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12月月考物理试卷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12月月考物理试卷第1页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12月月考物理试卷第2页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12月月考物理试卷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12月月考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12月月考物理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乙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③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车;
    ④甲、乙两辆车在这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的分析及计算问题,属于基础题目。
    (1)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分析;
    (2)从图中找出前10s内甲乙的路程即可分析;
    (3)根据v=st分析甲、乙两辆车在这40s内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
    【解答】
    ①甲车在相同时间间隔内所通过的路程相同,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①的说法正确;
    ②乙车在相同时间间隔内所通过的路程不同,故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②的说法正确;
    ③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为300m,乙车路程为200m,故③的说法错误;
    ④甲、乙两辆车在这40s内的路程都为1200m,根据v=st可知,平均速度相同,故④的说法正确。
    故选:B。
    2.甲、乙两辆汽车在某段公路上行驶,它们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10min,甲车平均速度大于乙车平均速度
    B. 10~20min,甲车平均速度等于乙车平均速度
    C. 20~30min,甲车平均速度小于乙车平均速度
    D. 0~30min,甲车平均速度大于乙车平均速度
    【答案】C
    【解析】【分析】
    (1)比较相同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的大小,根据速度公式分析平均速度的大小;
    (2)在s−t图象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正确读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由图可知,0~10min,甲车行驶的路程小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平均速度小于乙车平均速度,故A错误;
    B、10~20min,乙车的路程没有变化,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而甲车的路程有变化,所以甲车平均速度大于乙车平均速度,故B错误;
    C、20~30min,甲车行驶的路程小于乙车行驶的路程,所以甲车平均速度小于乙车平均速度,故C正确;
    D、0~30min,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相等,所以甲车平均速度等于乙车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3.如图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B. 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和水柱振动产生的
    C. a瓶的音调最低D. d瓶的音调最低
    【答案】B
    【解析】解:
    AB、敲击瓶子时,声音是由瓶子和水柱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正确;
    CD、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增多,从左往右敲击瓶子时瓶子振动越来越慢(即振动频率越来越低),所以声音的音调会变低,即a瓶的音调最高,h瓶的音调最低,故CD错误。
    故选:B。
    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水柱越高,越难振动。
    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敲击瓶子和吹瓶子的时候,发声体是不同的。
    4.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 乙图:利用超声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说明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他声波
    C. 丙图:城市中的噪声测试仪,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Hz
    D. 丁图: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涉及到防止噪声的途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声波的传播速度、响度的单位等多个知识点,考查比较全面,难度不大。
    (1)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
    (2)在相同温度下,在相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3)声音的强弱,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声音越小,分贝数越小。
    (4)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可以比较频率大小。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
    A、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与其他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监测噪声的设备是用来测定噪声的等级的,而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监测噪声设备上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dB(分贝),故C错误;
    D、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上面物体振动的频率大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故D正确。
    5.图甲是观察某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直接对试管加热,熔化过程更明显
    B. 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C. 该实验一定是恰好在第10分钟撤走的酒精灯
    D.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答案】D
    【解析】【分析】
    (1)在做熔化实验时一般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也可以使温度上升缓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3)酒精灯撤去之后,石棉网温度依然比较高,会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4)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
    此题通过图像分析,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在分析时特别注意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理解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解答】
    A、做熔化实验时,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叫做水浴法加热,这样做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也可以使温度上升缓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A错误;
    B、由图知,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酒精灯撤去之后,石棉网温度依然比水温度高,烧杯内的水可以继续吸热,水温还可以上升,物质的温度也会继续上升,由图分析可知,应该是在第10分钟前撤走酒精灯,故C错误;
    D、由图知,该物质凝固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5℃,故D正确。
    故选:D。
    6.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瓷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盛夏季节里,不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A. 给两罐间的沙子上方加些冰块B. 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 把“冰箱”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D. 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答案】D
    【解析】A.给两罐间的沙子上方加些冰块,冰块熔化吸热,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有足够的水进行蒸发,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把“冰箱”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有利于水的蒸发,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空气潮湿、闷热,不利于水的蒸发,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7.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曾研究并记录了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
    B. 小孔所成像的形状与发光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C. 当小孔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物体远离小孔时,像变小
    D. 当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向右移动小孔,像变小
    【答案】C
    【解析】【详解】A.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小孔所成像的形状与发光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B错误;
    CD.小孔成像现象中,像的大小与小孔到物体和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光沿直线传播,当小孔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物体远离小孔时,像变小;当物体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向右移动小孔,像变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8.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______(填写中文名称),如图所示,该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答案】千克 338.5
    【解析】解: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小表盘:代表分钟,每一小格代表0.5min,也就是30s,大表盘:代表秒钟,每一小格代表0.1s。小表盘指针指在5和6之间,指针偏向6,读数为5min,大表盘指针指在38.5s,该秒表的读数为5min38.5s=338.5s。
    故答案为:千克;338.5。
    (1)‌基本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本题考查质量的单位及时间的测量,属于基础题。
    9.如图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振动;
    音色;
    信息。

    【解析】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
    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信息。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以及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10.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原理如图所示,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0.6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1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超声波和汽车的速度都保持不变),则汽车的行驶速度是_______m/s。
    【答案】34
    【解析】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的时间t1=0.6s2=0.3s
    由 v=st 可得,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m/s×0.3s=102m
    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与被测汽车相遇时的时间t2=0.4s2=0.2s
    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2=v声t2=340m/s×0.2s=68m
    则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s1−s2=102m−68m=34m
    汽车行驶34m所用的时间t=Δt−t1+t2=1.1s−0.3s+0.2s=1s
    则汽车的车速为v=st=34m1s=34m/s
    11.2024年2月,一场罕见的霰雪天气袭击了山东多个地市。霰(xiǎn),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白色小冰粒。它是《诗经⋅小雅⋅颊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霰,是《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霰在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此过程中,需要______热量。
    【答案】凝华;放出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凝华现象。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
    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白色小冰粒,所以“霰”形成时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凝华要放出热量。
    12.《墨经》记载了2400年前,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小孔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有关/无关),所看到的是 (正立/倒立)的像。晴天的中午,在茂密的大树下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的像。
    【答案】无关
    倒立
    太阳

    【解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所成的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与物体形状有关。
    [2]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经过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这些光斑是太阳通过小孔成的像。
    13.一平面镜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与水平桌面成45°角,如图所示,小球以0.5m/s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的速度为 ,小球运动轨迹与它的像的运动轨迹的夹角为 度。若平面镜被不小心打碎了(未掉落),则小球的像 (选填“会”或“不会”)消失。
    【答案】0.5m/s
    90
    不会

    【解析】球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球的像与球关于镜面对称,像的运动轨迹与球的运动轨迹也关于镜面对称,小球以0.5m/s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的速度也为0.5m/s。
    由于球的运动方向与镜面成45°角,像的运动方向也应与镜面成45°角,如图所示,所以像的运动方向与球的运动方向垂直,即成90°角,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对称,平面镜破碎(未掉落),不会影响像的大小和位置。
    14.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月令》一书中写道:“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这里“虹”产生的现象叫做 现象。科学家 最早通过实验研究了这一现象,课堂上老师利用手电筒将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呈现一条彩色光带AB,说明白光 (选填“是”或“不是”)单色光。
    【答案】 光的色散; 牛顿;不是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的原理的了解,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会辨别生活中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强化记忆。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研究了这一现象,他是通过三棱镜将一束太阳光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这也说明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本领不同。
    【解答】
    唐代的孔颖达在《礼记⋅月令》一书中写道:“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这里“虹”产生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科学家牛顿最早通过实验研究了这一现象,课堂上老师利用手电筒将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呈现一条彩色光带AB,说明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复色光,不是单色光。
    15.如图所示,用铁丝围成一个内径约为4 mm的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透镜.用这个水膜透镜靠近课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此像为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透过水膜透镜看远处的楼房,看到的“楼房”是倒立、缩小的,这种成像情况与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幻灯机”)的成像原理相同;轻轻甩去一些水(保持水膜完好),透过水膜透镜看远处的楼房,成正立、缩小的像,此时水膜透镜相当于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答案】虚像照相机凹透镜
    【解析】看到课本正立、放大的像,则此时的水膜透镜相当于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其靠近课本上的字时,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看远处的楼房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种成像情况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通过凹透镜才可以看到正立、缩小的像,所以轻轻甩去一些水后的水膜透镜相当于凹透镜.
    16.某同学经常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长时间盯着屏幕,导致视力下降,患上近视眼。如图所示,图(选填“甲”或“乙”)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近视眼应配戴透镜(选填“凸”或“凹”)制成的眼镜来矫正,戴上合适度数的眼镜后物体在视网膜上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乙 凹 倒立
    【解析】解:由乙图知,眼睛看远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说明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是近视眼的成因,故图中乙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像推迟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近视眼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戴上合适度数的眼镜后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乙;凹;倒立。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延后会聚到视网膜上。人的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
    17.正常人眼睛的明视距离大约是______cm。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矫正近视眼时,在眼睛前放一个合适的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想看清楚动植物的细胞,要使用显微镜,被观察细胞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25 凹透镜 实
    【解析】解:正常人眼睛的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由于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这是近视眼,因此要带凹透镜来矫正;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即将载物台上的物体放在物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原理与投影仪相似;
    故答案为:25;凹透镜;实。
    (1)明视距离是在测试人近视远视时候的距离,即物体至人眼的清晰观测距离,一般为25cm;
    (2)通过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确定眼睛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根据眼睛的矫正方法,可以确定带什么眼镜;
    (3)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是靠近物体的物镜,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一组是靠近眼睛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刚才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使像再次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掌握显微镜的物距和目镜都相当于凸透镜,并明确它们各相当于凸透镜的哪一种成像情况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8.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托盘天平(配砝码)、不同体积的木块若干。
    (1)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静止后如甲图所示,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乙图方格纸上画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
    (3)分析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
    (4)为了使该探究结论具有普遍性,还应该怎么做?______。
    (5)在“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关系”和“测定金属块的密度”两个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是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实验过程中都采用多次测量,其目的是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答案】右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换用两种不同的物质,按相同的步骤再多做几次实验 相同 不同
    【解析】解:(1)由图可知,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线向右调节;
    (2)根据表中的数据,找出体积与质量的对应点,再用平滑的线进行连接即可,如图所示:
    (3)分析图象,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4)为了使该探究结论具有普遍性,还应该换用两种不同的物质,按相同的步骤再多做几次实验;
    (5)①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实验中,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密度的原理是密度的计算公式,也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所测的物理是相同的,故所用的器材是相同的;
    ②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对数据分析,得到质量与体积关系的普遍规律;而在“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测量误差,其目的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1)右;(2)如上所示;(3)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4)换用两种不同的物质,按相同的步骤再多做几次实验;(5)相同;不同。
    (1)天平的调平原则: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先根据表中数据确定横坐标、纵坐标的刻度,根据表中的数据,先画点再描线,可画出图象;
    (3)根据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分析;
    (4)换用不同的物质进行多次实验,才能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5)①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实验中,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密度的原理是密度的计算公式,据此分析;
    ②多次测量测密度是为了减小误差;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实验中,多次测量是为了得出普遍规律;
    本题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考查天平的调试、描点法作图、数据分析、归纳法的运用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并将“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关系”和“测定金属块的密度”两个实验作比较。
    19.如图所示是小斌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中有关“光路的可逆性”时观察到的现象,小斌想,光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那么若逐渐增大入射角,折射光线会消失吗?
    【猜想】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的角度时,折射光线将会消失,再继续增大时只会发生反射现象。
    【进行实验】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不断改变入射角,观察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变化,并读出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记录在实验表格内。
    【收集证据】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关系记录如表(单位:度)。
    【分析论证】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入射角的增加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折射角的增加量;当入射角增大到 ,折射光线就消失了,只剩下 光线。在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全反射,折射角变为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2)光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如光在空气中的速度非常接近c(c=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把传播光速较大的介质称为光疏介质,传播光速较小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①光由 介质斜射入 介质;②入射角 临界角。
    【答案】(1)小于;41.8°;反射;
    (2)①光密;光疏;②≥;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及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应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得出与所学内容相对应的结论。
    (1)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增加量比较便可得出结论;由表中数据可知: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能量和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入射角为41.8°时,折射光线消失了,反射能量达到100%。
    (2)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一是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二是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光由玻璃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
    (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入射角的增加量小于折射角的增加量;
    当入射角达到41.8°时,折射角为90°,此时折射光线就消失了,只剩下反射光线,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2)根据题中的信息和数据分析可知,产生全反射的条件为:
    ①光是由光密介质斜射入光疏介质;
    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故答案为:(1)小于;41.8°;反射;(2)①光密;光疏;②≥。
    20.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冰的熔化规律”,实验过程中通过水浴法对冰进行加热,记录了冰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正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
    (1)实验时应该选择颗粒_____的冰块进行实验(选填“较大”或“较小”);
    (2)根据所画出的图像可知,在开始计时后2min时物质处于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3)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分钟,冰的熔点为_____℃;
    (4)另一组同学把冰放入试管中,并未用水浴法加热,冰也缓慢熔化了,于是该组同学认为冰熔化时可以不吸收热量,他们的想法是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
    【答案】(1)较小
    (2)固
    (3) 5 0
    (4)错误 室温高于冰的熔点,冰可以从空气中吸收热量。

    【解析】(1)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因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
    (2)根据所画出的图像可知,在开始计时后2min时物质还未开始熔化,处于固态。
    (3)由图像可知,冰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8min熔化完,持续了5min,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则熔点为0℃。
    (4)熔化需要吸热,另一组同学把冰放入试管中,并未用水浴法加热,冰也缓慢熔化了,这是因为室温高于冰的熔点,冰可以从空气中吸收热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21.国庆节期间,小明一家三口开车去旅游,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一座高山匀速行驶。在距离高山360m的A处鸣笛,2s后在B处听到回声(笛声从A点发出,经C处反射,到B处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2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
    (2)A、B两点间的距离;
    (3)汽车行驶的速度。
    【答案】解:(1)由v=st可知,2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m/s×2s=680m;
    (2)A、B两点间的距离:sAB=2sAC−s声=2×360m−680m=40m;
    (3)汽车的行驶速度:v车=sABt=40m2s=20m/s。
    答:(1)2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680m;
    (2)A、B两点间的距离为40m;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20m/s。

    【解析】解:(1)由v=st可知,2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m/s×2s=680m;
    (2)A、B两点间的距离:sAB=2sAC−s声=2×360m−680m=40m;
    (3)汽车的行驶速度:v车=sABt=40m2s=20m/s。
    答:(1)2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为680m;
    (2)A、B两点间的距离为40m;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20m/s。
    22.如图甲所示,物体AB在凸透镜另一侧能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u=OB,像距v=OD,凸透镜的焦距为f,其中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为1f=1u+1v.
    (1)请结合数学知识证明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条件是u=2f.
    (2)小明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实像,此时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求透镜的焦距f.
    【答案】(1)见解析(2)10.5cm解析:(1)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像时,在三角形AOB和COD中,AB=CD、∠AOB=∠COD,则OB=OD,即u=v,由题意知1f=1u+1v=1u+1u=2u,则u=2f.(2)由图乙可知,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实像时,物距u=50.0 cm−8.0 cm=42cm、像距v=64.0cm−50.0cm=14cm,1f=1u+1v=142cm+114cm,解得f=10.5cm.
    【解析】略
    23.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 cm3、质量m=0.5 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1=0.4 kg的水。求:(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密度ρ石=2.6×103kg/m3)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答案】解:
    (1)由 ρ=mV 得瓶内水的体积: V1=m水ρ水=0.4kg1.0×103kg/m3=4×10−4m3=400cm3 。
    (2)石块的体积:V2=V0−V1=500 cm3−400 m3=100 cm3。
    (3)由 ρ=mV 得石块的质量:m石=ρ石V2=2.6 g/cm3×100 cm3=260 g=0.26 kg。
    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m水+m+m石=0.4 kg+0.5 kg+0.26 kg=1.16 kg。

    【解析】略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质种类
    相同
    体积V/cm3
    10
    20
    30
    40
    50
    60
    质量m/g
    5
    10
    15
    20
    25
    30
    入射角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反射角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
    0
    15.2
    30.9
    48.6
    74.6
    81.1
    90
    /

    相关试卷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蚌埠市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多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月份),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