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6694771/0-17390800571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6694771/0-17390800572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6694771/0-17390800572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35页。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5分;21—30题,每题2分;共50分。)
1.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又有三名中国宇航员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失重环境会对宇航员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头部体液增多、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减少、骨骼和肌肉的变化等,返回地面后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航天器、航天服和宇航员自身的调节作用,共同维持宇航员机体内环境稳态
B. 专业训练可以提高宇航员小脑的神经中枢调节能力,增强身体平衡能力
C. 在空间站生活一段时间会导致面部出现一定浮肿,与组织液增多有关
D. 失重时宇航员体内细胞因子的产生量会减少,但抗体的产生量不变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稳态遭到破坏,机体代谢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详解】A、航天器、航天服和宇航员自身的调节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应对太空中的极端环境,维持宇航员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这是宇航员能够在太空中生存和工作的重要基础,A正确;
B、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它通过对肌肉活动的精细调节来实现身体的平衡,专业训练可以提高宇航员小脑的神经中枢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太空中的失重环境,增强身体平衡能力,B正确;
C、在空间站生活一段时间,由于失重环境的影响,宇航员的体液分布会发生变化,头部体液增多,导致面部出现一定浮肿。这与组织液增多有关,因为组织液是体液的一部分,它的增多会导致局部水肿,C正确;
D、失重时,T淋巴细胞的减少,细胞因子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因此失重时宇航员体内细胞因子的产生量会减少;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加速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因此细胞因子减少,抗体产生量也会减少,D错误。
故选D。
2.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人体饮用被霍乱弧菌污染过的水后,若胃酸分泌不足或入侵细菌数量较多时,未被杀死的霍乱弧菌会进入小肠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外毒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引起不可控制的呕吐和腹泻,造成严重脱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胃酸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能抑制霍乱弧菌
B. 胃酸能够杀灭霍乱弧菌属于特异性免疫
C. 霍乱弧菌分泌外毒素需多种细胞器协调配合
D. 严重脱水时,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上升
【答案】D
【分析】一、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而消化道属于人体外环境。
二、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详解】A、人体胃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A错误;
B、胃酸能杀死侵入胃部的多数霍乱弧菌,也能杀死进入胃的其他微生物,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霍乱弧菌是原核生物,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C错误;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上升,肾脏的集合管和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增大,D正确。
故选D。
3. 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加快
B. 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交感神经
C. 推测同时阻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则狗的心率将低于90次/分
D. 交感神经兴奋时,血管收缩,心跳加快
【答案】D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
【详解】A、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弱,A错误;
BC、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的变化并不明显。可见,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由此推测:同时阻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则狗的心率将高于90次/分,BC错误;
D、交感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使心跳加快,D正确。
故选D。
4. 5-羟色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神经递质,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敲除方法得到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缺乏的试验小鼠。在焦虑和恐惧行为学测试中,试验小鼠的焦虑水平低于对照小鼠。在恐惧记忆测试中,试验小鼠的恐惧记忆不仅更强而且长时间保持。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膜兴奋能够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
B. 对照组小鼠能够正常产生5-羟色胺
C. 5-羟色胺含量上升可导致焦虑加强
D. 恐惧记忆的产生是由5-羟色胺过多引起
【答案】D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组为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缺乏的小鼠,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为正常小鼠。
【详解】A、突触前膜兴奋时,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可而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能促进5-羟色胺释放,A正确;
B、实验组小鼠为5-羟色胺缺乏的小鼠,对照组为正常小鼠,能够正常产生5-羟色胺,B正确;
C、实验组小鼠缺乏5-羟色胺,对照组小鼠5-羟色胺正常,由题意“在焦虑和恐惧行为学测试中,试验小鼠的焦虑水平低于对照小鼠”可知,5-羟色胺含量上升可导致焦虑加强,C正确;
D、结合题意可知,实验组小鼠缺乏5-羟色胺,在恐惧记忆测试中,试验小鼠的恐惧记忆不仅更强而且长时间保持,说明正常组小鼠也有恐惧记忆,故不能得出恐惧记忆的产生是由5-羟色胺过多引起的结论,D错误。
故选D。
5.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的部位。某科研小组在研究突触作用关系时,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如图2、3。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电流计上的指针没有反应
B. 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M有Na+内流,没有动作电位产生
C. 轴突2通过影响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M发生Cl-内流
D. 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轴突2和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B
【分析】一、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电位。
二、兴奋过突触传递的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三、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详解】A、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处会产生兴奋,并且兴奋会传遍整个神经元M,因此神经元M上的电流计上的指针会有反应,A错误;
B、刺激轴突1后,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M,使得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减小,因此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递质使神经元M细胞膜上有Na+内流,只是Na+内流较少,没有动作电位产生,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神经元M上的电流计记录到的电位变化趋势与只刺激轴突1相似,只是变化幅度变小,可见轴突2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递质,抑制了轴突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轴突1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引起神经元M发生Na+内流减少,使得膜电位变化幅度减小,C错误;
D、兴奋过突触是单向传递的,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但不能改变轴突2的离子通透性,D错误。
故选B。
6. 生命科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对生命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本质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下列关于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并指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B. 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小肠黏膜和稀盐酸制备的提取液,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进而发现了促胰液素
C. 加拿大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管结扎后,取出胰腺做成提取液后注入患糖尿病的狗中,病狗的血糖恢复正常,说明提取液中含有活性的胰岛素
D. 温特通过燕麦胚芽鞘实验证明,其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他从人尿液中提取出该化学物质并命名并为生长素
【答案】D
【分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详解】A、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他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正确;
B、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为验证“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分泌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到胰腺,能够促进胰液的分泌”这一假说进行了如下实验,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内,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命名提取液中的化学物质为促胰液素,B正确;
C、加拿大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腺萎缩,取出该胰腺做成提取液后注入患糖尿病的狗中,病狗的血糖迅速下降并恢复正常,说明提取液中含有活性的胰岛素,C正确;
D、温特将接触过燕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将空白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该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D错误。
故选D。
7. 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可选择性地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也可作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在研究尼可刹米作用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大鼠延髓的呼吸中枢所在区域施加1微升尼可刹米溶液,能引起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要验证尼可刹米的作用效果,还需在该区域施加1微升配制该溶液的溶剂
B. 要进一步确定该药物的作用区域,还需在其他脑区施加1微升尼可刹米溶液
C. 作用于化学感受器和作用于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的调节过程,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D. 体液中的CO2浓度变化会刺激相关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答案】C
【分析】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详解】A、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大鼠延髓的呼吸中枢所在区域注射1微升配制该溶液的溶剂,可排除溶剂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
B、要进一步确定该药物的作用区域,则实验自变量为作用区域的不同,故还需在其他脑区施加等量的尼可刹米溶液,B正确;
C、作用于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CO2属于体液运输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兴奋后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即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D正确。
故选C。
8. 马拉松是国际上普及率较高的一项运动,在一些海拔较高且气温变化较复杂容易出现极端低温情况的地区举行马拉松比赛时,参赛的运动员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以防止“失温”现象的发生。失温又叫做低温症,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域(脑、心、肺等)温度降低,并出现一系列如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严重者将危及生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主要通过骨骼肌来产热,而散热方式主要是汗液蒸发
B. 夏天炎热的中午,室外建筑工人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散热
C. 当机体出现轻度失温症状时,应及时将外热源首先置于心肺区域
D. 在极端低温环境中,人体通过生理性调节可以维持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
【答案】C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骨骼肌(运动状态)和肝脏(安静状态)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而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A错误;
B、夏天炎热的中午,室外建筑工人主要通过蒸发散热,B错误;
C、根据题意,失温会造成人体核心区域(脑、心、肺等)温度降低,故当机体出现轻度失温症状时,应及时将外热源首先置于心肺区域,补充核心区域热量,C正确;
D、人通过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在极端低温环境中,人体通过生理性调节无法维持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9.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很多,对于相关应用事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B. 用膨大剂处理西瓜、草莓、葡萄等,会使水果长势加快、但口感较差、甜味不足
C. 用青鲜素处理马铃薯、大蒜、洋葱等,会使其储藏期延长,但是可能对人体有副作用
D.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之前,开展预实验能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D
【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如生长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乙烯利。
【详解】A、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A正确;
B、使用一定浓度的膨大剂,会使水果长势加快、个头变大,加快水果成熟,使其提前上市。但使用膨大剂的水果与正常的水果相比,口感较差,汁水较少,甜味不足,且不易储藏,B正确;
C、用青鲜素处理马铃薯、大蒜、洋葱等,会使其储藏期延长,但青鲜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有副作用,C正确;
D、预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而是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即预实验不能减小实验误差,D错误。
故选D。
10. 研究发现,给患有社交障碍的实验小鼠饲喂某种益生菌(L)后,催产素合成增多,从而缓解其社交障碍相关症状。催产素能增强小鼠之间的信任感、亲密感等,作为神经递质能促进突触后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巴胺有助于小鼠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励小鼠重复这些行为。若阻断小鼠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则饲喂L将不再促进催产素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催产素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B. 饲喂L有助于小鼠的社交行为形成正反馈
C. 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属于外周神经
D. 抑制催产素受体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相关症状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益生菌(L)的刺激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催产素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
【详解】A、催产素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A正确;
B、饲喂L后催产素合成增多,催产素能促进小鼠社交,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有助于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励小鼠重复这些行为,因此饲喂L有助于小鼠的社交行为形成正反馈,B正确;
C、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小鼠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的范畴,C正确;
D、催产素能促进小鼠社交,抑制催产素受体导致催产素不能发挥作用,不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相关症状,D错误。
故选D。
11. 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吞噬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EP),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上升的主要调节机制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激素甲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垂体,垂体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
B. 高温持续期,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基本相等
C. 体温下降期,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有助于增加产热
D. 体温下降期,机体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发起攻击,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的功能
【答案】C
【分析】在寒冷环境中,散热加快,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蒸发散热也随之减少。在减少热量散失的同时,机体还会主动增加产热。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可引起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与此同时,相关神经兴奋后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使肝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
【详解】A、激素甲是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垂体,垂体细胞膜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激素甲可作用于垂体细胞,A正确;
B、高温持续期,体温相对稳定,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基本相等,B正确;
C、体温下降期,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增加,产热减少,因此不会出现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来增加产热,C错误;
D、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体温下降期,机体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发起攻击,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12.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出与醛固酮缺乏症患者同样的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醛固酮可运输至全身,但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B. 醛固酮分泌减少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PHA患者体内的血钠浓度高于健康人,血钾浓度低于健康人
D. 推测患PHA的原因可能是醛固酮受体异常
【答案】C
【分析】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详解】A、醛固酮属于激素,分泌后随体液运输至全身,但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的表面有相应的受体,故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
B、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导致产生兴奋。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醛固酮分泌减少,会导致血钠含量降低,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醛固酮靶器官主要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是增加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排出,醛固酮减少通常会导致低钠血症和高钾血症,PHA患者体内虽然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是表现出与醛固酮缺乏症患者同样的症状,说明其体内的血钠浓度低于健康人的,血钾浓度高于健康人,C错误;
D、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异常,可能是醛固酮受体异常,导致醛固酮无法起作用,D正确。
故选C。
13. 亨廷顿氏病(HD)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M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具有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语言文字、学习记忆和情绪都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被抑制,身体产生不自主的肢体动作
C. M的抑制作用,可能增加突触后膜对氯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造成氯离子内流
D. 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实现的
【答案】B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的离子透性发生改变,因此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语言、学习、记忆、情绪都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学习、记忆、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HD可以引起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而M的作用是抑制动作的兴奋,所以神经元(M)发生退化以后,M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B错误;
CD、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实现的,增加了突触后膜对氯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造成氯离子内流,增大了膜的静息电位,使内负外正的静息带你为增大,CD正确。
故选B。
14. 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的产生过程,既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 图中A既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中枢,也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 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 焦虑、紧张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少
【答案】C
【分析】分析图形:该图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图。其中,A为下丘脑,B为甲状腺,C为浆细胞,D为T细胞,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A、根据③能促进细胞代谢加强,可知③为甲状腺激素。图中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该过程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A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中枢,也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正确;
C、C为浆细胞,其来源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分化,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也不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C错误;
D、由图可知,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15. MCA是一种化学致癌剂,可诱导小鼠形成肿瘤。某实验小组为了验证免疫系统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组和对照组①处的处理方式均为注射适量的MCA
B. ②处实验组应注入灭活的肿瘤缓冲液,对照组注入缓冲液
C. ③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应从小鼠体内提取T细胞和B细胞
D. ④处的结果为实验组肿瘤体积缩小,对照组肿瘤体积继续增大
【答案】C
【分析】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
【详解】A、验证免疫系统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实验组和对照组①处的处理方式均为注射适量的MCA,A正确;
B、②处实验组应注入灭活的肿瘤缓冲液,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对照组注入缓冲液,其体内不会产生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B正确;
C、对照组不应从小鼠体内提取T细胞和B细胞,C错误;
D、实验组应注入灭活的肿瘤缓冲液,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这些细胞毒性T细胞就会识别并裂解小鼠的肿瘤细胞,因此其肿瘤体积会缩小;同理,对照组注射的是不含灭活肿瘤细胞的缓冲液,其体内不会产生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则对照组小鼠的肿瘤体积会继续增大,D正确。
故选C。
16. 研究发现,蓝光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棕色脂肪细胞(BAT)后,可使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光产生的刺激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至神经中枢
B. BAT兴奋性提高不利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或转化为甘油三酯和某些氨基酸等
C. 减少蓝光刺激,可以延缓机体利用葡萄糖速率的降低
D. 手机会发出蓝光,因此夜间长时间玩手机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答案】B
【分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传递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的反射弧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蓝光产生的刺激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传导至神经中枢,A正确;
B、题干信息可知,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反之,BAT兴奋性提高利用葡萄糖的速率增加,有利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或转化为甘油三酯和某些氨基酸等,B错误;
C、据题意可知,蓝光刺激会导致BAT兴奋性下降,从而降低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因此减少蓝光刺激,可以延缓机体利用葡萄糖速率的降低,C正确;
D、手机会发出蓝光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棕色脂肪细胞(BAT)后,可使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因此夜间长时间玩手机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D正确。
故选B。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HBV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1是B细胞,细胞因子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
B. 细胞2既可以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1的活化
C. 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D. 树突状细胞或B淋巴细胞可以承担巨噬细胞的部分功能
【答案】A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细胞1是B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而细胞因子并不是直接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而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通过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来间接激活B细胞,A错误;
B、细胞2是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可以促进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在体液免疫过程也可以促进B细胞的活化,B正确;
C、肝巨噬细胞在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吞噬病原体,同时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呈递抗原的作用,C正确;
D、树突状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抗原呈递功能。它们可以摄取、加工并呈递抗原给T细胞,从而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当巨噬细胞的功能受损或不足时,树突状细胞或B淋巴细胞可以承担巨噬细胞的部分功能,D正确。
故选A。
18.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适时摘除棉花顶芽、园艺师适时修剪景观树木,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利于侧枝发育
B. 黄瓜茎段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C. 即将成熟的小麦,若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后又遇上大雨,种子容易在麦穗上发芽,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赤霉素的降解,种子的休眠被解除
D. 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存在光敏色素,它是一类色素—蛋白质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答案】C
【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详解】A、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导致侧芽生长受到抑制,适时摘除棉花顶芽、园艺师适时修剪景观树木,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利于侧枝发育 ,A正确;
B、黄瓜茎段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例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体现了植物的生理活动取决于激素的相对含量,B正确;
C、即将成熟的小麦,若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后又遇上大雨,种子容易在麦穗上发芽,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脱落酸的降解,种子的休眠被解除,C错误;
D、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质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C。
19. 关于免疫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心脏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B. 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C. 器官移植时,供体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必需完全相同才可以
D. 树突状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以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答案】B
【分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a)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其害物质,免疫功能低或缺失会导致免疫缺陷病;
b)免疫监控和清除:随发现清除体内现非肿瘤细胞及衰老、死亡细胞;
c)免疫自稳:通免疫耐受、免疫调节两种机制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
【详解】A、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了自身结构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若该功能异常,则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器官移植时,供体与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至少一半相同才可以移植,C错误;
D、树突状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D错误。
故选B。
20. 水稻种子萌发后不久,主根生长速率开始下降直至停止。此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升高,赤霉素含量逐渐下降。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影响如图。以下关于乙烯和赤霉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乙烯抑制主根生长
B. 赤霉素促进主根生长
C. 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
D. 乙烯增强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答案】D
【分析】赤霉素促进麦芽糖的转化(诱导α—淀粉酶形成);促进营养生长(对根的生长无促进作用,但显著促进茎叶的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打破休眠等。赤霉素最突出的作用是加速细胞的伸长(赤霉素可以提高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而生长素直接调节细胞的伸长),对细胞的分裂也有促进作用,它可以促进细胞的扩大(但不引起细胞壁的酸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与对照相比,外源施加乙烯主根长度反而减少,说明乙烯可以抑制主根生长,A正确;
B、与对照相比,外源施加赤霉素,主根长度增长,说明赤霉素可以促进主根生长,B正确;
C、乙烯可以抑制主根生长,赤霉素可以促进主根生长,说明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C正确;
D、同时施加赤霉素和乙烯,主根长度与对照相比减少,与单独施加赤霉素相比也是减少,说明乙烯抑制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D。
21.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模式图如下,从图中可知兴奋传导是从A处到B处,传递到B处后并一直往右传递,短期内兴奋不能从B处返回A处。传导过程中,Na+通道存在几种状态如右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电位主要是K'内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外流
B. 图中A处的Na+通道,发生了从开放状态到关闭但有能力开放的状态的转换过程
C. 兴奋不能立刻从B处返回A处,原因是兴奋后Na+通道处于关闭且不能开放的失活状态
D. 图中A处恢复为外正内负,依靠K+内流和Na+—K+泵的工作
【答案】C
【分析】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是K+通道开放,K+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A、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A错误;
B、据图可知,图A处于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图中A处的Na+通道,发生了从关闭状态到开放但有能力开放的状态的转换过程,B错误;
C、当兴奋经过某一点(如B处)后,该点的钠离子通道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在兴奋到达时,钠离子通道开放,允许钠离子内流;然后,在兴奋过后,钠离子通道会迅速关闭,进入一种称为“失活”的状态。在失活状态下,钠离子通道不能再次开放,即使受到新的刺激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不能立刻从B处返回A处,原因是兴奋后钠离子通道处于关闭且不能开放的失活状态,C正确;
D、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导致的,图中A处恢复为外正内负,依靠K+外流和Na+—K+泵的工作,D错误。
故选C。
22. 脑干区域(RMTg)中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通过作用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引发觉醒,多巴胺能神经元抑制引发睡眠,调控机制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GABA能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前膜释放GABA而诱发睡眠
B. RMTg释放的GABA是相应区域中多巴胺系统的重要“刹车”
C. RMTg活性降低促进GABA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
D. RMTg为治疗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异常的失眠症提供了潜在靶点
【答案】C
【分析】一、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二、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GABA能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前膜释放GABA,GABA会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从而诱发睡眠,A正确;
B、GABA能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前膜释放GABA,GABA会抑制多巴胺的释放,为多巴胺的释放踩“刹车”,B正确;
C、RMTg活性升高促进GABA能神经元兴奋,释放GABA从而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促进睡眠,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RMTg为睡眠控制的一个区域,可以为治疗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异常的失眠症提供潜在靶点,D正确。
故选C。
2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人体在长期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典型症状为腹痛、腹胀和排便频率改变等。皮质酮(CORT,一种激素)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增加可能是IBS发病的主要原因,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期应激导致CORT增加是神经—体液调节调节的结果
B. 副交感神经被抑制后,最终导致巨噬细胞释放的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量减少
C. CRH、乙酰胆碱等信息分子均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D. IBS的发生说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
【答案】B
【分析】IBS发病的主要原因机制为:长期应激,一方面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节系统促进皮质酮(CORT)的释放,另一方面借助“下丘脑→相关神经中枢→副交感神经→巨噬细胞”的神经调节通路来调控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巨噬细胞为免疫细胞,所以IBS的发生说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
【详解】A、由图可知:长期应激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下丘脑分泌CRH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CRH作用于垂体促进ACTH的合成及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CORT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故长期应激导致CORT增加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A正确;
B、由题图可知,巨噬细胞能促进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副交感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则抑制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因此副交感神经被抑制后,最终导致巨噬细胞释放的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量增加,B错误;
C、CRH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两者均为信息分子,均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其调节作用,C正确;
D、IBS是人体在长期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的一种胃肠道疾病,IBS的发生过程涉及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说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D正确。
故选B。
24. 人体血型分A型、B型、AB型和O型,由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形成的凝聚原(抗原)决定的,其血清中存在相应的凝聚素(抗体)。输血输入的是全血,含血细胞和血浆。当输血者的抗原和受血者的抗体结合,称为主侧凝血。当输血者的抗体与受血者的抗原结合,称为次侧凝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表 血型
A. 输血者是O型血,受血者是AB型时,发生主侧凝血,不发生次侧凝血
B. 输血者是A型血,发生主侧凝血,而次侧不凝血,则受血者一定是O型
C. 输血者是B型血,受血者是AB型时,发生主侧凝血,不发生次侧凝血
D. 输血者是AB型血,受血者是A型时,发生主侧凝血和次侧凝血
【答案】B
【分析】据题意可知,当输血者的抗原和受血者的抗体结合,称为主侧凝血。当输血者的抗体与受血者的抗原结合,称为次侧凝血。
【详解】A、输血者是O型血,受血者是AB型时,O型血的血清中抗A(α),抗B(β)凝聚素能与AB型血中A、B红细胞凝聚原结合,发生次侧凝血,不发生主侧凝血,A错误;
B、输血者是A型血,发生主侧凝血,而次侧不凝血,即A型血的A抗原能与受血者的抗A(α)凝聚素反应,且受血者不含B抗原,不发生次侧凝血,则受血者一定是O型,B正确;
C、输血者是B型血,受血者是AB型时,AB型血清中无抗体,输血者的B抗原不能与AB型血的抗体反应,不能发生主侧凝血,输血者的抗B(β)凝集素可以与AB型血的B抗原结合,发生次侧凝血,C错误;
D、输血者是AB型血,受血者是A型时,AB型血清中无抗体,不能发生次侧凝血,AB型血B抗原能与A型血的抗B(β)凝集素结合,发生主侧凝血,D错误。
故选B。
25. 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可以通过去甲肾上腺素(NE)刺激白色脂肪组织中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SC),使MSC分泌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淋巴细胞(ILC2)分泌IL—5,从而促进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调节过程如图1.RET和ADR分别是MSC和ILC2细胞上的受体,研究人员利用阻断剂A和B作用于小鼠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2.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小鼠和阻断剂作用后的实验小鼠,用等量饲料喂养一段时间后正常小鼠体重要轻
B. 交感神经兴奋时使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加速,也可以使胃肠蠕动被抑制
C. 推测阻断剂A可能与ADR结合,阻断剂B可能与RET结合
D. MSC和ILC2通过GDNF、IL—5与相应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交感神经可以通过去甲肾上腺素(NE)刺激白色脂肪组织中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SC),使MSC分泌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淋巴细胞(ILC2)分泌IL—5,从而促进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用阻断剂A和B分别作用于小鼠,会引起小鼠GDNF和IL—5分泌量减少,信号传递到脂肪细胞的过程减弱,因此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减慢,所以正常小鼠和阻断剂作用后的实验小鼠,用等量饲料喂养一段时间后正常小鼠体重要轻,A正确;
B、由图可知,交感神经兴奋时可通过释放的NE直接或间接使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加速,此时的胃肠蠕动被抑制,B正确;
C、由图2可知,实验组用阻断剂A处理后,GDNF分泌量减少,可能是MSC细胞不能接受信号分子的刺激,因此可推测断剂A可能与RET结合,同理,实验组用阻断剂B处理后,IL—5分泌量减少,可能是ILC2细胞不能接受信号分子的刺激,因此可推测断剂B可能与ADR结合,C错误;
D、MSC和ILC2通过GDNF传递信息、以及ILC2分泌的IL—5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均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26. 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 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
C. 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
D. 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与对照组比较,多效唑可提高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
【详解】A、由图可知,多效唑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淀粉的合成,间接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
B、由题“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可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甲醇-清水稀释液处理,B错误;
C、由题可知,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进而抑制鳞茎中淀粉的积累,根据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喷施赤霉素不能提高鳞茎产量,反而使得鳞茎产量减少,C错误;
D、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用外源激素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处理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D。
27. 为研究土壤中重金属砷抑制拟南芥生长的原因,研究者检测了高浓度砷酸盐处理后拟南芥根的部分指标。据图分析,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砷处理6h,根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会减少
B. 砷处理抑制根的生长可能与生长素含量过高有关
C. 增强LOG2蛋白活性可能缓解砷对根的毒害作用
D. 抑制根生长后,植物因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而影响生长
【答案】A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分析图1可知,砷处理6h,细胞分裂素水解酶基因相对表达量远低于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根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会增加,A错误;
B、结合图2、3推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砷处理组生长素含量高但是根长度短,砷处理抑制根的生长可能与生长素含量过高有关,B正确;
C、结合图1,随着砷处理时间的延长,LOG2基因相对表达量减少,推测增强LOG2蛋白活性可能缓解砷对根的毒害作用,C正确;
D、根可吸收水和无机盐,抑制根生长后,植物因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而影响生长,D正确。
故选A。
28. 气孔是指植物叶表皮组织上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植物通过调节气孔大小,控制CO2进入和水分的散失,影响光合作用和含水量。科研工作者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研究并发现了相关环境因素调控气孔关闭的机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气孔关闭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B. 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含量上升引起叶片脱落,提高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C. 蛋白甲、乙和丙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三种蛋白质对应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D. 保卫细胞液泡中的溶质转运到胞外,导致保卫细胞渗透压降低
【答案】B
【分析】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气孔关闭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如脱落酸)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
B、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含量升高,促进叶片脱落,抑制气孔开放,能够减少蒸腾作用,B错误;
C、蛋白甲、乙和丙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三种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不同,即三种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C正确;
D、保卫细胞液泡中的溶质转运到胞外,单位体积内溶质微粒数减少,导致保卫细胞细胞渗透压降低,D正确。
故选B。
29. 已知外源油菜素内酯(BL)可促进植株BL基因的表达、为探究喷洒BL在花生幼苗抗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某实验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BL在植株体内含量微少,但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B. 喷洒一定量的外源BL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
C. 盐胁迫可能会对叶绿体的某些结构造成损伤
D. 植株BL基因的表达产物不利于植株适应盐胁迫环境
【答案】D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喷洒BL在花生幼苗抗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BL的有无,因变量是花生幼苗抗盐胁迫程度,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BL是植物激素,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微少,但具有调节作用,A正确;
B、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BL组干物质所占总物质比例增加,说明喷洒一定量的外源BL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
C、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叶绿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据此推测盐胁迫可能会对叶绿体的某些结构造成损伤,C正确;
D、由题图可知,BL+盐胁迫组的叶绿素和干物质含量>盐胁迫组,但BL+盐胁迫组的MDA<盐胁迫组,说明植株 BL 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利于植株适应盐胁迫环境,D错误。
故选D。
30. 科学家研究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横放的该植物根和茎的生长方向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乙中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图甲A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B. 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图甲C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C. 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茎最不敏感
D. 图乙中对应生长素浓度,a侧、d侧抑制生长,b侧、c侧促进生长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程度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根对生长素最敏感。
【详解】A、乙图中根出现向地生长的现象,a侧是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应大于图甲A点对应生长素浓度(10-8ml/L),A正确;
B、图乙中茎出现背地生长的现象,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对茎是促进作用,应小于图甲的C点,B正确;
C、从甲图中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程度不同,不同器官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C正确;
D、图乙中,根出现向地生长现象,茎出现背地生长,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因此a侧抑制生长,b侧促进生长;茎对生长素不敏感,因此c侧和d侧都是促进生长,c侧促进作用更强,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31. 2021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破解了人类感知疼痛的机制。研究表明,辣椒素可以激活TRPV1,并打开其通道,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从而产生痛觉,该研究有助于科学家研发新型止痛药。图1示炎症反应产生的分子机制,图2示痛觉产生及止痛原理。
(1)据图1分析,炎症反应可引起局部组织疼痛的机理是:炎症因子IL-6可与受体IL-6R结合,作用于gp130,使JAK磷酸化,进而______(两个过程),使Ca2+内流增加,其中Ca2+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
(2)图2中P物质是A神经元以______方式分泌的______,当其与P物质受体结合后,B神经元的膜电位由______变为______。
(3)据图2分析,药物吗啡及C神经元释放的内啡肽均能止痛,它们可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促进A神经元K+外流,通过______,进而抑制痛觉产生。长期使用吗啡会抑制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停药时会导致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
(4)请运用进化观点从个体层面分析:痛觉会给动物带来痛苦,为什么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依然保留了对痛觉的感知?______。
【答案】(1)①. 促进P13K的磷酸化,再促进JAK的磷酸化,促进TRPV1的合成;促进含TRPV1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TRPV1转运到细胞膜上 ②. 协助扩散
(2)①. 胞吐 ②. 神经递质 ③. 外正内负 ④. 外负内正
(3)①. 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使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 ②. 增加
(4)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能产生疼痛的感觉,进而使生命个体对对来自外界和身体内部的危机及疾病做出相应的判断,并采取保护措施减轻伤害,增加个体生存的机会。
【分析】分析图1:炎症因子IL-6与其受体IL-6R结合后再与gp130结合,通过P13K调节核糖体产生TRPV1通道蛋白,并且促使TRPV1通道蛋白转移到细胞膜上,使Ca2+通道( TRPV1 )通透性增强。细胞膜上的TRPV1通透性增强后,Ca2+内流增加,可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分析图2:P物质是神经递质,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内啡肽可能是抗痛觉神经递质。吗啡等药物的止痛机理是:它作用于突触前膜,可使P物质合成或分泌减少,抑制B细胞钠离子通道的打开而使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小问1详解】由图1可知:炎症因子IL-6与受体IL-6R结合,作用于gp130,使JAK磷酸化,进而促进P13K的磷酸化,再促进JAK的磷酸化,促进TRPV1的合成;促进含TRPV1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TRPV1转运到细胞膜上,使Ca2+内流增加,可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TRPV1为Ca2+通道蛋白,在TRPV1的协助下Ca2+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小问2详解】图2中P物质是A神经元合成的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中,经扩散作用与突触后膜上的P物质受体结合,使B神经元产生兴奋,此时B神经元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小问3详解】由图2可知,药物吗啡及C神经元释放的内啡肽均可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促进A神经元K+外流,进而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使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抑制痛觉产生,以达到镇痛的作用。长期使用吗啡会抑制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一旦停用吗啡,内啡肽对A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A细胞释放的P物质增加,使B细胞兴奋性加强,从而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更强烈的痛觉。
【小问4详解】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能产生疼痛的感觉,进而使生命个体对来自外界和身体内部的危机及疾病做出相应的判断,并采取保护措施减轻伤害,增加个体生存的机会。可见,痛觉虽然会给动物带来痛苦,但能增加个体生存的机会,所以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动物依然保留了对痛觉的感知。
32. 下丘脑是内脏活动调节的枢纽,也受到情绪压力的影响。糖皮质激素(GC)是机体内极为重要的一类调节分子,它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这些生理变化会进一步影响人和动物的行为表现。下丘脑也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参与激素a与糖皮质激素(GC)合成的生理调节方式分别是______。
(2)右图中,甲、乙和丙代表相应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A、B、C代表相应的激素。其中激素A是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答两点)。
(3)某些特定因素如情绪过度紧张、压力过大等可诱发体内产生抗体对胰岛素受体进行攻击,引发受体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该现象的发生与______(写出3种免疫细胞名称)等细胞有关。
(4)进一步研究发现,脑中相关区域神经元对葡萄糖敏感,包括葡萄糖兴奋性神经元(GE)和葡萄糖抑制性神经元(GI)。低血糖可抑制GE,激活GI,二者的活性变化可进一步调节体内激素分泌,并改变动物行为,以此防止血糖过低。FGF4是动物体内的一种信号分子,它可引起GE和GI发生如图所示的放电频率变化。结合题意,推测FGF4参与调节血糖平衡的机理是:______。
【答案】(1)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
(2)①. 胰高血糖素 ②. 胰高血糖素可以调节机体升高血糖,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A细胞可以直接感应到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变化,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也可以受到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控制,相关神经支配产生胰高血糖素。
(3)抗原呈递细胞(APC)、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
(4)FGF4可引起GE放电频率增大和GI放电频率减小,促进体内胰岛素分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同时动物的摄食行为减少,以此防止血糖过高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小问1详解】激素a是情绪压力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属于神经调节,糖皮质激素是情绪压力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神经传入下丘脑并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的激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2详解】激素A可使血糖升高,且释放激素A的乙能直接接受血糖刺激,也能接受下丘脑的传出神经支配,因此乙为胰岛A细胞,激素A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也能升高血糖,但分泌肾上腺素的肾上腺髓质只能接受神经支配,故丙为肾上腺髓质,C为肾上腺素。
【小问3详解】抗体合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免疫细胞有抗原呈递细胞(APC)、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等。因此某些特定因素如情绪过度紧张、压力过大等可诱发体内产生抗体对胰岛素受体进行攻击,引发受体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该现象的发生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等细胞有关。
【小问4详解】进一步研究发现,脑中相关区域的神经元对葡萄糖敏感,包括葡萄糖兴奋性神经元(GE)和葡萄糖抑制性神经元(GI),低血糖可抑制GE,激活GI,二者的活性变化可进一步调节体内激素分泌,并改变动物行为,以此防止血糖过低。据图可知,FGF4可引起GE放电频率增大和GI放电频率减小,使机体对高血糖的刺激变得敏感,进而促进体内胰岛素分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同时动物的摄食行为减少,以此防止血糖过高。
33.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类似物),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可知,以______为抗原制备的特异性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______细胞的结合,从而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性,导致其直接被树突状细胞吞噬或裂解后被树突状细胞吞噬。
(2)为探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请以肿瘤小鼠为实验材料,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
(3)研究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据此分析,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请你提出合理的推测:①Tal与______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②Tal能促进______,增强DC的吞噬及呈递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答案】(1)①. 免疫监视 ②. 免疫检查分子 ③. T
(2)实验思路:将生理状况一致的肿瘤小鼠均分为A、B、C、D4组,测量记录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求平均值;A组注射适量的缓冲液(生理盐水),B组注射等量的Tal溶液,C组注射等量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溶液,D组注射等量的Tal和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混合溶液;相同且适宜的环境进行培养,定期测量并记录各组肿瘤小鼠的肿瘤体积,求平均值。
(3)①. 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 ②. 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这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据图可知,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了T细胞的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因此以免疫检查分子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从而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性,导致其直接被树突状细胞吞噬或裂解后被树突状细胞吞噬。
【小问2详解】实验目的是探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自变量为处理方式不同,因变量为检测肿瘤的体积,其它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中应存在单独用Tal处理的组,单独用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处理的组,以及用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联合处理的组,还应该存在空白对照组,故实验的思路是:将生理状况一致的肿瘤小鼠均分为A、B、C、D4组,测量记录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求平均值;A组注射适量的缓冲液(生理盐水),B组注射等量的Tal溶液,C组注射等量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溶液,D组注射等量的Tal和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混合溶液;相同且适宜的环境进行培养,定期测量并记录各组肿瘤小鼠的肿瘤体积,求平均值。
【小问3详解】①因为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且已知T细胞表达TRH受体,所以推测Tal可能与该受体结合,即Tal与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依据题干信息,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通过分级调节,Tal可以促进TSH的作用,已知DC表达TSH受体,所以推测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综上,Tal能促进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34. 种子休眠是指具有活力种子在一定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科研人员用拟南芥开展研究。
(1)植物中存在能感受光照的______(物质),光作为一种______,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2)用不同光照条件持续处理拟南芥种子1~7天,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萌发率,如图1.据图1推测,光照能够诱导种子休眠,且______。基于上述结果可确定,诱导种子休眠可采用的处理条件为______。
(3)研究表明,种子休眠依赖于R基因。科研人员采用上述处理条件,对野生型(WT)和R基因缺失突变体(rg)进行种子休眠诱导,之后检测种子萌发率。请在答题纸上的图2相应位置,绘出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______。
(4)为进一步探究R基因调控种子休眠的分子机制,科研人员将WT和rg的种子各分为2组,分别进行休眠诱导处理1天、7天,分别检测处理后的N酶、G酶含量,结果如图3.
请利用上述结果构建R基因调控种子休眠机制的模型_______。
【答案】(1)①. 光敏色素 ②. 信号
(2)①. 白光诱导效果优于红光,在一定范围内处理天数越长,诱导休眠的效果越好 ②. 白光处理4—7天
(3)
(4)
【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小问1详解】光作为一种信号,能被光敏色素接收,进而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不管是红光还是白光,都可以看出,光照能够诱导种子休眠,随着处理的延长,种子的萌发率逐渐降低,且在第4天时达到最低,即诱导休眠的效果越好,白光的诱导效果好于红光。所以,集合以上结果可以确定,诱导种子休眠可采用的处理条件为白光处理4-7天。
【小问3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种子休眠依赖于R基因,所以WT组与rg组相比较,当进行休眠诱导后,WT组具有R基因,可以进入休眠状态,种子萌发率下降,rg组不具有R基因,给予相同的休眠诱导后,不能进入休眠状态,种子萌发率不变,结果如下图:
【小问4详解】依据题图信息可知,WT组处理后,N酶的活性提高,G酶的活性下降,rg组的N酶、G酶的活性均位于较低水平,而N酶、G酶分别为合成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关键酶,脱落酸能够促进休眠,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解除休眠,可推知R基因调控种子休眠机制的模型为:。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只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只阻断交感神经
70
血型
红细胞凝聚原
血清凝聚素
O型
无
抗A(α),抗B(β)
A型
A
抗B(β)
B型
B
抗A(α)
AB型
A,B
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四校联考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 下图表示两个神经元的结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