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第3页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共44页。

    考点1 大气垂直分层与受热过程 影响气温的因素
    (2024·广东选择考)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B )
    A.降水较多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D )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思维过程]
    第(1)题:
    第(2)题:
    1.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2.根据热量来源推理各层大气的特点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在分析大气的热力作用时,一般白天侧重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侧重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4.影响气温的四大因素
    5.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2024·北京丰台区二模)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次日与距地面约400千米的天宫空间站成功对接。2023年1月22日,当中国农历癸卯年新年钟声响起时,天宫空间站上的三名航天员给全国人民拜年。天宫空间站大约一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周。据此完成1~2题。
    1.神舟十五号在升空过程中,舱外( C )
    A.气温不断上升B.一直伴有复杂的天气变化
    C.气压不断下降D.大气均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2.天宫空间站( A )
    A.癸卯年春节后,即将迎来的节气是立春
    B.航天员拜年时,伦敦的市民正迎来日出
    C.在一个地球自转周期中经历12个昼夜
    D.向地面传送信息时,受太阳辐射干扰大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载人飞船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低,C正确;温度在对流层、平流层先降低后升高,在高层大气中再次降低后又升高,A错误;只有在对流层伴有复杂的天气变化,B错误;只有在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D错误。故选C。第2题,立春节气出现在每年公历2月3—5日,癸卯年春节(1月22日)后,即将迎来的节气是立春,A正确;航天员拜年时,正值北京时间0时(24时),此时伦敦的区时为16时,处于下午,B错误;天宫空间站大约一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周,因此在一个地球自转周期中经历16个昼夜,C错误;向地面传送信息时,受太阳活动干扰大,太阳辐射不会影响信息传送,D错误。故选A。
    (2024·北京海淀区二模)北京某校学生在校园进行气温观测实验,选择夏季晴朗天气上午10时将甲、乙、丙、丁四个透明玻璃箱装置(下图)放在校园空旷操场上,静置两小时后,观察温度计数值(初始温度相同)。读图完成 3~4题。
    3.四个装置中,温度计数值最高的是( A )
    A.甲 B.乙
    C.丙D.丁
    4.若想使丙玻璃箱内气温上升更快,以下方法最可能有效的是( B )
    A.在玻璃箱中加入更多的水B.在水中加入一瓶黑墨水
    C.用泡沫塑料包裹玻璃箱四壁D.将实验时间调整到16时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甲、乙装置内为土,丙装置内为水,丁装置内为空气,三者相比,土的比热容最小,升温最快,因此甲、乙温度相较丙、丁温度高,C、D错误;甲装置较乙装置多了一个透明薄膜,太阳辐射容易穿透薄膜给土增温,而地面辐射无法穿透薄膜,因此热量可以更多保留在装置内,故甲装置内温度计数值最高,A正确,B错误。故选A。第4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丙玻璃箱内为水体,水体比热容较大,升温较慢,因此若想使丙玻璃箱内气温上升更快,可以增加其吸收热量的速度,在水中加入一瓶黑墨水,可以使水体变黑,黑色更易吸收太阳辐射,因此相同条件下,黑色水体升温相对较快。故选B。
    考点2 风的形成和地方性风
    1.(2024·广东选择考)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行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C )
    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
    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
    (2)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 )
    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B.冰川消融加快
    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D.湖泊效应增强
    [思维过程]
    第(1)题:由材料可知,暖季时高海拔地区的干冷空气吹向下方,与低海拔地区的暖湿气流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致使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第(2)题:
    2.(2023·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1)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
    (2)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3)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思维过程]
    第(1)题:焚风的性质是干热风;读图2可知,地方时7时左右时,该地风力开始增强、气温开始升高、相对湿度开始下降,故焚风出现的时间为地方时7时左右。
    第(2)题:根据河流流向以及图中海拔可知,从A至B地势逐渐降低,焚风顺着地势下沉,并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使焚风势力增强;南部谷口开阔,风速减慢。
    第(3)题:B处位于湖泊沿岸地区,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湖泊增温速度较慢,气温较低;陆地增温较快,气温较高,湖泊冷气团和陆地暖气团在B处相遇形成锋面。从图2中可知,15:30后风力减弱,逐渐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由此可知锋面向北移动。
    [答案] (1)7:20。(7:00—8:00)
    (2)焚风为偏北风,经过AB段风速加大;南部谷口开阔,风速减慢。
    (3)原因:南下的干热焚风与来自湖泊北上的冷湿气流相遇,形成锋面。
    移动方向:向北移动。
    1.影响风力大小的六大因素
    2.主要的地方性风
    (1)焚风: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称为焚风。焚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的现象,称为焚风现象。
    (2)布拉风
    (3)冰川风
    (4)峡谷风
    峡谷风是因经过山区而形成的地方性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气流加速前进(流体的连续性原理),从而形成强风。
    钦诺克风是指位于北美洲西部的焚风,因过山气流在落基山东坡下沉而形成。下图为某季节钦诺克风产生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从海上吹向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风的风向是( B )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2.图示季节最可能是( D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3.与白天相比,钦诺克风夜晚风力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A )
    A.受山风影响B.受谷风影响
    C.海陆温差增大D.气流上升作用强
    解析:第1题,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处于盛行西风带控制区,从海上吹向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风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的西南风,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季节风的温度较低,最可能为冬季,D正确。第3题,夜间,落基山东坡坡面冷却快,形成山风;山风与钦诺克风风向一致,钦诺克风风力随之加强。白天,落基山东坡坡面升温快,形成谷风,谷风与钦诺克风风向相反,钦诺克风风力随之减弱。因此与白天相比,钦诺克风夜晚风力加强的主要原因是受山风影响。A正确。
    (2024·湖南长沙模拟)“泻风”是气流越过山脉快速下沉形成的。图1是哥伦比亚的泻风所在区域位置,泻风气流在近海地区、西科迪勒拉山脉、中科迪勒拉山脉分别形成对流中心,对流云体垂直向上,图2是某时段气流及对流云团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泻风气流主要来自( B )
    A.大西洋B.太平洋
    C.南美大陆D.加勒比海
    5.图2所示,西科迪勒拉山脉“泻风”出现的时间是( D )
    A.冬季的上午B.冬季的下午
    C.夏季的上午D.夏季的下午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泻风范围在科迪勒拉山系东侧,此时季节性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海洋气压高,气温低,处于夏季,由于泻风是气流越过山脉快速下沉形成的,故泻风来自山系西侧太平洋一侧,B正确。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泻风范围在0°~8°N之间,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偏北,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偏转为西南季风,此时为自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为“泻风”形成提供原始风向;夏季的下午,海陆温差明显,此时海风势力较强,海风和西南季风背景风风向一致,叠加效应增强了自海洋吹向陆地风的势力,下午太阳位于西侧,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光照强,西坡和谷底同高度温差明显,谷风更强,而山脉东坡光照减弱,温度率先下降,谷风减弱并提前向山风转换,三者叠加,使西科迪勒拉山脉的“泻风”常出现在夏季的下午,D正确。
    考点3 大气环流和降水
    (2024·湖南选择考)2019年9月17—18日西藏林芝地区出现了两次强降雨。研究表明,深入谷地的季风为该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山谷风影响了降雨的时空变化,使降雨呈现明显的时段特征。下图示意两次强降雨时距地面10米处的风向与风速。据此完成(1)~(2)题。
    (1)第一次和第二次强降雨可能出现的时段分别为( D )
    A.17日00:00—01:00 18日12:00—13:00
    B.17日07:00—08:00 18日12:00—13:00
    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
    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
    (2)两次强降雨时谷地风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B )
    A.地形阻挡B.东南风影响
    C.气温变化D.摩擦力作用
    [思维过程]
    第(1)题:深入谷地的季风为该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从左图可知,林芝发生第一次强降雨时,距地面10米处的风向整体呈现由山谷吹向山顶,属于谷风,应该发生在白天。从右图中可知,第二次强降雨时,距地面10米处的风向整体呈现由山峰吹向山谷,属于山风,应发生在夜晚。
    第(2)题:该区域谷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左图中显示谷地受东南风影响,风速较快;右图中显示第二次强降雨时没有受到东南风的影响,风速减弱。左图和右图中显示的为同一区域,地形阻挡和摩擦力作用相同。西藏海拔高,气温较低,河谷地区的温差更小。
    1.影响降水的六大因素
    2.分析两地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方法
    (2024·广东深圳模拟)黎凡特风是指控制大西洋—西欧的高气压带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形成的偏东气流。受黎凡特风影响,直布罗陀半岛凸起的基岩上存在着季节性的旗云景观(图1),即黎凡特云。图2示意某典型黎凡特云出现时的气压形势。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黎凡特云最可能出现在( C )
    A.2月B.5月
    C.8月D.11月
    2.黎凡特云维持期间,直布罗陀海峡船只的航行状况是( A )
    A.天气晴朗,利于航行B.风平浪静,利于航行
    C.向西航行,逆风顺水D.向东航行,顺风顺水
    解析:第1题,副热带高气压带一般位于南北纬30°附近。由图可知,黎凡特云出现期间,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结合选项可知,8月为北半球夏季。故选C。第2题,黎凡特云维持期间,直布罗陀海峡吹偏东风,多晴朗天气,利于航行,A正确,B错误;在密度流的影响下,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自西向东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向西航行顺风逆水,向东航行逆风顺水,C、D错误。故选A。
    夜雨量比率为夜雨量占全天降水比重,昼雨量比率为昼雨量占全天降水比重。下图示意浙江省西南某地1991—2020年冬季降水统计数据。读图,完成3~4题。
    3.对该地冬季降水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A.夜雨量比率逐月提高B.1月夜雨量比率最高
    C.2月昼雨量比率最高D.12月昼夜雨量差值最大
    4.该地冬季降水对茶树生长的影响是( D )
    A.光热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
    B.昼夜温差大,提升茶叶品质
    C.白天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D.夜晚保温效果好,减轻茶树冻害
    解析:第3题,计算可知,该地冬季夜雨量比率并非逐月提高,A错;1月夜雨量比率最高,B对;12月昼雨量比率最高,C错;12月昼夜雨量差值最小,D错。第4题,降雨时光照不足,A错;夜间降水量较大,反映云量较大,昼夜温差较小,夜晚保温效果好,有利于减轻茶树冻害,B错,D对;与夜间比,白天降水量较小,且冬季少雨,水土流失不严重,C错。
    考点4 天气系统
    (2023·浙江6月选考)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完成(1)~(2)题。
    (1)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排序正确的是( B )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③①D.③①②
    (2)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维过程]
    第(1)题:
    第(2)题:对流层正常情况下,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减,形成云雾天气时大气出现逆温状况,注意题干信息“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和图示横坐标温度变化方向。①图近地面气温高于0 ℃,且在1__500米附近出现逆温现象,可能出现雨雾。按气温垂直变化状况,②④图近地面气温远低于0__℃,不会出现雨雾。逆温出现在冷暖气团的交界处,范围应较小,③图在4 000~5 000米处出现逆温,海拔较高且范围较大。
    判读天气系统的三大方法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1)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①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②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③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晴朗天气。
    ④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阴雨天气。
    (2)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向、风力
    ①风向:依据等压线数值变化,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结合“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判断即可。
    ②风力: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较小;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较大。
    (3)依据等压线数值及弯曲状况或符号,判断锋面类型
    ①锋面多出现于低压槽位置,在一个低气压中往往偏右侧的低压槽上形成暖锋,偏左侧的低压槽上形成冷锋。
    ②从符号上看,锋线上标黑三角的是冷锋,标半圆的是暖锋。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3.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1)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但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也是由冷锋带来的。
    (2)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每年初夏6—7月间)、天山准静止锋(以冬半年居多)、昆明准静止锋(多出现于冬季)。
    (3)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的伏旱是副高控制的结果,冬季北方常受亚洲高压控制。
    (4)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5)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2024·广东湛江统考二模)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主要生成于孟加拉湾中部,生成后一般向西北方向运动,或在印度东海岸登陆,或转至东北方向,最远可达青藏高原南部,给当地天气带来重大的影响。下图为某热带气旋移近青藏高原时日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天气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
    A.距海较近B.地形抬升
    C.暖流增温D.逆温增强
    2.此次热带气旋未给昆明带来降水,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气旋中心的风力B.气旋移动路径
    C.气旋登陆时间D.气旋挟带水汽量
    3.热带气旋移近青藏高原后会迅速消亡,原因是其( C )
    A.中心气压降低B.中心温度升高
    C.辐合结构破坏D.上升运动增强
    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该热带气旋从低纬海洋带来了暖湿气流,遇到青藏高原高大地形的抬升作用,导致降水量剧增。故选B。第2题,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主要生成于孟加拉湾中部,生成后一般向西北方向运动,或在印度东海岸登陆,或转至东北方向,最远可达青藏高原南部,移动路径不经过昆明。故选B。第3题,热带气旋的中心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旋转速度快,辐合上升运动强,若受地形阻挡,破坏了热带气旋的辐合结构则会导致其消亡,C正确。
    (2024·广东珠海校考三模)受冷锋影响,某年2月我国某山地发生了一次降雪过程。下图示意此次冷锋过境前后该山地气象站记录的降水量、气温和气压变化情况。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时段中,冷锋正在过境的是( C )
    A.2月17日18:00—22:00B.2月18日6:00—10:00
    C.2月19日00:00—4:00D.2月19日11:00—15:00
    5.该气象站可能位于( A )
    A.天山B.贺兰山
    C.阴山D.长白山
    解析:第4题,2月19日00:00—4:00,气温下降,出现降雪,气压上升,符合冷锋过境时的特征,C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当地最高气温大约出现在北京时间17:00时,而一般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由此推出该地经度与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的经度差=3×15°=45°。由此推出该地的经度约为75°E,天山最接近。故选A。
    考点5 气候类型
    (2024·甘肃等级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南极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光合作用所需的营养素含量丰富,但陆地物质输入匮乏、铁元素不足,导致该海域光合作用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成为典型的高营养素—低叶绿素海域。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宽200~600千米,北部最高处有岛屿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下图示意凯尔盖朗海台及周边等深线。
    描述图中岛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思维过程]
    读图可知,该岛屿位于50°S附近的印度洋海域,纬度较高,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地处西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受西风影响大,多风暴;周围是海洋,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由此可推断出该岛屿气候特征表现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
    [答案] 特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
    原因:纬度较高,且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四面环海,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降水量多,风暴多。
    1.判断气候类型的三大技法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根据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根据经度位置或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确定大气环流(是受气压带、风带影响,还是受季风影响);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确定气候类型。以亚欧大陆为例,如下图所示: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
    如地中海气候下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气候下的典型动物有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2.局部地区河谷干热的分析思路
    (1)干:①降水少→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②蒸发量大→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③逆温→抑制对流,加剧谷底干旱。
    (2)热:①纬度低,气温高;②海拔低,气温高;③背风坡处,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
    3.区域气候干旱的分析思路
    4.理解气候的“影响”——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貌的影响
    (2)对水体的影响
    (3)对雪线的影响
    (4)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6)对城市分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2024·广东深圳一模)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以冷、暖、干、湿等特征来衡量。下图为世界某地月均温和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C )
    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2.该地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B )
    A.东北信风带影响B.盛行西风带影响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一年中,每个月的降水量在50~90 mm之间,总体上而言,降水量比较均匀;该地一年中最低气温在4 ℃左右,最高气温在20 ℃左右,全年温差较小。由气温和降水特点可知该地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和多雨,C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全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故选B。
    气候的主要要素为气温与降水,不同的气候具有不同的气温与降水组合。下表为世界某城市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统计表。据此完成3~5题。
    3.该城市的气候类型为( B )
    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4.与冬季相比,该城市夏季气温日较差较大,其直接原因是( B )
    A.大气环流B.气象状况
    C.洋流D.地形
    5.冬季,该城市主要的降水类型为( D )
    A.台风雨B.对流雨
    C.地形雨D.锋面气旋雨
    解析:第3题,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城市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19 ℃,位于亚热带,气温高的月份降水少,气温低的月份降水多,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故选B。第4题,与冬季相比,该城市夏季气温日较差较大,主要是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故直接原因为气象状况。故选B。第5题,该城市冬季受西风影响,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气旋雨,D正确;台风雨主要影响中低纬度大陆东岸,且多出现于夏秋季节,A错误;对流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B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该城市的地形,C错误。故选D。
    考点6 气象灾害及其防避
    (2023·湖南选择考)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D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A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C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思维过程]
    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N~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N~50°N最多。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无积雪。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
    第(2)题: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气温呈下降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
    第(3)题: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的,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表格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动性差异不大。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
    1.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来水”“排水”和“调水”
    (1)来水量大
    (2)排水不畅
    (3)调洪蓄洪能力差: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台风的形成条件和加强发展
    (1)形成条件
    (2)加强发展
    ①水温较高(超过26 ℃)的海面不断蒸发,提供充足水汽。
    ②水汽抬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向四周释放热量(潜热)。
    ③所获得的热量和水汽大于损耗量。
    ④中心气压不断下降,与周围地区的气压梯度不断增大,风力不断加强。
    3.干旱灾害的防避
    4.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1)沙源条件——物质基础
    ①外地沙源:河流从上游搬运的沙源;盛行风从上风地带挟带的沙尘物质。
    ②本地沙源:裸露的表土、河滩、湖滩、海滩等。
    (2)动力条件——起沙动力
    ①上升气流,沙尘卷扬。
    ②风力大且大风日数多:地处盛行风带(季风);距离冬季风源地近;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春季温差大或等压线密集等);摩擦力小(下垫面性质);地形(狭管效应)等。
    (2024·内蒙古通辽二模)寒潮是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发生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下表示意我国1951—2020年寒潮次数逐月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寒潮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C )
    A.春末夏初B.夏末秋初
    C.秋末冬初D.冬末春初
    2.下列地区的种植业,受冬季寒潮天气影响最小的是( A )
    A.东北平原B.长江三角洲
    C.江汉平原D.珠江三角洲
    解析:第1题,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1月和12月的寒潮次数最多,故寒潮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秋末冬初,C正确。第2题,东北平原冬季种植业处于休耕状态,受寒潮影响较小,而其他地区或多或少都有作物处于种植状态,受影响较大,A正确。
    (2024·天津统考一模)加冷河位于新加坡市中心区。20世纪60年代,为缓解洪涝灾害,新加坡将其天然河道改建为混凝土河道(图1), 2009年启动加冷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图2)。据此完成3~4题。
    3.混凝土河道可以缓解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C )
    A.减少河水下渗B.减少地下径流
    C.加快排洪速度D.蒸发速度加快
    4.河道经生态修复后( B )
    A.河床拓宽——减弱降水强度
    B.湿地扩展——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C.流程加长——提高航运价值
    D.绿地增加——预留城市建设用地
    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混凝土河道使得河床硬化,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出现强降水天气时易导致地表水短时间内大量汇集,引发洪涝灾害,A错误;河道硬化导致地表水下渗少,减少地下径流,无法缓解洪涝灾害,B错误;河道硬化,河床光滑,流速加快,有利于排洪,C正确;河道硬化对河流水面蒸发影响小,河流水面两侧硬化的坡面减少了土地中水分的蒸发,D错误。第4题,据图可知,河道经生态恢复后,湿地面积扩展,有利于净化水质,调节气候,B正确;河床拓宽,对降水强度影响小,A错误;可能会使河道恢复弯曲,降低航运价值,C错误;绿地增加无法预留城市建设用地,D错误。
    微专题 逆温现象
    1.逆温的定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
    2.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
    ①图a为对流层正常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多;离地面越远,降温越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②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③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图d、图e)。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
    地形逆温多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坡面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暖空气与冷空气交界处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
    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3.逆温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从而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可应用于谷地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逆温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谷地发展蔬菜种植,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2)不利影响
    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2024·广东广州一模)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从地面开始的逆温称为接地逆温,从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开始的逆温称为悬浮逆温。逆温厚度是指出现逆温现象上、下限的高度差。下图反映甘肃省酒泉市多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 C )
    A.8时悬浮逆温B.8时接地逆温
    C.20时悬浮逆温D.20时接地逆温
    2.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原因是8时( A )
    A.地面温度较低B.大气的对流较强
    C.太阳辐射较弱D.大气逆辐射较强
    3.影响甘肃省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 ( C )
    A.风速B.降水
    C.昼夜长短D.气温日较差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8时悬浮逆温与8时接地逆温厚度年内变化均大于200米;20时悬浮逆温厚度年内变化小于200米;20时接地逆温厚度年内变化大约为200米。C正确。第2题,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接地逆温层较厚,因此8时地面温度较低是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的原因,A正确。第3题,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白昼时间长,接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白昼时间短,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C正确。
    (2024·陕西咸阳一模)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下图为研究小组对我国青藏高原的某河谷城市进行逆温测定的结果(图示时间为北京时间)。读图,完成4~6题。
    4.该地逆温层( A )
    A.冬季厚度大,夏季厚度小
    B.07:00时1月厚度最大,3月厚度最小
    C.21:00时厚度随月份增加而递减
    D.逆温现象21:00时出现,07:00时最强
    5.逆温层厚度出现图示时段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D )
    A.大气辐射B.太阳辐射
    C.大气热交换D.地面辐射
    6.图示逆温现象出现时( A )
    A.山谷比山坡更易遭受冻害B.有利于提升城区空气质量
    C.夜雨出现的频率大为增加D.空气对流作用更加强盛
    解析: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可知,该地逆温层无论是07:00时还是21:00时,都是冬季厚度大,夏季厚度小,A正确;07:00时1月厚度最大,9月厚度最小,B错误;21:00时逆温层厚度随着月份增加而先减后增,C错误;图中信息只能看出两个时间的逆温层厚度,无法判断逆温出现时间或最强时间,D错误。故选A。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大气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日落之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辐射使地面热量散失,靠近地面的大气受地面温度变化影响大,降温快,而高处的大气降温慢,温度较高,形成逆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海拔高处的大气温度也逐渐降低,逆温层加厚,到日出前后温度最低,形成最厚的逆温层。故选D。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受青藏高原地形的影响,逆温多发生在山谷或盆地。夜晚山坡上降温快,冷空气沿斜坡流入谷底或盆地,原来较暖的空气受挤压抬升,出现温度倒置现象,故山谷比山坡更易遭受冻害,A正确;逆温现象出现时,气流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不利于城区空气质量提升,B错误;逆温出现时,气流稳定,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多为晴朗天气,C、D错误。故选A。
    微专题 特 殊 锋
    1.飑线
    飑线也称不稳定线或气压涌升线,中尺度天气之一,是一种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气压和风的不连续线。不同特征的两个气团相互碰撞是飑线形成的必要条件。最常见的情况是冷气团与暖气团碰撞,但也有的时候是干空气与湿空气碰撞。飑线虽属中尺度天气系统,但其形成和发展与一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有关。主要发生在地面冷锋前100~500千米的暖区内。飑线出现非常突然。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气压涌升、气温急降,同时,狂风、雨雹交加,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北半球温带地区,飑线前多偏南风,飑线后转偏西风或偏北风,飑线后的风速一般为每秒十几米,强时可超过40米/秒。飑线前天气较好,降水区多在飑线后。飑线两侧温差可达10 ℃以上。
    2.锢囚锋
    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锋。锢囚锋形成主要有三种情况:由锋面受山脉阻挡形成的地形锢囚;两条冷锋迎面相遇;温带气旋中冷锋追上暖锋。一般说来,锢囚锋附近多恶劣天气。锢囚锋通常可分为暖式锢囚锋(锋后的冷气团比锋前的冷气团更暖)、冷式锢囚锋(锋后的冷气团比锋前的冷气团更冷)和中性锢囚锋(锢囚锋前后的冷气团无大差异)。下图示意暖式锢囚锋。
    3.倒暖锋
    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的暖锋;在南半球,由南向偏北方向逆行的暖锋。倒暖锋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出现的现象是东北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倒暖锋具备一般暖锋的基本特征,暖空气滑行于冷气团上方,推动锋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锋面在空间上向冷空气一侧倾斜。但相比之下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1)移动方向反常。一般暖锋移动都是随系统从西向东或从西南向东北移动,而倒暖锋过程的锋面移动却都是从北向南移动。
    (2)温度分布和升温反常。一般情况下,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但由于倒暖锋影响,东北地区北部锋面过境后迅速增温,造成东北地区北部气温比南部明显偏高的冬季反常现象。
    (3)水汽输送反常。一般我国天气系统的水汽输送来自南海、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其暖湿气流向北移动,遇冷空气产生降水。而东北地区倒暖锋的水汽却来自东北部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由东北向西南输送,与冷空气相遇产生降水。
    4.露点锋(干线)
    “干线”也称露点锋,是分隔干湿气团的界面,其两侧温度差异并不明显,但湿度差异很大。干空气比湿空气密度大,向湿空气下方楔入,湿空气则沿界面爬升,造成不稳定能量聚集,易产生暴雨和强对流天气。中国夏季的暴雨也常会在露点锋附近产生,北上的暖湿气团与干气团相遇,在北方冷空气并不活跃的条件下,受干热下垫面影响,南北气团的热力差异不明显,在交界面处形成一个湿度梯度远大于温度梯度的狭长不连续区。总体而言,中国这类系统的影响与常见的锋面天气有些类似,以区域性降雨为主,也会伴有强对流天气发生。在美国,常会有更为典型的露点锋系统发生,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空气从美国东南部向西移动,与来自美国西南沙漠地区的干热空气相遇,在干热特征与暖湿特征都较为典型的两股气团的交界面处温差很小,湿度变化却很显著,形成很强的露点湿度梯度。在这种条件下,天气也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不稳定性,除一般的锋面降雨外,还会伴随强风暴、雷电、冰雹、龙卷风等剧烈强对流天气,破坏性也更大。
    5.海风锋
    海风锋多为盛夏沿海地区的产物。烈日暴晒之下,陆地的增温快于海洋,形成热低气压;而海洋的温度增长缓慢,是相对较冷的地区,气压也比陆地更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驱使下,风便从瀚海吹向热土;湿冷空气突入干热气团的前线,便是海风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是华东沿海海风锋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广义来说,海风与陆地风的任何辐合,都可以被称作海风锋,或者海陆辐合线。
    海风锋(指大气中锋的形成或加强的机理和过程)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海、陆的非绝热加热的差异;另一方面是非地转的中尺度辐合。海风锋在冷海、暖陆的春夏季出现最频繁,因为春夏季是海风效应最强的季节。海风锋午后最易出现,夜晚趋于消散。海风锋形成后,通常会向内陆推进,推进速度不均匀,一般开始较慢,其后加快,并逐渐稳定行进。
    6.副冷锋
    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变性程度(变为暖气团的程度)不同,可能会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因此在主锋后常有副冷锋形成。
    判断方法:图上出现两条大致平行的锋线,主锋两侧温差较大,副冷锋两侧温差较小。
    (2024·广东汕头校考一模)暖锋后弯是指在温带气旋的发展后期,出现冷锋和暖锋分离,暖锋锋区增强,冷锋锋区减弱的现象。下图示意某年5月某次暖锋后弯的不同发展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此次暖锋后弯的发生过程是( C )
    A.c—b—d—aB.c—d—a—b
    C.b—c—d—aD.b—d—a—c
    2.下列最接近图a中甲地到乙地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B )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暖锋后弯是指在温带气旋发展的后期出现冷暖锋分离、暖锋锋区增强而冷锋锋区减弱的现象。图b中冷、暖锋位置正常,暖锋没有后弯,所以图b最早,A、B错误;温带气旋受中纬西风气流牵引,大体自西向东移动;同时根据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按逆时针方向辐合,可判断图c紧随图b后面,然后是图d,最后是图a,C正确,D错误。故选C。第2题,一般情况下,北半球温度南高北低,受暖锋后弯影响,甲地受暖气团控制,乙地受冷气团控制,甲地温度高于乙地,形成温度南低北高的反常格局,A、D错误;同时依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气旋中心附近气压较低,周边气压较高,气压甲低乙高,B正确,C错误。故选B。
    (2024·山东青岛三模)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明显不同。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东北方鄂霍次克海的极大影响。下图为东北地区一次倒暖锋过境前后某测站14—24时气温与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本次倒暖锋( C )
    A.16—18时过境,向东南推进并伴随降雪过程
    B.18—20时过境,向西北推进并伴随大风过程
    C.20—22时过境,向西南推进并伴随增温过程
    D.22—24时过境,向东北推进并伴随降水过程
    4.在倒暖锋影响下,下图中与锋面附近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B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16—18时风向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推进方向应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A错误;18—20时风向为偏北风,推进方向为偏南方向,B错误;20—22时风向为东北风,气温升高,此时符合倒暖锋过境时的特征,吹东北风时锋面应该向西南推进并伴随增温过程,C正确;22—24时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推进方向应为偏南方向,D错误。故选C。第4题,由题可知,倒暖锋是一种由北向南的特殊暖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锋面应形成于低压槽附近,因此测站受倒暖锋影响时应位于低压槽,且风向为偏北风。①测站位于低压中心,A错误;②测站位于低压槽,且由锋面气旋的等压线分布情况可知,该测站风向为偏北风,B正确;③测站位于低压槽,但是风向为偏南风,C错误;④测站位于高压脊,不会出现锋面活动,D错误。故选B。
    5.(2024·内蒙古通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旋中两条移动速度不同的锋相遇合并成为锢囚锋,它仍然保留着原来两条锋的天气特点。下图为北美洲中纬度中东部地区春季某锢囚锋形成演变的前后两个阶段示意图。
    (1)用阴影表示雨区,画出图示阶段2雨区的范围。
    (2)与单一的冷锋与暖锋相比较,说明锢囚锋过境时的天气特点。
    (3)说明美国中东部地区地形对锢囚锋形成的影响。
    答案:(1)
    (2)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追上暖锋,暖气团强烈抬升,降水量更大;锢囚锋具有冷暖锋的特点,锋面过境时,两侧均为降水区,降水范围更广,降水持续时间更长。
    (3)中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弱;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阔,利于冷暖气团交汇形成锋面;东部山地的阻挡利于冷锋追上暖锋形成锢囚锋。
    热点聚焦 大气受热原理应用与农田覆盖技术
    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1)夏季园林绿化时在新栽花木上覆黑色遮阳网,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温度、减少水汽蒸发等。
    (2)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3)深秋时节利用烟雾防霜冻。
    (4)干旱半干旱区的人们在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
    (5)地膜
    ①无色透明地膜:即普通地膜,透光率和热辐射率高,广泛用于春季增温和蓄水保墒。
    ②黑色地膜:透光率低,能有效防止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生长。
    ③银灰色地膜:增加地面反射光,有利于果实底部着色。
    ④绿色地膜:减少可见光透过,绿光增加,其作用以除草为主。
    ⑤蓝色地膜:保温性能好,在弱光照射情况下透光率高于普通膜,在强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低于普通膜。
    2.覆盖技术的影响
    农田覆盖技术主要是在农田地表覆盖网膜、柴草、砂砾等物,实现良好的保温、保湿等效果,达到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品质的目的。不同地区因地制宜,覆盖物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在功能上各有优势。
    (1)覆砂类
    (2)覆膜类
    (3)覆草类
    3.积雪的覆盖作用
    积雪里有空气,导热率低,既能防止地面热量的散失,同时又可以防止冷空气的侵入,对土壤起到保温作用。因此有积雪覆盖的土壤,温度变化较小。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指在降水较少的旱作农业区田间起大小相间的垄带,并用地膜进行全覆盖,在沟内种植作物的农业生产技术。甘肃省利用该技术,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但每年作物收获时有大量废旧农膜产生。下图示意甘肃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据此完成1~3题。
    1.在膜上覆压表土、横压土腰带的作用是( A )
    A.防大风B.防强光
    C.防低温D.防暴雨
    2.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每年开始覆膜的最佳季节为( C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3.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B )
    ①土壤及时增施有机长效肥料 ②加强垄上作物间的杂草清除
    ③垄上覆膜打孔促进雨水下渗 ④加强废旧农膜有效回收利用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第1题,在膜上覆压表土、横压土腰带的作用是防止膜被大风吹走。故选A。第2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于降水较少的旱作农业区,甘肃省位于我国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段,本地区降水较少,多集中于夏季,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每年开始覆膜时间应该在雨季过后,即秋季。故选C。第3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注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①正确;同时该技术在作物收获后会有大量废旧农膜产生,需要及时进行回收再利用,避免造成土壤污染,④正确。故选B。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姜是根茎类植物,原产于东南亚地区,一般春季种植,秋冬季收获。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是中国生姜之乡,姜农多采用“双膜一网”种植模式(普通地膜+棚式遮阳网+后期棚膜)(如图),在6月份根据生长情况和环境状况抽除地膜。
    (1)说出“双膜一网”种植模式的作用。
    (2)简析姜农抽除地膜的原因。
    答案:(1)种植前期,覆盖(普通)地膜可以增加地温,提早种植。棚式遮阳网可以有效减少强光,防止姜芽被灼伤;降低地表温度,以适合生姜的生长;防止害虫飞入。后期棚膜可以保温(防霜冻),延长生长期,增加产量。
    (2)6月份温度升高,抽除地膜可以降低地温;通风散热,降低土壤湿度,防止烂姜;减少病虫害。
    一、选择题
    (2024·广东深圳一模)冷暖气团相遇会形成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就是锋面。锋面有一定的厚度,从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研究发现,锋面内存在逆温现象。我国甲、乙、丙、丁四个气象站联动,分别设立监测点,共同研究一次冷锋活动过程中锋面逆温层的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下图表示四个监测点数据汇总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锋面逆温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上下气团间的( C )
    A.气压差 B.风力差
    C.气温差D.湿度差
    2.锋面逆温层的存在( A )
    A.一般在冷气团控制的气象站内监测到
    B.锋面距离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高
    C.能够阻断冷空气的水平推进
    D.能够加快上下气团间的热力交换
    3.当前四个监测点阴雨天气最突出的是( A )
    A.甲B.乙
    C.丙D.丁
    (2024·广东广州期末)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台湾岛附近台风中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台风转向点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C )
    A.5—6月B.6—8月
    C.8—10月D.10—11月
    5.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岛时,对台湾岛的危害不包括( C )
    A.狂风B.暴雨
    C.赤潮D.风暴潮
    (2024·广东广州一模)平流雾是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形成的雾。湖南省郴州市东江湖的著名景观“雾漫小东江”与平流雾密切相关。下图示意某年小东江库区气温和水温的逐月分布。据此完成6~7题。
    6.小东江库区易出现平流雾的时段为( B )
    A.2—4月B.5—9月
    C.10—12月D.1—2月
    7.与“雾漫小东江”现象形成有关的自然条件是( D )
    A.冷空气南下B.夏季水温高
    C.风力较强D.河谷地形
    (2024·广东河源二模)2023年5月,我国广西多地遭遇“倒夏寒”天气。下表示意南宁5月6—12日天气状况。据此完成8~9题。
    8.此次“倒夏寒”天气的成因可能是( B )
    ①太阳高度角小 ②暖空气势力较弱 ③云层遮挡阳光 ④冷空气势力较强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9.“倒夏寒”天气对广西的影响是( D )
    A.交通运输受阻中断B.柑橘开花时间延迟
    C.油菜作物遭受冻害D.水稻可能减产减收
    (2024·广东广州冲刺训练)卡门涡街是流体力学中的重要现象,指在一定条件下的流体绕过某些物体时形成的双列线涡。12月某日,韩国东南海域上空出现了一道道奇特的波纹,这些波纹由一系列的漩涡首尾相接组合而成,从韩国南部的济州岛向东南延伸,绵延几百千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示海域此时的主导风向为( D )
    A.东北风B.西南风
    C.东南风D.西北风
    11.与济州岛以南漩涡云系形成无关的是( C )
    A.岛屿阻挡B.暖流增温
    C.下沉气流D.冷气团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在温度等其他因子相近的情况下,湿空气比干空气密度小,当干空气向湿空气移动时,会迫使湿空气抬升,形成锋,这类锋线通常称为干线。下图为我国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地区6月某日14时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与甲、丙气团相比,乙气团的物理性质是( C )
    A.暖湿B.冷湿
    C.暖干D.冷干
    13.最易出现扬沙天气的地点是( A )
    A.甲B.乙
    C.丙D.丁
    14.未来几天,干线的移动方向及变化趋势是( B )
    A.东南 增强B.东南 减弱
    C.西北 减弱D.西北 增强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2月,美国南部多日遭遇罕见低温和暴雪。研究表明,这次极端天气与极地涡旋有关。极地涡旋简称极涡,是极地高空冷性大型涡旋系统,高度跨越地球的对流层和平流层,是极区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极地与赤道之间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北极极涡中心数量不固定,随极涡强度不同呈现出单中心和双中心的变化特征。下图分别示意极涡稳定期和不稳定期。
    (1)相较于北极极涡,南极极涡中心数量较为稳定,试分析其原因。
    (2)推测夏季北极极涡中心数量特征,并说明理由。
    (3)分析此次美国南部多日遭遇罕见低温和暴雪的原因。
    答案:(1)南极地区以高原为主,海拔高,气温低,与低纬地区温差大,结构稳定,极涡中心不易分裂;南极地区极夜日数较北极地区多,气温低,极涡结构稳定;南极地区附近海洋占比较大,下垫面性质单一,受陆地影响小,中心不易分裂,数量较为稳定;南极大陆沿岸分布南极环流,受南下暖流影响小,极涡结构稳定等。
    (2)数量特征:呈双中心。理由:夏季北极地区与赤道温差较小,北极极涡势力弱,结构稳定性差,极涡中心易分裂;夏季低纬度地区暖气流旺盛,北上挤压北极极涡,造成北极极涡不稳定,中心易分裂。
    (3)美国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冷空气可以迅速向南入侵;美国南部多临海,暖湿气流旺盛,与冷空气相遇易造成降水异常等。
    16.(2024·广东广州统考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卡奔塔利亚湾地处澳大利亚北部,周边地区的气候类型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卡奔塔利亚湾有著名的“牵牛花云”景观。“牵牛花云”形成于海上,呈有序的线状排列,在早晨伴随着朝霞逐渐向陆地移动,上午到达陆地上空,在伯克敦的观测表明,干季少见“牵牛花云”登陆的现象。图1示意常出现“牵牛花云”现象的地理位置,图2为“牵牛花云”典型景观。
    (1)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角度,分别描述卡奔塔利亚湾周边干、湿季的大气环流形势。
    (2)分析干季不易出现“牵牛花云”登陆现象的原因。
    (3)简析“牵牛花云”所在气团从卡奔塔利亚湾上空登陆之后性质的变化。
    答案:(1)干季: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偏北,该区域受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控制。
    湿季:南半球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偏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季风。
    (2)干季,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水汽不易凝结;受东南信风(偏南风)控制,风向与“牵牛花云”登陆方向不一致。
    (3)不再接受海面水汽蒸发补给,逐渐变干;白天陆地温度比海洋高,气团登陆后逐渐增温。地理现象
    分析侧重点
    现象解释
    白天气温高低
    大气的
    削弱作用
    白天晴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气温较高(低)
    太阳辐射强弱(太阳辐射能多少)
    大气的削弱作用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能丰富
    夜晚气
    温高低
    大气逆辐射
    昼夜温
    差大小
    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
    气压差
    水平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温差
    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风带、
    气压带
    受风带控制,风力大(如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等)。受气压带控制,风力小或无风(如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风源
    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
    摩擦力
    湖面、临海、海面等地区,摩擦力小,风力大;陆地上的山林地区或建筑群多的城市,摩擦力大,风力小;高空比近地面的风力大
    地形
    山地迎风坡风力大,背风坡风力小;地势平坦,无山地阻挡,风力大,地势崎岖,有山地阻挡,风力小;狭管效应:位于峡口(或峡内)、走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的峡谷和河谷、城市中两高楼之间,易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增强,风力大
    形成过程
    焚风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它是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形成的
    发生的区域
    山地的背风坡、山谷、洼地或盆地
    优点
    使作物早熟
    缺点
    ①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可能引起雪崩;②焚风如果吹过沙漠,会扬起沙尘,形成沙尘暴;③突然升温往往会使农作物的叶片焦枯,造成旱灾;④强劲的焚风还可引发森林火灾
    减轻危害
    的措施
    ①加强对焚风天气的预报;②完善水利工程,适时对农田进行灌溉;③山坡营造防护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④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耐旱的品种等
    概念
    布拉风是一种从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向下倾落的寒冷暴风
    成因
    布拉风的直接成因是气压差。当冷空气被山脉或高地阻挡聚集起来,形成了很高的气压,而温暖的海面上空却受暖空气低气压控制,这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山地上或高地上的冷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冷而重的空气像瀑布一样直泄山麓
    分布
    凡地处高寒山区,且面临温暖海面的地形,都有发生布拉风的可能
    影响
    布拉风所经之处,气温会迅速降低
    概念
    冰川风是指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
    成因
    主要是由于冰雪面气温往往低于同高度山谷气温
    影响
    ①延长山风的时间,增强山风的势力;缩短谷风的时间,削弱谷风的势力。②形成植被垂直分布“倒置”现象,谷底生长喜冷植物,而谷风影响的山腰地带可生长喜暖阔叶树
    大气环流
    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多雨;风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易形成降水,如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而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易形成降水,如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海陆
    位置
    近海受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近海地区受离岸风影响,降水少
    地形
    坡向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类型
    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以进入
    山脉
    走向
    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洋流
    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下垫面
    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大,大气中水汽含量充足;裸地水汽含量少
    人类活动
    凝结核(城市雨岛效应);兴建水库、人工造林可增加局部空气湿度和降水
    两地距离
    分析角度
    举例
    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
    大气环流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40°~60°大陆西岸降水多
    位于距离较远的东、西方向
    海陆位置
    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
    大气环流、洋流
    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除与大气环流有关外,还与寒、暖流有关
    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
    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天气特征
    天气系统
    大风、降温天气
    冷锋活动
    连续性降水
    暖锋或准静止锋
    沿海地区风暴潮、大风、特大暴雨
    台风活动(气旋系统)
    晴空万里
    高压控制
    低压槽上多降水
    锋面气旋活动
    高压区外围大风天气
    高压脊
    降水量
    (少)
    大陆内部地区:深居内陆,水汽受沿途山脉阻挡,降水稀少
    沿海地区:地处盛行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受离岸风影响,降水少;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受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
    季风气候区:受冬季风影响时,降水偏少
    河谷地形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蒸发量(大)
    低纬度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中高纬度地区:多大风天气,加剧蒸发,蒸发量大;春季回温快(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保水量(少)
    地表裸露,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差,蒸发加剧
    月份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降水量/mm
    1
    23.3
    15.3
    65
    2
    23.7
    15.8
    75
    3
    22.4
    14.6
    94
    4
    20.0
    12.3
    105
    5
    17.4
    10.0
    103
    6
    15.2
    8.07
    139
    7
    14.5
    7.6
    146
    8
    15.0
    8.9
    121
    9
    16.2
    10.5
    116
    10
    17.8
    12.1
    91
    11
    19.2
    13.9
    93
    12
    21.6
    11.3
    91
    纬度
    0°~30°N
    30°N~40°N
    40°N~50°N
    50°N~60°N
    60°N~70°N
    3—5月
    升温型
    0
    5
    132
    34
    16
    混合型
    0
    24
    151
    22
    1
    6—
    8月
    升温型
    0
    25
    10
    3
    0
    混合型
    0
    21
    12
    5
    6
    9—
    11月
    升温型
    0
    0
    1
    0
    1
    混合型
    0
    1
    5
    0
    0
    12—
    2月
    升温型
    0
    3
    27
    3
    0
    混合型
    1
    12
    49
    7
    1
    总计
    升温型
    0
    33
    170
    40
    17
    混合型
    1
    58
    217
    34
    8
    气候
    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温度升高,冰川融水量大,如高山地区
    水系
    流域面积大,支流多
    植被
    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地形
    地势低洼,不易排出
    河道
    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人类生产活动占用河道
    河口
    受海水顶托作用,排水不畅
    热力条件
    广阔的暖洋面,为台风形成提供充足的能量
    动力条件
    上冷下热的大气层结,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物质条件
    充沛的水汽
    抗旱措施
    开源节流,合理灌溉;选用耐旱品种,抗旱播种;耕作和覆盖保墒,抑制农田蒸发;适当抽取地下水,缓解旱情
    避旱措施
    改革种植制度,避旱夺丰收;调整播种时间,躲过干旱;育苗移栽躲过春旱
    防旱措施
    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深耕改土,增强土壤蓄水能力;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绿化荒坡隙地,改善生态环境;跨流域调水;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加强对干旱的监测和预报
    季节
    秋季
    冬季
    春季
    月份
    9
    10
    11
    12
    1
    2
    3
    4
    5
    寒潮次数
    0
    19
    38
    31
    20
    20
    28
    31
    9
    日期
    6日
    7日
    8日
    9日
    10日
    11日
    12日
    天气

    多云

    阴/雨

    雨/阴
    雨/阴
    最高气温(℃)
    36
    30
    25
    21
    24
    24
    23
    最低气温(℃)
    25
    22
    18
    18
    20
    20
    18

    相关试卷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篇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共4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考点3常见的天气系统(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考点3常见的天气系统(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