净光合速率,再测相同温度且黑暗条件下的呼吸速率才能计算得出。
52.如图甲、乙、丙分别是一些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细胞增殖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图甲中处于图乙BC段的有________,图丙②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
(3)图③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⑤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⑤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对,造成存在等位基因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5)图甲⑥代表的个体最多能产生________种染色体组合不同的配子。
【答案】 (1). 物质准备 (2). ①③④ (3). ①和③ (4). 初级精母细胞 (5). 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6). 0 (7).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基因重组) (8). 16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⑥为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图。
分析乙图: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可代表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丙图: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①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属于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
【详解】(1)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根据前面对图甲中分裂细胞所处时期和图乙中各段所对应的细胞分裂时期的分析可知,图甲中处于图乙BC段的有①③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丙②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其对应图甲中的①和③。
(3)图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其产生的是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由于⑤细胞分裂均等,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可以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4)图甲⑤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但存在的等位基因B和b,造成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可能是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或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5)⑥代表的生物体细胞内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每对同源染色体可以产生2种配子,所以该生物最多可产生2×2×2×2=16种配子。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变化,判断甲图中细胞分裂时期和分裂方式;其次需要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数量和DNA分子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乙图和丙图中个线段或柱形对应的细胞分裂时期。
53.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_____
③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I、i,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基因不抑制,如I_A_B_表现为白毛。基因型为IiAaBb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AAbb aaBB (3). 红:棕:白=1;2;1 (4). 1/3 (5). 9/64 (6). 49/64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猪毛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个体相互交配,后代A_B_:A_bb:aaB_:aabb=9:3:3:1,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9:3:3:1变型的应用。
【详解】(1)由表格知:棕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b、aaB_,因此棕毛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4种。
(2)①由两头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红毛猪,红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_,可推知两头纯合棕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
②F1测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红毛:棕毛:白毛=1:2:1。
③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基因型类别及其比例为:9_B_:3A_bb:3aaB_:1aabb,其中棕毛个体(3A_bb:3aaB_)中纯合子各有1AAbb和1aaBB,占6份棕毛个体的2/6=1/3。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的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只要有I基因,不管有没有A或B基因都表现为白色,基因型为IiAaBb个体雌雄交配,后代中红毛个体即基因型为ii A_B_的个体。把Ii和AaBb分开来做,Ii×Ii后代有3/4I _和1/4ii,AaBb×AaBb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故子代中红毛个体(ii A_B_)的比例为1/4×9/16=9/64;棕毛个体(ii A_bb、iiaaB_)所占比例为1/4×6/16=6/64,白毛个体所占比例为:1-9/64−6/64=49/64。
【点睛】解答本题(2)小题关键要确定表格中表现型对应基因型种类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的基因型,其中易错点在第三小问,F2棕毛总共6份中求纯合子占的比例。解答本题(3)小题关键要结合题意,注意利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
54.图1为某家族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X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图2表示5号个体生殖腺中某个细胞的连续分裂示意图。请回答:
(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12号个体的X染色体来自于第Ⅰ代的______号个体。
(2)9号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14号个体是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用分数表示)。
(3)若9号和12号婚配,后代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______。
(4)图2中细胞c1的名称是______。正常情况下,细胞d1和d4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______。
【答案】 (1). 常 (2). 2 (3). aaXBXB或aaXBXb (4). 1/6 (5). 1/24 (6). 次级精母细胞 (7). 相同
【解析】
【分析】
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患甲病的女患者的父亲、母亲正常,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双亲正常,后代中有患乙病的个体,因此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知两种遗传病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及X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因此乙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2、分析图2可知,①过程是有丝分裂,②过程是减数第一次分裂,③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④过程是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详解】(1)甲病的女患者的父亲、母亲正常,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2号个体是男性,其X染色体来自于其母亲Ⅱ-7,Ⅱ-7从Ⅰ-1获得含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和从Ⅱ-2那里获得一个不含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由于Ⅲ-12的X染色体无致病基因,因此来自第Ⅰ代的2号个体。
(2)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9号个体患有甲病,基因型为aa,但其兄弟患有乙病,因此9号的母亲是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对于乙病来说,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对于两种病来说,9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14号个体及双亲不患甲病,但是其姊妹患有甲病,说明双亲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对甲病来说1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Aa,AA占1/3;对乙病来说,14号的母亲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1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各占1/2,所以14号个体是纯合体的概率是AAXBXB=1/3×1/2=1/6。
(3)根据(2)小题的分析,9号个体的基因型及其可能性为1/2aaXBXB或1/2aaXBXb;对于12号个体来说,不患甲乙两种病,但12号个体的姐妹13号患甲病,所以其双亲都是甲病基因的携带者,由此可推断12号个体的基因型及其可能性为1/3AAXBY或2/3AaXBY;先分析甲病,9号和12号婚配生出患甲病的孩子的概率为2/3×1/2=1/3;再分析乙病,9号和12号婚配生出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1/8;由此合并思考二者生出两种病皆患的概率为1/3×1/8=1/24。
(4)c1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4个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点睛】解答遗传系谱图的问题步骤:首先题意和系谱图中个体表现型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一般先判断致病基因显隐性,再判断致病基因是否为伴性遗传);其次推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注意要结合亲本和子代两方面的基因型,决不能忽视某一方面);三是根据婚配夫妻个体的基因型计算他们子代表现型(或基因型)的出生概率或存在概率(尤其要注意涉及多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尽可能单独分析,即利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55.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F、f表示)。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雄蝇表现型比例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根据子代表现型的比,写出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
(3)子一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是______。若让子一代中所有果蝇自由交配,后代雌果蝇中灰身直毛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分叉毛的雌、雄果蝇亲本,请你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X染色体上,选择______(写出表现型)亲本交配。
【答案】 (1). X (2). BbXFXf BbXFY (3). BY,bXF 或BXF,bY (4). 1:5 (5). 21/32 (6). 分叉毛雌,直毛雄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中:雌果蝇的灰身:黑身=3:1,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果蝇的灰身和身上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亲本基因型为Bb×Bb;雌果蝇中只有直毛,没有分叉毛,雄果蝇中直毛:分叉毛=1:1,说明控制果蝇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XFXf×XFY.所以对于2对性状来说,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bXFXf×BbXFY。
【详解】(1)由分析可知,雌性后代中没有分叉毛,雄性后代直毛与分叉毛之比是1:1,说明直毛和分叉毛是伴性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控制果蝇的灰身和身上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是显性.而控制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对分叉毛为显性,由此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BbXFXf×BbXFY。根据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其中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产生 BY和bXF 各两个,另一种可能是产生BXF和bY各两个。
(3)由题意知,子一代灰身果蝇的基因型是BB和Bb,其中Bb占2/3,黑身果蝇的基因型为bb,所以让子一代中灰身雄蝇与黑身雌蝇杂交,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为aa=2/3×1/2=1/3;由于亲本基因型为BbXFXf、BbXFY,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子的概率是BBXFXF=1/3×1/2=1/6,杂合子的概率是5/6,因此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为1:5。单独分析灰身与黑身:由于F1产生的B频率为1/2,B频率也为1/2,所以F2中黑身(bb)占1/4,灰身占1-1/4=3/4;单独分析直毛与分叉毛:F1产生的卵细胞种类及其比例为XF=3/4,Xf=1/4,产生的含X染色体的精子中1/2为XF,1/2为Xf,由此自由结合产生的雌果蝇(XFX—)中直毛占3/×/2+3/4×1/2+1/4×1/2=7/8;综上分析,F2雌果蝇中灰身直毛占3/4×7/8=21/32。
(4)由分析可知,直毛对分叉毛是显性,如果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分叉毛雌性与直毛雄性果蝇杂交,后代的雌性果蝇都是直毛,雄果蝇都是分叉毛,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杂交后代不论是雌性还是雄性果蝇都是直毛,因此可以用分叉毛雌性与直毛雄性果蝇杂交,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判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点睛】思路点拨:对两对相对性状的子代表现型分开归类统计,计算在雌雄群体中各自的比例;然后根据比例一方面推断显隐性,另一方面推断是否与性别相关联,进而推断亲本的基因型。
难点点拨:本题(3)小题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问题;另一方面要善于将有多种基因型的雌、雄亲本进行自由交配的问题转化为先计算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再通过配子的随机结合产生子代的思路进行计算。
56.如图甲、乙分别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和克隆羊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所示的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_______________。
(2)单克隆抗体与血清抗体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
(3)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克隆羊的性状并不全部像白面绵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图甲中②过程可在_________诱导下完成,②过程后需要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____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_细胞会死亡。
(5)图乙过程中常用____________法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
【答案】 (1). 动物细胞培养 (2). 纯度高、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产量高 (3). 卵细胞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也能控制某些性状 (4). 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物理方法如离心、振动、电刺激也可) (5). 未融合的亲本细胞 (6). 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 (7). 显微操作
【解析】
【分析】
图甲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图中①表示给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②表示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③表示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④表示杂交瘤细胞的体内培养。
图乙表示克隆羊培育过程,图中a表示细胞核移植,b表示胚胎移植技术。
【详解】(1)图甲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图乙克隆羊培育过程,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动物细胞培养。
(2)与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纯度高、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产量高。
(3)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克隆羊的性状不是全部像白面绵羊,因为卵细胞细胞质中的线粒体遗传物质也能控制某些性状。
(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方法是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物理方法如离心、振动、电刺激也可);由于要筛选融合后的骨髓瘤细胞,该培养基应淘汰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同种亲本细胞的融合细胞,即这两类细胞在该选择培养基上会逐渐死亡。
(5)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常用方法是显微操作法。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熟悉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以及体细胞克隆动物的培育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