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南省林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河南省林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
    河南省林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
    河南省林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林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林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下列例子, 下列叙述不符合微生物特征的是, 人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信号是,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把答案直接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本人姓名、考场、考号等信息填写完整或把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宠物作为伴侣动物,是我们人类获得幸福和健康生活一个来源。小明的宠物狗“乐乐”(如下图)经过4〜5天的训练,就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大小便。关于“乐乐”定点大小便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B. 这种行为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
    C. 所有动物,都能在4〜5天的时间里学会
    D. 这种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D
    【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是一种学习行为。
    【详解】ABD.小明的宠物狗“乐乐”经过4〜5天的训练,就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大小便,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是复杂的反射活动,AB错误,D正确。
    C.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题目中动物的行为,不是所有动物都能在4〜5天的时间里学会,C错误。
    故选D。
    2. 健步走是一项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讲究姿势、速度和时间的步行运动。下列关于健步走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健步走所需要的动力来源于关节的转动
    B. 在健步走运动时,关节的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使运动更加灵活
    C. 在健步走完成后休息时,两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处于收缩状态
    D. 最简单的运动至少需要一块骨,一个关节,两块骨骼肌
    【答案】B
    【分析】(1)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2)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运动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详解】A.骨骼肌收缩是运动形成的动力,A错误。
    B.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运动时,关节的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使运动更加灵活,B正确。
    C.在健步走完成后休息时,两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C错误。
    D.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两组骨骼肌、至少二块骨和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D错误。
    故选B。
    3. 下列例子:①苍耳的果实挂在动物皮毛上,②蚂蚁的分工合作,③某地区蛇被大量捕杀导致老鼠猖獗,④蜜蜂采蜜。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是( )
    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
    【答案】B
    【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①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动物为植物传播了种子,能体现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正确;②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不能体现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错误;③某个地区的蛇被大量捕杀导致老鼠猖獗,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正确;④蜜蜂采蜜,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
    4. 下列叙述不符合微生物特征的是( )
    A. 微生物都是单细胞的生物
    B.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C. 微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
    D. 微生物种类多,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单细胞藻类等
    【答案】A
    【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一般<0.1mm.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
    【详解】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有单细胞个体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真菌,也有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因个体微小易转移,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如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核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下列有关人类对细菌和真菌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产甲烷细菌产生的甲烷可用于照明取暖或发电
    B. 低温保存食物可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C. 平菇香菇等是可供人们食用的大型真菌
    D. 利用青霉产生的青霉素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
    【答案】D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详解】A.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有很多有机物,可以被细菌利用,在无氧的环境中,一些甲烷杆菌等细菌通过发酵把这些物质分解,产生甲烷,可以燃烧,用于照明、取暖或发电等,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还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A正确。
    B.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低温保存食物,低温度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因此食物不易腐败,B正确。
    C.有些大型真菌可以食用,如平菇、香菇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可供人们食用的大型真菌,C正确。
    D.青霉素就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抗生素,它是由青霉菌产生的能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特殊物质,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的疾病,对病毒性疾病不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6. 人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信号是( )
    A. 出现第二性征B. 身高和体重突增
    C. 肺活量增加D. 大脑兴奋性加强
    【答案】B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
    【详解】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可见,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信号是身高生长突增,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 下列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遇到精子的卵细胞不久后会退化
    B 受精卵由输卵管到达子宫后开始分化
    C. 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一般为280天左右
    D. 胎儿在母体内被羊膜包裹,内有羊水
    【答案】C
    【分析】卵巢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子宫是胚胎、胎儿发育的场所.有独立存活能力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详解】A.如果卵细胞没有遇到精子,它就无法受精,也就不能发育成胚胎。在这种情况下,卵细胞会在几天内退化,A正确。
    B.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输卵管内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移动到子宫,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进行发育(分裂、分化)形成胚胎,B正确。
    C.从形成受精卵开始到分娩一般是38周的时间,胎儿是怀孕后8周左右形成,并不会在母体子宫内孕育38周,C错误。
    D.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C。
    8. 近年来沙漠蝗虫逐步形成大规模群体的蝗群,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沙漠蝗虫和农作物都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B. 沙漠蝗虫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
    C. 沙漠蝗虫只有成虫对农作物有危害
    D. 沙漠蝗虫大规模集体聚集迁飞是社群行为
    【答案】A
    【分析】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如果蝇;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
    【详解】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农作物→沙漠蝗虫,因此,沙漠蝗虫和农作物都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A正确。
    B.沙漠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B错误。
    C.沙漠蝗虫的幼虫和成虫主要以禾本科农作物为食,成虫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幼虫没有翅,只能爬行和跳跃,活动范围较小,便于集中消灭,C错误。
    D.沙漠蝗虫的群体内无分工,不能形成组织,不具有社会行为,D错误。
    故选A。
    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
    B. 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一般都是成对存在的
    C. 虽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生物来讲非常重要,但个别体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对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没有影响
    D. 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答案】C
    【分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类的染色体是23对,水稻的是12对。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于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详解】A.同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一般相同,从而保证物种的相对稳定,故A正确。
    B.在体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故B正确。
    C.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于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多一条或者少一条会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生物的生命活动会受到影响,故C错误。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故D正确。
    故选C。
    10. 生物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下列属于生物变异现象的是( )
    A. 公鸡和老鹰的羽毛明显不同
    B. 同一窝小狗毛色不同
    C. 蝇的体色夏季为绿色,秋季为褐色
    D. 青蛙的发育过程中成体与幼体有显著的差异
    【答案】B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详解】A.公鸡和老鹰不是同种动物,因此公鸡和老鹰羽毛的颜色不同不属于变异,故A不正确。
    B.同一窝小狗的毛色不同体现了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故B正确
    C.蝇的体色夏天是绿色,秋天是褐色是同一个个体的颜色变化,因此不属于变异,故C不正确。
    D.青蛙的幼体和成体有明显差异,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现象,属于变态发育,不是变异,故D不正确。
    故选B。
    11. 在生命起源过程的研究中,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的是( )
    A. 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
    B. 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中
    C. 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 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形成原始生命
    【答案】C
    【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A.米勒的实验并未表明在原始地球就能直接形成生命,而是模拟了早期地球条件下可以形成生命所需的有机小分子,A错误。
    B.米勒的实验说明在模拟的原始大气条件下能够生成有机分子,但并没有说明生命直接起源于此。他的实验装置中,只是获得了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而非生命,B错误。
    C.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正确。
    D.自然条件如紫外线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但米勒的实验无法证明这些条件直接形成生命。他的实验重点是把原始条件下的简单无机分子转变为有机小分子,D错误。
    故选C。
    12. 我国的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是( )
    A. 金鱼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B. 基于内部斗争的结果
    C. 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人工选择的结果
    【答案】D
    【分析】(1)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2)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
    【详解】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金鱼起源于我国,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作为世界上最有文化内涵的观赏鱼,它在国人心中很早就奠定了其国鱼之尊贵身份。所以产生这么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金鱼体态臃肿,行动缓慢,难以逃避天敌的捕杀以及捕到足够的食物,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 “紫菜包饭”和“海带汤”是人们喜爱的佳肴,下列各种植物中与紫菜和海带同属一类的是( )
    A. 菠菜B. 满江红C. 地钱D. 石花菜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海带和紫菜都属于藻类植物。石花菜同样属于藻类。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藻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4. 与其他动物相比, 哺乳动物后代成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 用肺呼吸B. 胎生哺乳C. 心脏四腔D. 体表被毛
    【答案】B
    【分析】因为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小,所以后代成活率高。
    【详解】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胚胎在母体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为胎生,胎生是在体内发育,刚出生的幼体只能靠母体乳腺分泌的乳汁生活为哺乳,大大的提高了幼体成活率。而用肺呼吸、心脏匹腔和体表被毛与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高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B。
    15.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 )
    A. 生物的种类基本不变
    B. 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不变
    C.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相同
    D. 生物的种类、数量及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平衡的概念,据此答题。
    【详解】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故选D。
    16. 如图是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各种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详解】结合分析,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D符合题意。
    故选D。
    17. 秃鹫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它们是腐食性动物,一般不捕食猎物,主要的食物就是死亡的动物遗骸,由此分析秃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 生产者B. 消费者
    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A不符合题意。
    B.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秃鹫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它们是腐食性动物,一般不捕食猎物,主要的食物就是死亡的动物遗骸,由此分析秃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符合题意。
    D.非生物环境指的是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在茂密的森林中,大树下面的植物长得纤弱,这主要是由于哪种因素的影响( )
    A. 没有充足的空气B. 没有充足的阳光
    C. 温度过低且水分不足D. 生存空间狭小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在茂密的森林中,大树下面无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植物长得纤弱,可见主要是光照的影响。
    故选B。
    19.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描述的生物共同所在的生态系统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B. 森林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D. 海洋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详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不是草原生态系统,A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不是森林生态系统,B错误。
    C.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且不完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的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C正确。
    D.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由于浮游植物数量极其庞大,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因此海洋生态系统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20. 郑州市龙湖湿地公园遍布芦苇、菖蒲等植物,有天鹅、鸳鸯等多种野生禽鸟在此栖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植物和动物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 芦苇、菖蒲等绿色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 天鹅、鸳鸯在湖中捕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D. 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答案】A
    【分析】①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②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A错误。
    B.芦苇、菖蒲等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它们是生产者,B正确。
    C.消费者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因此天鹅、鸳鸯在湖中捕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正确。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21. 学习了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后,晓晓同学观察到自己和弟弟明明的眼皮存在不同表现形式,为此她对自己的家庭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以下图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

    (1)晓晓的父母是双眼皮,晓晓是单眼皮,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
    (2)图一可表示________(选填“男”或“女”)性体细胞染色体排序图。
    (3)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填图二中序号)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控制的,但有的性状是否表现,还要受环境的影响。
    (4)若父亲的X染色体上存在一种致病基因,则该致病基因传递给儿子明明的概率为________。
    (5)就控制眼皮单双的基因而言,在生殖过程中,母亲传递给儿子明明的基因是________(用A、a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
    【答案】(1)变异 (2)男 (3)③ (4)0 (5)A或者a
    【分析】(1)变异是指亲子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晓晓的父母是双眼皮,晓晓是单眼皮,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2)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称为XY染色体。观图可知,图一中23号染色体,大小不一样,因此是XY,表示男性体细胞染色体排序图。
    (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③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4)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母亲的卵细胞(含X染色体)与父亲的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X,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Y,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父亲遗传给儿子,一定是Y染色体。若父亲的X染色体上存在一种致病基因,则该致病基因传递给儿子明明的概率为0。
    (5)(用A、a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晓晓是单眼皮,基因组成是aa。晓晓的基因型分别来自爸爸、妈妈,故爸爸妈妈的基因是Aa。明明是双眼皮,基因组成是AA或Aa。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故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当明明的基因型是AA时,母亲传递给儿子明明的基因是A,当明明的基因型是Aa时,母亲传递给儿子明明的基因是A或者a。
    22. 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支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树根处[A]代表_______他生活在_______中。
    (2)A由于_______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单位是_______。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B]_______进化来的。
    (4)C与蕨类植物的区别是_______。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_____。
    【答案】(1)①. 原始生命 ②. 原始海洋
    (2)①. 营养方式 ②. 界
    (3)古代爬行类 (4)C用种子繁殖,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
    (5)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
    【分析】(1)树根处A代表原始生命。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2)A由于营养方式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的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体的藻类植物。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植物界和动物界。
    (3)根据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的鱼类→古代的两栖动物→古代的爬行动物→古代的鸟类或古代的哺乳动物。所以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是B古代爬行动物。
    (4)图中C表示的裸子植物,C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
    (5)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23. 图一为曹妃甸湿地生态公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里四种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一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写出其中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图一所示部分外,还应包括_________部分。
    (3)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判断,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
    (4)由于人类大量捕捉野生青蛙,最终导致该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的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
    (5)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由此可见,这样的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
    【答案】(1)2 草→昆虫→鸟→鹰或草→昆虫→青蛙 (2)非生物 (3)草 (4)自动调节 (5)分解者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其调节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一中共有2条食物链,即草→昆虫→鸟→鹰,草→昆虫→青蛙。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一中,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因此完整生态系统的还有非生物部分。
    (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图二中的甲获得的能量最多,构成的食物链:甲→乙→丙→丁,因此,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草。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其调节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因此,由于人类大量捕捉野生青蛙,最终导致该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由此可见,这样的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4. 生态学家用能量金字塔模型来体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在能量金字塔中,高一级的营养级叠加在低一级的营养级上面,而底部主要是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能量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每个营养级最多获得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__________,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它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制造的有机物中,输入到第一营养级。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_________依次传递的。
    (3)由图可以看出,下一营养级只能利用到上一营养级大约__________的能量。
    (4)能量金字塔说明,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
    (5)在生态系统中,与能量流动不同的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碳元素是蛋白质、脂类及其他重要有机物的组成元素,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参与循环。
    【答案】(1)太阳能;(2)食物链;(3)10%;(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二氧化碳.
    【详解】试题分析:(1)生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3)生态系统中,在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有10%~20%(包括20%)的能量可以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由图可以看出,下一营养级只能利用到上一营养级大约10%的能量.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5)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利用,因此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25. “落叶归根”需依赖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同学发现落叶在冬天的分解速度比夏天要慢,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呢?该同学开展了如下探究实验。
    Ⅰ实验准备:落叶、纱布、烧杯、潮湿的土壤、恒温箱等。
    Ⅱ实验设计及结果: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
    (2)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各组烧杯内的落叶和土壤都应该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3)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组温度中,_____℃条件下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最弱。
    (4)进一步分析:除该实验探究因素外,影响微生物对落叶分解效果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_____(写出一种即可)。
    (5)落叶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彻底分解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其中能被根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和_____,从而真正实现了落叶归根。
    【答案】(1)温度影响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吗 (2)温度 相同 (3)0 (4)水分、空气等 (5)无机盐
    【分析】土壤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详解】(1)根据“有同学发现落叶在冬天的分解速度比夏天要慢,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呢?”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影响微生物的分解速度吗?
    (2)由(1)可知实验中的变量是温度。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各组烧杯内的落叶和土壤都应该相同。
    (3))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组温度中,0℃条件下落叶基本没有腐烂,说明0℃条件下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最弱。
    (4)除该实验探究因素外,影响微生物对落叶分解效果的非生物因素还可能有水分、空气等。
    (5)土壤中一些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将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其中能被根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和无机盐。
    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处理
    45天后落叶的腐烂程度
    甲组
    将用纱布包裹好的落叶置于各组
    烧杯内的土壤中
    放置在0℃的恒温箱中
    基本没有腐烂
    乙组
    放置在20℃的恒温箱中
    少部分腐烂
    丙组
    放置在40℃的恒温箱中
    大部分腐烂

    相关试卷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北京市顺义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