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试卷
展开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一、 选择题 ( 本大题共 40题,每小题1.5 分,共计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太阳辐射 B.②大气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C.③ D.④3.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A.①增强 B.②增强C.③减弱 D.④减弱4.图中A、B、C、D处于同一纬度,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下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甲乙表示地面。读图完成5~7题。 5.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高低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C.丙>丁>甲>乙 D.乙>甲>丁>丙 6.a、b、c、d四个环节中最先出现的两个环节是 ( )A.a、b B.b、d C.a、c D.c、d7.导致c运动环节的根本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 B.水平气压梯度力C.丙、丁处的冷热不均 D.甲、乙处的冷热不均8.图中的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三圈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10.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读图,完成11~13题。11.右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①是使大气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B.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C.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D.图中②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12.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13.下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 )14.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比例尺相同),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读右图,完成15~16题。15.图中字母D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为(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盛行西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东北信风带16.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是( )A.都向南移 B.北半球的向南移,南半球的向北移C.都向北移 D.南半球的向南移,北半球的向北移17.七月份,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18.下图中表示暖锋的图形正确的是( )下图是我省某气象站测得的某月18~21日气温和气压变化图。读图回答19~20题。19.此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反气旋 C.暖锋 D.气旋20.当图示天气系统多发时,我国大部分地区( ) A.低温少雨 B.温和多雨 C.炎热干燥 D.炎热多雨21.下列哪些属于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 )①夏初江淮地区的梅雨 ②盛夏长江流域的伏旱 ③夏秋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 ④冬季北方寒冷干燥的天气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01年初,一份以3 000名科学家的调查为基础撰写的报告预言:到2010年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上升18—80厘米。在过去十年里,海水已经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11月15日,美国权威的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专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50年之内,由9个小岛组成的图瓦卢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据悉,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和图瓦卢一样的威胁。据此回答22~25题。22.近百年来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归结于( )A.城市热岛效应 B.地质天文原因C.地区现代战争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23.大气中CO2含量与日俱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平面上升 B.森林越来越多C.臭氧大量减少 D.大量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CO224.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于温带作物分布 B.全球变暖,能源消耗总量减少C.全球变暖利于美国小麦带的农业生产 D.冰川大量融化,淡水资源增多25.防治全球变暖应采取( )A.各国要制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不要去管别的国家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C.砍伐森林,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求D.禁止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26.有关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 B.促进水的三种形式转化C.加速了冰川的融化 D.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强度27.能够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大量的补充、更新的是(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D.生物循环28.若右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 )A.乙为海洋,甲为陆地 B.我国的夏季风属环节③C.环节④能给陆地补充淡水 D.环节②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29.读下面“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暖流 B.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C.甲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 D.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暖流下图为“我国北方及周边地区2018年1月某日某时天气形势示意图”。读图完成30-32题。 30.图中甲、乙天气系统的名称分别是( )A. 气旋、反气旋 B.低压、高压 C. 反气旋、气旋 D. 气旋、低压31.与N地比较,M地( ) ①气压高 ②气压低 ③风力大 ④风力小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32.图中锋面到达北京时,北京的天气特点可能是( )A. 降温、大风天气 B. 连续性降水或雾
C. 升温、晴天 D. 降温、晴天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回答33~35题。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世界平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220289521824533568900每万元GDP耗水量(m3)5405514384288134433.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34.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35.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读下图,回答36~38题。 36.①处洋流的名称是( )A.秘鲁寒流 B.巴西暖流C.日本暖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 37.有关图中②处附近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B.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C.从成因看与信风作用有关 D.从成因看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为主 38.④处形成世界著名大渔场,该渔场位于( )A.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B.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 C.本格拉寒流经过处 D.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处图1为某海域某季节洋流分布示意图,图2为该海域沿岸M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39-40题。 39.该海域盛行图示洋流时,M地气候状况在图2中对应的时段为( )A. 甲 B. 乙 C. 丙 D. 丁40.M地此时气候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 太阳直射点南移,受东北信风控制
B. 副热带高压南移,受盛行西风控制
C. 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赤道低压控制
D. 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南季风控制二、 解答题 ( 本大题共 两大题,每题 20 分,共计40 分。)41.亚欧大陆轮廓图,对照四幅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填右图中气候类型代号),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于盛行 风的地区,其气候特点为 。 (2)B地气候类型是 气候(填右图中气候类型代号),该地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成因是 。 (3)图中所示季节为 半球的 季,判断理由是 。(4)图中丁地气候代表的地点可能是下列中的 哪个城市的气候( ) A.北京 B.上海 C.罗马 D.开普敦42.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据报道,为了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国家水利部已初步计划今后十年在西部修建水利微型集雨工程1700万处,预计可以解决或改善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260多万公顷。材料二 (1)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C. H. (4分)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黄河径流所属水循环类型是 。(4分) (3)国家水利部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环节施加影响,在图中是用字母 表示的。此项工程的好处是 。(6分) (4)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 环节(用字母表示)。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环节(字母) 是 和 。(6分)
【参考答案】 1-10:ACDCB BDBCC 11-20:ACACB CBBAA 21-30:DDDAB AACCC 31-40:BABBC AABCD 41.(1)丙 西 终年温和湿润 (2)甲 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3)北(南) 冬(夏) 由于地中海此时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或风带往北移(4)B42.(1)水汽输送;下渗(4分)(2)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4分)(3)地表径流;F;改变水的时间分布,化害为利(6分)(4)C;B;F(或F;B)(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