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请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子夏曰:“ , 。”(《〈论语〉十二章》)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3)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描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诗句是: ,
(4) ,尚思为国戍轮台。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潼关》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黄河咆哮的气势及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的诗句是: , 。(谭嗣同《潼关》)
(6)《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病相怜的感慨的诗句是: ,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闲暇时光,我总会坐在窗前,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要是遇着难懂的问题,我会 ,直到解决为止;要是碰到一本好书,我就 地读下去。这是我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读郑振铎的《猫》,我们为那只小猫的悲惨经历而心生chànɡ rán;读陈忠实的《我的白鸽》,我们仿佛亲眼见证两只白鸽的tuì biàn 与成长,看着它们为fēnɡ zhú cán nián 的老房子平添了生机;翻开《再塑生命的人》,我们遇见了与不幸命运抗争的海伦·凯勒,她百折不挠,使黑暗的世界变得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阅读吧,让我们增加阅读面,扩大阅读量。人生何尝不是一本 的书呢?
2.请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chànɡ rán( ) (2)tuì biàn( ) (3)fēnɡ zhú cán nián( )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 通宵达旦 神采奕奕 美不胜收
B.不求甚解 翻来覆去 花团锦簇 美轮美奂
C.刨根问底 通宵达旦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D.刨根问底 翻来覆去 神采奕奕 美轮美奂
4.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三、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我们的动物邻居”主题学习活动,探讨动物与城市的关系。初一某班同学在研究了北京雨燕后,着手制作宣传手册。请你协助完成下面小题。
5.结合本次学习活动的主题,请从下面两幅图案中选择一幅作为宣传手册的封面配图,并说明理由。
我选择图 作为宣传手册封面,理由是:
6.同学们跟随老师去往古建较多的什刹海地区,对北京雨燕的栖息地进行实地探访。他们发现一户大门上贴着一副与“燕”有关的残损对联,下列填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长空____,身姿轻盈穿翠柳
下联:天上月明,光色柔和____
A.①舞燕 ②笼楼宇B.①燕舞 ②照琼楼
C.①舞燕 ②照琼楼D.①燕舞 ②笼楼宇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①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释 ①掘株:掘起而放倒在一旁的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螳螂方欲食蝉(吃)B.欲啄而食之也(想要)
C.不知前有深坑(前面)D.迎而欲弹之(弹弓)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9.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欲 饮 清 露 不 知 螳 螂 之 在 后 曲 其 颈 欲 攫 而 食 之 也
10.请谈谈乙文的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11.甲、乙两文所揭示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五、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课,老师以“科学点亮好奇心”为专题选取三则材料,组织探究学习,请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天文梦,在仰望星空时会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好奇心。不管在哪个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都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但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是‘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印’在脑海里的解题套路”刷题和创新显然不能同向而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2月6日第005版《教育周刊》)
材料二:
图:中小学生知道科学家事迹后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占比
材料三:孩子天然就对宇宙空间具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是好事。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进一步激发孩子们探索浩瀚宇宙的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以往,我们认为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也就是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但通常情况下,科普工作是另一个场景,科学家需要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播洒给学生,学生就会像小树苗一样自己慢慢吸收水分。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3年4月17日第A12版《深周刊·对话》
12.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天文梦想和好奇心渐渐变淡,完全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刷题,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
B.在知道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后,17.2%的中学生和10.7%的小学生都表示没有兴趣,说明中小学生已经对科学研究失去了好奇心。
C.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所以科普工作应提倡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D.有好奇心是好事,但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创新,不要依赖解题套路,用科学知识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1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你对“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这句话的理解。
1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应如何用科学点亮好奇心。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给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⑫一次欠,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⑭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5.阅读第⑥~⑪段,照示例用四字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 。
第三次: 。
16.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17.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18.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六、选择题
19.下面有关《西游记》《朝花夕拾》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热情赞颂了其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B.《西游记》描述了师徒四人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结局,作者通过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告诉人们要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精神。
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叙事性散文集,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经历。
D.《藤野先生》中写“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七、名著阅读
20.结合下列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向东而去。
八、作文
21.作文。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儿什么呢?
请以:“晒出我的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僵卧孤村不自哀 夜阑卧听风吹雨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笃、澹、竦峙、峨眉、羌、卧、阑、嫌、潼”等字词容易写错。
2. 怅然 蜕变 风烛残年 3.C 4.阅读吧,让我们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解析】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怅然(chàng rán)指失望,不痛快的样子。
蜕变(tuì biàn):比喻形质的改变、转化。
风烛残年(fēng zhú cán nián):指风中摇曳的烛火,残余的岁月;比喻人到晚年就像风中灯烛一样很容易熄灭,或指人已衰老,不久于世的样子。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处。不求甚解: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根据“直到解决了为止”可知,此处指对于不懂的问题,自己会弄个明白,应选用“刨根问底”;
第二处。通宵达旦: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本句指一口气读完,因此应选用“通宵达旦”;
第三处。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根据“使黑暗的世界变得”可知,此处指海伦·凯勒的抗争,使黑暗的世界变得绚烂多彩了,要用“花团锦簇”;
第四处。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本句用来形容书的美好,因此要用“美不胜收”;
故选C。
4.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让我们增加阅读面,扩大阅读量”搭配不当,应改为“让我们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5. 我选择图一作为宣传手册封面 示例一:图一中的“燕”字既可以指北京雨燕,又可以指生活的城市北京(根据是北京旧称“燕京”或这个篆字的笔画形似老北京的城墙),图案表达了北京雨燕与它生活城市的和谐共生关系,所以适合做宣传手册的封面。
示例二:我选择图二作为宣传手册封面,理由是:北京雨燕是北京标识性的野生动物,而天坛祈年殿则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图案表达了野生动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交融共生的理念,所以适合做宣传手册的封面。 6.B
【解析】5.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转换。
从图一提示语“篆书‘燕’字。在历史上,北京也称‘燕京’”可知:“燕”字既可以指北京雨燕,又可以指我们生活的城市北京。再从图案来看,不仅是“燕”字的篆体写法,其四四方方的外形,也像北京城的城墙,里面的笔划如同四下纵横排列的大街小巷,中间的“口”就像北京的心脏——天安门。故这个图案将北京城与北京雨燕融为一体,表现城市与动物的共生共荣关系。故可作宣传封面。
图二这款标识最突出的两个图形就是北京雨燕和天坛。北京雨燕是北京地区标识性的野生动物,天坛则是北京市的著名地标建筑,将这两种元素抽象地组合和归纳后,表达一种野生动物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的理念。画面中,飞翔的北京雨燕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绿色圆形的外观设计,象征着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也表达了对森林、草原、田野的崇敬和喜爱之意。
综上分析,选择其中一个阐述理由即可。
6.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
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第①空所填写的内容与“月明”这种“名词+动词”结构要相同,故应填写“燕舞(名词+动词)”;
第②空填写的内容与“穿翠柳”这种“动词+形容词+名词”结构要相同,故应填写的是“照琼楼(动词+形容词+名词)”。
故选B。
7.D 8.(1)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2)这都是贪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着的祸患。 9.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10.乙文中“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我们做事要考虑周到,要多方面思考利害关系后再做。 1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侧重于告诫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有全局观,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狼》则更多地展现了面对恶势力时要勇敢、机智,同时也批判了狼的贪婪和凶残。
【导语】甲文《狼》和乙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借助寓言故事体现生命中的智慧与盲点。甲文通过屠夫与狼的斗智,为我们展现了动物与人的策略对抗,最终人智胜于狼诈。乙文则通过多层食物链的描述,告诫人们目光短浅和贪图眼前利益会导致对更大危险的忽视。两文虽内容不同,但都反映出对内在眼光和机智应对的思考,揭示了对未来威胁的警觉和灵活应对的重要性。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对准它准备射击。弹:用弹弓射击;
故选D。
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少时,一会儿;径,径直;犬,像狗似地;于,在。
(2)重点词:皆,都;前,眼前;顾,顾及;后,身后。
9.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句意是:想喝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就在它身后,螳螂弯着脖子,想抓住蝉并吃了它。
“欲饮清露”省略了主语“蝉”,句意完整,写蝉的举动;“不知螳螂在后”写蝉的处境;“曲其颈”写螳螂的举动;“欲擢而食之也”写蟑螂的意图。共四层意思,正确的句读应是: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10.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解答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通读全文可知,作者在叙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后发表议论:此皆贪前之利,不顾后害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鸟虫和这个孩子都在贪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的祸患。故可从中得出的启示是: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只看到所得,而不顾身后的危险,要处处保护自己。在眼前利益唾手可得的时候,也要警惕可能有人在背后算计你。
1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由“两狼之并驱如故”“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狼是凶残贪婪的,也是狡猾的。由“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可知,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屠夫杀死了。屠夫由惧狼到勇于斗争,最终识破狼的诡计而成功自卫,反映了在危急时刻要勇敢机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道理。
乙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通过层层关系中的各方因为贪婪而忽视潜在风险的情境,得出“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的结论。告诫人们只贪图眼前利益、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容易带来危险,强调在追求目标时,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要提前考虑周全。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乙】
园子中有榆树,树上有蝉,蝉正在振动翅膀鸣叫,想喝早晨的露水,却不知道有螳螂在它的后面,歪着脖子,打算捉住并吃掉它。螳螂正想着吃蝉,而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边,打算啄吃它。黄雀正想吃螳螂,不知道有小孩子拿着弹弓在下面,对准它准备射击。而小孩子正准备射黄雀时,又不知道前面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这都是只顾眼前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的祸患。
12.D 13.(1)科学家从孩童时期起,一直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2)孩子要不断地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问,并尝试找出方法去解决,才有可能成长为科学家。(3)学校教育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不要过分注重刷题。 14.(1)学习中避免“刷题”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提倡创新和学生科学理解、吸收知识。(2)发挥科学家榜样的力量,使他们对科学研究保持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3)加强科普宣传,用科技的巨大成就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播种好奇心的种子)。
【解析】1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A.结合材料一“不管在哪个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都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可知,这里“完全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刷题,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与原文表述不符;
B.结合材料二柱状图可知,在知道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后,有67.5%的中学生和60.4%的小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些兴趣和好奇心,有15.3%的中学生和28.9%的小学生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可概括为大部分中小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和有好奇心,因此这里“说明中小学生已经对科学研究失去了好奇心”表述不正确;
C.结合材料三“以往,我们认为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也就是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但通常情况下,科普工作是另一个场景,科学家需要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播洒给学生,学生就会像小树苗一样自己慢慢吸收水分”可知,这里“所以科普工作应提倡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表述不正确;
故选D。
1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结合材料一“但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可知,科学家要不断地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问,并尝试找出方法去解决,才有可能成长为科学家;
结合材料一“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是‘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印’在脑海里的解题套路”刷题和创新显然不能同向而行”可知,学校教育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不要过分注重刷题,这样孩子长大了才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结合材料二柱状图可知,在知道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后,有67.5%的中学生和60.4%的小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些兴趣和好奇心,有15.3%的中学生和28.9%的小学生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由此可知大部分中小学生知道科学家事迹后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知,科学家从孩童时期起,一直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14.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不管在哪个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都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可知,用科学点亮好奇心,应在学习中避免“刷题”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提倡创新和学生科学理解、吸收知识;
结合材料二柱状图中小学生知道科学家事迹后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占比可看出,大部分中小学生会受到科学家事迹的影响,用科学点亮好奇心,可以发挥科学家榜样的力量,使他们对科学研究保持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结合材料三“以往,我们认为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也就是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但通常情况下,科普工作是另一个场景,科学家需要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播洒给学生,学生就会像小树苗一样自己慢慢吸收水分”可知,用科学点亮好奇心,可以加强科普宣传,用科技的巨大成就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
15. 蒙冤憋屈、 高考落榜 16.(1)强调作用,表达“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2)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来的深切怀念之情。 17.(1)“我”的成长历程。(2)“我”对母来的思念之情。(3)老枣树 18.内容:相同点都写了“我”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母东对“我”的开导(或劝慰)。不同点《秋天的怀念》写“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开导我的情景,本文画线句是写“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写法:相同点都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是《秋天的怀念》除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还用了神态描写,而本文面线句子没有神态描写。
【解析】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的⑥~⑪段主要叙写了三次打枣的往事。其中第9段写的是第二次打枣,原因是“我”在学校受了同学的委屈,内心感到憋屈。第11段写的是第三次打枣,原因是“我”高考落榜,内心绝望。依据题目要求,打枣的原因可分别概括为:蒙冤憋屈和高考落榜。
16.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本题连用三个“终于”来分别写了“我”对“芽”“花”“枣”的企盼,使之成为排比句,强烈地表达了“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本题把“母亲”比作“老枣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坚忍和慈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据此理解作答。
17.试题分析: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本文通过“老枣树”将文章的故事串编在一起,叙写了“我”的成长历程和“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由此可见,文章有多条线索:事物线——老枣树;情感线——我对母亲的怀念; 人物线——“我”的成长历程。据此理解作答。
18.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本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写了“我”蒙冤憋屈时母亲劝慰“我”的情景;《秋天的怀念》中的这句话则是运用了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写了“我”瘫痪后在绝望情况下母亲想办法让我开心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相同点:内容上,都写了母亲在“我”遇到困难时想尽办法来劝慰;写法上都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不同点:劝慰的人不同,劝导的方法也不相同。写法上,《秋天的怀念》还运用了神态描写。据此理解作答。
19.B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
B.“作者通过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告诉人们要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精神”有误,应为:作者通过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告诉人们要有反抗精神。故选B。
20.示例一:选段通过“按不住心头火”“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等语句,表现了孙悟空任性(急躁、率性)的性格。
示例二:选段通过孙悟空“不必恁般绪聒我,我回去便了”等语句,表现了孙悟空任性(急躁、率性)的性格。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性格分析。
在这段选文中,孙悟空面对三藏的“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直接表明“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我,我回去便了”,可见他脾气急躁,不能忍受三藏的唠叨。随后,在三藏还未答应的情况下,就使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便回东而去,动作干脆利落,毫不犹豫,充分体现了他性急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急的性格使得孙悟空在面对不如意的情况时,往往会立刻做出反应,毫不拖泥带水。
21.例文
晒出我的幸福
有人觉得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是幸福;有人认为拥有很多好友是幸福;有人吃到美食就觉得是幸福。但我认为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幸福不需要去追求,因为幸福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
你追求的是什么,梦想在哪里,心灵寄托的寻找。一切的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常会温故知新。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使人能够产生幸福感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然而由于一些人缺乏正确的幸福观,缺乏感受幸福的品质,缺乏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至丧失了那些本来可以获得幸福的条件和机遇。
在我看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因为拥有健康的体魄,能够尽情享受任何带给自己的快乐。有人说,健康是“1”,职位、地位、权利等等都是“0”,想要赚更多的钱,先要有健康这个“1”,后边一系列的“0”才会有意义。但是有些人,却不明白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摧残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最终后悔莫及,挽回也是痴心妄想。生命是宝贵的,拥有健康的身体更是可贵的。
在我看来,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是幸福的。因为只有家庭里的成员在你失望的时候,就会激励你重新站起来;在你难过的时候,就会安慰你;在你高兴的时候,就会陪着你分享快乐。甚至爸爸的训斥、妈妈的唠叨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幸福的过程。
在我看来,拥有几个知心的朋友是幸福的。因为当你悲伤无助的时候,他们给你安慰与关怀;在你失望彷徨的时候,他们给你信心与力量;你成功欢乐的时候,他们会分享你的胜利和喜悦。在人生旅途上,尽管有坎坷、有崎岖,但有朋友在,就能给你鼓励、给你关怀,并且帮你度过最艰难的岁月。有这样的知心朋友,难道不是一件幸福事吗?
点点滴滴的小事,看起来不起眼,但细细去品味,你会感觉到它其中的甜,那是幸福的甘甜,。酸甜苦辣涩构成的人生五味,一生会反复经过若干次,每次去用平常心看待,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经过过后,回味起来,留在心中的恐怕是会有幸福的影子的。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半命题作文的能力。本题写作时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晒”?材料给出的答案是“分享”,如此“晒出我的”也可以理解为“分享我的”。然后再明确横线上补充的内容应该是什么,试题材料有三个简短的提示:“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从中可提炼出“友情”或“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从中可提取出“个性”或“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横线上还可以是读某本书的感受,听某首歌的心得,喜悦、幸福、快乐或悲伤、痛苦等等,则提示考生,可以“晒”的内容很多很多,要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独到、收获最大的经历或往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写作:①晒出我的“幸福”。这是广义的“幸福”,包括喜悦、快乐、惬意、温馨、满足、甜蜜、得意等方面的情绪、感受;②晒出我的“感悟”,主要指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所得,包括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自己某些经历的反思、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针砭等等;③晒出我的“珍藏”,首先是珍贵的、重要的,其次是很少公开的,如自己一段刻骨铭心、很少与人谈及的往事,一本自己最喜欢、时常翻阅的好书,一首自己最喜欢、百听不厌的老歌,一份亲人、朋友送的纪念品等;④晒出我的“糗事”,一段让自己尴尬不已的出丑经历,一个让自己哭笑不得的镜头,或自己的一些荒唐、离奇、怪异的发疯举动,晒出来可能会有别样的感觉或感悟。
题号
19
答案
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初三语文第一次月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