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内蒙古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
    内蒙古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
    内蒙古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内蒙古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海绵城市中的雨水公园可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第一章至第五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作品《药》开篇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下图为四幅月相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作品描绘的月相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作品中描写的这一天可能是农历( )
    A. 初五 B. 十五
    C. 十二 D. 廿二
    3. 该日月球升出地平线的时间是( )
    A. 日出前 B. 正午后
    C. 日落后 D. 午夜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判断可知,①为上半月的凸月,②为满月,③为下半月的凸月,④为上半月的峨眉月。作品中描述的月相是上半月的凸月,月球位于太阳东侧约135°,月落时太阳还要过一段时间升出地平面,A正确;满月月球和太阳时此升彼落的关系,A错误;下半月凸月月落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的天空,C错误;上半月峨眉月月落时刚日落一段时间,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作品中描述的月相为上半月的凸月,日期可能是农历十二,C正确;初五的月相是上半月的峨眉月,A错误;十五的月相是满月,B错误;廿二的月相是下弦月,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农历十二的凸月月球位于太阳东侧约135°,月球升出地平面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即正午后,日落时月亮在东南方天空可见。故选B。
    有袋类动物最早起源于南美洲,目前主要分布在澳洲,南美洲亦有少数分布。早期地球有两块大陆,位于南半球的是冈瓦纳古陆。有袋类动物在冈瓦纳古陆内部迁移,该大陆分裂成现今的数个大洲后,澳洲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绝大多数有袋类动物的分布区。图示意冈瓦纳古陆分布及有袋类动物可能的迁徙路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 最符合目前有袋类动物分布特征的迁移路线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依据有袋类动物起源的地质年代可推测,冈瓦纳古陆解体始于( )
    A. 中生代 B. 元古宙 C. 古生代 D. 太古宙
    【答案】4. D 5. A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及大洲的轮廓可以推断,南美洲位于图中最左下角,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图中最右侧。材料指明,有袋类动物最早起源于南美洲,因此,有袋类动物迁徙路线始于南美洲,BC错误。读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大陆西北侧为印度所在陆地,目前该地区无有袋类动物分布,说明有袋类动物迁徙未经过该地区,因此,有袋类动物可能迁徙的路线为丁,D正确,A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有袋类动物属于爬行动物,繁盛于中生代。中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形成冈瓦纳大陆等两块大陆。冈瓦纳古陆应在有袋类动物迁徙后解体,据此推测,冈瓦纳古陆解体始于中生代,A正确。太古宙时期仅出现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不存在有袋类动物,BD错误。古生代后期出现爬行动物,尚未出现有待类动物,且古生代全球形成联合古陆,尚未解体,C错误。故选A。
    调查发现,被沙漠戈壁环绕的绿洲存在冷岛效应,即绿洲近地面温度皆低于戈壁沙漠。下图为张掖戈壁沙漠区8月份某日四个时间点(19时、22时、24时、6时)温度的垂直变化曲线图,图中K为开氏温度(K=℃+273.15),高度的起算点为地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 代表6时戈壁沙漠区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曲线① B. 曲线② C. 曲线③ D. 曲线④
    7. 白天绿洲近地面气温低于戈壁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速较大 B. 空气湿度大
    C. 比热容大,升温慢 D. 云量大,升温慢
    8. 夏季绿洲冷岛效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有( )
    ①抑制作物呼吸作用②减少水分损失
    ③增加绿洲局部降水量④促进绿洲沙漠间热量交换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6. D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天当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6时较接近日出时间,曲线④气温最低,能代表6时戈壁沙漠区气温垂直变化,D正确;曲线①、曲线②、曲线③气温高于曲线④,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绿洲比热容大,升温慢,戈壁沙漠比热容小,升温快,导致白天绿洲近地面气温低于戈壁沙漠,C正确;绿洲摩擦力大,风速小,A错误;空气湿度大,空气中含有水分多、云量大,削弱作用强,会使得气温较低,但不是主要原因,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绿洲冷岛效应指干旱地区的绿洲区域,夏季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湿度比周边大的特殊气象效应,冷岛效应使绿洲附近地区温度降低,湿度提高,能减少植物蒸腾作用和水分蒸发;夜间气温较低,植物呼吸作用弱,能减少植被有机质的消耗,提高作物产量,①②正确;冷岛效应,气温降低,下沉气流较强,降水减少,③错误;冷岛效应”是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自然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为基础,通过多种措施改善城市水环境。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创新应用,可收集雨水,主要用于多种非饮用领域。下图为海绵城市设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海绵城市中的雨水公园可以( )
    ①减少地表积水 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③增加建设用地 ④促进水循环更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下列不属于雨水收集技术应用场景的是( )
    A. 绿化天台 B. 蓄洪池 C. 多孔路面 D. 活化河道
    11. 受海绵城市的建设影响最小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地表径流 B. 地下径流 C. 下渗 D. 水汽输送
    【答案】9. A 10. D 11. D
    【解析】
    【9题详解】
    雨水公园能够收集雨水,减少地表积水,①正确;雨水公园也是一种湿地,可以起到调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②正确;会占据土地,减少城市建设用地,③错误;不会促进水循环的更新,④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绿化天台、蓄洪池、多孔路面都可以收集利用雨水,属于雨水收集技术应用场景,活化河道不能收集利用雨水,不属于雨水收集技术应用场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海绵城市能够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ABC不符合题意;海绵城市对水汽输送环节影响较小,D符合题意。故选D。
    某日,我国某探险队在野外考察时发现—洞穴,看见洞内景观形态多样,并听见水滴滴落的声音。下图示意洞穴内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洞穴最可能发现于(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云贵高原
    13. 洞穴中甲地貌长短不一,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水滴滴落频率不同 B. 流水冲刷程度不同
    C.底部岩石硬度不同 D. 所处地面高度不同
    14. 洞穴中地貌的形成,直接反映出( )
    A. 大气圈与水圈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B. 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C. 岩石圈与水圈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D. 水圈与生物圈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答案】12. D 13. A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洞穴属于喀斯特地貌,最可能发现于云贵高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貌为石笋,属于流水堆积形成的地貌,长短不一,是因水滴滴落频率不同,滴落快的堆积速度快,形成的长,滴落慢的的堆积速度慢,形成的短,A正确;与流水冲刷程度、 底部岩石硬度、所处地面高度关系较小,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洞穴中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故直接反映出岩石圈与水圈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每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收支主要受化石燃料排放、陆地净碳通量和海洋净碳通量影响(碳通量为正值,表示释放;碳通量为负值,表示吸收)。研究发现,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球陆地碳汇减少了约18.2亿吨。下图示意与2022年相比,2023年化石燃料排放、陆地净碳通量和海洋净碳通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A. 占干洁空气成分为最高 B. 主要集中分布在平流层
    C. 对地球表面起保温作用 D. 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6. 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球年均气温最可能( )
    A. 下降 B. 上升
    C. 持平 D. 无法判断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氮气占干洁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氧气约为21%,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较少,A错误;二氧化碳主要集中分布在对流层,B错误;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减缓地球表面向太空的热量散失,对地球表面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球陆地碳汇减少了约18.2亿吨,这意味着陆地系统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了,即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了。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地球有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增强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气温上升,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最广、支流最多的河流,在赤道附近注入大西洋。亚马孙河河口有潮涌现象,尤其在新月或满月之日,更为壮观。下图为亚马孙河流域位置图。
    (1)亚马孙河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相比我国青海湖,其水循环周期更____(填长/短)。
    (2)指出图中a、b、c数值的大小关系,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每月的新月或满月之日,亚马孙河口潮涌现象壮观的原因。
    【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 短
    (2)a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甘肃省多校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试题docx、高一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梧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西梧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x、157A高一地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