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王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是2021年‘三九’第2天,天冷了!你注意到了吗?教室门一开,前排的同学先感觉到腿冷,进来的老师眼镜上起了一层白雾。”读热力环流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②>③>④>①
B. ②地阴雨天气,③地晴朗天气
C. 气压:③>②>①>④
D. ②地垂直方向大气下沉
2. 教室的门刚打开时,空气流动的情况是( )
A. B. C. D.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由图可知,温度③>②,近地面气温高于垂直的高空,③>④,②>①,由于③>②,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升高相同高度后,④>①,故气温:③>②>④>①,A错误;由等压面可知,近地面气压②>③,高空④>①,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因此,气压的高低为:②>③>④>①,C错误;根据热力环流可知,②地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为晴朗天气,③地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为阴雨天气,D正确,B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教室的门刚打开时,外面气温低,近地面气压高,教室内气温高,近地面气压低,地面空气由外流向内;冷空气密度大在下方,而暖空气密度小在上方,所以前排的同学先感觉到腿冷,而在教室上面,空气由内流向外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能表示海水水温垂直变化曲线的是( )
A.曲线④ B. 曲线③ C. 曲线② D. 曲线①
4. 造成曲线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太阳辐射
C. 大气环流 D. 海水导热率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海水水温的垂直变化表现为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由于海水导热率很低,从海洋表面至1000米深,水温迅速下降,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曲线①能表示海水水温垂直变化规律,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由曲线③可知,纬度越高,海水温度越低,这主要是因为纬度越高,海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越少,B正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大气环流对海水水温垂直变化影响不大,A、C错误。海水导热率很低,从海洋表面至1000米深,水温应迅速下降,D错误。故选B。
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在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著作《淮南子》中,也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载。完成下面小题。
5. 今天看来,日中“踆乌”其实是( )
A. 太阳耀斑 B. 太阳黑子 C. 日珥 D. 日冕物质抛射
6. 该现象增多时,下列现象可能产生的是( )
①地球上发生磁暴现象②引发钱塘江大潮③部分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⑤动物的异常反应⑥两极地区产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太阳黑子是指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材料中提到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黑色的乌鸦就是黑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太阳黑子现象增多,太阳活动增强,地球上发生磁暴现象,①正确;钱塘江大潮是由月球引力作用而形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②错误;部分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可能出现极光现象,③④正确;动物的异常反应不一定是太阳活动引起的,⑤错误;两极地区产生极昼和极夜现象是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⑥错误。综上,①③④正确,C正确,②⑤⑥错误,ABD错误。故选C。
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8. 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 干燥,冷热多变 B. 炎热,岩浆活跃
C. 湿润,森林茂密 D. 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层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海生脊椎动物)—恐龙(爬行动物),B正确,排除ACD。故选B。
【8题详解】
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温暖湿润的环境,森林茂密,有利于煤炭形成,C正确,ABD对应的自然条件下都不利于植被生长,ABD错误。故选C。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煴:无烟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③
10.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
A. 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 受寒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 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加强
【答案】9. B 10. B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过程是连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向外散发地面辐射,从而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因此顺序位①—②—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0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表示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形成霜,B正确;雨后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强,温度不一定低,排除A;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较强,大气逆辐射减弱,排除CD。故选B。
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2. 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 曲折的河道 B. 平坦的河床
C. 充足的水汽 D. 丰富的泥沙
【答案】11. B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莲花盆为地下喀斯特景观,所以其主要为碳酸钙沉积地貌,读图可知,莲花盆并未沿洞壁分布,而是在洞内呈盆状或圆盘状,可判断其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滴水形成滴流,滴落在莲花盆位置,因此水自洞顶不断滴落,而非沿洞壁缓慢渗出,①正确,②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莲花盆是由水底向上发育的,图中莲花盆有相对平整的洞底,形成浅水池,池中可以有薄薄的积水,薄层水有利于水分的蒸发与二氧化碳的析出,二氧化碳的析出利于碳酸钙的沉淀和向上发育。图中莲花盆呈盆状,由滴流中心向四周展开沉积,如果薄层水体不断流动,则会破坏滴流沉积的状态,因此形成莲花盆需要相对静止的薄层水,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条件的平坦的地形,从而形成薄层水环境,有利于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B正确;曲折的河道不能说明有平整的洞底,A错误;充足的水汽和丰富的泥沙对形成喀斯特地貌没有什么直接作用,故CD错误。故选B。
2023年7月,某中学组织学生赴加拿大开展地理研学,植物-土壤研学小分队在寒温带针叶林考察时发现:林中乔木高大笔直,以松、杉为主,林下草本稀疏,枯枝落叶松软潮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林下草本稀疏的气候原因是( )
A. 温度过低 B. 风速过大 C. 光照不足 D. 水分匮缺
14. 研学小分队观察到林下土壤剖面普遍( )
A. 腐殖质层厚 B. 钙积层明显 C. 以红色为主 D. 黏粒含量低
【答案】13. C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注意本题的关键词为“林下”。林下隐蔽度高,光照条件差,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因此草本稀疏,C正确;该地能生长森林,说明温度条件也能满足草本植物生长,A错误;林下风速较小,B错误;林下较为潮湿,水分充足,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寒温带针叶林枯枝落叶丰富,但温度较低,微生物活性差,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因此腐殖质层厚,以黑色为主,黏粒含量适中,A正确,CD错误;钙积层是土壤中含钙碳酸盐发生位置变动并累积后形成的土层,其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低,该地土层钙积层不明显,B错误。故选A。
溃决灾害是影响我国某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下图示意某冰湖环境,该冰湖由冰碛物阻塞形成(冰碛物为冰川搬运、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冰湖溃决形成的灾害链表现为( )
A.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溃坝洪水→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湖
B. 冰湖溃决→泥石流→洪水→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湖→溃坝洪水
C. 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湖→溃坝洪水
D. 冰湖溃决→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潮→溃坝洪水→泥石流→洪水
16. 我国的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的时间和地区是( )
A. 春季松花江流域 B. 夏季雅鲁藏布江流域
C. 春季珠江流域 D. 夏季塔里木河流域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冰湖溃决灾害是影响我国某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冰湖由冰碛物阻塞形成,冰碛物为冰川搬运、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冰湖溃决形成的灾害链表现为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堵断主河形成堰塞湖→溃坝洪水,所以C正确。故选C。
【16题详解】
.冰湖由冰碛物阻塞形成,冰碛物为冰川搬运、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可以得出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在高纬度或者高山地区,我国的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是夏季雅鲁藏布江流域,所以B正确。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2分。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17.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高空C比D的气压_____(高或低)。地面A比B的气压________(高或低)。
(2)A比B的温度______(高或低)。
(3)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4)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填“白天”或“夜晚”),此时A地与B地间吹_____风(填“海”或“陆”)。
(5)A与B相比,日温差大小比较为______。
【答案】(1)高 低 (2)高 (3)顺 (4)夜晚 陆 (5)B>A
【解析】该组试题以等压面图为切入点,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空间感强,因此学生理解往往较为吃力,是大气部分的难点内容。理解气压形成的原理以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总体来看,试题难度较大。
(1)根据气压的形成原理可知,越往上的地方气压越低,图中C、D分别位于同一等压面下方和上方,因此C点气压高于D点。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压变化和高空气压变化相反,因此A比B气压低。
(2)从上题分析可知,A低气压低,说明该地气流上升,受热多;同理可知,B低受热少。
(3)从上述分析可知,A处气流上升、B处气流下降,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高压向低压方向运动,因此可知图中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4)图中A处受热多,若该处为海洋,说明为夜间。此时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5)A处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强,降温慢,造成昼夜温差小。反之,B处易形成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
18.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鹿特丹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北海沿岸,城市90%区域低于海平面,频繁的暴雨导致该城市内涝严重。当地设计了具有下沉空间的“水广场”(下图)。平时,广场是人们休憩、运动的公共场所。降雨时,雨水经净水系统过滤后,收集并储存在广场里,直到可以被排至附近的水体。
(1)简述鹿特丹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说明“水广场”在鹿特丹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3)绘制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
【答案】(1)多暴雨、降雨量集中,地势低平,城市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
(2)滞留洪水(或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质;构建城市景观,建设宜居的公共空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地气候。(任意3点)
(3)六个环节,箭头及文字说明都要正确
【解析】(1)鹿特丹是荷兰的沿海港城,地势低平,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且多暴雨,雨水集中,城市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易于发生城市内涝问题。
(2)由题目信息可以看出建设水广场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这样把雨水收集到一起能很好地减少雨水汇集造成内涝,所以这一设施能够很好地延缓或减少地表径流形成;水广场能增加下渗量,改善城市水质;水广场还有美化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的作用。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1)强风且适逢涨潮,风暴潮强度大;出现在夜间,大部分居民已入睡;荷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经济损失大。
(2)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风暴潮强度大;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人们已入睡,没有察觉,疏于防范;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
【小问2详解】
风暴潮是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加剧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的产生,因此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阶段测验地理试题(解析版)-A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图1中山脉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图1中盆地形成的原因是, 阿留申群岛风大,主要是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 (解析版)-A4,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该时刻A点风向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