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化学试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238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化学试题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238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化学试题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6238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化学试题
展开
高三化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 12 Cl 35.5 Co 59 Na 23 O 1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木活字”是由元代王祯创制的用于印刷的活字,“木活字”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 “苏绣”是用蚕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图案的工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 “黑芝麻糊”是一道传统美食,食用时可加入白砂糖作配料,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麦芽糖
D. “黑陶”是一种传统工艺品,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木活字”是木头制造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A项正确;
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项正确;
C.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C项错误;
D.“黑陶”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D项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乙醇的分子式:C2H5OH B. 次氯酸的电子式:
C.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 中子数为146、质子数为92的铀(U)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结构简式是C2H5OH , A错误;
B.HClO分子中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分别与Cl、H原子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从而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因此电子式是,B正确;
C.Cl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7,最外层有7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C错误;
D.中子数为146、质子数为92的铀原子质量数是238,用原子符号表示为,D错误;
故合理选项B。
3.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及所得出的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产生白色沉淀
BaSO3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
向蓝色石蕊试纸上滴加新制氯水,试纸边缘呈红色,中间为白色
氯水既有酸性又有还原性
C
相同条件下,分别测量0.1mol·L-1和0.01mol·L-1醋酸溶液的导电性,前者的导电性强
醋酸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D
取5mL 0.1mol·L-1KI溶液,加入1mL 0.1mol·L-1FeCl3溶液,萃取分液后,向水层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
Fe3+与I-所发生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亚硫酸的酸性小于盐酸,所以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不反应,没有白色沉淀生成,故A错误;
B、向蓝色石蕊试纸上滴加新制氯水,试纸边缘呈红色体现酸性,中间为白色体现漂白性(氧化性),故B错误;
C、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程度越大,醋酸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故C错误;
D、取5mL 0.1mol·L-1KI溶液,加入1mL 0.1mol·L-1FeCl3溶液,KI溶液过量,萃取分液后,向水层滴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溶液中有Fe3+,证明Fe3+与I-所发生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合理的是
A. 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不需要预先润湿
B 蒸馏实验中,忘记加沸石,应立即趁热加入沸石
C. 要量取15.80mL溴水,须使用棕色的碱式滴定管
D. 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2+
【答案】A
【解析】
【详解】A、预先润湿pH试纸,相当于对溶液稀释,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不需要预先润湿,故A正确;
B. 蒸馏实验中,忘记加沸石,应停止加热,冷却后加入沸石,故B错误;
C. 溴水能腐蚀橡胶,要量取15.80mL溴水,须使用酸式滴定管,故C错误;
D. 用高锰酸钾或铁氰酸钾溶液检验FeCl3溶液中混有的Fe2+,故D错误;
故选A。
5.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L 0.1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0.1NA个NH4+
B. 7.8g Na2S晶体中含有0.1NA个Na2S分子
C. 若100mL某饮料中含钠23mg,则钠离子浓度为0.01mol·L-1
D. 28g由乙烯和丙烯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NA个碳碳双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铵根离子会发生水解反应而消耗,所以1L 0.1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铵根离子的数目小于0.1NA个,A错误;
B. Na2S是离子化合物,在固体中也没有Na2S分子,B错误;
C.n(Na+)=0.023g÷23g/mol=0.001mol,故c(Na+)=0.001mol÷0.1L=0.01mol/L,C正确;
D.若28g为乙烯,其物质的量是1mol,含有NA个碳碳双键;若全为丙烯,则其物质的量小于1mol,因此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就小于NA个,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Na2S2O3溶液与稀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O32-+6H+=2S↓+3H2O
B.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O32-+CO2+H2O=2HCO3-
C. AgNO3与过量浓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g++NH3·H2O=AgOH↓+NH4+
D. Fe与稀硝酸反应,当n(Fe):n(HNO3)=1:2时,3Fe+2NO3-+8H+=3Fe2++2NO↑+4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荷不守恒,Na2S2O3溶液与稀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O32-+2H+═S↓+SO2↑+H2O,故A错误;
B.因为Na2CO3溶液是饱和的,所以生成的NaHCO3会析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为CO32-+H2O+CO2+2Na+=2NaHCO3↓,故B错误;
C.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开始会生成氢氧化银白色沉淀,但是氢氧化银会溶于过量的氨水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银氨溶液,会出现沉淀然后消失,离子方程式为:Ag++2NH3•H2O=[Ag(NH3)2]++2H2O,故C错误;
D.Fe与稀硝酸反应,当n(Fe):n(HNO3)=1:2时,硝酸不足,反应生成硝酸亚铁、一氧化氮和水;离子方程式:3Fe+2NO3﹣+8H+═3Fe2++2NO↑+4H2O,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一看”电荷是否守恒:在离子方程式中,两边的电荷数及原子数必须守恒; “二看”拆分是否恰当:在离子方程式中,强酸、强碱和易溶于水的盐拆分成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物质、易挥发物质、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等均不能拆分,要写成化学式;“三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离子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必须与客观事实相吻合。
7.氯化亚铜(CuC1)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生成金属Cu和Cu2+。某小组拟热分解CuCl2·2H2O制备CuC1,并进行相关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制备CuC1时产生的Cl2可以回收循环利用,也可以通入饱和NaC1溶液中除去
B. Cu2(OH)2Cl2在200℃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l2 2CuO+2HCl↑
C. X气体可以是N2,目的是做保护气,抑制CuCl2·2H2O加热过程可能的水解
D. CuC1与稀硫酸反应离子方程式:2CuCl+4H++SO42-=2Cu2++2Cl-+SO2↑+2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A.Cl2在饱和NaC1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不能被吸收;
B.Cu2(OH)2Cl2加热至200℃时生成CuO,结合原子守恒书写化学方程式;
C.X气体是用于抑制CuCl2水解;
D.CuC1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生成金属铜和Cu2+。
【详解】A.制备CuC1时产生的Cl2可以转化为HCl,回收循环利用,Cl2在饱和NaC1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不能被吸收除去,故A错误;
B.Cu2(OH)2Cl2加热至200℃时生成CuO,结合原子守恒可知,还生成HCl,则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l22CuO+2HCl↑,故B正确;
C.CuCl2水解生成氢氧化铜和HCl,X气体是用于抑制CuCl2水解,则X为HCl,不是氮气,故C错误;
D.CuC1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生成金属铜和Cu2+,故D错误。
故选B。
8.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铁与氯气反应制氯化铁,推出铁与碘反应制碘化铁
B. CO2通入到漂白粉溶液中发生CO2+Ca(ClO)2+H2O=CaCO3↓+2HClO,推出SO2通入到漂白粉溶液中发生SO2+Ca(ClO)2+H2O=CaSO3↓+2HClO
C. 利用可溶性的铝盐溶液与氨水反应制Al(OH)3,推出可溶性的铁盐溶液与氨水反应制Fe(OH)3
D. 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推出Na2O2与SO2反应可生成Na2SO3和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三价铁离子能氧化碘离子,所以铁与碘反应生成碘化亚铁,不能生成碘化铁,故A错误;
B. SO2通入到漂白粉溶液中,二氧化硫被次氯酸钙氧化生成硫酸钙,所以SO2通入到漂白粉溶液中不能生成CaSO3,故B错误;
C. 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都能和氨水生成沉淀,即可溶性的铝盐溶液与氨水反应制Al(OH)3,可溶性的铁盐溶液与氨水反应制Fe(OH)3,故C正确。
D. 过氧化钠能氧化二氧化硫,所以Na2O2与SO2反应可生成Na2SO4,不能生成Na2SO3,故D错误;
答案选C。
9.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铜粉加入1.0mol/L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为蓝色
金属铁比铜活泼
B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不滴落下来
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
C
常温下,用pH计测0.1mol/LNaX溶液和0.1mol/LNa2CO3溶液的pH
前者小于后者
酸性:HX>H2CO3
D
向10%的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再加入银氨溶液
未出现光亮银镜
蔗糖未发生水解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于发生反应:Cu+ Fe2(SO4)3=CuSO4+2FeSO4,不能证明金属铁比铜活泼,A错误;
B.加热发生反应:4Al+3O22Al2O3,熔化后的液态铝不滴落下来,就是由于在熔化的Al表面包裹了一层致密的Al2O3,所以可以证明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B正确;
C. Na2CO3溶液的pH大,可知阴离子的水解程度大,则对应HCO3-的酸性弱,即酸性为HX>HCO3-,不能证明HX与H2CO3的酸性强弱,C错误;
D.向10%的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由于该溶液为酸性,没有用碱将催化剂硫酸中和,所以再加入银氨溶液,未出现光亮银镜,不能证明蔗糖是否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0.人们从冰箱中取出的“常态冰”仅是冰存在的多种可能的形式之一。目前,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多孔、轻量级的“气态冰”,可形成气凝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态冰”和“气态冰”结构不同,是同素异形体
B. “气态冰”因其特殊的结构而具有比“常态冰”更活泼的化学性质
C. 18g“气态冰”的体积为22.4L
D. 构成“气态冰”的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A.“常态冰”和“气态冰”是水存在的不同形式,状态不同,但是同一种物质,故A错误;
B.“常态冰”和“气态冰”是水存在的不同形式,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故B错误;
C.“气态冰”是形成气凝胶的冰,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18g“气态冰”的体积小于22.4L,故C错误;
D.“气态冰”的分子是水分子,构成“气态冰”的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故D正确。
故选D。
11.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第①组反应的氧化产物为O2
B. 第②组反应中C1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或等于1:2
C. 第③组反应中生成3mol C12,转移6mol电子
D.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1O3- >C12>Fe3+
【答案】C
【解析】
【详解】A.H2O2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则H2O2反应的氧化产物为O2,A正确;
B.②中溴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Cl2只将Fe2+氧化为Fe3+,发生的反应为3Cl2+6FeBr2=2FeCl3+4FeBr3,则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若小于1:2,也只发生该反应,B正确;
C.在KClO3+6HCl=KCl+3Cl2↑+3H2O中,每生成3mol氯气转移5mol电子,生成1molCl2转移mol电子,C错误;
D.KClO3+6HCl=KCl+3Cl2↑+3H2O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性:ClO3->Cl2,Cl2 氧化FeBr2生成FeBr3,则氧化性:Cl2>Fe3+,因此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O3->Cl2>Fe3+,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2.X、Y、Z、M、W为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有三种核素,质量数之比为1∶2∶3,Y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Z和M同主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W>M
B. 简单离子半径:r(M)>r(W)>r(Y)>r(Z)
C. X、Y、Z三种元素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D. Y、W分别与X形成的最简单化合物相遇会出现白烟
【答案】C
【解析】
【详解】A.X、Y、Z、M、W为5种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有三种核素,质量数之比为1∶2∶3,则X是氢元素;Y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Y是氮元素;Z和M同主族,Z只能是第二周期的元素,若Z是氧元素,M是硫元素;若Z是氟元素,M是氯元素,则W元素不属于短周期主族元素。综上,Z为氧元素,M为硫元素,W为氯元素。
A.由于非金属性:Cl>S,故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2S,故A项正确;
B.M和W对应的简单离子为:S2−和Cl−,由于二者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故r(S2−)>r(Cl−);Y和Z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为:N3−和O2−,二者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离子半径:r(N3−)>r(O2−);由于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故r(S2−)>r(Cl−)> r(N3−)>r(O2−),故B项正确;
C.H、N、O三种元素可以形成NH4NO3,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C项错误;
D.N、Cl与H形成化合物分别为:NH3和HCl,二者相遇会生成NH4Cl固体颗粒,有白烟出现,故D项正确,
故选C。
13.现将1.92gCu投入到一定量的浓HNO3中,Cu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672mL的NOX混合气体,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槽中,通入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O2,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则通入标准状况下的O2的体积为( )
A. 504mL B. 336mL C. 224mL D. 168mL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gCu的物质的量为n(Cu)==0.03mol,反应时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0.03mol=0.06mol,反应整个过程为HNO3NO、NO2HNO3,反应前后HNO3的物质的量不变,而化合价变化的只有铜和氧气,则Cu失去电子数目等于O2得到电子的数目,所以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n(O2)==0.015mol,V(O2)=0.015mol×22400mL/mol=336mL,所以通入O2的体积为336mL,故答案为B。
【点睛】电子守恒法解题的步骤是:首先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其物质的量以及每摩尔氧化剂、还原剂得失电子的量,然后根据电子守恒列出等式。计算公式如下:n(氧化剂)×得电子原子数×原子降价数=n(还原剂)×失电子原子数×原子升价数。利用这一等式,解氧化还原反应计算题,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14.某学习小组拟探究CO2和锌粒反应是否生成CO,已知CO能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黑色固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开始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B. b、c、f中试剂依次为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银氨溶液
C. 装置e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气体
D. 用上述装置(另择试剂)可以制备氢气并探究其还原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CO2和锌粒反应是否生成CO,已知CO能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黑色固体,a装置是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b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装置c中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通过 d加热和锌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装置e分离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装置f中的银氨溶液产生黑色固体,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
【详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装置图中各个装置的作用分别是:a装置是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b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装置c中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通过 d加热和锌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装置e分离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装置f中的银氨溶液产生黑色固体,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
A.实验开始时,装置内含有空气,若先点燃酒精灯,锌与空气反应产生ZnO,无法使CO2与ZnO反应,所以应该先打开活塞K,使CO2充满整个装置后再点燃酒精灯,A错误;
B.通过前面分析可知b中试剂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用来除去杂质氯化氢;c中试剂为浓硫酸,用来干燥CO2气体;f中试剂为银氨溶液,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B错误;
C.装置e的作用是分离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C错误;
D.由于在实验室中是用稀盐酸与Zn粒反应制取氢气,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也可以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然后用饱和食盐水或水除HCl杂质,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再通过盛有CuO的干燥管来验证H2的还原性,e作安全瓶,可以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氢气是可燃性气体,在排放前要进行尾气处理,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实验过程分析、气体除杂和气体性质的理解应用,注意装置的作用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5.已知:①H+(aq)+OH-(aq)===H2O(l) ΔH1=-57.3 kJ·mol-1,
②H2(g)+O2(g)===H2O(g) ΔH2=-241.8 kJ·mol-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向含0.1 mol NaOH的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0.1 mol·L-1乙二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上图所示
B. 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ΔH=-114.6 kJ·mol-1
C. 氢气的标准燃烧热为241.8 kJ·mol-1
D. 若反应②中水为液态,则同样条件下的反应热:ΔH>ΔH2
【答案】A
【解析】
乙二酸是弱酸,向含0.1molNaOH的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0.1mol·L-1乙二酸放出热量小于57.3 kJ,故A正确;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由于有硫酸钡沉淀生成,放出的热量大于114.6 kJ,故B错误;氢气的标准燃烧热是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故C错误;若反应②中水为液态,则同样条件下的反应热:ΔH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