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251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251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2513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
鹤岗一中2020届高三地理月考试题第Ⅰ卷(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1.为打击索马里海盗,吉布提港逐渐成为各国军舰后勤物资补给基地。2014年8月,中国企业中标吉布提港口码头建设,一旦多功能码头建成,吉布提将成为区域航运和物流中心。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一艘军舰从吉布提港出发,以时速22节(1节=1.852千米)航行,10小时后,该军舰可能位于( ) A. 16°N B. 7°N C. 10°N D. 55°E【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距离【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这艘军舰10小时行驶的距离大约是22*10*1.852=407.44KM。读图可知吉布提的地理坐标约为(11.6°N,43°E),16°N与吉布提的最近距离为(16-11.6)*111=488.4KM,大于407.44KM,故A项不可能;同样道理,7°N与吉布提的最近距离为(11.6-7)*111=510.6KM,大于407.44KM,故B项也不可能;55°E与吉布提的经度差为12°,因其纬度低,它们之间的最近距离也远大于407.44KM,故D项不可能。综上分析,该军舰最可能位于10°N,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 000 m高空等气压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 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丰富,此时甲、乙两地近地面的天气最有可能分别为( )A. 晴天、阴雨天 B. 晴天、晴天C. 阴雨天、晴天 D. 阴雨天、阴雨天3. 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正南风4.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 )A. 甲处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B. 乙处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C. 乙处有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D. 甲处有下降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答案】2. A 3. A 4. C【解析】试题分析:【2题详解】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状况相反,若近地面是高压,则高空是低压,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差大,因此甲处近地面是高压,同理乙地近地面是低压;高压控制下多晴天,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A正确。【3题详解】近地面甲是高压,乙是低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也就是从甲吹向乙,最有可能是偏西风,A正确。【4题详解】甲处是高压中心,气流下沉,雾霾不易扩散;乙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雾霾持续时间较短,C正确。【考点定位】等压线图的判断 下图是沿某经线附近部分地区气温、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 据图判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A. 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B. 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D. 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6. 对该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 1月降水量南多北少B. 7月气温自北向南递减C. 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小D. 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大【答案】5. D 6. B【解析】试题分析:【5题详解】该地1 月气温高于7月气温,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无热带季风气候分布,故A、C项错误;甲地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位于35°S附近,且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故D项正确。【6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根据图中1月降水量线可知北多南少,故A项错误;7月气温自北向南递减,故B项正确;甲地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乙地大,故C项错误;甲地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小,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主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下图中a、b、c等压线,箭头表示P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g、f线为等高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7.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定下列数值( )A. a<b<c B. f>g C. e<d D. d<e8. 图示时刻,M、P两地气温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M地高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低于P地B. 气温M地高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高于P地C. 气温M地低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低于P地D. 气温M地低于P地,气温日较差M地高于P地【答案】7. C 8. B【解析】略 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如图示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9. 下列纬度中,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的是( )A. 40°N B. 50°S C. 40°S D. 60°N10. 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分布 C. 洋流性质 D. 地势高低【答案】9. B 10.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考查图文信息获取能力和调用知识的能力。【9题详解】读图可知各纬度西风分速,把所给的四个纬度数冬、夏季西风分速相减便可知,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是50°S,选择B。【10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西风分速小于南半球。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大,西风影响的范围比例小,南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受西风的影响的比例相对较大,选择B。洋流性质对其没有影响,C可排除;纬度位置对其影响小,A可排除;地势高低会影响西风分速,但主要是在陆地上比较,在全球来说,还是海陆分布,故D可排除。 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读下面四幅图,回答下面小题。11. 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A. B. C. D. 12. 浪型烟流出现的时间多在( )A. 晴朗的夜间 B. 日出前后 C. 多云的夜晚 D. 晴朗的白天【答案】11. D 12. D【解析】【11题详解】大气的稳定程度决定着烟流的扩散形态,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烟流呈波浪型;下层稳定上层不稳定时呈爬升型;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呈熏蒸型;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呈平展型,故选D。【12题详解】晴朗的白天,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匀,大气不稳定,烟流呈波浪状态,故选D。 热岛强度是中心与郊区两不代表性观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冷岛效应”原指千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目前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个方面的研究.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3.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14. 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冷岛”现象,可能是因为此处布局了( )A. 住宅区 B. 公园 C. 商业区 D. 农田15. “冷岛效应”会使①处( )A. 年降水量增多 B. 热量交换增强 C. 空气对流减弱 D. 水汽蒸发加快【答案】13. D 14. B 15. C【解析】考点:等值线图,热岛效应和冷岛效应,冷岛效应出现的原因。【13题详解】热岛效应显著,说明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大。读图,报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大致在1l月-1月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等温线最密集.说明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显著,此时为冬季,D对。【14题详解】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说明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减小。住宅区、商业区地表硬化.不会形成冷岛现象,A、C错。公园绿地、水面升温较慢,可能形成冷岛,B对。农田不在市区内.分布在城外郊区.D错。【15题详解】冷岛效应”会使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因气温较低,空气对流减弱,C对。年降水量减少,A错。热量交换减弱.B错。水汽燕发减慢,D错。 某地质小组在我国一潮湿、黏重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得到了如图所示数据:甲、乙、丙三处为探测点位置,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面的海拔(单位: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m)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6. 该区域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可能是( )A. 春小麦 B. 冬小麦 C. 油茶 D. 哈密瓜17. 乙处构造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 地壳运动 B. 变质作用 C. 风化作用 D. 侵蚀作用【答案】16. C 17. A【解析】【16题详解】根据材料,该地土质黏重,土壤潮湿,颜色是红色土壤,可能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可能是油茶。故选C。【17题详解】根据图中数据分析,乙处海拔低,地貌形态应是谷地,从岩层深度看,乙处比甲丙两处埋藏深,应是向斜构造。所以是向斜谷。向斜成谷主要是地壳运动形成,故答案选A。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 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A. 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 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砂砾洪积C. 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 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19. 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18. C 19. B【解析】【18题详解】据图中岩层的运动状况,可知③地为断裂下沉;该区域有黄河流经,可推断该冲积平原为黄河干流泥沙冲积而成。根据图中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看出①、②分别是断裂抬升和断裂下沉,但两地离黄河较远,外力作用应该不是黄河的影响,排除A、B两项;④地的地貌是沙丘覆盖的平原,沙丘应是风力堆积地貌,排除D。【19题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王朝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陵寝。从图上可以看出,②地的沉积物最深厚,地势也较高,地下水位应该较深,故选B。考点:该题考查地形剖面图和地质构造。 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0. 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A. 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 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C. 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 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21. 图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A. 甲地 B. 乙地C. 丙地 D. 丁地【答案】20. C 21. B【解析】本题组以某地河流与山脉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水坝坝址的选择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20题详解】若山脉先形成,河流受山脉地形地势的阻挡约束,应平行于山脉分布,不会将山脉切开,A、B不符合题意。如果图中河流先形成,后来当地受挤压发生褶皱,部分地我逐渐缓慢隆起,河流逐渐向下侵蚀,山脉形成之后,河流则横穿山脉,C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平行的褶皱山脉形态完整,没有发生水平断裂错动,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题详解】修建水坝首先要选择有峡谷地区,便于建坝,其次要求建坝地点的河流上游有较宽广盆地和谷地,便于蓄水形成水库。材料信息表明,河流穿过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由此判断,甲为河流源头附近,丁为河流下游。甲位于源头,水量不大,无峡谷地形,不适宜建坝,排除A。乙处为河流穿过山脉之地,河流下切较深,往往形成峡谷,乙处以上的两山脉之间有宽广的谷地作为蓄水之地,水库蓄水量大,B符合题意。丙地位于两山脉之间,一般不会形成峡谷中,不适宜修建水坝,排除C。丁地位于平原地区,河道宽广不适宜修建水坝,排除D。故选B。 下图为某三角洲上河流部分河段示意图,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该河段河面在7月和1月的平均宽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2. 下列关于该河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循环1月比7月活跃 B. 径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C. 1月输送的泥沙少于7月 D.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23. 甲、乙、丙、丁四处河岸河流堆积作用最显著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22. C 23. D【解析】【分析】考点定位:气候类型的综合应用、河流地貌的发育。【22题详解】根据图示,该河流位于36°S附近,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7月的河流面积较宽,说明当地冬季流量大,1月的河道较窄,说明夏季流量小。故可推测该河流的汛期在冬季,而夏季流量较小;根据纬度可判断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则C项正确,A错。其径流量主要与降水有关,故B错;植被以常绿硬叶林为主,故D错。【23题详解】根据河道的宽度,可以判断该河大致由甲乙流向丙丁,结合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左偏,河道凹岸受侵蚀严重,而凸岸泥沙堆积,则河岸受侵蚀作用的强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丙乙甲丁,因此泥沙堆积最严重的是丁,答案选D。【点睛】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河流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的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受洋流影响,同一纬线上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读“某海区表层海水等盐度线和等温线图”,图中实线表示海水等盐度线,虚线表示海水等温线。读图回答1—2题。24. 比较海水等温线a、b、c的大小关系A. a>b>c B. c>b>a C. b>a>c D. a>c>b25. 若该海域位于太平洋,则图中洋流是A. 北太平洋暖流 B. 东澳大利亚暖流 C. 加利福尼亚寒流 D. 日本暖流【答案】24. B 25. D【解析】根据等温线向北突出,结合等盐线的弯曲程度,可以判断该处为北半球,越往北温度越低,故等温线为c>b>a;根据世界海区盐度分布规律,可以判读该处为副热带海区,且为暖流,具体到太平洋海区, A为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B为南半球洋流,C为寒流据不符合题意,答案D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 某地理研究小组在下图中不同地区进行地理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26. 甲处渔民发现该海域每隔几年会突然出现大量死鱼和死鸟,其原因是( )A. 海洋石油污染 B. 厄尔尼诺现象C. 酸雨 D. 臭氧空洞27. 有关乙处河段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河流流速较慢 B. 当地夏季为汛期C. 以雨水补给为主 D. 流水侵蚀作用比较明显28. 到达丙处时,大量轮船在装载货物外运,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货物可能是小麦或者牛肉 B. 该港口可以实行河海联运C. 港口附近可能碰到从南极漂浮过来的冰山 D. 该地多欧洲移民【答案】26. B 27. A 28. C【解析】本题组以南美洲中部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洋流影响及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农业类型及物产、交通、人口迁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6题详解】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注记判断,图示区域为南美洲中南部地区及附近海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海域位于南美西部沿海,受上升流形成著名渔场,由于周期性的厄尔尼诺现象,沿岸上升流被南下的厄尔尼诺暖流取代,营养元素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短缺,鱼群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选项B符合题意。海洋石油污染和酸雨不具有明显的年际周期性,排除A、C。臭氧空洞一般出现在南、北极上空,该地纬度较低,出现臭氧空洞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臭氧空洞与鱼、岛死亡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B。【27题详解】图中显示,当地有世界性大型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说明该河段河流落差大,流速快,选项A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河流水源主要来自热带草原气候,雨水补给为主,夏季为湿季,降水丰富,雨水补给量大,河流形成汛期,选项B、C不符合题意。根据前面的判断,当地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比较明显,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2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丙处以西是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发达,有大量畜牧业和种植业产品外销,该货物可能是小麦或者牛肉,A不符合题意。丙港口在河口地区,江阔水深,可以停靠大型轮船,可以实行河海联运,B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美洲东部沿海有巴西暖流自北向南流经,因此港口附近不可能碰到从南极漂浮过来的冰山,C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地过去曾经是欧洲殖民地,多欧洲移民,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读“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回下列小题。29. 甲处所处的大洲可能为( )A. 欧洲 B. 北美洲C. 非洲 D. 大洋洲30. 乙处洋流可能是( )A. 加那利寒流 B. 东澳大利亚暖流C. 加利福尼亚寒流 D. 拉布拉多寒流31. 乙处洋流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为( )①对沿岸增温增湿作用 ②对沿岸降温减湿作用 ③与来自高纬度的洋流交汇形成渔场 ④与来自低纬度的洋流交汇形成渔场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答案】29. B 30. D 31. D【解析】本题组以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大洲判断、洋流、洋流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9题详解】图中显示,海水深度自西向东增加,说明此海域在大陆东侧,欧洲位于大陆西岸,排除A。由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弯曲方向判断,该海域有自北向南的寒流经过,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判断,非洲东海岸没有自北向南流的寒流,排除C。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南高北低,由此判断该海域为北半球,而大洋洲大陆位于南半球,排除D。北美洲东岸位于北半球,且有自北向流的拉布拉多寒流流经,B符合题意。【30题详解】图中显示,海水深度自西向东增加,说明乙洋流在大陆东部沿海,而加那利寒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均位于大陆西部沿海,由此排除A、C。由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温度递变规律和弯曲方向判断,乙处洋流为北半球的寒流,排除B。拉布拉多寒流位于北半球大陆东部沿海,自北向南流,属寒流,乙处洋流特征相似,选项D符合题意。【31题详解】根据前面的判断可知,乙处洋流为寒流,因此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①错、②对。该洋流为自北向南的寒流,乙洋流就是来自高纬度的洋流,很难与来自高纬度的洋流交汇形成渔场,因此③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洋流会与自南向北流的(来自低纬度)暖流交汇,导致海水搅动,营养元素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形成渔场,因此④对。综合上述判断,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方的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美誉。读图,回答下列各题。32. 据图分析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影响正确的是( )①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利于形成地形雨 ②北部高大山脉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 ③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挡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 ④地形封闭,各大洋水汽都难以到达,但有四周高山冰川的融水 ⑤独特的地形使该地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冷夏热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③④⑤ D. ②③④33. 该地区的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生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山脉“阴阳脸”。下列关于“阴阳脸”现象形成原因正确的叙述是( )A. 阳坡温度高,不适合树木生长B. 阴坡为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适合树木生长C. 阳坡山地放牧与过度樵采毁坏了森林D. 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答案】32. A 33. D【解析】【32题详解】伊犁河流域北部为北天山山脉,南部为南天山山脉,海拔都在4 300米以上,两山形成一个“三角形”,且该“三角形”向西开口,中部为海拔在3 500米以下乌孙山,而伊犁河位于北天山山脉和乌孙山之间,该地盛行偏西风。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形成地形雨,较多的降水使得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水量大,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止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止南侧来自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入侵。A正确。【33题详解】阴坡,蒸发较弱,湿度较大,所以有利于树木的生长;而阳坡温度较高,蒸发较强,湿度较低,水分条件不如阴坡,只适合草甸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D正确。 三江并流地区雪峰横亘,山高谷深。每年2—4月是云南的旱季,但甲处总会出现雨季,引发怒江水位上涨,因正值沿岸桃花盛开,故称“桃花汛”。下图是沿27°N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34. 甲地出现“桃花汛”的主要原因是A. 春季气温回升,空气对流旺盛B. 春季气温回升,高山冰川消融C. 西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D. 东南风带来水汽,地形抬升35. 金沙江部分河谷出现了图示的垂直植被带逆向演替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 热量 B. 光照C. 坡度 D. 水分【答案】34. C 35. D【解析】【34题详解】春季气温虽然回升,但甲地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还没有达到对流旺盛的程度,故A项错误; “甲处却总会出现小雨季”是由于降水造成的,不是冰川消融形成的,故B项错误;春季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水汽,沿河谷上升受地形抬升的影响,多地形雨,故C项正确;春季东南季风还没有影响到西南地区,故D项错误。【35题详解】该题主要考查非地带性分布分异规律。高山区由于从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的组合不同导致垂直植被带从低向高的演进规律一般是森林一高山灌丛一高山荒漠,类似于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演变;图中垂直植被带从低向高的演替是荒漠一灌丛一森林,说明海拔较低热量较高处水分不足,森林难以发育,海拔较高热量较低处水分充足,反而形成森林,故D项正确。 下图是“四个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36. 四个山地中,①山地垂直植被类型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热量丰富 B. 降水量大C. 相对高度大 D. 纬度位置低37. 由四个山地植被分布情况可知,它们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C. ②①④③ D. ①②④③【答案】36. C 37. B【解析】本题组以四个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垂直带谱丰富度影响因素、纬度由垂直带谱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36题详解】图中显示,②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山麓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而①山基带为热带疏林草原带,纬度位置比热带雨林地区较高,热量和降水条件不与热带雨林,因此“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纬度位置低”不是①山地垂直植被类型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排除A、B、D。图中显示,①山在四个山地中,山顶海拔最高,相对高度最大,导致①山地垂直植被类型最丰富,选项C符合题意。【37题详解】山地分布的纬度位置主要根据山地基带的自然带来判断。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山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②山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③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针叶林分布海拔比③山低,说明纬度比③山高。所以四个山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②①③④,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38. 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体现了( )A. 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B.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 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规律39. 图示六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A. ② B. ③ C. ④ D. ⑥40. 图中①③⑤三地的自然带( )A. 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 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 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 类型相同,成因相同【答案】38. C 39. D 40. A【解析】38题详解】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南北更替,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符合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C正确。【39题详解】图中⑥处为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而⑥处位于回归线附近,因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东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带,是典型的非地带性现象,D正确。【40题详解】图中①、③、⑤三地自然带都是热带草原带,①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因海拔高形成的,③是受东南信风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⑤是位于山地背风坡,山地阻挡水汽形成的,三地自然带类型相同,但成因不同,A正确。 第二卷(共40分)二.综合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形成于第三纪,属于较年轻的凹陷湖。下图为新疆部分区域及博斯腾湖附近水系分布图。 (1)根据图中信息,简析博斯腾湖湖水淡的原因。(2)罗布泊盐湖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经济开发潜力巨大,推测罗布泊盐湖成因。(3)近年来博斯腾湖湖水变咸,试分析人为原因。【答案】(1)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补充大量淡水,且地势低洼利于汇水,河流汇入水量大,湖泊水量较多;孔雀河从湖泊流出,对湖泊具有排盐作用。(2)罗布泊地势相对较低,有众多河流汇入,地表径流将盐分带入罗布泊;气候极端干旱,年蒸发量大,降雨极少,强烈的蒸发促使罗布泊中的水量逐渐减少,盐分积累。(3)上游河流截流建设水利工程(引水),下游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加大出湖水量,引起湖水水位下降,湖面缩小,湖水盐度逐年升高。【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新疆部分区域及博斯腾湖附近水系分布图为主要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影响湖水性质的因素、盐海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第(1)题,博斯腾湖湖水淡的原因可从补给淡水量大、湖水与外部水体能交换角度分析。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当地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较丰富,通过河流汇入的淡水量大;材料表明,博斯腾湖泊面积大,水量大;图中显示,博斯腾湖有孔雀河将湖水流出,湖泊中盐份有进有出,不断更新,很难积累。第(2)题,盐湖成因可从盐分汇聚、淡水补给减少角度分析。罗布泊地势低洼,孔雀河不断把盐类物质注入其中,气候极端干旱,年蒸发量大,降雨极少,强烈的蒸发促使湖水盐度上升,或潜水中盐分上升,盐分积累。第(3)题,近年来博斯腾湖湖水变咸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用水,导致湖泊淡水减少所致。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河流上游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量截流,用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使得入湖水量减少,引起湖水位下降,湖水盐类物质很难通过下游河流排出,使得湖水盐度逐年升高。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 年我国多地经历了自 1961 年以来最热的夏季,酷热难耐之际,一位正在南非桌山旅游的网友发出“来桌山避暑吧”的邀请,引起网络热议。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半岛北部,海拔 1087 米,多悬崖峭壁,因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而得名,又叫“上帝的餐桌”。只要天气晴朗,每天都会有大片云团环绕在桌山顶上,当地人形象的把它称为“上帝的桌布”。桌山的奇特还在于这座由石灰岩构成的“餐桌”上,溪流几乎绝迹,呈现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景象,而它中部的洼地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其植株密度仅次于热带雨林。下图为桌山位置示意图。(1)从地理角度说明“来桌山避暑吧”的理论依据。(2)推断桌山地貌的形成过程及依据。(3)从大气环流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帝的桌布”是如何形成的。【答案】(1)桌山位于南半球,我国夏季时南半球正值冬季;桌山冬季受温暖湿润的西风影响,气候温凉,适合避暑。(2)桌山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推断桌山地貌的形成首先经历了外力沉积作用;桌山海拔较高,经历了地壳抬升作用;桌山地表平坦,为荒芜的戈壁滩景象,说明抬升后经历了强烈的风力侵蚀作用。 (3)桌山处于西风带,强劲的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携带大量水汽的西风沿陡峭的桌山爬升,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在山顶冷却凝结,形成浓密的云团。【解析】整体分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我国夏季时,南半球正值冬季。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沉积作用形成在地势低洼处。桌山海拔较高,说明有地壳抬升。桌山地表平坦,为荒芜的戈壁滩景象,是风力侵蚀地貌。(1)读图,桌山位于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我国夏季时,南半球正值冬季。桌山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温暖湿润的西风影响,气候温凉,适合避暑。(2)根据材料,桌山由石灰岩构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因此桌山地貌的形成过程,首先经历了外力沉积作用。沉积作用形成在地势低洼处,桌山海拔较高,说明沉积岩形成后,又经历了地壳抬升作用。桌山地表平坦,为荒芜的戈壁滩景象,是风力侵蚀地貌。说明抬升后,受到强烈的风力侵蚀作用。 (3)桌山处于西风带,强劲的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携带大量水汽的西风沿陡峭的桌山爬升,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在山顶冷却凝结,形成浓密的云团。环绕在桌山顶上,当地人称为“上帝的桌布”。 4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甲岛面积约3635平方千米,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白色沙质海滩四周环布。岛上多荒漠,石灰岩层遍布全岛,但溶洞数量较少。龙血树是曱岛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生长在山区只有少量土壤的地方,外形像一把巨伞,多刺的树叶上有一层蜡质。图A所示洋流为甲岛附近4—9月洋流流向。(1)描述甲岛的气候特征。(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1)终年高温(年温差相对较小),降水稀少 (2)甲岛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外力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河流稀少(任答4点)【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关知识,难度中等。【详解】(1)从图C中可以该地气温较高,降水少。结合图A可知该地纬度较低,所以终年高温;从海陆位置看该岛离大陆较近,冬季的东北信风从陆地吹来,夏季的西南季风常吹离岸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季风,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上泛,温度低。多上升流,表现为寒流性质,降温减湿,空气干燥,降水稀少。(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是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甲岛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外力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河流稀少。【点睛】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首先,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会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其次,地理环境中,某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某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的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