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说明, 台湾多次发生地震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答卷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陆地被广阔的海洋所包围。下图是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大约是7:3
B. 北极点和南极点周围都是海洋
C. 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
D.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西半球
2. 下列大洲中,没有濒临北冰洋的是( )
A. 欧洲 B. 亚洲 C. 北美洲 D. 非洲
3.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
A.直布罗陀海峡 B. 苏伊士运河 C. 土耳其海峡 D. 乌拉尔山脉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大约是3:7,A错误;北极周围是海洋,而南极周围是陆地,B错误;地球上的海洋彼此相通,连为一体,C正确;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冰洋被欧洲、亚洲、北美洲所环绕,非洲没有濒临北冰洋,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题详解】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A正确;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B错误;土耳其海峡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之一,C错误;乌拉尔山脉也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之一,D错误。故选A。
自1984年执行首次发射任务以来,西昌卫星发射场仅用40年就完成了从0到200的突破,成为我国最快实现200次发射的发射场。下图是西昌卫星发射场位置及周边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西昌卫星发射场所处的地形部位是( )
A. 山谷 B. 山脊 C. 鞍部 D. 山峰
5. 如果将这幅等高线地形图绘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西昌卫星发射场应该涂( )
A. 白色 B. 绿色 C. 蓝色 D. 褐色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西昌卫星发射场所处地区中部低、两侧高,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A正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起的部位为山脊;两个山峰之间的平坦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出现闭合的曲线,中间数值高的部位为山峰,排除BCD。故选A。
【5题详解】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地,按地面由低到高,绿色为平原;黄色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为高山;白色为雪线以上部分;蓝色为海洋,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读图可知,西昌卫星发射场的海拔在1800~1900米之间,位于山地,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应涂上褐色。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近期,某校组织学生到成都西岭雪山进行研学实践。下图为成都西岭雪山局部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跨学科研学主题】
6. 此次研学实践,同学们最有可能在____地发现“千秋雪”。(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该研学实践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 高原 B. 山地 C. 平原 D. 盆地
8. 根据调研分析,当地公路多呈“之”字形修建是为了( )
A. 降低线路坡度 B. 视觉上的美观
C. 减少遇河修桥 D. 连接更多村庄
【答案】6. B 7. B 8. A
【解析】
【6题详解】
“千秋雪”指的是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图中①地海拔高度为1500米,②地海拔高度为3100~3200米,③地海拔高度为2400~2500米,④地海拔高度为1900~2000米,②地海拔最高,最可能处于雪线之上,存在“千秋雪”,故B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
【7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研学实践区域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较大,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属于山地地形,排除ACD,故选B。
【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较大,道路呈“之”字形修建,可减缓道路的坡度,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A项正确;与视觉上的美观、减少遇河修桥、延长里程无关,BCD错误,故选A。
2024年4月3日7时58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随后又爆发多次震级较高余震。图1为台湾海峡海底古河道分布示意图,图2为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说明( )
A. 海洋上升成为陆地
B. 海洋和陆地是亘古不变的
C. 陆地下降变成海洋
D. 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10. 台湾多次发生地震的原因是( )
A.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 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 位于亚欧板块与关洲板块交界处
11. 台湾所处的地带位于( )
A. 环大西洋地带
B. 环印度洋地带
C. 环太平洋地带
D.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答案】9. C 10. A 11. C
【解析】
【9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台湾海峡曾经是古河道,为陆地,现在是海峡,为海洋,说明该地的海陆形态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变化,陆地下降变为了海洋,C正确,AB错误;此现象不是由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的,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多火山、地震,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属于位于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为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下图为海底地形示意图、探索过马里亚纳海沟的国家分布示意图及马里亚纳海沟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奋斗者号潜水器成功坐底的海底地形是图中的序号(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探索过马里亚纳海沟的国家( )
A. 均不濒临印度洋 B. 均为内陆国家
C. 均位于亚欧大陆上 D. 均位于东半球
14. 马里亚纳海沟的成因是( )
A. 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B.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张裂拉伸
C. 南极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张裂拉伸
D.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15. 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可以( )
①绘制更清晰准确的陆地地图
②探寻大洋底部的海洋生物
③开展海洋资源的勘测和开发
④揭示深海沟处板块运动的规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12. B 13. A 14. D 15. B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大陆架,②为海沟,③为洋盆,④为海岭,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从图示中看出,探索过马里亚纳海沟的国家均为北半球的国家,只有中国和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上,这些国家都不临印度洋;中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都不是内陆国家;美国位于西半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相互挤压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5题详解】
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可以探寻大洋底部的海洋生物,开展海洋资源的助测和开发,揭示深海沟处板块运动的规律,并不是为了绘制更清准确的陆地地图,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022年印度尼西亚地震、火山频发(阴影区域),7月29日龙目岛发生规模6.4级浅层地震,9月28日印尼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4月24日喀拉喀托之子火山爆发,12月4日塞梅鲁火山爆发。结合板块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不断的原因是( )
A. 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C. 太平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D.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17. 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的问题正确的是( )
A. ①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其高度在缓慢抬升
B. ②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板块张裂地带,其高度在缓慢下降
C. ③地中海海域面积随时间推移可能在扩大
D. ④红海海域几千万年后可能消失
【答案】16. D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①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其高度在缓慢抬升,A正确;②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其高度在缓慢抬升,B错误;③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地带,面积在减小,C错误;④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面积在增大,D错误。排除BCD,故选A。
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达到了80亿,下图示意世界人口规模和年增长率。完成下面小题。
18. 从图中分析可得,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为( )
A. 迅速下降 B. 波浪式下降
C. 迅速增长 D. 波浪式增长
19. 世界人口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 住房困难 B. 人口老龄化
C. 资源短缺 D. 就业困难
20. “80亿人口,一个人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 )
A. 更加包容全球发展,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B. 制定鼓励生育的政策,协调资源与人口矛盾
C. 加强各国间贸易往来,保障发达国家的发展
D. 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应对能源和粮食挑战
【答案】18. C 19. B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并未出现负增长,所以总体上世界人口在持续增长,并未出现下降,AB错误;据图可知,世界人口数量从1950年的约26亿到2022年的80亿,用时仅70多年时间,可见增长迅速,C正确;世界人口并未出现波浪式增长,D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世界人口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增长开始变缓,这样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人口老龄化,未来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等问题,B正确;住房困难、资源短缺、就业困难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A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有世界眼光与天下情怀,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更加包容全球的发展,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A正确;人口过多或过少,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BD错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合作中并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保障发达国家的发展会使发展中国家更加贫困,加剧世界贫富差距,不利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错误。故选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现代生活的时尚。某中学地理社团在暑假进行了环球网上模拟旅游。图1是他们确定的旅游线路,图2为世界板块分布图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1,此次模拟旅游从无锡出发,先后经过了众多大洲和大洋,最后回到无锡。图1中E是南美洲和北美洲分界线____运河。
(2)读图1可知,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正在发生____(填“碰撞”或“张裂”)运动。根据板块的运动方向,有科学家做出预测:地中海将会慢慢变小,甚至消失,请同学们说出原因____。
(3)读图2可知,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③是____板块。
(4)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是____(“海洋”或“陆地”)。
(5)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图中地震点位的分布特征及原因是( )
A.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
B. 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活动活跃
C. 位于大洋边缘,地壳比较稳定
D. 位于大陆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6)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躲避地震,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____(至少列举一点)。
【答案】(1)巴拿马
(2)碰撞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3)太平洋 (4)海洋 (5)A
(6)地震发生时,室内应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方或卫生间;在教室及时躲在墙角、书桌下;在室外,应及时跑向空旷的空地,远离高层建筑。
【解析】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小问2详解】
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读图可知,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正在发生碰撞挤压运动。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不断挤压、碰撞,因此地中海面积在不断缩小。
【小问3详解】
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小问4详解】
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不断隆起,形成现在的喜马拉雅山。
【小问5详解】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故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图中地震点位的分布特征及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小问6详解】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①室内应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方或卫生间;②在教室及时躲在墙角、书桌下,用书包保护好头部;③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室外,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远离建筑物、电线杆、树木等可能倒塌的物体,避免被砸伤或被坠落的碎片击中。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冷静,迅速采取行动至关重要。
22.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资料:某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研学,图1为研学地等高线地形图。
(1)该图的等高距是____米,甲乙两聚落图上距离约3.5厘米,两地实地水平距离约____千米。
(2)该区域东南部的地形类型是____;据图1描述该区域西北部的地形特点____。(从海拔高低和地表起伏状况两个角度来描述)。
(3)图1中,突遇暴雨,AB线路泥石流多发,结合等高线特点说明AB线路易发生泥石流的原因,并结合图2说明遭遇泥石流的逃生办法。
(4)为帮助村民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收入,该区域甲村整体搬迁到丙地新村,据图说明丙地新村的优势条件。
【答案】(1)100 3.5
(2)山地 海拔较低(约150米);(等高线稀疏)地表平坦(地势起伏和缓)
(3)等高线凸高为山谷,泥石流易汇集;沿着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向两侧山坡快速躲避;就近选择树木生长密集的高地躲避;选择安全的高地躲避
(4)地形平坦开阔;(公路)交通便利;(河流流经)取水便利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等高距是100米;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中比例尺为图上一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千米,若甲、乙两聚落图上距离约为3.5厘米,则两地实地水平距离约为3.5千米。
【小问2详解】
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景区的地势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的地形以山地(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为主;西北部海拔低,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
【小问3详解】
AB线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泥石流易汇集;正确的逃生办法是沿着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向两侧山坡快速躲避;就近选择树木生长密集的高地躲避;选择安全的高地躲避等。
【小问4详解】
丙村地势平坦开阔,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又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取水方便等,适合居住。
23. 案例分析
主题:人口分布规律
资料:下方为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甲图)、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乙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丙图)
思考完成:
(1)据甲图分析,从地形类型上看,世界人口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区?
(2)据乙图分析,从半球来看,世界人口大多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从纬度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高、中、低哪些纬度地区?
(3)说出图中A所在的地区,并简析该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
(4)据丙图分析,①~5中,表示人口稠密地区的序号有哪些,写出序号和对应的地区名称
(5)有人提出可以采用人口迁移的方法,使世界人口分布均匀。判断这个方法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
(6)近些年,③所在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处于负增长状态。简要分析人口负增长可能产生的问题(答两点)。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答一点)。
【答案】(1)平原地区
(2)北半球;中低纬度
(3)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降水少
(4)①亚洲东部②亚洲南部③欧洲西部④北美洲东部
(5)不妥当;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适合人类居住。而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6)人口负增长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养老负担过重等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鼓励生育、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老龄化产业等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地形类型看,世界约有56%的人口分布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世界上四大人口稠密区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平原地区。
【小问2详解】
根据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分析,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20°N-40°N,因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低纬度的范围为0°-30°,中纬度的范围为30°-60°,高纬度的范围为60°-90°,因此主要集中于中低纬度
【小问3详解】
A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热带沙漠气候的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稀疏。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亚洲东部、②亚洲南部、③欧洲西部、④北美洲东部沿海地区,①②③④是人口稠密地区,稠密原因是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早,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快;⑤地区位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地区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稀疏。
【小问5详解】
不妥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适合人类居住。而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不能用迁移的方法使世界人口分布均匀。
【小问6详解】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成为人口问题。③欧洲西部人口增长过慢,甚至停止增长或出现负增长,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抚养老年人负担加重等问题。为此,国家应该鼓励生育、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老龄化产业等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综合读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