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贵州省遵义市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理科综合试题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生命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其功能的复杂程度B. 唾液腺细胞中附着型核糖体较汗腺细胞中多C.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中央大液泡但无叶绿体D.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时,靶细胞的受体也可以位于胞内【答案】C【解析】【分析】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能合成分泌蛋白的细胞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数量相对较多。大液泡存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详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决定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A正确;唾液腺细胞会合成并分泌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是一种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因此与汗腺细胞相比唾液腺细胞所含有的核糖体较多,B正确;大液泡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中央大液泡,C错误;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时,靶细胞的受体也可以位于胞内,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D正确。故选C。2.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B.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上”D. 拉马克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解释生物进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答案】A【解析】【分析】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提出 “基因在染色体上” 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是由更古老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来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详解】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通过往R型菌培养基分别加入DNA、糖类、蛋白质和DNA+DNA酶,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正确;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存在,C正确;拉马克认为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是不正确的,故拉马克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解释生物进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D正确。故选A。3.生物兴趣小组观察了几种二倍体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并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出如下图形。下列与图形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图所示细胞中有8个核DNA分子和4个染色体组B. 乙图所示细胞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 丙图中C组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着丝点已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两级D. 丙图中,B组只有部分细胞能发生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甲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DNA数是染色体数(此时染色体数为2N,与体细胞相同)的2倍,含有染色单体,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丙图含有染色体数为N的细胞(A组)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以及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为2N的(B组)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为4N的(C组)只能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甲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图像,细胞中有8个核DNA分子和4个染色体组,A正确;乙图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此时含有染色单体,DNA是染色体数的2倍,该细胞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丙图中C组细胞只能代表有丝分裂后期图像,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丙图中B组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故丙图中,B组只有部分细胞能发生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D正确。故选C。4.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抽取④或⑤液体可检测出人体内产生的各种激素的含量B. 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时,当①处的渗透压升高,则会引起该细胞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C. 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饥饿状态时⑤处血糖含量比①多D. ②处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该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②为细胞内液、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⑤为血浆。【详解】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后由血浆运输,通过组织液到达靶细胞,故抽取④或⑤液体可检测出人体内产生的各种激素的含量,A正确;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B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可分解形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所以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饥饿状态时⑤处血糖含量比①多,C正确;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组织细胞生存在内环境是组织液,D正确。故选B。5.下列关于遗传变异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是指DNA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B.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通常使用秋水对单倍体种子进行诱导加倍而获得稳定遗传植株C. 诱变育种优点在于可以大幅度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D. 无子番茄的无子性状不可遗传,但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可以遗传【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一般不育,故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利少害性等特点,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但不能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只要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均属于可遗传变异。【详解】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A错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采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后,直接对幼苗使用秋水仙素,没有涉及种子,B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特点,故诱变育种不能大幅度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C错误;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所以该性状不能遗传;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无子西瓜的性状可以遗传,D正确。故选D。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 )A.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 生物进化是个体有利变异逐代积累最终导致的C. 物种形成的关键环节是形成生殖隔离D. 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答案】B【解析】【分析】1、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四点主要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
(3)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
(4)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5)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遗传和变异是内因,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自然选择学说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解释生物进化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单位,A不符合题意;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均认为生物进化是个体有利变异逐代积累最终导致的,B符合题意;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C不符合题意;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D不符合题意。故选B。7.下图甲表示某绿色植物的细胞代谢状况;图乙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丙是某兴趣小组将该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请分析回答:(1)图甲所示的该植物细胞代谢情况可用图乙的________________点表示。 (2)图乙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植物细胞内的部分代谢活动处于图乙中的b点时,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光照强度大于________klx时,植物才会表现出生长现象。在c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______呼吸作用(填“大于”、“等于”、“小于” )。(4)由图丙可推知,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________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____________。j点与e相比,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5)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6klx光照下10小时,然后移到黑暗处14小时,则24小时内每100cm2叶片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_________mg。【答案】 (1). d (2). 在光照强度为零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3). 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流向叶绿体的基质 (4). 2 (5). 大于 (6). h (7). f、h (8). 减少 (9). 180【解析】【分析】图甲叶绿体产生的氧气除供给线粒体,还有多余的氧气释放到外界环境,表明此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图乙中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点表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点表示最大光合速率。图丙表示密闭玻璃温室中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变化,曲线上升表示只有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曲线下降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而图中f、h两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甲细胞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图乙中d点也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故图甲所示的该植物细胞代谢情况可用图乙的d点表示。(2)图乙中的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可表示呼吸作用的强度。当植物细胞内的部分代谢活动处于图乙中的b点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为:由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或基粒向基质)移动。(3)由乙图可知,在光照强度大于2klx时,植物开始积累有机物,表现出生长现象。在c点时,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但由于植物体内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故此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4)丙图中纵轴表示的是温室中二氧化碳的量,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二氧化碳量最少时就是氧气积累最多时,即氧气浓度最大的是h点。由分析可知,丙图f、h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j点与e相比,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说明经过24h植物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多于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量,故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5)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6klx光照下,此时净光合速率为12mg,在黑暗处呼吸速率为6mg,因此6klx光照下植物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2mg+6mg=18mg,因光照时间为10小时,故该植物24小时内每100cm2叶片的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的量为18×10=180mg。【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够确定图乙中四点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关系。8.下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⑴示意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针刺手指皮肤时,感受器先兴奋再恢复,恢复静息电位时,神经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开放,相应离子过膜后,膜内外电位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⑶医生打针时,在_______________产生痛觉,但手未缩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⑷来自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兴奋,既可以使脊髓中枢中兴奋性神经元a兴奋,导致肌肉收缩;也可以使脊髓中枢中抑制性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传出神经细胞兴奋。推测抑制性神经元b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兴奋。【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和肌肉 (2). K+通道 (3). 外正内负 (4). 大脑皮层 (5). 脑中的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低级神经中枢具有控制作用 (6). 引起突触后膜Cl-内流【解析】【分析】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中低级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是钠离子内流。突触后膜Cl-内流,可使静息电位的值增大,细胞更不容易兴奋。【详解】(1)效应器在反射弧的最末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根据图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最终传至肌肉),可知该图中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2)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导致钾离子的大量外流,形成了外正内负的膜电位。(3)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针刺手指可以不出现缩手反射是由于大脑皮层使脊髓中枢抑制神经元兴奋,进而抑制传出神经细胞兴奋,肌肉不能产生兴奋,也就不会收缩。说明了脑中的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低级神经中枢具有控制作用。(4)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时,更不容易兴奋,故推测抑制神经元使突触后膜不能兴奋的机理是引起突触后膜Cl-内流,增大了静息电位的差值。【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识图能力。9.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巳知野生型青蒿为二倍体,茎秆中白色(Y)对紫色(y)为显性,叶片中稀裂叶(R)对分裂叶(r)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分析回答问题:(1)通过一定的处理让野生型青蒿成为三倍体植株,该三倍体青蒿_______(填“可育”或“髙度不育”),这种三倍体青蒿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2)用X射线照射分裂叶青蒿以后,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分裂叶转变为稀裂叶,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_______.(3)现用白秆分裂叶植株与紫秆稀裂叶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染色体变异可导致R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整体缺失,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缺失的植株可以存活,两条都缺失的植株不能存活.现有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O”代表该染色体缺失,下同)与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杂交,子一代中y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 子一代存活植株中紫秆稀裂叶的比例是____________.【答案】 (1). 高度不育 (2). 可遗传 (3). 基因突变 (4). YYrr 和 yyRR (5). 75% (6). 1/3【解析】试题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1)三倍体植株因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该三倍体青蒿高度不育.培育该三倍体青蒿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染色体变异。
(2)用X射线照射分裂叶青蒿以后,r基因中一小段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使分裂叶转变为稀裂叶,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3)用白秆分裂叶植株与紫秆稀裂叶植株杂交,F1均表现为白秆稀裂叶,说明双亲均为纯合子,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 yyRR。
(4)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与基因型为yyOr的植株杂交,子一代中Yy:yy=1:1,OR:Or:Rr:00=1:1:1:1,其中00不能存活,所以y的基因频率=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1/2+1/2×1/2=3/4=75%;子一代存活植株中紫秆稀裂叶的比例是1/2紫秆(yy)×2/3稀裂叶(OR+Rr)=1/3。10.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图所示(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以往研究表明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⑴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病发病率时应___________调查。⑵若I-3号无乙病致病基因①I-3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②如果II-5与II-6结婚,生育一个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如果II-3和 II-4再生一个女儿,则女儿不患甲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检查III-2发现其为克氏综合征(XXY),则双亲中______________(母亲、父亲、母亲或父亲)在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第二次、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出现了异常。【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 (2). 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3). HhXTY (4). 1/72 (5). 32/33 (6). 母亲 (7). 第二次【解析】【分析】表现正常的Ⅰ-1和Ⅰ-2生了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正常双亲生有患乙病的儿子,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但只看遗传系谱图不能确定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详解】(1)图中表现正常的Ⅰ-1和Ⅰ-2生了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可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2)①正常的Ⅰ-3和Ⅰ-4生有儿子患乙病,说明为隐性遗传病,且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儿子的致病基因只来自母亲,可推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 Ⅱ-9患两种病,故Ⅱ-9基因型为hhXtY,故I-3的基因型为HhXTY。②根据Ⅱ-1(XtY)和Ⅱ-2(hh)的基因型可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HhXTY、HhXTXt,则II-5基因型为1/3HHXTY、2/3HhXTY;根据Ⅱ-9患两种病且Ⅰ-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可知I-3的基因型为HhXTY,I-4的基因型为HhXTXt,故II-6基因型为1/3HH、2/3Hh、1/2XTXt、1/2XTXT,若II-5与II-6结婚,单独分析甲病的患病概率为2/3×2/3×1/4=1/9,单独分析乙病的患病概率为1/2×1/4=1/8,故二者婚配生育一个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1/9×1/8=1/7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分析:II-3的基因型为1/3HH、2/3Hh,由于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100 ,故h的基因频率1/10,H的基因频率为9/10,则正常人群中Hh的基因型频率为2×9/10×1/10÷(2×9/10×1/10+9/10×9/10)=2/11,故II-4的基因型为2/11Hh、9/11HH,故II-3和II-4再生一个女儿,则女儿不患甲病的概率是1-2/11×2/3×1/4=32/33。③III-2患有乙病,若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tXtY,由于II-8不患乙病,基因型为XTY,故III-2的两条Xt来自母亲,又由于母亲II-7不患乙病,则母亲基因型为XTXt,所以XtXt卵细胞的形成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t姐妹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相关个体基因型判断和概率计算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1.根据植物芳香油提取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玫瑰精油的提取可使用如图所示装置,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______(填“是”或“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进水口是图中的_______(填图中的编号).(2)柠檬芳香油的提取常用_________.(3)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油时,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出的油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除去固体硫酸钠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答案】 (1). 水蒸气蒸馏法 (2). 不是 (3). 玫瑰精油和水的混合物 (4). ③ (5). 压榨 (6). 增加水的密度,便于油水分离 (7). 吸收残留的水分 (8). 过滤【解析】【分析】1、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常用的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①蒸馏法的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分离油层和水层,获得芳香油;②压榨法是利用机械压力将原料压紧,将原料中的芳香油挤压出来;③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掉有机溶剂、获得芳香油的方法。
2、具体选择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时应根据产品的性质和原料特点而选取不同的提取方法。【详解】(1)分析题图装置可知,该图是蒸馏装置,用该装置提取玫瑰精油的方法叫水蒸气蒸馏法;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液体不是纯净的玫瑰精油,是玫瑰精油和水的混合物,图中冷凝管中的水是由下到上流动的,故进水口为下端③。(2)柠檬精油主要贮存在柠檬皮部分,用水中蒸馏法提取柠檬精油时容易导致原料焦糊,水蒸气蒸馏还会导致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部分分解,因此不适宜用蒸馏法,通常采用压榨法。
(3)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油时,在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钠的作用是可以增加水的密度,便于油水分离。分离出的油层中加入无水硫酸钠的作用是吸收薄荷油中残留的水分,除去固体硫酸钠的常用方法是过滤。【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知识,对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常用的方法、选择不同的提取方法的依据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2.治疗性克隆对解决供体器官缺乏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流程如下。请据图回答问题:(1)②过程采用的是胚胎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该过程中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育培养液、合成培养基)。(2)囊胚阶段的细胞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内细胞团,其中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胚胎干细胞可以来自于早期胚胎或___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能诱导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组织细胞分化。(4)该过程____________(是、否)体现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原因_____________。【答案】 (1). 早期胚胎培养技术 (2). 发育培养液 (3). 滋养层细胞 (4). 胎儿的各种组织 (5). 原始性腺 (6). 分化诱导因子 (7). 否 (8). 全能性指发育成完整个体,而最后形成的组织器官不属于个体【解析】【分析】1、治疗性克隆:指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神经或肌肉等)用于治疗性移植。
生殖性克隆:指将克隆技术用于生育目的,即用于产生人类个体。
2、分析题图:①是核移植技术,②是早期胚胎培养。
3、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详解】(1)分析图解可知,过程①采用的是细胞工程中的核移植技术。过程②采用的是胚胎工程中的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的培养液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类外,还需要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该培养液属于发育培养液。(2)囊胚阶段的细胞分为滋养层细胞和内细胞团,其中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为胎膜和胎盘,内细胞团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3)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培养胚胎干细胞一般不能获得动物器官,若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就可以诱导胚胎干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4)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故全能性的体现应该是发育形成个体,最后形成组织器官不属于全能性的表现,故图示过程没有体现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点睛】本题结合治疗性克隆的流程图,考查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等知识,考生识记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等,并结合所需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