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
展开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一、选择题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成功发射的城四号探月器成为世界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嫦娥四号还将首次使用低频射电探测仪进行天文观测与研究。此完成下面小题。1. 推测月球背面的环境特征是( )A. 没有昼夜交替 B. 昼夜温差小C. 月面陨石坑更多 D. 风力作用显著2. 相对于月球正面,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进行宇宙探测的主要优势是( )A. 受地球电磁波和反射光干扰小 B. 探测空间更为广阔C. 能够获得更加充足的太阳光照 D. 与宇宙深空距离近【答案】1. C 2. A【解析】【1题详解】月球自转的同时绕地球公转,背面存在昼夜交替现象,A错误;月球没有大气层,昼夜温差大,B错误;月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砸落在月球背面的陨石多,而面对地球的正面有地球的屏障保护(地球质量大,能够捕获更多流星体,极大地减少了坠落在月球的陨石数量),因此月球背面环形山比正面多,C正确;月球没有大气层,也就没有风力作用,D错误。故选C。【2题详解】嫦娥4号探测器是在月球背面进行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对于频率低于 10~20MHz的信号而言,由于地球电离层的反射或严重失真影响,以及地球上存在着低频无线电干扰源,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电磁环境会对天文观测产生严重干扰,无法对该频率范围内的信号进行探测研究。月球背面相对于正面地球电磁环境干扰较弱,是开展低频射电观测的一个独特的平台,相比于地球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理想环境,A正确;在月球背面进行宇宙探测探测空间基本相同、太阳光照基本相同、与宇宙深空距离基本相同,BCD错误。故选A。【点睛】月球背面(即月球暗面)之所以显得神秘,原因在于我们无法从地球上直接观测到月球背面。总体上,从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整个月球表面的59%月球背面屏蔽了来自地球的各种无线电干扰信号,因而可以监测到地面和地球附近的太空无法分辨的电磁信号,从而为研究天体提供重要资料。下图为某山地的山脊线图,图中等高距为50米,M1的海拔为60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若M2的海拔为600米,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山顶处流向M1的水流流速大于从山顶处流向M2的水流流速B. 在山顶处设火情瞭望哨,无法观测到M2C. M2不可能存在永久冰川D. 从②到①,地势呈上升趋势4. 若M2的海拔为650米,则①地与②地的高差不可能是( )A. 49米 B. 50米 C. 51米 D. 52米【答案】3. B 4. D【解析】【3题详解】山脊处没有河流,山顶水流不会沿着山脊流,A错误;山顶652到M2方向,从652到650的等高线相对稀疏,则靠近山顶的坡度较平缓,650到M2600处,坡度较陡,所以从山顶到M2是凸坡,在山顶处设火情瞭望哨,无法观测到M2,B正确;M2如果位于南极大陆存在永久冰川,C错误;从②到①,地势先上升后下降,D错误。故选B。【4题详解】①地海拔范围是650<H<652,②地海拔范围是600<H<650,因此①地与②地的高差范围是0<△H<52,因此①地与②地的高差不可能是52米。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坡度大小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有关,根据山脊线与到某条等高线交点的远近即可判断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大小;高差的而判断根据是能够正确推断①点和②点的海拔高度,随后根据两点之间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即可得出。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该流域在图示海拔范围内,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 一直减少 B. 一直增加 C. 先减后增 D. 先增后减6. 与3300米处比较,影响3180米和3400米两处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降水、光照 B. 气温、降水 C. 降水、气温 D. 风力、气温7. 该流域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增长率最大的月份是( )A. 6月 B. 7月 C. 8月 D. 9月【答案】5. D 6. C 7. B【解析】【5题详解】读图,结合图例可知,3180米~3300米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是增加,3300米~3400米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是减少的,在图示海拔范围内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变化的总体趋势为先增后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6题详解】读图可知,3180米比3300米处生物量少,所以说明该地水热条件比3300米处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在气温上,3180米比3300米高,热量条件好,生物量应较大,而生物量少的原因极可能为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差所致;与3300米处比较,3400米处生物量少,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在气温上,3300米比3400米高,热量条件好,生物量应较大,二者降水不好比较,因此可能是气温导致。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题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流域高寒草甸生长最快的月份,即是地上生物量增加最多的月份。图中数据为月初地上生物量状况,7月初至8月初地上生物量增加最多,可推知7月份草甸生长最快。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我国的高中教育是指初中以后的高级中等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职)、成人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中级技工学校等。读“2011年-2018年我国高中招生人数统计图”(左图)及“2011年-2017年我国中职毕业人数统计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8. 在2011年2017年统计期间( )A. 我国高中招生人数与中职毕业人数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B. 我国高中招生人数与中职毕业人数均呈现波动下降势C. 我国高中招生人数与中职毕业人数变化趋势呈现正相关D. 我国中职毕业人数的下降率大于高中招生人数的下降率9. 影响高中招生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人口年龄结构 B. 流动人口数量 C. 城市化水平 D. 经济发展水平【答案】8. D 9. A【解析】【8题详解】我国高中招生人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中职毕业人数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A、B错误;我国高中招生人数与中职毕业人数变化趋势无相关性,C错误;据图分析我国中职毕业人数下降幅度较大,我国中职毕业人数的下降率大于高中招生人数的下降率,D正确。故选D。【9题详解】影响高中招生人数减少主要是受中国出生率低、人口增长缓慢的影响,少年儿童比重小,老龄人口比重在增大,人口年龄结构是主要影响因素,A正确;流动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高中招生人数变化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纱机,后创办了纱厂。1789年,卡特莱特引进蒸汽机作为动力进行织布,使织布效率比以前提高将近20倍,英国曼彻斯特成为棉纺织工业中心。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曼彻斯特的纺织业和航运业相继陷入严重衰退,城市经济随之衰退。完成下面小题。10. 使用水力织布机与蒸汽机织布机后,关于对纺织厂布局和生产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使用水力织布机,纺织厂多沿着河流而建,能够稳定大规模生产B. 蒸汽机发明并应用以后,纺织厂布局受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C. 水力织布机使生产效率提高,但会受到季节影响,产量很不稳定D. 使用蒸汽机后,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生产,进而形成大型工业城镇11. 20世纪70年代以后,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对功能区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工工业外迁,城市中心工业区衰落②大量人口外迁,城市中心区衰落③纺织工业污染小,为新兴工业发展提供条件④城市中心区大量建筑物空置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答案】10. A 11. D【解析】【10题详解】使用水力织布机,纺织厂多沿着河流而建,可以获取充足动力,但会受到季节影响,产量很不稳定,A错误,C正确;蒸汽机发明并应用以后,动力来源稳定、灵活,纺织厂布局受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B正确;使用蒸汽机后,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生产,进而形成大型工业城镇,D正确。故选A。【11题详解】20世纪70年代末,曼彻斯特的纺织业和航运业相继陷入严重衰退,城市经济随之衰退。加工工业外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导致城市中心工业区衰落,①正确;城市经济衰退导致大量人口外迁,城市中心区衰落,②正确;纺织工业水污染、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作为传统工业区,污染较重,城市经济问题较多,不利于新兴工业发展,③错误;企业外迁、人口外迁,城市中心区大量建筑物空置,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胭脂虫是一种等生在仙人掌上的昆虫。其体内含胭脂红,可以制备成胭脂红色素并广泛度用于制衣、食品、化妆品、医药、饮料等行业,是唯一一种品质优良的纯天然、无任何毒剧作用的动物色素。胭脂虫发育的温度低限为15℃-35℃时,胭脂虫种群发育与温度呈正比,30℃时种群增长最快。降雨能极大地减少胭脂虫的种数量。胭脂虫主要借风力繁殖扩散。材料二 加那利群島是一多山的群岛,曾是胭脂红素的主产地。1831年,群岛的胭脂红的生产量只有4公斤。到1850年,年产量已提高到40万公斤,短期内成为这种染料的主要出口地。在19世纪末期,随着人工合成色素的出现,胭脂虫行业趋于衰落。但目前随着合成色素有可能在大范围内被禁止使用,胭脂红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国际市场对其需求激增,价格日高。材料三 下图为加那利群島所在的区域图。(1)根据胭脂虫的习性,推测加那利群岛的气候特点。(2)描述19世纪期间胭脂虫产业的发展历程,并说明原因。(3)当前在我国西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养殖胭脂虫已获成功,请分析其成功的原因。【答案】(1)气候温暖(季节变化小);降水量小(降水集中在11、12月);受海陆风和冬季西风影响,风力较大。(2)1831年至1850年,胭脂虫养殖规模迅速增长,主要是因市场需求扩大价格上涨;1850年至19世纪末期,胭脂虫行业趋于衰落,主要是因人工合成色素的大规模生产,生产成本低,逐渐取代胭脂红素。(3)①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纬度低,冬季风影响小,温度适宜;②该地区山高谷深,分布着大面积干热河谷;③适于仙人掌的生长,胭脂虫养殖食物资源丰富;④国际上胭脂红的供不应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⑤种植仙人掌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详解】(1)胭脂虫发育的温度低限为15℃-35℃时,胭脂虫种群发育与温度呈正比,30℃时种群增长最快,因此要求气候温暖,季节变化小;降雨能极大地减少胭脂虫的种数量,可知降水量小,降水集中在11、12月;胭脂虫主要借风力繁殖扩散,可知受海陆风和冬季西风的影响,风力较大。气候干旱,适宜种植仙人掌,胭脂虫养殖食物资源丰富。(2)1831年,群岛的胭脂红的生产量只有4公斤,到1850年,年产量已提高到40万公斤,胭脂虫养殖规模迅速增长,主要是因市场需求扩大价格上涨;1850年至19世纪末期,胭脂虫行业趋于衰落,原因是19世纪末期,随着人工合成色素的出现,人工合成色素的大规模生产,生产成本低,逐渐取代胭脂红素。(3)胭脂虫生长的气温、降水、风力条件条件较苛刻,我国西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养殖胭脂虫已获成功,说明这些地方气候条件满足了其生长的需求,另外随着合成色素有可能在大范围内被禁止使用,胭脂红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国际市场对其需求激增,价格日高,这也是促进因素。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纬度低,冬季风影响小,温度适宜;该地区山高谷深,分布着大面积干热河谷,适于仙人掌的生长,胭脂虫养殖食物资源丰富;国际上胭脂红的供不应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当地就业,增加收入,带动经济发展。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今年2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0—2017年,地球新增的绿叶面积(植物叶片总面积)相当于多出一块亚马逊雨林;其中,净增长率最高的是中国(17.8%)。以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昔日其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年输沙量616亿吨,是黄河中游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今它的植被覆盖率从建国初的不到10%提高到2017年的67.7%,水土流失得到有数遏制,输沙量减少了58.4%,古老的黄河变成了“清河”。材料二 绿色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植被覆盖度的高低。气候变暖及生态退耕对绿色度产生极大响。1982-2007年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温度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春季温度有上升趋势,绿色度也现增加的趋势,5月份绿色度的增加的显著性达到年内的第一个高峰;夏季温度上升趋势比春季更加显著,相反绿色度呈现出降低趋势;秋季9月份温度变化为增加趋势,10月显现弱的降低趋势,而绿色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增加的显著性在10月份达到最大。材料三 开封附近黄河“地上河”示意图(下图)(1)描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夏秋三季绿色度变化特点的形成原因。(3)黄土高原变绿了,古老的黄河“变清”了。分析“变绿”对黄河“变清”的影响?【答案】(1)黄河中游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很大;下游地区进入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流速减缓,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为了防止水患(洪水),人们筑堤束水;泥沙在大堤内继续沉积,大堤继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地上河。(2)原因:春季温度升高,植被开始生长时间提前,明显增加了植被覆盖;夏季温度上升加速了地表蒸发过程,加剧了地表水分的缺乏,对植被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为退耕还林(草)前的耕地多,10月份农作物都成熟收获了,绿色度很低,而现在10月份(水分蒸发减弱)林草茂盛,绿色度提高。(3)①绿色植被增多,地面覆盖度增加,泥沙裸露减少;②绿色植物的根系能够固结土壤;③茂密的枝叶削弱了暴雨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力;④地表径流流速减慢,下渗增多,对地表的侵蚀力减弱,使得入黄河的泥沙大大减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对黄河水文、下游地貌的影响等知识点。【详解】(1)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主要是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泥沙入河,在下游华北平原沉积导致。黄河中游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很大;下游地区进入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流速减缓,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为了防止水患(洪水),人们筑堤束水;泥沙在大堤内继续沉积,大堤继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地上河。(2)绿色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植被覆盖度的高低。气候变暖及生态退耕对绿色度产生极大响。因此要分析春夏秋三季绿色度变化特点主要从植被覆盖度、温度变化、生态退耕的方面回答。1982-2007年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温度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春季温度升高,植被开始生长时间提前,明显增加了植被覆盖;夏季温度上升加速了地表蒸发过程,加剧了地表水分的缺乏,对植被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为退耕还林(草)前的耕地多,10月份农作物都成熟收获了,绿色度很低,而现在10月份(水分蒸发减弱)林草茂盛,绿色度提高。(3)黄土高原变绿了,说明黄土高原绿色植被增多,地面植被覆盖度增加,泥沙裸露减少;古老的黄河“变清”了原因是:绿色植物的根系能够固结土壤,茂密的枝叶削弱了暴雨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力,地表径流流速减慢,下渗增多,对地表的侵蚀力减弱,使得入黄河的泥沙大大减少。因此黄河“变清”了。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无论是世界最早保护试点之一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还是堪称“人间奇迹”的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抑或被誉为“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的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都是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产保护项目。列举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答案】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生产价值等。建议:①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保护;②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补贴或基金;③充分依托生态、文化与景观资源发展多功能农业;④推动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产品品牌。【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农业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的措施。【详解】旅游价值主要从美学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说明。美学价值: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田、农事活动等农业景观;科研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可用于研究农业发展的历史;经济价值:农业文化遗产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等。农业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充分依托生态、文化与景观资源发展多功能农业,开发旅游衍生产品,丰富旅游内容;加大对旅游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补贴或基金;;充分借力“文化遗产”品牌效应,发掘文化内涵;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规模,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保护。【点睛】农业文化遗产广泛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地区;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较为落后的地区;多分布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大多分布在位置偏僻、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资源有限或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一般为历史较为悠久、土著居民定居时间较为久远的地区等。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急剧增长。看着它们满街跑,一个问题紧随而来:退役的电池何去何从?有专家指出,2018年后,我国新能源动力蓄电池(锂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期,预计到2020年累计退役量超过20万吨。(1)退役后的蓄电池若回收不当会产生哪些影响?(2)为促使锂电池合理回收建言献策。【答案】(1)①起火爆炸(产生剧毒浓烟);②其电解液若不经处理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遗毒也可达数十年,影响人体健康)。(2)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分类回收旧电池的意识;②拆解回收锂电池含有多种稀有金属;③退役电池可以“梯次利用”;④电池回收的补贴政策;⑤用法律法规来完善产业。【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退役后的蓄电池的危害及合理回收的措施。结合日常生活常识不难回答此题。【详解】(1)退役后的蓄电池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均有威胁。一是重金属污染。电池正极材料中含镍、钴等重金属,不经专业回收处理会造成重金属污染。二是电解液污染。电解液溶质中有毒物质且易潮解,会造成氟污染,溶剂会造成水污染。另外,随着动力蓄电池累计配套量的不断增加,电池含有的锂、镍、钴、锰及稀土等金属资源如未有效回收利用,将直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电池会起火爆炸,产生剧毒浓烟。(2)锂电池回收再利用一方面要加强监督管理合力,完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采取多样化激励措施,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分类回收旧电池的意识;拆解回收锂电池含有多种稀有金属;退役电池可以“梯次利用”。【点睛】正常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至80%以下时,将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动力需求,但仍然可以梯次利用于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