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学校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务必将第I卷的1-11题,第Ⅱ卷的第15、16题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 (33分)
    一、(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最能体现书写者的( )。真正懂草书者,不会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凝重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波澜,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涌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
    写意绘画也是如此,随意的几道枯笔,零星的红黄点缀,便成了寒冬的腊梅,透过宣纸隐约能感受到一缕缕的暗香( )。再不经意地晕染一番,就是一片山水,使人仿佛置身于西湖的( ),自然地联系起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不得不承认,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情趣 抑扬顿挫 飘动 山高水低
    B. 兴趣 顿挫缓急 浮动 山光水色
    C. 兴趣 抑扬顿挫 飘动 山高水低
    D. 情趣 顿挫缓急 浮动 山光水色
    2. 下列对文中有语病的画线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今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
    B. 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
    C. 今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
    D. 在今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提高和丰富了写意画的表现技巧。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情趣:性情志趣。兴趣: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语境说的是草书展现书写者的精神,应用“情趣”。
    第二空,抑扬顿挫: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顿挫缓急:形容声音起伏,节奏分明。一般指音乐、朗诵。有时也指文学作品。语境修饰“运笔”,应用“顿挫缓急”。
    第三空,浮动:飘浮移动,上下波动。飘动:(随着风、波浪等)摆动;飘。语境形容绘画中的一种隐约的感受,应填“浮动”。
    第四空,山光水色:形容山水秀丽,景色宜人。山高水低: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人的死亡。语境描写画面上的自然景色,应填“山光水色”。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不合逻辑,语境表达对今人画技的肯定,话题对象不是“意境”,而是“今人”,把“创造的”改为“创造了”;
    搭配不当,“丰富”与“提高”存在逻辑先后,先“丰富”后“提高”。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3. 苏轼工于书画,也擅长诗文,我们学过他很多作品。学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以苏轼为专题的展览。下列语句中适合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
    A. 六朝之下,不顾流俗,驳耻师之风
    B. 北固亭上,千古江山,觅三国英雄
    C. 七月既望,主客辩驳,感人生无常
    D. 日观亭中,顶风冒雪,赏日出海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苏轼专题展览应与苏轼的诗文有关。
    A.语句内容是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对应《师说》,不适合作为展览版块标题。
    B.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感慨。
    C.对应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等内容,适合作为展览版块标题。
    D.句子内容对应姚鼐《登泰山记》的内容。
    故选C。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我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全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王佐良《上图书馆》)
    材料三:
    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作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毒许的读书法。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像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
    (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4. 下面对材料一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是作者倡导的一种读书观。
    B. 作者认为,要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
    C.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
    D. 黑塞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一定不能获得教养。
    5. 下面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B.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在清华图书馆读书时的国内环境,表现了它对自己谈书生活的影响。
    C. “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与前而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推断出“豁然开朗”的原因是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D. 第二段作者将复杂的情感寄寓在轻描淡写之中,表达了非常复杂的情感。
    6. 下面是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解说,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谈书艺术的话题。
    B. 倒数第二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
    C. 尾段的“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
    D. 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
    【答案】4. D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他的阅读一定不能获得教养”错误。根据原文“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可知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原因是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错误。根据原文“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可知“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是因为论文做完、口试通过、北平解放以及在包德林图书馆阅读之后的畅快感受。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错误。结合原文“由是可知读书有两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分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可知,作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读书所得的实益,取决于读者自己的见识和经验。
    故选B。
    三、文言文阅读(7-11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
    【清代】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已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咨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费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学无以致疑 致:求得,提出
    B. 等于己者 等:同样,齐
    C. 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审查
    D. 贤可以问不肖 肖:不成器的人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好学而不勤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问焉以破其疑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问焉以求一得 作《师说》以贻之
    D.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 其皆出于此乎
    9.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B.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C.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10.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勤问”重要性的一组是( )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外朝以询万民
    ③《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⑤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⑥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A. ①②③⑤B. ②③④⑥C. ②③④⑤D. ①③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学与问的关系,强调“勤问”才能解学习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B. 第2段主要从反面阐明“问”重要作用,提问的三种人都获得收获,“问”是进德修业的首要条件。
    C. 作者深入分析了“不问”者的思想根源。这种人师心自用,自视甚高,瞧不起别人,不知道“愚”与“智”是相对的。
    D. 在“勤问”的对象上,作者和韩愈《师说》中提出的从师标准如出一辙,即无须考虑外在条件,只看知识学问所在。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答案】7. C 8. C
    9. B 10. A
    11. B 12. (1)认为自己对,认为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
    (2)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不一定不是普通的人了解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
    B.句意: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
    C.审:详细。句意: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D.句意: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句意:喜爱学习却不多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B.焉:代词,他们,指贤于己者;/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
    C.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句意:向他们问,来得一点正确的见解。/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D.其:代词,自己;/语气词,大概。句意: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三句句式结构一致,故分别在三句前后断开,排除ACD。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意思是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与“勤问”无关。
    ⑥“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意思是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与“勤问”无关。
    排除有④⑥的选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从反面阐明”错,由“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等可知,第2段主要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认为……正确;“非”,认为……错误。
    (2)“知”,了解;“未必”,不一定;“愚人”,一般人。
    参考译文:
    问说
    【清代】刘开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来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认为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不一定不是普通的人了解的;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第Ⅱ卷(67分)
    四、古诗词积累与鉴赏(12分)
    13. 课内古诗文积累。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 。 (荀子《劝学》)
    (2)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___ ,心躁也。(荀子《劝学》)
    (3)师者, 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5)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_____ 。 (苏轼《赤壁赋》)
    (6)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__ 。 (秦观《鹊桥仙》)
    【答案】 ①. 而致千里 ②.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③.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 纵一苇之所如 ⑤. 泣孤舟之嫠妇 ⑥. 银汉迢迢暗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致、鳝、受、苇、嫠、迢、度。
    14.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侄子生活贫困却能于乱世中谨守礼道,始终如一,以此刻画出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面貌。
    B. 颔联“干戈地”与“礼乐风”形成对比,既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也彰显其卓然的个人追求。
    C.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拳拳告诫、慰勉子侄,情真意切;对后世年青人亦多教诲。
    D. 此诗语言明白晓畅,平易自然,无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与人当面交流,全无雕琢痕迹。
    (2)请赏析诗歌的颈联。
    【答案】(1)A (2)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视听结合,“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表现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A.“生活贫困”错误,“穷”并非生活的贫苦,而是境遇的困窘。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要分析颈联写了什么内容,再分析技巧及其中蕴含情感。分析情感时,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
    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竹影”为视觉描写,“泉声”为听觉描写,“竹影”“泉声”既体现了环境的清幽高雅,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表达的是作者的喜爱之情。
    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
    乱时而能心无旁骛,安心读书,借以表现诗人对弟侄勤奋刻苦、专注求学的态度的赞美之情。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
    ①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境都很美。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如何的感想呢?
    ②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也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使得“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城里的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
    ③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杏花节”带来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杏花依然不管这些,她们只管自己开放着,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城里人走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落英缤纷、蕾生叶长了。
    ④和众多的赏花者一样,我也曾是家乡杏花的欣赏者。每年的春天,我和家人一起徜徉在杏花带来的春色中。至今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众多与杏花相伴的瞬间。但现在我却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
    ⑤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
    ⑥而做为杏花本身来讲,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繁殖器官,它的美色和芬芳其实是专为蜂蝶而释放的,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杏树的大美在七月流火的季节,缀满红杏的杏树表露出来的美才是一种成熟的美、完满的美。因此,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会将杏花的花事常挂在口头嘴边,挂在街头巷议,挂在地角旮旯。他们会说“今年空花少、实花多,杏树能丰收”,会说“今年空花多、实花少,是树太瘦了”,会说“去年杏结得太多,今年该休枝了”,会说“可不要再下冷雨了,不然杏花该冻了”……说这些话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这种深邃诚挚的情思,是众多的赏花者难以企及的。
    (取材于安海同名散文,有删改)
    15. 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纤弱(qiān) 蛰伏(zhé) 春寒料峭(qià)
    B. 贫瘠(jí) 蛊惑(gǔ) 蕾生叶长(léi)
    C. 哺育(pǔ) 心血(xuè) 街头巷议(xiàng)
    D. 垂涎(xián) 兀自(wù) 深邃诚挚(suì)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表现了南国杏花美的意境胜过北国,同时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
    B. 第②段加点词“她”指代杏花,拟人化称呼不仅利于抒发情感,更拉近读者与杏花的距离。
    C. 城里人远离乡村,一窝蜂地跑来欣赏,所以他们写的吟咏杏花的文字,注定流传不广或昙花一现。
    D. 杏花之所以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人们对杏花渗透的情感不同。
    E. 文章写“我”对杏花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也对只关注表面而忽视内在和整体的社会审美风气进行了批评。
    17.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8.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说明。
    19. 文中两次写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15. D 16. AC
    17. 三个“盯着”用得形象生动,表现赏花者对美景的专注,举办者对收益的专注,唯有杏花不“盯”,专注于绽放美丽。通过“盯”,后者与前两者形成对比,凸显杏花的纯粹;“不盯”“迎接”赋予杏花人的特点,赞美杏花心无旁骛,与大自然和谐为一,尽显生命本真的美丽。
    18. ①南方杏花与北方杏花对比,表明二者意趣不同;②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和经典文字对比,表明前者流通的范围小,时间短。③普通赏花者和乡亲们对比,说明“我们”的浅薄,乡亲们才是杏花的知音,突出了乡亲们才是了解杏花、懂得杏树生命的人。
    19. ①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流露出无奈、欲哭无泪的表情。②种植杏树,每一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③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整个杏树的美。④乡亲们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⑤乡亲们谈论杏花的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无边牵挂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纤弱”的“纤”应读xiān。
    B.“蕾生叶长”的“蕾”应读lěi。
    C.“哺育”的“哺”应读bǔ。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表现了南国杏花美的意境胜过北国”于文无据,结合原文“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可知,第①段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是强调南国杏花的精巧、纤弱、柔媚的特点。
    C.“所以……”错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欣赏杏花才是他们写的吟咏杏花的文字,注定流传不广或昙花一现的原因。
    故选A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从炼字、表达技巧、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文句中用了三个“盯着”,盯:目光如钉一样紧密连接物体。“城里的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表明赏花的人对自然美景的执着与专注,体现其爱美之心;“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此处的“盯着”生动有趣,表明举办者对收益的专注,体现其创收心切;“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唯有杏花不“盯”,心无旁骛,“兀自开放”,迎接蜂蝶,专注于绽放美丽。
    通过“盯着”这一词语,杏花与前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杏花立足生命本身的纯粹;“不盯”“迎接”用了拟人修辞,赋予杏花人的特点,赞美杏花心无旁骛,与大自然和谐为一的状态,杏花没有功利的目标,只为绽放生命本真的美丽。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对比手法的能力。
    找到文中对比的内容,简单说明即可。
    “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统领着”,南方杏花与北方杏花对比,表明二者意趣不同。
    “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和经典文字对比,表明前者流通的范围小,时间短。
    “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类,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普通赏花者和乡亲们对比,说明“我们”的浅薄,乡亲们才是杏花的知音,突出了乡亲们才是了解杏花、懂得杏树生命的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即乡亲们了解杏花习性,懂得杏花,联系、喜爱、呵护杏花。找到相关信息概括即可。
    从文中“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可知,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流露出无奈、欲哭无泪的表情。
    结合“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可知,种植杏树,每一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
    结合“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可知,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整个杏树的美。
    结合“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可知,乡亲们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
    结合“说这些话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可知,乡亲们谈论杏花的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无边牵挂之情。
    六、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4分)
    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文本二: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
    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
    请根据文本一费孝通先生对“礼”的论述,结合文本二中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情节内容,具体谈谈小说《白鹿原》哪些地方体现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点。
    【答案】①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乡约》即礼,是白鹿原村民公认的做人行事的准则,在生活中起到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②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乡约》明确条文戒律。每到晚上庄稼汉背诵《乡约》,通过教化来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③维持礼的规范是传统。凡违犯《乡约》,由族长按条例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如对白兴儿的处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文本一说“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由文本二“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可知,《乡约》是白鹿原村民公认的做人行事的准则,在生活中起到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
    文本一说“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由文本二“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可知,《乡约》明确条文戒律。每到晚上庄稼汉背诵《乡约》,通过教化来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文本一说“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由文本二“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嘉轩把白兴儿叫到祠堂院子的槐树下,……白兴儿背靠着槐树举起双手,……一律背靠槐树举起了双手。白嘉轩着人用一条麻绳把那八双手捆绑在槐树上,然后又着人用干枣刺刷子抽打”可知,凡违犯《乡约》,由族长按条例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如对白兴儿等人捆绑在槐树上,用干枣刺刷子抽打的处罚。
    七、写作(3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我们一同饱尝过了郁达夫眷恋的秋日故都,欣赏过了朱自清沉浸的夏日荷塘,观察过了史铁生驻留的四季地坛……这些美妙的风景,让人在自然中陶醉,也让人在自然中得到治愈。这种浸润着生命感悟的体验,让心灵更加地丰盈。
    生活中神奇变换的四季、花开花落的庭院、青黄交替的草木等,总会引起我们的情感悸动,你有过这种触动你心灵或情感的经历吗?请从家乡的四季中采撷一片风景,并以它为载体来抒发你心绪的变化或对生活、生命的新认知新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50字。
    【答案】例文:
    家乡的春天
    我曾叹服于夏日的茂盛,秋日的硕收,冬日的静谧,可走遍四季轮回,我还是最钟情于春天的;钟情春花映入眼帘的惊喜,春风拂过耳廓的回音,春意蹭过脸颊的点点滴滴……
    家乡的春天,来得是稍迟些的,但这并不影响她独特而又静谧的美。它的美如同身穿素雅旗袍,打着花伞,静默地走在小巷里,四周飘着雨丝的丁香姑娘,纯洁而又静美。我为她魂牵梦绕,我为她等了一个四季。她来了,我亦心安了。
    或许一方人,爱一方土地吧!这次大休回家,似寻找到了真我,找到了一个山里孩子的热情,尝到了春的味道。家里的春是最惹人爱的,抬头仰望四角天空,那是一种溢于言表的幸福,云彩格外柔美,天空格外蔚蓝,就连飞鸟也显得异常活泼。院子里的梨树,也正准备换上新装,枝条上长满了嫩芽,远远望去,像长了一个个小肉瘤,显得臃肿而又华贵。
    我爬上山坡,苍翠的柏树不改昔日严肃的外表,永远直挺着,永远不改其正直。低头细赏,枯黄的杂草下,亦掩不住生命的信息,你瞧,它们正探着头观望外边这个新生的世界。
    太阳暖烘烘的,一阵春风拂来,吹起散乱的头发,好不惬意,就连我家的小猫也被晒得睡眯了眼。小狗则趁势报复,光速一般冲向小猫,搅了猫的美梦。再过几天,家旁的杏花就要开了,想想都能闻到花的气息,仿佛听到了蜜蜂嗡嗡的声响,看到了杏花挂满枝头,你拥我赶,竞相争发的架势,粉嘟嘟的小脸,惹人心生怜爱。那树远观就像一朵朵粉蘑菇,近看则如缠上了粉彩带的花棒,再近一步,仅看一朵,便如汉代穿着粉绸的舞女,让人不禁为之心动。想到这,不禁问,可惜今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远处传来耕地机工作的声响,人们的劳作又开始了。身旁大树上的喜鹊也叫个不停。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春天播下希望,期待秋天的收获。春总是充满希望的,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春以它无与伦比的美丽,再一次征服了我。
    走遍四季,踏访春天,若问春天有多美?我只能回答纵时光流逝,我也愿等待。四季轮回,只为再度留恋于你春的背影;倾心于你精美的回眸一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先从课文中出现过的自然美景引入,分别列举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日故都,朱自清笔下的夏日荷塘,史铁生笔下的四季地坛等风景。然后总结这些美景既让人从感官上沉醉,也让人从心灵上被治愈,让我们的人生体验更丰富,让我们的心灵空间更丰盈。
    材料第二段属于任务导引部分,提出具体的写作任务要求。要求同学们从家乡的四季中选择一帧美景,借助于平常所见之景,或四季变换之景,或庭院中的花开花落,或草木的生长与凋谢等,来抒发心绪的变化,或是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
    综上,本次作文应以写景状物的内容为主,借助景物来抒发心中情感。所写之景虽是家乡普通平常的景物,如一方荷塘、一泓清泉、一株树木、一片山林、一条小河、一片稻田、一座小山、一个广场、一个公园、一座建筑、一个季节、一条老街等,但贵在有情、贵在含情。
    写作时,要细致地表现风物的特点,同时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求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一般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通过叙述和抒情表达自己的感情,但重要的还是要在描述当中自然融入感情,使文章声情并茂,分外生动。如在文章开头点出写作对象——陈旧又安静的老街,然后按照空间顺序分别写老街的建筑、店铺、青石、黑瓦、泥墙、美食等,突出它们渗透着岁月沧桑的特点,最后总结这些都是刻在家乡人基因里的文化和乡情,是老城旧街不可替代的魅力。
    立意:
    1.一片稻田蕴丰收。(通过稻田四季风景的变化,讴歌劳动的光荣)
    2.一条老街寄乡愁。(通过老街风貌的描写,讴歌乡愁的传承)
    3.一条小河看变化。(通过对小河过去和如今风景的对比,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关试卷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12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12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1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