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周测卷五:进退忧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周测卷五:进退忧乐,共6页。
周测卷五:进退忧乐时间:40min 分数:100分高考对接点: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疑难点:品鉴作品情感测试范围:第7-8课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习题。(31分)治学当有忧乐情怀彭时代品格与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一些学者之所以受到世人景仰,不唯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更因其具有高尚的精神品格。学者高尚的精神品格有着丰富内涵,其中忧乐情怀是一个核心元素。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孔子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忧乐情怀。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一般人看来,颜回的“忧”是“不堪之忧”。但对颜回来说,这种物质匮乏的“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一方面,“忧”从“忧道”“忧政”升华到“忧民”“忧国”“忧天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诸多名言,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家国、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另一方面,“乐”也从最初的“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发展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为人之乐,再到“君子乐得其道”的“得道”之乐,直至“乐以天下”的至乐。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对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其实,范仲淹还对天下与个人、“忧”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在天下与个人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即要有大局意识和利他精神,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系天下苍生,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在忧与乐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即在位时应为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乐业而殚精竭虑,不在位时则应以天人合一、追求真理为快乐。通过梳理古代忧乐情怀的内涵及其演进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忧乐情怀中的“忧”,并不是悲天悯人的感情宣泄,而是超越一己利益得失的担当精神、进取志向、整体观念、忧患意识;忧乐情怀中的“乐”,也不是满足个人物质欲望的快乐,而是一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一种先苦后甜、先人后己的成就感、责任感。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维系、传承、发扬,与存在这样一大批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安贫乐道、先忧后乐的士人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士人学者的忧乐情怀可以给今天的学者带来许多启示。一方面,治学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特别要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做贡献;另一方面,应以发现真理、传播真理为己任,以传播文明、资政育人为至乐,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始终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真理。下列关于“忧乐情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A.忧乐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与丰硕的学术成果同等重要,它是学者高尚精神品格的核心元素。B.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颜回“不改其乐”,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C.对于颜回而言,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并可转化为乐。D.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不断被拓展、深化,它能给今天的学者带来许多启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8分)A.因为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故而他们可以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甚至可以获得“乐以天下”的至乐。B.儒家圣贤的忧乐,从小我的个体延伸到百姓、天下,大多包含着他们对家国、黎民一腔赤诚的责任与热爱。C.“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强调大局意识和利他精神,这是范仲淹关于忧与乐关系最经典的表述。D.今天的学者只要认真剖析、仔细研读忧乐情怀,就能不为功名利禄所惑,资政育人,以传播真理为己任。3.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述思路。(1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东晋诗,完成下面习题。(20分)杂诗十二首(其四)陶渊明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A诗人融情于事,以抒写亲人团聚等乐事来表现隐居生活的真实、自由的快乐。B.诗人归隐田园,尽享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早睡晚起,无拘无束,乐在其中。C.诗人认为人生百年终将回归坟墓,又何须图谋虚名,表达了其不慕名利的心志。D.全诗语言典雅绚丽,语甚旷达,意蕴丰富,深具一种执着、严肃的人生态度。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1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习题。(20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A.首联写孤雁不饮不食,只是飞鸣,写出了其苦念同伴的深情和执着。B.颔联“一片影”指的是孤雁,与“万重云”进行对比,突出孤雁的凄惶。C.颈联写孤雁望尽天涯,寻觅到雁群后,群雁哀鸣,鸣声更是不绝如缕。D.尾联写群鸦鸣噪纷纷,然听来却“无意绪”,尽显雁之“孤”、雁之“悲”。7.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8.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5分)①嗅觉是什么?②当气味分子刺激我们鼻子中的感觉细胞嗅觉神经元时,③快速向大脑发出神经脉冲,④因而使大脑处理这些信号并识别气味,⑤我们闻到气味。⑥虽然对气味非常敏感,仅仅几个气味分子就足以刺激一个嗅觉神经元,⑦但气味闻习惯后会消失。⑧当被同一种气味持续刺激时,大脑会有“疲劳”感,从而适应这种气味,认为它没有危险,并停止对它的识别,⑨减少或停止接收这种气味刺激所产生的重复的信息。⑩嗅觉神经元也会通过降低放电速率的方式来适应气味的持续存在的刺激。答:(1)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序号: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14分)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该发现直接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字答案解析1.A(原文说“品格与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这个“品格与情怀”指高尚的精神品格,忧乐情怀是这种高尚精神品格中的一个核心元素,但不能完全替代“品格与情怀”,选项偷换概念)2.B(A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C范仲淹关于忧与乐关系最经典的表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只要……,就……”表述绝对化)3.①首先提出观点:治学需要有忧乐情怀。②然后,论述古代士人学者的忧乐情怀的内涵及其丰富与发展,指出范仲淹是集大成者。③最后,指出古代士人学者的忧乐情怀给现代学者带来的两方面的启示。(每点5分)4.D(“语言典雅绚丽”错,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质朴)5.第一问:表达了诗人宁可放弃仕途,与“亲戚共一处”“缓带尽欢娱”,也不愿受“冰炭满怀抱”的烦恼煎熬之情。(6分)第二问:起笔两句即两种人生态度之对比,为全诗举纲。其中“我愿不知老”引出下面六句叙写弃官归隐之后寻常、真实、自由、从心所欲的事。(6分)6.C(“似犹见”表明孤雁并没有寻觅到雁群)7.第一问: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孤独寂寞、不吃不喝、悲鸣不止、呼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6分)第二问: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体现了诗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6分)8.(1)③在“快速”前加“嗅觉神经元”(2)④“因而”改为“从而”(3)⑤在“我们”前加“使”(4)⑥在“虽然”后加“我们”(5)“气味的持续存在的”改为“持续存在的气味的”(每处3分)9.关键信息:中美合作发现,昆虫开始传播花粉是在一亿年前,该发现将昆虫传播花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中美合作”3分,“开始传播”3分,“一亿年前”3分,“推进”3分,语句流畅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