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展开
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0分)
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氟利昂做制冷剂会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B. 严格地讲实验室中的“通风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防污染手段,因为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一般没有得到转化或吸收
C. “长征九号”运载火箭的壳体通常采用纤维作增强体,金属作基体的复合材料
D. 漂洗衣服时,可以采用萃取原理中的“少量多次”来节约用水
2.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食盐试样,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显黄色
说明该食盐不含KIO3
B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会全部消失
该无色溶液中一定有Al3+,无Mg2+
C
向尿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说明尿液中不含有葡萄糖
D
某待测液中先滴入氯水无明显现象,后滴入硫氰化钾溶液出现血红色
该待测液中一定含有Fe2+
A. A B. B C. C D. D
3. 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元素的原子序数为Z元素原子序数的两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Y
Z
X
W
A. X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3周期第ⅥA族
B. X、Y、Z三种元素对应原子的半径依次减小
C. XZ2和YZ2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
D. 利用Y的含氧酸酸性强于W的含氧酸酸性,可证明非金属性W强于Y
4. 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可看作是由苯衍生的物质配以相应文字形成的(如图)。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A)不能与乙醇发生反应
B. 化合物(B)分子式为C6H6Cl6
C. 化合物(B)可通过苯与Cl 发生加成反应制得
D. 1mol化合物(A)可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
5. 氢氧化铈[Ce(OH)4]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氢氧化物。平板电视显示屏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玻璃粉末(含SiO2、Fe2O3、CeO2),某课题组以此粉末为原料回收铈,设计实验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滤渣A中主要含有SiO2、CeO2
B. 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C. 过程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eO2+H2O2+3H+=Ce3++2H2O+O2↑
D. 过程④中消耗 11.2L O2(已折合成标准状况),转移电子数为2×6.02×1023
6. 锌−空气燃料电池可用作电动车动力电源,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反应为2Zn+O2+4OH−+2H2O=2Zn(OH)4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K+向阳极移动
B.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c(OH−)逐渐减小
C.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4OH−−2e−=Zn(OH)42−
D. 放电时,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消耗氧气22.4L(标准状况)
7. 常温下,向100mL0.01mol⋅L−1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2mol−1MOH溶液,图中所示曲线表示混合溶液的pH变化情况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MOH为一元弱碱
B. MA 稀溶液PHY>Z,故B正确;
C.SiO2是原子晶体,NO2是分子晶体,二者结构不同,故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不是最高价含氧酸不能通过酸性比较非金属性,故D错误;
故选:B。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Y、Z位于第二周期,X、W位于第三周期,W元素的原子序数为Z元素原子序数的两倍,则W应为S元素,Z为O元素,由相对位置可知Y为N元素,X为Si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原子结构来推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及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D
【解析】解:A.化合物A含有羧基,可发生酯化反应,故A错误;
B.化合物B不含H原子,分子式为C6Cl6,故B错误;
C.化合物B含有苯环,由苯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故C错误;
D.化合物A含有苯环,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则1mol化合物(A)可与3molH2发生加成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A.A含有羧基,可发生酯化反应;
B.B不含H原子;
C.B由苯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D.化合物A含有苯环,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C
【解析】解:废玻璃粉末(含SiO2、Fe2O3、CeO2以及其他少量可溶于稀酸的物质)中加入稀盐酸,Fe2O3转化FeCl3存在于滤液中,滤渣为CeO2和SiO2;加入稀硫酸和H2O2,CeO2转化为Ce3+,滤渣为SiO2;加入碱后Ce3+转化为沉淀,最后通入氧气将Ce从+3氧化为+4,得到产品Ce(OH)4,
A.分析可知滤渣A中主要含有SiO2、CeO2,故A正确;
B.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故B正确;
C.稀硫酸、H2O2,CeO2三者反应生成转化为Ce2(SO4)3、O2和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H++H2O2+2CeO2=2Ce3++O2↑+4H2O,故C错误;
D.过程④是通入氧气将Ce从+3氧化为+4,得到产品Ce(OH)4,4Ce(OH)3+O2+2H2O=4Ce(OH)4,消耗 11.2L O2(已折合成标准状况),转移电子数=11.2L22.4L/mol×4×6.02×1023=2×6.02×1023,故D正确;
故选:C。
废玻璃粉末(含SiO2、Fe2O3、CeO2以及其他少量可溶于稀酸的物质)中加入稀盐酸,Fe2O3转化FeCl3存在于滤液中,滤渣为CeO2和SiO2;加入稀硫酸和H2O2,CeO2转化为Ce3+,滤渣为SiO2;加入碱后Ce3+转化为沉淀,最后通入氧气将Ce从+3氧化为+4,得到产品Ce(OH)4,据此解答。
本题以工艺流程为基础,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中等。
6.【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基础知识,正确判断正负极、阴阳极,注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电子转移的计算,正确判断化合价的变化为解答该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根据2Zn+O2+4OH−+2H2O=2Zn(OH)42−可知,O2中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应为原电池正极,Z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为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4OH−−2e−=Zn(OH)42−,充电时阳离子向阴极移动,以此解答该题。
A.充电时阳离子向阴极移动,故A错误;
B.充电时,总反应为2Zn(OH)42−=2Zn+O2+4OH−+2H2O,则电解质溶液中c(OH−)逐渐增大,故B错误;
C.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Zn+4OH−−2e−=Zn(OH)42−,故C正确;
D.放电时,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消耗氧气11.2L(标准状况),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析】解:A.0.01mol⋅L−1HA溶液中pH=2,则HA是强酸,5ml碱溶液恰好反应后,溶液呈酸性,51ml恰好溶液呈中性,说明碱为弱碱,故A正确;
B.HA是强酸,碱为弱碱,MA是强酸弱碱盐,其稀溶液PHP>As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 高 NH3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而PH3分子间仅有较弱的范德华力 离子键和共价键 正四面体 sp3 16 496a3NA
【解析】解:(1)同一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N、P、As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N>P>As;As原子的核外有33个电子,根据构造原理书写As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
故答案为:N>P>As;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
(2)NH3分子间能形成氢键,PH3不能形成氢键,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所以NH3熔沸点较高,
故答案为:高;NH3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而PH3分子间仅有较弱的范德华力;
(3)Na3AsO4中AsO43−和钠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As−O元素之间存在共价键;
AsO43−中A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4+5+3−4×22=4,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该离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
As4O6的分子结构中每个A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4且含有一个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在该化合物中As的杂化方式为sp3,
故答案为:离子键和共价键;正四面体;sp3;
(4)该晶胞中白磷分子个数=8×18+6×12=4,每个白磷分子中含有4个P原子,所以该晶胞中含有16个P原子;晶胞体积=a3cm3,该晶胞密度=mV=31×4NA×4a3g/cm3=496a3NAg/cm3,
故答案为:16;496a3NA。
(1)同一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As原子的核外有33个电子,根据构造原理书写As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含有氢键的氢化物熔沸点较高;
(3)Na3AsO4中阴阳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存在共价键;
AsO43−中A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4+5+3−4×22=4,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该离子的空间构型;
As4O6的分子结构中每个As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4且含有一个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在该化合物中As的杂化方式;
(4)该晶胞中白磷分子个数=8×18+6×12=4,晶胞体积=a3cm3,该晶胞密度=mV。
本题考查物质结构和性质,涉及晶胞计算、原子杂化方式判断、化学键等知识点,熟练掌握原子结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即可解答,注意:每个白磷分子中含有4个P原子。
11.【答案】苯乙酸乙酯 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 羰基 酯基 +CO2↑ 4
【解析】解:(1)根据D的结构简式可知D的名称为苯乙酸乙酯;H与氢气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加成反应产生Prolitane,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也叫还原反应,
故答案为:苯乙酸乙酯;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
(2)E结构简式为,根据结构简式可知含有的官能团分别为酯基和羰基,故答案为:羰基;酯基;
(3)A相对分子质量是92,可以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产生C7H7Cl,则A是甲苯,B是,故答案为:;
(4)F→G是脱羧生成G,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5)C结构简式为,其同分异构体要求①属于芳香化合物,说明含有苯环;②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③能发生水解反应,说明含有酯基,则其为甲酸形成的酯,可能结构为、、、,共有4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4组峰,其峰面积比为3:2:2:1,符合要求的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4;;
(6)模仿A→D转化,由苯和乙醇为原料制备苯甲酸乙酯的合成路线:,
故答案为:。
芳香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2,分子中最大碳原子数目=9212=7……8,故A的分子式为C7H8,则A为,A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为.C发生酯化反应生成D,D发生取代反应生成E,E发生酯的水解反应、酸化得到F为,F加热脱羧生成G,G可以看作是先发生加成反应、再发生消去反应生成H,H发生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生成Prolitane,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为高考常见题型,根据转化中有机物的结构明确的发生的反应,熟练掌握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题目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是有机化学常考题型。
12.【答案】2Al+2NaOH+2H2O=2NaAlO2+3H2↑;97;偏高;E;D;G;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V1−V2;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强
【解析】解:方案一: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故答案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1)含镁为3%时,金属铝的含量最高,10.8g合金中铝的质量为,10.8g×(1−3%)=10.8×97%g,则:
2Al+2NaOH+2H2O=2NaAlO2+3H2↑
54g 2mol
10.8g×97% V×10−3L×4.0mol/L
所以54g:(10.8g×97%)=2mol:(V×10−3L×4.0mol/L),解得:V=97,
故V(NaOH溶液)≥97mL,
故答案为:97;
(2)镁上会附着偏铝酸钠等物质,未洗涤导致测定的镁的质量偏大,镁的质量分数偏高,
故答案为:偏高;
方案二:(1)装置的组装顺序:合金与水反应,用排水量气法测定氢气的体积,其中盛水的试剂瓶导管一定要短进长出,利用增大压强原理将水排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氢气的体积,量筒内导管应伸入量筒底部,故连接顺序为:(A)接(E)(D)接(G),
故答案为:E、D、G;
(2)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故答案为: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②滴定管的数值零刻度在上方,两次的体积之差为测定的氢气的体积,收集氢气后滴定管内液面读数减小,所以测定氢气的体积为V1−V2,
故答案为:V1−V2,
③由于气体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较大,若要确定气体的物质的量,必须知道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强,
故答案为: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强.
方案一: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
(1)镁的质量分数最小时,金属铝的质量最大,需要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多,实际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应大于或等于最大值,据此计算;
(2)镁上会附着偏铝酸钠等物质,未洗涤导致测定的镁的质量偏大;
方案二:(1)装置的组装顺序:合金与水反应,用排水量气法测定氢气的体积,其中盛水的试剂瓶导管一定要短进长出,增大压强原理将水排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氢气的体积,量筒内导管应伸入量筒底部;
(2)①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②滴定管的数值零刻度在上方,两次的体积之差为测定的氢气的体积(注意应保持干燥管与滴定管内液面等高),收集氢气后滴定管内液面上升,读数减小;
③气体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较大,若要确定气体的物质的量,必须知道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强.
本题考查物质含量的测定、对实验原理与装置的理解、实验方案设计等,难度中等,理解实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需要学生具有知识的基础与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